具有平行调整能力的中央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4631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平行调整能力的中央扶手的制作方法
具有平行调整能力的中央扶手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通常在后排座椅上设有中央扶手。中央扶手可从与靠背平

的位置向下折入实现其中央扶手功能的位置。这样,后座乘客可使用 中央扶手,可选择地,如果必要,还可使用中央座椅。
中央扶手在向上折起状态可不向前延伸越过靠背的表面,使得在中 央位置可获得就座的功能。因此,它的厚度限制为后背的前可视表面与 车身后支撑结构之间的可用空间。这样大小的空间导致处于折向下状态 的扶手的厚度太薄,即,臂支撑表面太低,使得无法获得舒适的、符合 人体工程学的身体姿势。
该中央扶手由在中央4夫手前侧上彼此连4妄的下部和上部构成。通过 插在两个部分之间的连杆机构,中央扶手的上部可上下枢转。但是,中 央扶手在其相对于使用位置的前端区域的厚度不变,相当于靠背的结构 厚度。
此时,其结果是,当上部达到最大枢转位置时,扶手支撑在中央扶 手的使用位置前面有高度差。

发明内容
由此开始,本发明的任务是制造一种上部相对于下部可具有更多自 由度的中央扶手。
该新颖的中央扶手包括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扶手,尤其是用于机动 车辆后排座椅的中央扶手。该扶手包括上部和下部,其中上部带有臂支 撑表面。
上部和下部通过两个活动连4妾装置(articulation device) ^皮此连4妄 在一起。活动连接装置之一具有至少一个旋转轴,该旋转轴垂直于扶手 的纵向延伸。
另一活动连接装置具有两个可用的自由度,即旋转轴和平移轴。而 旋转轴垂直于扶手的纵向延伸,同时平移轴定位为稍微垂直于扶手的使 用位置。
在调整中设有锁止装置,以便至少固定具有平移轴的第二活动连接 装置。
如果两个活动连接装置形式相同,那么在两个活动连接装置都具有 两个自由谎报情况下,可在可能的调整行程范围内相对于下部平行调整
上部,或者相对于才几动车辆的正常术语(nomenclature),在可能的调 整行程范围内前后倾斜。
扶手可用其下部通过水平轴承轴连接到机动车辆。该水平轴承轴垂 直于下部的纵轴,从而扶手可从具有扶手功能的大致水平位置枢转到大 致垂直的靠背位置。在靠背位置内,其可用作靠背的延伸,以提供第三 座位位置。
扶手可具有可通过扶手的枢转运动致动的可用控制装置,其中对于 向上枢转运动,扶手达到上部与下部彼此尽可能接近的位置。
控制装置还可设有记忆功能,这具有当中央扶手向下枢转时,上部相 对于下部返回到在枢转运动之前这两个部分相对于彼此的位置的功能。
当上部的形状象个壳体时,会有有利的安装关系结果。因此,形成 活动连接装置的单独齿轮部分被容纳隐藏起来,以便一方面消除毁坏的 风险,另一方面保护活动连接装置不受损坏。
上部可覆盖下部,防止物体乂人上面落入两个部分之间的空隙内,乂人 而防止物体能够达到扶手的内部。
活动连接装置的两个自由度可容易地进行,其中齿轮安装在一个部 分上,优选安装在下部上,而另一个部分设有齿条。齿条可通过弹簧与 齿轮保持接合。不难看出,旋转的齿轮既允许齿条的枢转,也允许在各 枢转位置内的纵向位移。
齿轮的旋转轴可垂直于扶手的纵轴。
如果各活动连接装置具有通过刚性轴彼此联接在一起的两个齿 轮,那么无需特殊的导向件就可方便地支撑上部,使得其无法相对于下 部倾斜,也就是上部相对于平行于纵轴的轴无法摇摆。
如果相应的齿轮配备有锁止装置,那么可固定在相应活动连接装置 上设定的相应高度或枢转位置。锁止装置可包括与跟齿条相互作用的齿 轮接合的棘爪。锁止装置的锁止棘爪可位于可旋转地同轴安装在相应齿 轮上的轴承支架上。轴承支架可配备有固定止块,还可配备有保持装 置,使得轴承支架固定在功能位置,以便也将相应的齿轮固定在必要的
旋转位置。
当向上枢转扶手时,其保持功能是可分离的,也就是轴承支架可可 与相应的齿轮一起旋转,使得扶手可达到具有最小厚度的位置。
为了转动齿轮,可设置控制杆,扶手的枢转位置通过控制杆确定, 并传送到活动连接装置。其布置可构造成活动装置的活动行程依赖于上 部距下部的距离。
活动装置包括齿条,该齿条与跟活动连接装置的齿轮同轴支撑的另 一齿轮相互作用。这两个齿轮可通过槽形链节布置彼此相互作用。该槽 形链节布置可由位于齿轮旋转轴周围的栓和槽形成。当用户将扶手压在 一起时,槽的边缘从栓移开,使得当向上枢转时,栓实际上没有负载的 运行。在另一方面,如果扶手达到其最大位置,那么槽的边缘或末端位 于栓的中部附近,使得当扶手向上枢转至靠背位置时,活动连接装置的 齿轮旋转至最大转角。
为了控制齿条,可使用在中央扶手的轴承轴上于旋转方向固定的齿轮。
本发明的其它细节为从属权利要求的要点。
下面附图的描述解释了用于理解本发明的方面。本领域的技术人中 可以从附图通过惯常方式推断其它未描述的细节,附图在这方面补充了 附图的描述。


下面的附图不必依比例确定。为示出本质细节,某些区域可特意放 大显示。另外,附图经过了简化,并不包含实际应用的每个可选细节。
附图中示出了
图l轿车的后部剖视图,以简化透视的形式示出了内部右后方的视
图2图l中轿车的中央扶手向下折入具有最小厚度的位置; 图3图1和图2中轿车的纵剖面,其中以极为系统化的形式示出了用 于将扶手上部相对于扶手下部移动的机构的示意图;以及 图4两个铰接装置之一的一部分的分解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l示出了轿车的后部剖视图。该图示出了内部右侧的视图,其与 未示出的内部左侧成镜像对称。该图是经过简化了的。例如,未示出车 身内部结构,例如支柱和附属装置,因此它们对理解本发明并不必需。 同样,车身的表示也是示意性的,车身具有的空腔并未示出。
除非以其它方式表示,否则术语,例如左、右、顶部和底部指的是 通常所使用车辆本身上的方向。
所示车身部分1具有车顶2, B柱3在一侧从车顶2向下通向未示出的 地板组件。可想像在剖去的车辆左侧上的相应B柱。车顶2在其后缘变迁 为后窗4。后窗在边侧终止于距B柱3有一定距离的C柱5。 C柱5与剖去的 C柱成镜像对称,并带有内衬,这里未更加详细的示出。
在B柱3与C柱5之间,后侧门7以公知的方式铰接到B柱3上。侧门7 包括机动车辆通用的车窗8。
在后侧门7的高度具有后排座椅ll ,该座椅l 1包括座面12和靠背 13。座面12位于基面14上,该基面14属于地板组件,在基面14内形成乘 客放腿脚的空间。
靠背13的上缘的正下方设有后座架15,其延伸至后窗4的底缘。
靠背13分为彼此间隔开一定距离的右靠背部分16和左靠背部分
17。 在该中部空间内具有可在不同功能位置形成中央扶手的靠背部分
18, 因此也称为下扶手。中央扶手18在其下缘附近^t史接,其中枢转轴位 于当中央扶手18折起时面向前方的表面的附近。在向上折起的位置,中 央扶手18完全填满两个靠背部分16与17之间的空间。这样,产生第三辅 助座位。头枕19和20位于靠背部分16和17的顶缘上。
图l示出了中央扶手18向上折起的状态,而图2示出了向下折下的状
成,下面只称为上部和下部。上部23和下部22各形成端部24和25,这两 个端部在长度上基本共同延伸(run together),在根据图2的向下折下 位置面向前方,在根据图l的向上折起位置面向上方。上部23支撑成可 相对于下部22移动。
中央扶手18内的机构26 (图3)控制上部23与下部22之间的相对移动。
在向下折下位置,中央扶手18的上部23的表面形成在使用位置内大 致水平的臂支撑表面27。相反,下部22在向上折起位置提供靠背表面
28。
最重要的是,两个端面24、 25的宽度对应于两个靠背部分16和17在 其顶缘区域的深度。在根据图l的向上折起位置,在靠背13的顶缘形成 连续的线。
在向上折起状态,背面28还完成了两个靠背部分16和17之间的型面。
所示中央扶手18的功能如下在根据图l的向上折起位置,中央扶 手18用作后排座椅11的第三中央座椅的靠背。如果不使用该区域,那么 中央扶手18可从根据图1的位置折入图2的位置。此时,它绕着设在背面 18附近和下部22的底缘的轴29枢转。轴29水平平放,并且垂直于车辆的 纵向轴线。
在向下枢转运动期间,还通过机构26的帮助来确保上部23相对于下 部22向上枢转,以便如果预先设定了该厚度,那么使臂支撑表面27达到 人体舒适的高度,如下面进一步所描述的。中央扶手18的厚度在该枢转 运动期间增加,而在向上折起状态,中央扶手18的厚度总是相应于两个 靠背部分16和17的厚度。
由于中央扶手18的背面28接触到座位12,或者设置了相应的内部止 动,所以限制了向下的枢转运动。
中央扶手18的厚度还可通过机构26来改变。为此,4妄下活动旋4丑 30。然后,可沿下部22的方向压下上部23。可使用该可调能力来使臂支 撑表面27达到人体满意的高度,或者完全打开车身壁内的、车厢与后备 箱之间的存^:通孔。
现在参考图3和图4描述允许上部22相对于下部23调整的才几构26。
在详细讨论中央扶手的内部构造之前,应当注意,为简便和容易理 解起见,对其示图进行了简化。例如,省略了用于单个滑动件的导向件。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如何导向滑动件,如果必要,可将其 使用相应的零件保持在接合位置。对于理解本发明,还简化了纵剖面的 部分。
另外,应当i兌明,如"上,,、"下,,、"前"和"后,,等名称指的 是机动车辆内的常规术语,其应用于中央扶手18,如图3中处于向下枢 转的扶手位置所示,其中臂支撑表面27大致水平。相反,"右"和"左" 通常指的是图中所示。 下部22具有大致壳体状的形式,由作为基板的靠背表面28、端部24 以及后壁31界定。后壁31大致平行于端壁24。图中看不到侧壁,而是可 看到中隔壁32如何从形成基板的靠背表面28突起。第二中隔壁32从第一 中隔壁隔开一定距离,并与其平行。
上部23也稍有些壳体状的形式。结构的基板与由端壁25、后壁33以 及两个平行的侧壁34形成的侧壁布置一起形成壁支撑表面27,其中由于 剖视的原因,只能看到一个侧壁34。上部23覆盖了下部22。
两个部分通过两个支岸义装置(bearing arrangement) 35和36以间隔开 一定距离的方式连接或保持在一起。
两个支承装置35和36的形状都使得上部23可依据平行于枢转轴29 的横轴相对于下部枢转,并且上部23与下部22之间的距离也可通过平移 运动调整。横轴大致垂直于由臂支撑表面27或靠背表面28限定的平面。
两个支承装置35和36#1此相同。描述两个支承装置中的一个的构造 便足矣。在两个支承部分35和36中相应的部分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支承装置36包括从臂支撑表面27向下延伸的两个齿条37,这两个齿 条相对于中央扶手18的横向宽度彼此间隔的距离稍大于中隔壁32的间 隔距离。另外,齿轮38 (如在图4的分解图中示出的齿轮)为紧邻中隔 壁32各外侧的支承装置36的一部分。齿条37以及齿轮38都带有直齿。
支承装置36的两个齿轮38与相应的齿条37啮合。两个齿轮38通过心 轴或轴39彼此连接,其中轴39支撑成可在两个平行的中隔壁32内旋转。 这样,获得了两个齿轮38的强制同步,从而获得了与其接合的齿条37的 相应强制同步。这样,实施了平行的导向,防止臂支撑表面27相对于与 中央扶手18的纵轴线平行的轴的倾斜。
通过从后侧作用在齿条37上的一个或多个弹簧41,相应的齿条37保 持与相应的齿轮38接合。
因为前支承装置35以同样的方式形成,所以上部23相对于下部具有 更多的自由度。上部23可在前缘区域以及后侧区域内相对于下部升高, 还可在各側下降。上部23绕着平等于轴29的轴相对于下部进行倾斜或枢 转运动。从靠近后壁31前端的齿轮38的透碎见图可知,在倾斜期间,相应 齿条37的间隔距离发生了显著变化。该间隔距离的显著变化只导致齿条 37与齿轮38之间接合内作用的齿根面稍稍变大,而没有任何其它负面影 响。
从该功能的描述可知,设置在中央扶手18—侧上的齿条37的间隔距 离并不与同 一侧的齿轮38的轴向间隔距离完全一致。其间隔距离稍大一 些。
借助于与总计四个齿条37相连的总计四个齿轮38,可获得上部23相 对于下部22的随意调整。为了将适当的位置固定,例如,在中央4夫手18 面向看图者的一侧,即相对于车辆几何开关的左侧设有用于齿轮38的锁 止装置,这是必要的。
支撑为可在轴39上旋转的定位棘爪支架44以及支撑为可在定位棘 爪支架上旋转的定位棘爪45为锁止装置43的一部分。定位棘爪支架44为 带通道孔46的圆盘形状,其中通道孔46用作轴承孔,轴39通过该孔。沿 着朝向前端表面24和25的方向,定位棘爪支架44设有包含孔48的突起 47,孔48内设有轴承销(未示出)。定位棘爪45支撑为可在平行于轴39 的该轴承销轴上旋转。为简便起见,没有更详细地示出轴承销。
定位棘爪45带有锁止卡头49,其设计成与齿轮38的齿有选择性地接 合。在远离锁止卡头49的一侧,定位棘爪45设有活动臂51。
如图3中所示,在跟齿轮38与齿条37之间接合侧相反的一侧上,定 位棘爪接合齿轮38的齿。
弹簧(为简便起见,未示出)在定位棘爪45与齿轮38的齿接合的位 置偏压定位棘爪45。
阻止销42 (原文如此;52)从盘状定位棘爪支架44的外周侧向下延伸。
阻止销52与中隔壁32上的固定止块53以下述方式相互作用。
通过偏压弹簧(为简便起见省略掉),定位棘爪44被偏压在轴39上, 使得其优选通过阻止销52与止块53接触。
如上所述,当中央扶手18设定为其"最厚位置"时,其自然太厚, 以至于无法与两个靠背部分16和17之间的中间空间相配合。臂支撑表面 23将碰到车身壁上。设有活动装置,使得可不依赖于用户所需的调整位 置将其转换到最薄位置。该活动装置包括活动杆54、可旋转地固定在轴 29上的活动齿轮55、以及支撑为与齿轮38同轴的控制齿轮56。
定位棘爪支架44、齿轮38和控制齿轮56形成夹层类型的结构,其通 过轴39螺接在一起。为此,轴39包括用于支撑连接螺栓58的螺紋孔57, 连接螺栓58穿过夹层通道。 在组装状态中,齿轮38抵靠在轴39的平端面上。具有同轴连接孔62 的垫片61穿过控制齿轮56内相应的轴承孔59。轴承孔59沿着远离轴39的 方向设有对角斜面,其与垫片上的肩63相互作用。
在安装状态中,定位棘爪支架44可在轴39上旋转。齿轮38固定螺接 在轴39的末端,即,借助于螺栓58和垫片61压靠在该表面上。垫片61成 形为控制齿轮56可在它上面旋转,同时沿轴向方向固定。定位棘爪支架 44位于中隔壁32与齿專仑38之间。
在面向齿轮38的一侧,控制齿轮56带有驱动栓64,该驱动栓64与设 在齿轮38内的槽65接合,其中所述槽65绕着齿轮38的旋转轴以恒定的半 径弯曲。槽的长度以及其相对于驱动栓64的位置通过下面的功能性描述 给出。
活动杆54具有几个正齿部分66、 67和68。正齿部分66与驱动齿4仑55 接合。正齿部分67与跟壁31相邻的齿轮38啮合,正齿部分38(原文如此; 68)与紧邻前端24的齿轮56啮合。因此,当前后推动杆54时,两个齿轮 56通过杆54同时强制运动。其前后运动由扶手18绕着轴29的枢转运动触 发。此时,齿66在齿轮55上滚动。这样,将杆54沿着朝前端54的方向推 动。为获得该运动,齿66位于扶手内齿轮55顶部的位置上。因此,当杆 54移向相对于图3的左侧时(相当于向上折起),齿轮56沿顺时针方向 转动。
为筒便起见,未示出导向所述杆54和保持齿轮56接合所必需的防护 设施。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如何形成这种导向以获得下述的功能。
杆54不只与齿4&56相互作用,而且与定位棘爪支架44相互作用。对 于这种情形,其在底部上设有延伸到边上的两个突起69,图3中右活动 连接装置36处示出了其中的一个。该类另一个突起就其功能上位于左活 动连接装置35中相同的位置内。
借助于突起69,与固定止块53—起,当扶手18向下转入功能性扶手 位置时,定位棘爪支架44的位置固定。在该位置中,由于与齿轮55的直 接安装相互作用,杆54最大限度地移向相对于图2的右侧。阻止销52限 制在固定止块53与突起69之间,其中固定止块53固定在中隔壁32上的适 当位置内。因此,定位棘爪支架44既不能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也不能沿 逆时针方向旋转,结果通过定位棘爪45与定位棘爪支架44接合的齿轮38 也沿两个旋转方向固定。这个力遍及定位棘爪45,定位棘爪45适当地构
造成不论齿轮38受载荷的旋转方向如何,都不会被迫离接合。根据旋转 方向,这个力通过定位棘爪支架44和阻止销52从定位棘爪45延续至固定 止块53或突起69。轴39另一侧上的同轴齿轮3^皮类似地阻止。
为了能够^f壬意地和有选择地取消定位棘爪45与齿轮38之间的接 合,活动旋扭30上联接有释放杆71。释放杆71带有齿72,齿72在其紧邻 各定位棘爪45的顶部具有活动表面73。齿72布置成紧邻定位棘爪45,使 得其可与活动臂51湘互作用。表面73为曲面,其曲率半径对应于该表面 距定位棘爪支架44的旋转轴的径向间距。
借助于示意性示出的拉伸弹簧74,释放杆71被拉向左侧,靠在未示 出的固定止块上,使得齿7 2与活动臂51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
为清楚起见,也未示出以平移方式导向释放杆71以及其活动先进所 必需的导向件和其它固定止块。其如何构造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 而易见的,这里无需全面地进行介绍。
将根据图2或图3的扶手位置选择作为其功能描述的起点。扶手平 放,使其靠背表面28位于座椅上。臂支撑表面指向上方。进一步假定相 对于图3中的示图,扶手上部23完全放下。
在根据图2向下枢转的位置内,杆54最大限度地移向右侧。突起69 与固定止块53—起限制阻止销52。定位棘爪支架44在旋转方向上被锁 止。
齿轮38和56相对于彼此处于适当的位置中,使得驱动栓64距(省略 掉了 "沿逆时针方向")位于外围方向的曲形纵向孔65的末端具有最大 的距离。
在这组中央扶手18中,如果用户将中央扶手向上折入如图l的位
样,杆54在中央扶手18内沿着指向端部24的方向移动,籍此同时突起69 移向相对于图3的示图的左侧,从而释放用于各定位棘爪支架4 4的阻止 销52。杆54移向左侧的移动使得齿轮5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因为中央扶 手已经达到最薄的位置,所以齿轮56运行时没有负载,并且已经设定好 并锁止在最薄扶手位置的适当位置内的齿轮38不转动。
当中央扶手向下枢转时,在向下运动完成时,枢转引起的杆54的运 动停止,阻止销52在再次被各定位棘爪支架44限制,以产生用于定位棘 爪55的固定对位支撑点。
用户现在想增加扶手18的厚度。为此,他转动活动旋扭30,从而克 服弹簧74的作用将杆71推向右侧。结果使两个定位棘爪51都沿逆针针方 向与齿轮38的齿的接合。随着接合的脱离,作用于上部23与下部22之间 的一个或多个压缩弹簧75有将上部23向上移动的趋势,其中在图3中74 处(原文如此)示意性地示出了弹簧75中的一个。如果用户不向上部23
块限制的最大升起位置。例如,根据图3的该位置示出了该最大厚度设 定。
通过上部23的向上移动,可看到的齿轮38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就如 同中隔壁32另一侧上无法看到的齿轮38—样。在该上部23的最高位置 内,槽65沿顺时针方向的端部直接紧邻驱动栓64。
只要达到该位置,用户就可释放活动旋扭30。弹簧64将杆71拉回, 定位棘爪45可与齿轮38的齿接合,其中前述弹簧因此偏压定位棘爪45。
为清楚起见,图3中省略了弹簧。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 楚安装多少这种弹簧,所以不必示出。
在定位棘爪45接合之后,各齿轮38通过直接配合与相应的定位棘爪 支架44联接在一起。
因为齿轮38通过轴39成对联接,所以相对于扶手18的纵轴获得强制 平4亍间隙。无法发生干扰。
最重要的是,只在轴39的一侧由定位棘爪45进行锁止便以足够了 。 通过由轴39对齿轮38在旋转方向上的锁止,自动地在另一侧锁止了齿轮 38。
如果用户现在将他的胳膊放在臂支撑27上,试图将上部23向下压, 那么其压力通过齿条37传递到齿^仑38上。由此,压力再传递到定位棘爪 45,并传递到定位棘爪支架44上。在这类应用中,不难看出,向下作用 在臂支撑表面27上的力具有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定位棘爪支架44的趋 势。但是,由于锁止销42撞击在固定止块69上,而固定止块69与杆54整 体地连接在一起,杆54另一侧通过齿66以直接配合的方式连接到在旋转 方向上锁止的55上,所以这种旋转无法发生。
阻止销52无法从如图3的位置移动,即使是从上方向中央扶手18施 力口压力。
来自阻止销52的力有将杆54移向左侧的趋势,但是由于与齿轮55的直接配合连接被阻止了。那么,只有当同时向上枢转中央扶手18时,即
克服使杆54通过上述运动路径移动的趋势的力,它才会移到左侧。
如果通过杆71的活动提升定位棘爪45与齿轮38之间的接合,那么用 户可在允许行程范围内任意地设定上部22与下部22之间的距离。可调整 路径的分度由齿轮38的节距确定。
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臂支撑27在前活动连接装置35的区域内设定成 与后活动连接装置36的区域内不同的高度。因此,在任意时刻都能够在 致动了活动按钮30之后使臂支撑表面27相对于横轴倾斜,并且通过释放 按钮30 "冻结"所选的设定。对于各活动连接装置35、 36,设在那里的 锁止装置43因此变得起作用,固定了所需的高度设定。
为了理解向上折起时的动作,为筒便起见,现在假定臂支撑表面27 在前端和后端都达到最高位置。
如果用户现向上枢转扶手18,如上面所述的,那么由于齿66在齿專仑 55上的滚动,.杆54就移向相对于图3的示图的左侧。这冲羊,齿4仑56沿顺 时针方向旋转。现在,因为将扶手移入最薄位置必需最大的行程,所以 驱动栓64带动相邻的齿轮38,并且使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同时克 服弹簧75的作用,将齿条37向下拉。当它向上折入如图l的靠背位置时, 扶手18的厚度随之降低。
通过移动杆54,固定止块69也移开,使得无法通过定位棘爪支架44 阻止与定位棘爪支架34 (原文如此;44)正向联接的齿轮38旋转。
另外,在现在与齿轮38同时进行的定位棘爪支架44的枢转运动期 间,还保持其锁止。如上所述,齿72具有对应于圆弧部分的齿侧表面73。 活动臂51可移过这些,而不与表面53石並撞。
在向上枢转运动完成时,即,扶手18相对于图3沿顺时针方向的旋 转运动完成时,杆74(原文如此;54)沿着朝向端部24的方向移动。定 位棘爪45沿着从图3所示位置指向齿条37的顺时针向上方向移动。对于 阻止销62应用相同的措施,该阻止销62移离固定止块53相同的转角。
由于从功能描述的给出,两个锁止装置43都与处于跟其齿轮38接合 状态的齿轮56—起转动。其行程很大,使得在枢转运动完成时,扶手18 具有与当扶手18设定成向下枢转位置中最薄厚度时相同的厚度。
槽65的有效长度及其相对于驱动栓64的位置由其功能描述确定。对 于中央扶手的中间厚度位置,定位棘爪支架的转动行程随之减小。当折
向下的扶手18设定为最小厚度时,其变为零。
当向下枢转调整成最大厚度的扶手18时,杆54的运动停止,即,齿 轮56被其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上述弹簧75 (为清楚起见,图中未示出) 确保了驱动栓64收缩的程度,齿轮38还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直到阻止 销62(原文如此;52)达到固定止块63 (原文如此;53)为止。同时, 突起63(原文如此;69)还达到其末端位置,并且如上所述,限制了阻 止销52,使得臂支撑表面27承载而没有下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地认识到,锁止装置43的各种组件之间所 述的相互作用自然地应用两个活动连4姿装置35和36,否则就不得不详细 描述或者不得不在这些布置之间作出区分。
其唯一的条件在于两个活动连接装置可锁止在不同的高度。
必须注意,定位棘爪45构造成无法由于齿轮38沿逆时针方向作用的 二扭矩/人齿上迫离。
因为在实际实施例中,齿轮38的旋转行程对应于四分之一圈,所 以,例如,定位棘爪45的齿轮38上的齿的形状可与跟齿条37接合的齿不 同,其通常为渐开线齿轮齿。
上述描述涉及作为机动车辆内中央扶手的扶手的形状。但是不难看 出,至少其高度调整机构还可用于以其它方式固定的侧边扶手。这里足 以省略杆54。同样,还可省略齿4仑56及定位净束爪支架44。当紧邻余下的 齿轮38支撑固定定位棘爪45,以允许上部相对于下部的高度调整时便以 足够。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来说,无需分开描述侧边扶手或前中 央仪表板的基本要素。
机动车辆的扶手,尤其是中央扶手,由上部和下部组装而成。扶手 的这两个部分通过两个活动连接装置彼此连接在一起。各活动连接装置 具有两个自由度,即旋转轴和平移轴。另外,各活动连接装置上联接有 锁止装置,以在任意平移位置锁止活动连接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座椅(11)的扶手,尤其是中央扶手(18),尤其是用于机动车辆后排座椅的,具有下部(22)、带有臂支撑表面(27)的上部(23)、将所述上部(23)连接到所述下部(22)的第一活动连接装置(35,36)、在与所述第一活动连接装置(35,36)间隔开的位置将所述上部(23)连接到所述下部(22)的第二活动连接装置(35,36)、以及用于在适当调整位置锁止至少所述第二活动连接装置(35,36)的锁止装置(43),所述第一活动连接装置(35,36)具有至少一个旋转轴,其中所述第一活动连接装置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扶手(18)的纵轴,所述第二活动连接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旋转轴和一个平移轴,其中所述第二活动连接装置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扶手(18)的纵轴,所述平移轴至少在所述扶手(18)的使用位置中大致垂直。
2. 如权利要求]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22)通过垂直 于所述下部(22)的纵轴的水平轴承轴(29)连接到所述^/L动车辆,以 便能够在大致水平的使用位置与大致垂直的靠背位置之间来回地枢转 所述扶手(18)。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具有可通过所述扶手(18) 的枢转运动致动的控制装置(54, 55, 56 ),以便在向上枢转运动期间, 使所述扶手(18)达到所述上部(23)与所述下部(22)彼此尽可能接 近的位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54, 55, 56)具有可利用的记忆功能,在向下枢转的运动期间,所述扶手(18) 借助于所述记忆功能达到前面调整的所述上部(23)与所述下部(22) 之间的相对位置。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23)具有壳状 构造。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23)与所述下 部(22)重叠。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连接装置 (35, 36)也具有平移轴。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活动连接装置 (35, 36)构造相同。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连接装置(35, 36)为铰链联接,该铰链联接优选位于在所述扶手(18)的前端。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第二活动连接装 置(35, 36)具有至少一个齿轮(38),所述齿轮(38)的旋转轴相对 于所述使用位置水平定位,所述齿轮(38)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扶手(18)的所述纵轴。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齿轮(38), 这两个齿4仑相对于垂直面4皮此间隔开,并且通过轴(39)^皮此刚性地联 接在一起。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与所述齿轮 (38)接合的齿条(37)为所述第二活动连接装置(35, 36 )的一部分。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设有将各齿条(37)偏 压进与相应齿轮(38)的接合位置的弹簧装置(41)。
1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38)关联有 旋转锁止装置(43)。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锁止装置(43) 具有轴承支架(44),所述轴承支架(44)上联接有被偏压进与所述齿 轮(38)接合的位置的定位棘爪(45),使得其可旋转。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迷轴承支架(44)支 撑成可与所迷齿轮(38)同轴旋转。
17.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支架(44)关 联有固定止块(53)。
18.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支架(44)关 联有将所述轴承支架(44)固定靠在所述固定止块(53)上的闭锁装置(54、 69)。
19.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38)关联有 将所述扶手(18)绕其轴承轴(29)的枢转运动转换为所述齿轮(38) 的旋转运动的活动装置(54, 55, 56)。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装置(54, 55, 56)的活动行程依赖于所述上部(23)与所述下部(22)之间距离的设 定。
21.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与位于所述扶手(18)的轴承轴(29)上的齿轮(55)相互作用的齿条(54)为所述活动装置 (54, 55, 56)的一部分。
22.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扶手(18)的 轴承轴(29)上的所述齿轮(55)在旋转方向上固定。
23.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布置成与所述活动连接 装置(35, 36)的所述齿轮(38)同轴,并且通过槽形链接布置(64, 65)与该齿轮联接的控制齿轮(56)属于活动装置(54, 55, 56)。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形链接布置(64, 65)包括位于所述两个齿轮(38, 56)中一个之上的栓(64)和在另一 个齿轮(38, 56)内的孔(65)。
2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设有将所述上部(23)偏 压离开所述下部(22)的偏压装置(75)。
26.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设有与所述两个活动连 接装置(35, 36 )之一的定位棘爪(45 )相互作用的手动触发按钮(30 )。
2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22)在其外侧 带有背垫表面(28)。
全文摘要
机动车辆的扶手,尤其是中央扶手,由上部和下部组装而成。扶手的这两个部分通过两个活动连接装置彼此连接在一起。各活动连接装置具有两个自由度,即旋转轴和平移轴。另外,各活动连接装置上联接有锁止装置,以在任意平移位置锁止活动连接装置。
文档编号B60N2/46GK101190660SQ20071019664
公开日2008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9日
发明者J·萨尔维斯基 申请人:博斯股份有限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