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锁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126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向锁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在汽车等上的具有所谓死锁机构的转向锁定装置。 背景纟支术
作为这种现有的转向锁定装置,有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231122 号公报)所公开的装置。这种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00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 框架101、和覆盖该框架101上面的罩(未图示)。框架101具有框架主体102、 和自该框架主体102突出设置的导杆部103。
在被罩覆盖的框架主体102的上面容纳有通过携带了电子钥匙者的点火 钥匙的操作来进行控制的驱动马达(未图示),和通过该驱动马达的驱动而旋 转的凸轮部件(未图示)。在导杆部103内移动自如地容纳有上端侧向框架主 体102上突出的锁闭杆105。该锁闭杆105由上部杆部105a和与其连接的下 部杆部105b构成,并通过上述凸轮部件(未图示)的旋转而移动到锁定转向 轴110的锁定位置(图1的位置)和允许转向轴110旋转的解锁位置(图2的 位置)。
在导杆部103的基端处和锁闭杆105的上部杆部105a的中间处设有壁厚 比其它部位薄的薄弱部(脆弱部)106、 107。
死锁机构120具有比导杆部103的薄弱部106容纳在前端侧的锁销121, 对该锁销121向突出方向加力的第一弹簧122,限制锁销121向突出方向移动 的锁定控制部件123,对锁定控制部件123向上方加力的第二弹簧124,固定 在的框架主体102上并控制锁定控制部件123向上方移动的挡块125,以及形 成于上部杆部105a的第一及第二卡定槽126、 127。
在上述结构中,若携带了电子钥匙者要使车辆行驶而使点火钥匙从断开位 置变到接通位置,则通过驱动马达(未图示)的驱动而使锁闭杆105移动,转 向锁定装置100从图1的转向锁定状态变为图2的转向解锁状态。然后,若将 点火钥匙旋转到发动机起动位置,则发动机起动。当车辆在行驶中急剧减速,这时驾驶员的膝石並到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00等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则导
杆部103和锁闭杆105在薄弱部106、 107部位截断,由此可以减轻驾驶员受 到的沖击。
并且,若导杆部103和锁闭杆105在薄弱部106、 107部位截断,则如图 3所示,挡块125不限制锁定控制部件123,锁定控制部件123因第二弹簧124 的弹力而向上方移动,锁销121被卡定在锁闭杆105的第二卡定槽127上。由 此,电动转向锁定装置IOO在截断之后也保持转向轴110的解锁状态,确保驾 驶安全性。
另夕卜,若携带了电子钥匙者要对车辆进行泊车而使点火钥匙从发动机起动 位置返回到断开位置,则在发动机停止的同时,通过驱动马达(未图示)的驱 动而使锁闭杆105移动,则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00从图2的转向解锁状态变为 图1的转向锁定状态。
在该转向锁定状态下,要对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00进行不正当开锁者从外 部进行破坏,对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00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则导杆部 103和锁闭杆105在薄弱部106、 107的部位截断。于是,如图4所示,挡块 125不限制锁定控制部件123,锁定控制部件123因第二弹簧124的弹力而向 上方移动,锁销121被卡定在锁闭杆105的第一卡定槽126中。由此,由于电 动转向锁定装置IOO在截断之后也保持转向轴110的锁定状态,因而防盗性优 良。
然而,就上述现有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00而言,当进^f亍不正当开锁者以 对导杆部103和锁闭杆105不作用规定值以上外力的方式^ 皮坏罩(未图示), 则可以认为是通过将罩自框架主体102拆卸来进行不正当开锁。因此,希望提 高比现有更高的防盗性。 发明目的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罩的不正当破坏也能够应对、防盗性
优良的转向锁定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的转向锁定装置的构成为,具
有配置在用罩覆盖框架主体上的驱动机构部;突出设于框架主体并具有引导
侧薄弱部的导杆部;移动自如地配置在上述导杆部内,并通过上述驱动机构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且具有杆侧薄弱部的锁闭杆;以及,当上述导 杆部和上述锁闭杆在上述引导侧薄弱部和杆侧薄弱部的位置截断时,将位于比 上述杆侧薄弱部靠前端侧的杆前端侧部位保持在截断时刻的位置的死锁机构,
上述死锁机构,具有配置在上述杆前端侧部位和上述导杆部的任一方的锁定 凹部;朝向上述锁定凹部加力地配置在上述杆前端侧部位和上述导杆部的另一 方,且形成为可与上述锁定凹部配合的锁销;以及,锁定控制部件,在上述导 杆部及上述锁闭杆在上述引导侧薄弱部和上述杆侧薄弱部未被截断的状态下, 阻止向上述锁定凹部与上述锁销配合的死锁配合位置移动,并且在上述导杆部 及上迷锁闭杆在上述引导侧薄弱部和上述杆侧薄弱部被截断后的状态下,解除 上述锁销向死锁配合位置的移动限制,上述锁定控制部件构成为,利用上述罩 和上述框架主体间的组装力配置在阻止上述锁销向死锁配合位置移动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罩从上述框架主体脱离时,向解除上述锁销的移动限制的销解除方 向变位,并将上述杆前端侧部位保持在锁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 一方案,当要进行不正当开锁者从外部进行破坏对导杆部 和锁闭杆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则导杆部和锁闭杆在薄弱部的位置被截 断。于是,锁定控制部件向销解除方向移动从而锁销锁定锁闭杆。另外,当要
并将罩自框架主体拆卸时,则锁定控制部件向销解除方向移动,锁销锁定锁闭 杆。因此,不仅是对导杆部和锁闭杆作用规定以上的外力这种受到不正当破坏 的场合,而且对罩进行不正当打开这种受到不正当破坏的场合都能够应对,防 盗性优良。


图1是表示现有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转向锁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现有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转向解锁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转向解锁状态下死锁机构已动作时的剖^L图。 图4是表示在转向锁定状态下死锁机构已动作时的剖—见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沿图5的6-6线的转向锁定状态以 及将罩正常地组装在框架主体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图6的7-7线剖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电动转向锁定装置的主要部分分解立 体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沿图5的6-6线的转向锁定状态以 及将罩自框架主体稍微取下状态的剖视图。
图IO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沿图9的10-IO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才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 ~图4所示,作为转向锁定装置的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具有框架2, 该框架2具有框架主体3、和在该框架主体3的下方侧突出设置的导杆部4。 在框架主体3和导杆部4上在适当位置设有用于固定在车身侧的各螺栓贯通孔
罩6,其下端部插入形成于框架主体3的上面周缘的嵌入槽7中,且通过 设置在多个位置上的卡止销8 (如图4所示)组装在框架主体3上。
在被罩6覆盖的框架主体3的上面容纳有携带了电子钥匙者能进行旋转 操作的点火钥匙(未图示);通过对该点火钥匙的旋转搡作被驱动控制的马达 单元9;固定在该马达单元9的输出轴上的凸轮部件10;以及转向锁定防止单 元20等。马达单元9由驱动马达(未图示)和对该马达旋转减速并输出的减 速机构(未图示)构成,由马达单元9和凸轮部件IO构成驱动机构部。另夕卜, 在框架主体3的下面固定有控制单元12。
在导杆部4内形成有导杆孔13。该导杆孔13的一端侧在被罩6覆盖的框 架主体3的上面开口,另一端侧在外部开口。
锁闭杆14由作为杆基端侧部位的上部杆部14a和与其连接的作为杆前端 侧部位的下部杆部14b构成,并移动自如地配置在导杆孔13中。上部杆部14a 的上端侧在框架主体3上突出。在框架主体3上突出的上部杆部14a的上端一 体设有吊架("7方'一)部15。在上部杆部14a的上面配置将锁闭杆14向后 述的锁定位置一侧作用力的弹簧16,利用该弹簧16的弹力将吊架部15的下 面压接在凸轮部件10上。由此,锁闭杆14便追随凸轮部件10的凸轮面移动, 在阻止转向轴(未图示)旋转的锁定位置(图2及图3的位置)和允许转向轴(未图示)旋转的解锁位置间移动。
转向锁定防止单元20具有被螺紋紧固定在框架主体3上的单元框架21、 和固定在该单元框架21上的电磁螺线管22。在该电磁螺线管22的伸缩杆22a 上固定有锁板23的基端侧。该锁板23的前端延伸到锁闭杆14的附近位置。 并且,在锁闭杆14位于解锁位置的场合,在电磁螺线管22断开时,锁板23 因弹簧22b而进入到锁闭杆14的卡定凹部24,阻止锁闭杆14的移动。当电 磁螺线管22接通时,锁板23自锁闭杆14的卡定凹部24退出,允许锁闭4干 14的移动。即、转向锁定防止单元20在发动才几起动车辆4亍驶过程中,可靠防 止锁闭杆14因受到沖击等而移动到锁定位置。
另外,在导杆部4的基端部位和锁闭杆14的上部杆部14a以及下部杆部 14b的连接部位设有比其它部位强度低的引导侧薄弱(脆弱)部17和杆侧薄 弱部18。若对导杆部4和锁闭杆14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外力,则在导杆部4的 引导侧薄弱部17和锁闭杆14的杆侧薄弱部18的位置截断。
死锁机构30具有锁销31,该锁销31比引导侧薄弱部17配置在前端侧、 并可在未锁定锁闭杆14的死锁待机位置和将锁闭杆14保持在锁定位置的死锁 配合位置之间变位;将该锁销31向死锁配合位置作用力的弹簧32;将锁销31 保持在死锁待机位置从而不向死锁配合位置移动的锁定控制部件33;以及形 成在锁闭杆14的下部杆部14b上的作为锁定凹部的第一及第二卡定槽34、35。
锁定控制部件33通过将一张规定形状的金属板折弯来形成,并由中间水 平部33a、和自该中间水平部33a的一端侧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垂直部33b、以 及自该中间水平部33a的另一端侧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垂直部33c构成。下方垂 直部33b插入到导杆部4的引导孔36中,其前端配置在使锁销31保持在死锁 待机位置的限制位置。中间水平部33a和上方垂直部33c配置在被罩6覆盖的 框架主体3上,上方垂直部33c的上端与罩6的内壁抵接。即,锁定控制部件 33由罩6和框架主体3之间的组装力来支撑,若在引导侧薄弱部17被截断, 则锁定控制部件33通过导杆部4自框架主体3离开从而解除锁销31的移动限 制。
另夕卜,配置在框架主体3上的中间水平部33a及上方垂直部33c配置成乂人 罩6的上面侧观察仅能看到板厚侧的侧面(参照图1 )。再有,配置在框架主体3上的中间水平部33a及上方垂直部33c,其周围 被框架主体3的防护壁40包围。防护壁40以引导锁定控制部件33向销解除 方向a移动的方式形成。
在由防护壁40包围的位置、且在上方垂直部33c的弹簧支架突出面和才匡 架主体3之间将压缩螺旋弹簧的解除弹簧37以被压缩的状态介入。即、锁定 控制部件33构成为,虽然通过罩6和框架主体3之间的组装力位于限制锁销 31移动的位置,但若将罩6自框架主体3取下,则向解除锁销31的移动限制 的销解除方向a变位。
第一卡定槽34设定在当锁闭杆14位于锁定位置时与锁销31相对的位置。 第二卡定槽35设定在当锁闭杆14位于解锁位置时与锁销31相对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中,若携带了电子钥匙者要使车辆行驶而将点火钥匙(未图示) 从断开位置旋转到接通位置,则通过马达单元9的驱动,锁闭杆14移动,并 从图2及图3的锁定位置变位到解锁位置。然后,若将点火钥匙移动到发动才几 起动位置,则发动机起动。
当车辆在行驶中急剧减速,这时驾驶员的膝碰到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而对 导杆部4和锁闭杆14施加规定值以上的沖击时,则导杆部4和锁闭杆14在薄 弱部17、 18的位置截断,由此可以减轻驾驶员受到的沖击。
并且,若导杆部4和锁闭杆14在引导侧薄弱部17及杆侧薄弱部18截断 时,则锁定控制部件33变成不限制锁销31,锁销31与锁闭杆14的第二卡定 槽35卡定。由此,即使在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截断之后也保持转向轴(未图 示)的解锁状态。由于能保持转向轴(未图示)的解锁状态,从而在车辆行马史 中能自由地转换方向盘,确保驾驶安全性。
若携带了电子钥匙者要进行车辆泊车而将点火钥匙从发动机起动位置返 回到断开位置,则在发动机停止的同时,通过马达单元9的驱动,锁闭杆14 移动,从转向解锁位置变位到图2及图3的转向锁定位置。
在该转向锁定状态下,在要对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进行不正当开锁者从外 部进行破坏而对导杆部4和锁闭杆14施加规定值以上的冲击时,则在引导侧 薄弱部17及杆侧薄弱部18截断。于是,锁定控制部件33变成不控制锁销31, 锁销31便与锁闭杆14的下部杆部14b的第一卡定槽34卡定。由此,即使在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被截断之后也保持转向轴(未图表示)的锁定状态,要进 行不正当开锁者无法自由旋转转向轴。
另外,在转向锁定状态下,对电动转向锁定装置1进行不正当开锁者以对
导杆部4和锁闭杆14不作用规定值以上外力的方式破坏罩6,则可以认为是 将罩6自框架主体3取下。当罩6自框架主体3稍微离开时,则如图5及图6 所示,锁定控制部件33由于解除弹簧37的弹力而向销解除方向a移动,锁销 31向锁定方向b移动并卡定在锁闭杆14的下部杆部14b的第一^i^定槽34上。 由此,即使罩6敞开也保持转向轴的锁定状态,要进行不正当开锁者无法自由 旋转转向轴。
以上,在本发明中,不仅是对导杆部4和锁闭杆14作用规定值以上的外 力这种受到不正当破坏的场合,而且受到对罩6进行不正当打开的这种不正当 破坏的场合,都能保持转向轴的锁定状态,提高了防盗性。
在4^实施方式中,死锁机构30构成为,具有对锁定控制部件33销解除方 向作用力的解除弹簧37,在将罩6自框架主体3取下时,则锁定控制部件33 由于解除弹簧37的弹力而向销解除方向a变位。因此,当将罩6自框架主体 3取下时,则通过解除弹簧37的弹力能够可靠锁定锁闭杆14。另外,与现有 技术的结构比较,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需要改变锁定控制部件33的形状, 但作为零件只要追加解除弹簧37即可,通过追加最低限度的零件数量便能应 对罩6的不正当打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架主体3上设置有防护壁40,该防护壁40以包围 锁定控制部件33周围的方式配置,且引导锁定控制部件33向销解除方向a移 动。因此,即使要在罩6上开孔,并从孔中插入旋具(卜',4^一)等推压锁 定控制部件33,防护壁40也会成为障碍而无法轻易地推压。因而可提高防盗 性。另外,由于锁定控制部件33被防护壁40引导而顺利地向销解除方向移动, 因而能可靠地锁定锁闭杆14。
在本实施方式中,解除弹簧37配置在用防护壁40包围的位置,并且配置 在锁定控制部件33和框架主体3的上面之间。因此,即使要在罩6上开孔, 并从孔中插入旋具等拆下解除弹簧37,防护壁40及锁定控制部件33也会成 为障碍而无法拆卸解除弹簧37。因此,能提高防盗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锁定控制部件33配置成从罩6的上面一侧观察^义 能见到板厚侧的侧面,因而,即使要在罩6上开孔,并从孔中插入旋具等推压 锁定控制部件33,由于推压的面积小而无法轻易地推压。因此,能提高防盗 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表示的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动转向锁定装置 l的情况,但很显然,也可以应用于将来自机械钥匙的操作力作为动力移动锁 闭杆14的这种机械转向锁定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锁闭杆14由相互连接的上部杆部14a和下 部杆部14b这两个零件构成,但当然也可以由具有杆侧薄弱部18的一个零4牛 构成。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其构成为,设有锁定控制部件33和解除弹 簧37,在将罩6自框架主体3取下时,则锁定控制部件33通过解除弹簧37 的弹力向销解除方向a变位,但还可以构成为,使锁定控制部件33本身具有 弹性(例如,用弹簧材料形成锁定控制部件33),当因不正当破坏而将罩6自 框架主体3拆卸时,则锁定控制部件33通过锁定控制部件33本身的弹力向锁 解除方向a变位。若采用这种结构,还不需要解除弹簧37,零部件数量得到 进一步削减。另外,构成为,在将罩6组装到框架主体3上时,则在该组装过 程中锁定控制部件33与罩6连接。并且,还可以构成为,当因不正当破坏而 当将罩6自框架主体3拆卸时,则锁定控制部件33向销解除方向a变位。
权利要求
1. 一种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驱动机构部,该驱动机构部配置在用罩覆盖的框架主体上;导杆部,该导杆部突出设于框架主体并具有引导侧薄弱部;锁闭杆,该锁闭杆移动自如地配置在上述导杆部内,并通过上述驱动机构部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移动且具有杆侧薄弱部;以及死锁机构,当上述导杆部和上述锁闭杆在上述引导侧薄弱部和杆侧薄弱部的位置被截断时,该死锁机构将位于比上述杆侧薄弱部靠前端侧的杆前端侧部位保持在截断时刻的位置,上述死锁机构,具有锁定凹部,配置在上述杆前端侧部位和上述导杆部的任一方;锁销,朝向上述锁定凹部加力地配置在上述杆前端侧部位和上述导杆部的另一方,且形成为可与上述锁定凹部配合;以及锁定控制部件,在上述导杆部及上述锁闭杆在上述引导侧薄弱部和上述杆侧薄弱部未被截断的状态下,阻止向上述锁定凹部与上述锁销配合的死锁配合位置移动,并且在上述导杆部及上述锁闭杆在上述引导侧薄弱部和上述杆侧薄弱部被截断后的状态下,解除上述锁销向死锁配合位置的移动限制,上述锁定控制部件构成为,利用上述罩和上述框架主体间的组装力配置在阻止上述锁销向死锁配合位置移动的位置,并且在上述罩从上述框架主体脱离时,向解除上述锁销的移动限制的销解除方向变位,并将上述杆前端侧部位保持在锁定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死锁机构构成为,具有将上述锁定控制部件向销解除方向加力的解除弹簧,在上述罩从上述框架主体脱离时,上述锁定控制部件利用上述解除弹簧 的弹力向销解除方向变位。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框架主体上设有以包围上述锁定控制部件周围的方式配置,且引导上述锁定控制部件向销解除方向移动的防护壁。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解除弹簧配置在用上述防护壁包围的部位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解除弹簧配置在上述锁定控制部件和上述框架主体上面之间。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锁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锁定控制部件由板状部件构成,并配置成从上述罩的上面一侧观察^f又能看到板厚侧的侧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转向锁定装置,在用罩(6)覆盖的框架主体(3)上配置马达单元(9)等。自框架主体(3)突出设置导杆部(4)。在该导杆部(4)内移动自如地配置锁闭杆(14)。在导杆部(4)和锁闭杆(14)上分别设有薄弱部(17、18)。死锁机构(30)比引导侧薄弱部(17)配置在前端侧。死锁机构(30)具有锁销(31)和锁定控制部件(33),该锁销向将比杆侧薄弱部(18)靠前端侧进行锁定的死锁配合位置加力,该锁定控制部件在薄弱部(17、18)被截断前,阻止锁销(31)向锁定位置移动,在薄弱部(17、18)截断之后,则解除对锁销(31)的限制。将锁定控制部件(33)利用罩(6)和框架主体(3)之间的组装力配置在限制锁销(31)移动的部位。当罩(6)从框架主体(3)脱离时,则锁定控制部件(33)向解除锁销(31)的移动限制的方向变位。
文档编号B60R25/02GK101535097SQ20078004168
公开日2009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0日
发明者冈田高裕, 吉田龙一, 林贤二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阿尔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