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6717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
背景技术
从DE 10 2005 047 606 Al中已知一种侧气囊,所述侧气囊设有在气囊充气状态 下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具有不同厚度的多个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增加气囊的保护效果。 此问题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气囊解决。本发明的改进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供。
因此,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设有
第一和第二可充气区; 肩部区,该肩部区布置在第一区与第二区之间,在气囊充气状态下所述肩部区在 要保护的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内和/或上臂区域内延伸,并且该肩部区在垂直于充气的气囊 的主延伸平面的方向上确定的情况下具有比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小的厚度或者所述 肩部区在所述气囊中包括凹陷部,其中 气囊布置在车辆内,使得在车辆侧面碰撞的情况中,车辆乘员的肩部和/或上臂 区域在气囊的肩部区内撞击气囊,并且其中 气囊设计为使得在车辆乘员撞击气囊的情况中在肩部区与车辆乘员的肩部和/ 或上臂区域之间发生联动,使得气囊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影响车辆乘员的移动,或反 之,使得车辆乘员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影响气囊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气囊特别是布置在车辆内,使得气囊在充气状态下基本上在车辆的 纵向和高度方向上延伸,例如充气气囊沿其延伸的主延伸平面跨过车辆的纵向和高度方 向。气囊的所述区的"厚度"因此在车辆的横向方向上确定。 根据本发明的气囊特别设计且布置为使得要保护的车辆乘员基本上横向于气囊 的主延伸平面撞击气囊。在变体中,这是布置在车辆座椅内或上的侧气囊。然而,本发明不 限于这样的侧气囊,而是也能够例如用于整合到车门内或帘内的气囊。 肩部区提供车辆乘员到气囊的联动,使得在碰撞情况中在车辆乘员撞击气囊期间 或之后,所述联动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基本上在相同的方向上与气囊一起移动。因此,特别 地避免车辆乘员在进一步撞击过程中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从气囊移开,且例如在车辆纵向 方向上撞击靠近气囊的车辆结构。由于气囊和车辆乘员之间的联动,最可能的约束效果也 针对之后的碰撞阶段。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气囊设计为使得在车辆乘员肩部区域撞击气囊的肩部区的 情况下,气囊的第一区和第二区向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移动,且因此将力施加在肩部上,这 抵抗了肩部相对于气囊的进一步移动。肩部以此方式夹紧到气囊,使得减慢或防止肩部相 对于气囊的移动。
气囊也能够设计为使得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联动到气囊的肩部区,使得也抵抗车 辆乘员的垂直于气囊展开主方向的例如在车辆横向方向的移动,或防止在此方向上的移 动。 应指出的是"车辆乘员的移动"的陈述不必需地意味着车辆乘员整体被移动。该 陈述也理解为车辆乘员的仅特定身体区域,例如臂部与气囊移动,或反之此身体区域移动 气囊。类似地,"气囊被移动"的陈述不必需地意味着整个气囊被移动,而是特别地包括仅气 囊的部分被移动的情况,例如气囊的肩部区被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气囊的肩部区设计为使得在气囊充气期间不充气。肩部区
特别地设有织物层或相互连接的多个织物层。织物层特别地包括纺织织物(例如,气囊材
料)。在变体中,形成肩部区的织物层是形成剩余气囊的气囊层的部分。 在另外的变体中,肩部区的织物层以第一部分固定到气囊第一区的外侧,且以第
二部分固定到气囊第二区的外侧。织物层的第一部分固定到其上的第一区的外侧和织物层
的第二部分固定到其上的第二区的外侧指向充气的气囊中的相同方向,特别是车辆乘员的方向。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织物层的第一部分固定到其上的第一区的外侧和织物层的第 二部分固定到其上的第二区的外侧指向相反的方向。 此外,肩部区的织物层特别地设计为使得它将气囊的第一区和第二区相互连接, 且布置为使得在碰撞情况中车辆乘员以其肩部撞击织物层,且沿撞击方向触及织物层。因 此,织物层被张紧且将力传递到第一区和第二区,使得第一区和第二区在每个情况中向发 生撞击的车辆乘员的肩部移动。因此,产生气囊到车辆乘员肩部的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 夹紧固定)。 织物层能够包围在组装在车辆内的气囊内,特别地也包围在指向车辆顶部的气囊 上侧和/或指向车辆底部的气囊下侧内;特别地为将织物层尽可能稳定地固定到剩余气囊。 然而,不强制将肩部区以不可充气的方式折叠。在另外的变体中,肩部区设计为气 囊的可充气腔室或可充气部分。肩部区特别地设有用于减小厚度的装置,例如具有暗线、布 置在肩部区内侧的反弹带和/或结合缝的形式。 如果这也不是必须要求的话,气囊的设计为可充气腔室的肩部区能够与气囊的第 一和/或可充气区流动连通。 第一区和/或第二区特别邻近厚度减小的肩部区的外部线走向。在另外的变体 中,肩部区至少部分地被第一区和/或第二区包围,例如第一区和/或第二区至少沿围绕它 们的肩部区的子部分走向。肩部区也能够完全被气囊的可充气腔室(例如环形可充气腔 室)包围。这样的肩部区例如至少大致形成为圆形。 本发明也涉及在其肩部区内设有凹陷部的气囊。凹陷部特别设计为在碰撞情况中 使得要保护的车辆乘员的肩部陷入到凹陷部内,使得气囊的第一区和第二区靠着肩部区且 因此形成气囊与车辆乘员之间的联动。凹陷部也能够被其余气囊包围,例如凹陷部限定为 具有通过气囊的贯通开口的形式。在另外的变体中,相对于组装到车辆内的气囊,凹陷部设 计在气囊 部区内,使得如果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看,气囊的(可充气亦或不可充气)的部 分在凹陷部后方延伸。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改进中,肩部区设计为使得它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倾斜向下地 走向,以适合于要保护的车辆乘员的侧肩部区域的位置和上臂部分的走向,使得在车辆侧 面碰撞的情况中侧肩部区域和上臂部分在气囊的肩部区内撞击气囊。肩部区设计为使得在 车辆乘员撞击气囊的情况中,车辆乘员(特别是乘坐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侧肩部 区和上臂置入气囊内侧,因此在车辆乘员与气囊之间发生联动。 肩部区因此特别设计为使得在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和上臂部分撞击的情况中,气
囊的第一区和第二区向肩部区域和上臂部分移动,使得第一区和第二区抵抗肩部区域以及
上臂部分相对于气囊的另外的移动,例如将车辆乘员的肩部和臂部固定到气囊。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改进中,气囊的第一区形成为使得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中,要保
护的车辆乘员至少部分地以其头部撞击所述气囊第一区。第二区特别地形成为使得在车辆
碰撞的情况中,要保护的车辆乘员以其胸部和/或骨盆区域撞击所述第二区。 气囊的第一区和第二区能够形成为气囊的腔室,所述腔室至少部分地相互分开,
其中不排除使它们相互流动连通。然而,腔室也能够形成为完全相互分开的可充气元件。在
替代实施例中,第一区和第二区形成为气囊的共同的腔室的子区。 本发明也涉及一种具有以上所述气囊的车辆座椅。


下文中通过示例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A-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的第一实施例; 图2A、图2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的第二实施例; 图3A、图3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的第三实施例; 图4A、图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的第四实施例;并且 图5A-5G以示意性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气囊的另外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A-1C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的气囊的不同视图。气囊1布置在车辆座 椅(未示出)中或该车辆座椅上,气囊l特别地布置在车辆座椅的一侧面中或该侧面上,该 侧面面向最靠近车辆座椅的车辆的车辆长侧面。气囊例如布置在车辆的靠背的侧壁中或该 靠背的侧壁上。如从车辆座椅观看,图1A示出气囊的侧视图。例如从车辆前面观看,图1B 示出气囊的前面。图1C对应于图1B,在此也示出乘坐在座椅上的车辆乘员(参考图3)。
气囊1具有第一下区ll,所述第一下区11分配到车辆乘员的骨盆区域,例如车辆 乘员的侧骨盆区域将主要在此区内撞击气囊。在第一区11上方具有气囊1的胸部区12, 所述胸部区12由上方通过气囊的肩部区13限制。肩部区13因此相对于车辆的高度方向 倾斜向前向下走向,使得它适合于车辆乘员的臂13的上部分的走向而延伸。臂的上部分的 "走向"因此涉及典型身体姿态,为身体姿态而设计气囊1。 气囊1向上通过第二区14限定,所述第二区14布置到上肩部区且例如也布置到 车辆乘员的颈部/头部区域。 如在图1B和图1C中描绘,在充气状态下,肩部区13横向于气囊1沿其延伸的主 延伸平面具有比相应第一区11和第二区14小的厚度。肩部区由不可充气的织物层形成,该织物层在胸部区12与第二区14之间延伸。胸部区12也在其厚度上减小,为此提供多个 直线暗线121。 气囊1设计为使得车辆乘员在车辆侧向碰撞的情况中以肩部和臂部与气囊的肩 部区13撞击。在肩部32(特别是侧肩部区)和臂部部分撞击肩部区13的帆布状设计的织 物层时,织物层一方面将第二上区14向下拉,且另一方面将气囊的下区11和12向车辆乘 员的肩部和臂部向上拉,使得例如上臂部分31固定在上区14与第一区11的上部分之间。
因此,在气囊与车辆乘员之间提供了联动,使得车辆乘员在与气囊1撞击后的在 车辆纵向方向上的进一步移动导致气囊连同车辆乘员的移动,且因此抵抗车辆乘员与气囊 之间的相对移动。车辆乘员不必需触及整个气囊,而是特别触及气囊的上区(例如气囊的 肩部区和肩部区周围的区)移动。反之,气囊的移动导致车辆乘员的肩部和臂部区域同时 移动。 图2A和图2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外实施例的气囊,其中图2A是侧视图 且图2B是前视图。气囊具有图1A至图1C中的第一区ll,所述第一区11在气囊1的下部 分内延伸。气囊1具有另外的第二上部分14,以及倾斜向下布置在气囊的第一部分与第二 区之间的肩部区13。肩部区13类似于图1A至图1C适合于要保护的车辆乘员(未示出) 的肩部区域和上臂部分而走向。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的意图中的碰撞点在图2A中以虚线 圆指示。 在根据图2B的气囊的前视图中,可认识到肩部区13垂直于充气气囊的主延伸方 向具有比第一区ll和第二区14更小的厚度。肩部区又特别由织物层("帆布")形成,且 将第一区与第二区连接。然而,也可特别认识到,肩部区13不设计为具有织物层的形式,而 是设计为气囊内的凹陷部。 在肩部区13的在气囊组装状态下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侧,肩部区13由同样形成 区11和14的气囊的可充气腔室包围。在此区内,气囊例如具有大致对应于部分11和14 的厚度。 图3A和图3B涉及接近图2A和图2B中气囊的气囊。然而,与图2A和图2B相反, 气囊1的厚度减小的肩部区13完全由形成第一区11和第二区14的气囊的腔室包围。车辆 乘员与气囊之间的联动在此实施例中主要通过车辆乘员的侧肩部区域发生。在此变体中, 肩部区能够特别通过贯通气囊1的开口形成,例如忽略图3B中指示的织物层。
图4A和图4B涉及根据本发明的气囊的另外实施例,其中气囊1又具有第一下区 11以及第二上区14,肩部区13在第一下区11与第二上区14之间延伸。肩部区13通过织 物层131形成,所述织物层131以第一端固定到第一区11的外侧且以第二端固定到第二区 14的外侧。织物层131因此在面向要保护的车辆乘员的肩部/臂部区域31的气囊1的外 侧上延伸。车辆乘员特别乘坐在车辆座椅上,在该车辆座椅上或其面向车辆长侧面的外侧 内布置有气囊l。 在车辆侧面碰撞的第一阶段中,发生车辆乘员(通过其肩部区域31指示)与气囊 1之间的相对移动(通过沿肩部31的撞击方向A的移动所指示),因此车辆乘员与气囊相 互相向移动。 气囊布置为使得肩部区域31撞击肩部区13,且因此在撞击方向和范围上触及织 物层131。因此,织物层将第一区11和第二区14相互相向拉动,使得织物层靠置在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域31上,且将夹紧力施加到肩部区域31,这抵抗了车辆乘员与气囊之间的进一 步的相对移动。车辆乘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到气囊1。 肩部区的具有一个或多个织物层的设计也能够以不同于图4A和图4B的实施例的 方式出现,如在图5A至图5G中示出。 织物层能够例如以第一端固定到气囊的(第一区11的)第一外侧,且以第二端固 定到背离第一侧的(第二区14的)第二外侧。这在图5A和图5B中示出,其中织物层131 的第一端固定到其上的区11的外侧能够背离车辆的长侧面(图5A)或能够面向车辆的长 侧面(图5B)。 图5C和图5D对应于图4A和图4B的示例,其中图5C示出织物层在背离车辆的长 侧面的气囊1的外侧上延伸的变体。 图5E至图5G示出用于将织物层131固定到气囊1的第一区11和第二区14的另 外选择。根据图5E,固定到第一区11的外侧的第一端以及固定到第二区14的外侧的第二 端包围其余的气囊,在此第一端包围气囊的(第一区ll)的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的底侧,且 第二端包围气囊的(第二区14)的上侧。 根据图5F和图5G,织物层131的下端固定到下第一区11的上区,其中织物层不在 此以二维方式靠置在下区11的外侧上,而是以边缘撞击下区11。 织物层131例如能够通过粘合剂或缝合缝固定到气囊1的下区11和上区14。在 另一个实施例中,织物层131与形成气囊1的下区和/或上区的气囊层整体地形成。附图标记列表
1气囊3车辆乘员11第一区12胸部区13肩部区14第二区31肩部32臂部121暗线131织物层
权利要求
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具有可充气的第一区(11)和第二区(14);肩部区(13),所述肩部区(13)布置在所述第一区(11)与所述第二区(14)之间,在所述气囊(1)的充气状态下所述肩部区(13)在要保护的车辆乘员(3)的肩部(32)区中和/或上臂区域(31)中延伸,并且,所述肩部区(13)在垂直于充气的气囊的主延伸平面的方向上确定的情况下具有比所述第一区(11)和所述第二区(14)小的厚度或者所述肩部区(13)在所述气囊(1)中包括凹陷部,由此所述气囊(1)将被布置在车辆中,使得在车辆侧面碰撞的情况中,车辆乘员的肩部(32)和/或上臂区域(31)撞击所述气囊上的所述肩部区(13),并且由此所述气囊(1)设计为使得在车辆乘员撞击气囊的情况中在所述肩部区(13)与车辆乘员的肩部(32)和/或上臂区域(31)之间发生联动,使得所述气囊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影响车辆乘员的移动,或者反之,使得车辆乘员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影响所述气囊的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由于在车辆乘员(3)的肩部(32)和/或 上臂区域(31)撞击所述气囊的所述肩部区(13)的情况中,所述第一区(11)和所述第二区 (14)向车辆乘员(3)的肩部(32)和/或上臂区域(31)移动,由此将抵抗车辆乘员(3)相 对于所述气囊(1)进一步移动的力施加到肩部和/或上臂区域,因而发生联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区(13)设计为在所述气囊 (1)充气期间所述肩部区(13)不充气。
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区(13)具有一个织 物层(131)或多个织物层。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层(131)以第一部分固定到所述 气囊(1)的所述第一区(11)的外侧,且以第二部分固定到所述气囊的所述第二区(14)的 外侧。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固定所述织物层(131)的所述第一部分 的所述第一区(11)的外侧和固定到所述织物层(131)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区(14) 的外侧在充气的气囊(1)中指向相同的方向。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固定所述织物层(131)的所述第一部分的 所述第一区(11)的外侧和固定所述织物层(131)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区(14)的外 侧在充气的气囊(1)中面向要保护的车辆乘员(3)。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固定所述织物层(131)的所述第一部分的 所述第一区(11)的外侧和固定所述织物层(131)的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二区(14)的外 侧在充气的气囊(1)中相互背离。
9. 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组装好的气囊(1)中,所 述织物层(131)包围所述气囊的指向车辆顶部的上侧和/或所述气囊的指向车辆底板的下
10.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区(13)形成为可 充气腔室。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形成为可充气腔室的所述肩部区(13)设有用于减小厚度的装置,所述用于减小厚度的装置特别是呈至少一条暗线(121)的形 式。
12.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区(13)至少部分 地由所述第一区(11)和/或所述第二区(14)包围。
13.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区(13)完全由所 述气囊(1)的可充气腔室包围。
14.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在组装好的气囊(1)中,所 述肩部区(13)相对于车辆高度方向向下倾斜地延续,以适合于要保护的车辆乘员(3)的肩 部(32)的位置和上臂部分(31)的走向,使得在车辆侧面碰撞的情况中肩部(32)和上臂部 分(31)撞击所述气囊的所述肩部区(13)。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区(13)设计为使得在肩部 (32)和上臂部分(31)撞击所述气囊的所述第一区(11)和所述第二区(14)的情况中,所述 第一区(11)和所述第二区(14)向肩部(32)和上臂部分(31)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区(11) 和所述第二区(14)抵抗肩部以及上臂部分相对于气囊的进一步移动。
16.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11)设计为使得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中,要保护的车辆乘员(3)以其胸部和 /或骨盆区域撞击所述第一区(11);和/或所述第二区(14)设计为使得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中,要保护的车辆乘员(3)以上肩部部 分和/或其头部撞击所述第二区(14)。
17.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11)和所述第 二区(14)相互流动连通。
18. 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11)和所述第 二区(14)至少设计为所述气囊(1)的相互分开的腔室。
19. 车辆座椅,具有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具有第一可充气区和第二可充气区;肩部区,布置在第一区与第二区之间,在气囊充气状态下肩部区在要保护的车辆乘员的肩部区内和/或上臂区域内延伸,且肩部区在垂直于充气的气囊的主延伸平面的方向确定情况下有比第一区和第二区小的厚度或肩部区在气囊中包括凹陷部,由此气囊布置在车辆内,使得在车辆侧面碰撞的情况中,车辆乘员的肩部和/或上臂区域撞击气囊的肩部区,且气囊设计为在车辆乘员撞击气囊情况中在肩部区与车辆乘员的肩部和/或上臂区域之间发生联动,使得气囊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影响车辆乘员的移动,或反之,使得车辆乘员在车辆纵向方向上的移动影响气囊的移动。
文档编号B60R21/231GK101746343SQ200910260469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7日
发明者延斯·费勒, 托尔斯滕·施密特, 托马斯·拉多查奇, 罗伯特·盖茨, 雷纳·霍伊施米德 申请人: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