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保险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387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保险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辆的安全防护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吸能缓冲作用的保 险杠。
背景技术
理想的车辆保险杠应能在车辆受撞时将大部分碰撞动能吸收,以保险杠的变形损 坏为代价,保护车辆和人员的安全。早期的车辆保险杠由钢板冲压而成,现代的车辆保险杠 主要由聚苯乙烯树脂制造,两者均不能满足大量吸收碰撞动能的要求。为了减轻发生碰撞 时对车辆的损坏和乘员的伤害,在车身设计时正在逐步使用和改进能量吸收式保险杠。例 如,在保险杠的弹性外壳内设置了不同形式的加强筋,通过弹性外壳和加强筋的受撞变形 来吸收碰撞能量。这类保险杠可在车速较低时发挥作用,因受加强筋不能过于坚固限制,也 不能大量吸收碰撞能量。公告号为CN 2858399Y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保险杠,包括杠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杠体内侧中间固定了五个均勻弹簧,弹簧外端连接一弹簧座,弹簧座中 间有一孔,连接螺栓通过弹簧座孔连接车体与杠体,当汽车相撞时,保险杠能起缓冲作用, 但是该实用新型利用弹簧作缓冲元件,弹簧在撞击时,在吸收能量后,几乎将同样大的能量 反作用于车体上,有可能对车体及其乘员造成二次伤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收能量小、防护效果不好的不足,提供 一种汽车保险杠。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保险杠,包括软质 外壳体、抗弯折金属横梁以及设于外壳体和抗弯折金属横梁之间的内衬体,所述内衬体的 内侧沿其中心线均勻设有多个凹槽,凹槽深度为内衬体厚度的2/3,凹槽边缘与内衬体边缘 间距为25mnT50mm,各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0mnT40mm。凹槽设计增加了变形空间,能够更 好的缓冲吸收能量,凹槽深度限定、凹槽边缘与内衬体边缘间距以及凹槽之间的间距能够 确保内衬体具有一定的强度。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其特征是所述凹槽的上下边缘与内衬体上下边缘 分别相对平行,凹槽的边角处均为圆角,使内衬体整体受力均勻,减少应力集中。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方案,其特征是所述的内衬体为闭孔泡沫铝材料或者 EPP材料,其中闭孔泡沫铝材料为内分布有无数气泡的多孔质材料,每一个小气孔所形成的 封闭气室都相当于一个小的吸能单元,吸能效果好;EPP材料抗压缓冲效果好,成本低。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缓冲吸能能力强、防护效果好,加工容易,成本较低,具有较好 的应用前景。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000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内衬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如附图1所示,一种汽车保险杠,包括软质外壳体1、抗弯折金属横梁3以及设于外 壳体和抗弯折金属横梁之间的内衬体2,内衬体的内侧沿其中心线均勻设有多个凹槽21, 凹槽设计增加了变形空间,能够更好的缓冲吸收能量,凹槽深度为内衬体厚度的2/3,凹槽 边缘与内衬体边缘间距为25mm,各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0mm,凹槽的上下边缘与内衬体上 下边缘分别相对平行,凹槽的边角处均为圆角,使内衬体整体受力均勻,减少应力集中,内 衬体为闭孔泡沫铝材料或者EPP材料,闭孔泡沫铝材料中含有的每一个小气孔所形成的封 闭气室都相当于一个小的吸能单元,吸能效果好,EPP材料成本低,抗压缓冲效果好。保险 杠发生与车辆或者行人相撞时,内衬体起到吸收减能的作用,既可降低汽车碰撞造成的车 辆受损程度,又能减轻车内乘员或者被撞行人的伤害程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特别是缓冲吸能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一种汽车保险杠,包括软质外壳体(1)、抗弯折金属横梁(3)以及设于外壳体和抗弯折金属横梁之间的内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体的内侧沿其中心线均匀设有多个凹槽(21),凹槽深度为内衬体厚度的2/3,凹槽边缘与内衬体边缘间距为25mm~50mm,各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0mm~4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保险杠,其特征是所述凹槽的上下边缘与内衬体上 下边缘分别相对平行,凹槽的边角处均为圆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保险杠,其特征是所述的内衬体为闭孔泡沫铝 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保险杠,其特征是所述的内衬体为EPP材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保险杠,包括软质外壳体、抗弯折金属横梁以及设于外壳体和抗弯折金属横梁之间的内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体的内侧沿其中心线均匀设有多个凹槽,凹槽深度为内衬体厚度的2/3,凹槽边缘与内衬体边缘间距为25mm~50mm,各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0mm~40mm。本实用新型凹槽设计增加了变形空间,能够更好的缓冲吸收能量,结构简单,成本低,特别是缓冲吸能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B60R19/22GK201703336SQ201020198700
公开日2011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1日
发明者余天瑶, 刘淑丹, 李书福, 杨健, 汤志鸿, 赵福全, 门永新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