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轮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291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用轮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用轮辐(wheel disk)。
背景技术
(1)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由板材制造的汽车用轮辐,其具有轮毂安装部;在轮毂安装部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帽部;和在比帽部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形成的装饰孔。帽部在同一圆周上配置,帽部的轮辐半径方向宽度为一定。(2)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由板材制造的汽车用轮辐,其具有轮毂安装部;在轮毂安装部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在轮辐周向上不连续的突起部;与突起部接触且在比帽部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形成的装饰孔;和剖面形状弯折的辐条部(spoke)。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汽车用轮辐中,与专利文献1的汽车用轮辐的帽部相当的突起部在轮辐的外周部消失且在周向上不连续。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汽车用轮辐(现有的汽车用轮辐)存在以下的问题装饰孔较小且外观设计性低;虽然考虑将装饰孔在轮辐半径方向及轮辐周向上增大来提高轮辐的外观设计性,但是当单纯增大装饰孔时,难以确保轮辐的强度和刚性;虽然也可考虑如专利文献2公开的汽车用轮辐那样使辐条部的剖面形状弯折而提高轮辐的强度和刚性以增大装饰孔,但是为了确保强度和刚性而需要增大轮辐的原料板厚度,轮辐的重量会增加。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19102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1137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的汽车用轮辐即使在与以往相比不使轮辐的原料板厚度增加地、为了提高外观设计性而增大了装饰孔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轮辐的强度和刚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如下。(1) 一种汽车用轮辐,具有轮毂安装部;轮辐凸缘部;和连接所述轮毂安装部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具有向轮辐轴向外侧突出的帽部;连接该帽部与所述轮毂安装部的中间部内周部;和连接所述帽部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中间部外周部,在所述中间部外周部形成装饰孔,该汽车用轮辐中,所述帽部具有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地延伸的顶部;在该顶部的内周侧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并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地延伸的内周弯曲部;和在所述顶部的外周侧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并在轮辐周向上延伸的外周弯曲部,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具有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和位于与该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该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位于相互相邻的所述装饰孔间,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位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具有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和位于与该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该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位于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2)根据(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的包络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3)根据(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的包络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4)根据(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设有在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的第三圆处的剖面上,与所述帽部相比向轮辐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该第三圆的直径比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且通过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最外侧的点的第一圆的直径小、且比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且通过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最内侧的点的第二圆的直径大。(5)根据(4)所述的汽车用轮辐,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三圆处的剖面上具有凹部底壁和从该凹部底壁向轮辐轴向外侧立起的凹部侧壁。(6)根据( 所述的汽车用轮辐,所述凹部底壁与所述轮毂安装部相比位于轮辐轴向外侧,并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倾斜。(7)根据(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所述顶部的、所述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与所述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变得大于所述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与所述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8)根据⑴所述的汽车用轮辐,所述外周弯曲部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9)根据(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所述外周弯曲部具有在所述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在轮辐周向上连续、且在所述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在轮辐周向上变得不连续的不连续部。发明的效果根据上述(1)的汽车用轮辐,帽部的外周弯曲部具有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和位于与该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帽部的内周弯曲部具有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和位于与该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位于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位于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因此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具有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顶部和内周弯曲部的帽部成为波浪形状。因此,与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帽部在同一圆周上配置的情况(以往),或与帽部相当的突起部在轮辐的外周部消失且在周向上不连续的情况(以往)相比,将轮毂安装部在车辆的轮毂上固定,用由车辆行驶所产生的经由轮辐凸缘而受到的所有方向的外力,来提高在轮辐上产生的半径方向弯曲刚性及弯曲强度。因此,与以往相比,即使在不增大轮辐的原料板厚度地为了提高外观性而增大了装饰孔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轮辐的强度和刚性。此外,由于与以往相比不需要增大轮辐的原料板厚度,因此与增大轮辐的原料板厚度以在确保轮辐的强度和刚性的同时增大装饰孔的情况相比,可实现轮辐的轻量化。根据上述⑵的汽车用轮辐,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的包络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因此即使在与以往相比增大了装饰孔的情况下,也可提高在车轮周向上位于装饰孔间的轮辐部分的所有方向的弯曲刚性及弯曲强度。根据上述(3)的汽车用轮辐,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的包络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因此可设置将帽部与轮辐凸缘部连接起来的部分(辐条部)。因此,与不设置辐条部而将帽部与轮辐凸缘部直接连接起来的情况不同,可防止在帽部与轮辐凸缘部的连接部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根据上述(4)或(5)的汽车用轮辐,设置有在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的第三圆处的剖面上在与帽部相比向轮辐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因此与不设置凹部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帽部的半径方向弯曲刚性。根据上述(6)的汽车用轮辐,凹部底壁与轮毂安装部相比位于轮辐轴向外侧,并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倾斜,因此可将轮毂安装部与帽部的内周弯曲部容易且圆滑地连接起来,并可改善成形性。根据上述(7)的汽车用轮辐,帽部的顶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与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变得大于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与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因此可采用在轮辐周向上帽部的顶部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不一定的轮辐外观设计,且可提高轮辐的刚性。根据上述⑶的汽车用轮辐,外周弯曲部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因此与在外周弯曲部设置在轮辐周向上变得不连续的不连续部的情况相比,更进一步将轮毂安装部在车辆的轮毂上固定,用由车辆行驶所产生的经由轮辐凸缘而受到的所有方向的外力,来提高在轮辐上产生的半径方向弯曲刚性及弯曲强度。根据上述(9)的汽车用轮辐,外周弯曲部具有在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在轮辐周向上变得不连续的不连续部,因此与外周弯曲部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的情况相比,可增大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长度,且可提高外观设计性。


图1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1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主视图。图2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1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4是图1的B-B线剖视图。图5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2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主视图。图6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3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主视图。图7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3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剖视图。图8是图6的C-C线剖视图。图9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4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主视图。图10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5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剖视图。图11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6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主视图。图12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7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主视图。图13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7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剖视图。图14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8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主视图。图15是具有本发明实施例8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剖视图。图16是图14的D-D线剖视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的、辐条部经有辐条过渡部而与轮辐凸缘部连接的情况下的辐条部及其附近的部分剖视图。图18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的、辐条部经由辐条过渡部而与轮辐凸缘部连接的情况下且在辐条过渡部形成台阶的情况下的辐条过渡部及其附近的部分剖视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的、顶部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在与轮辐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情况下的顶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的、顶部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情况下的、顶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的、顶部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向轮辐轴向外侧弯曲的情况下的、顶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2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的、顶部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部分和向轮辐轴向外侧弯曲的部分这两方的情况下的、顶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的、顶部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倾斜的情况下的、顶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M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的、顶部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倾斜的情况下的、顶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 图4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1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图5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2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图6 图8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3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图9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4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图10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5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图11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6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图12、图13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7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图14 图16表示具有本发明实施例8的汽车用轮辐的车轮。此外,图17 图对表示可在本发明全部实施例的范围内适用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形例。再有,图3不仅可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1也可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2 8,图4不仅可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1也可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2、4 7。对于在本发明全部实施例的范围内共用的部分,在本发明全部实施例的范围内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首先,说明在本发明全部实施例的范围内共用的部分。本发明实施例的汽车用轮辐(以下也简称为轮辐(wheel disck,disk)) 10在乘用车中使用。轮辐10以由板材制造的轮辐作为对象。但是,轮辐10也可以是铸造件。轮辐10例如是钢制。但是,轮辐10也可不是钢制,而是铝合金制、钛合金制、镁合金制、合成树脂原料制等。如图2所示,轮辐10与环状的轮辋(保持未图示的轮胎的部分)20分别制造,与轮辋20通过焊接、铆接、粘接等而接合以构成车轮1。轮辋20由板材制造。轮辋20具备内侧凸缘部21、内侧胎圈座部22、内侧侧壁部23、凹槽部M、外侧侧壁部25、外侧胎圈座部沈及外侧凸缘部27。内侧凸缘部21、内侧胎圈座部22和内侧侧壁部23,与外侧侧壁部25、外侧胎圈座部沈及外侧凸缘部27相比位于在将车轮1安装到车辆时在轮辐轴向(车轮轴向)上接近车辆内侧的一侧(车宽方向中央侧)。轮辐10具有轮毂孔11、轮毂安装部12、轮辐凸缘部13、中间部14和凹部30。中间部14具有帽部15、中间部内周部16和中间部外周部17。中间部外周部17具有装饰孔19。如图1所示,轮毂孔11在轮辐10的轮辐半径方向中央部设置。轮毂安装部12在轮毂孔11的周围设置。轮毂安装部12为平板状或大体平板状,且位于与轮辐轴向正交或大体正交的平面内。在轮毂安装部12设有多个轮毂安装螺栓孔12a。轮毂安装螺栓孔1 在轮辐周向上以相同半径等间隔设置有例如五个。但是,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数量不限于五个,也可以是三个、四个,还可以是六个以上。将从车辆的轮毂延伸出来的轮毂安装螺栓(两者皆省略图示)插穿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在轮毂安装螺栓上螺合省略图示的轮毂螺母,从而将轮辐10(车轮1)在轮毂上固定。但是,轮辐10 (车轮1)也可通过用轮毂螺栓将其螺合于在轮毂安装部12上开出的螺孔而在轮毂上固定。如图2所示,轮辐凸缘部13位于轮辐10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轮辐凸缘部13是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环状。但是,轮辐凸缘部13也可以是在轮辐周向上局部不连续的环状。轮辐凸缘部13,在轮辐半径方向剖视下(在与轮辐周向正交的剖视下)在轮辐轴向上直线状地延伸。在图2中,轮辐凸缘部13嵌入于轮辋20的凹槽部M中并接合于凹槽部24 (固定、焊接)。但是,轮辐凸缘部13也可嵌入并接合于轮辋20的内侧胎圈座部22或外侧胎圈座部沈等凹槽部M以外的地点。此外,轮辋20和轮辐凸缘部13也可不伴随嵌入地对接。中间部14是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将轮毂安装部12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起来的部分。
如图2所示,帽部15是向轮辐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如图2所示,帽部15具有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地延伸的顶部15a ;和在顶部15a的内周侧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且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地延伸的内周弯曲部15d。在顶部15a的外周侧设置有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且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或不连续状地延伸的外周弯曲部15c,在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部分,帽部15具有外周弯曲部15c。顶部1 是在外周弯曲部15c与内周弯曲部15d的轮辐半径方向间将外周弯曲部15c与内周弯曲部15d连接起来的部分。顶部1 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可如图19所示那样直线状地延伸,也可如图20所示那样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还可如图21所示那样向轮辐轴向外侧弯曲,亦可如图22所示那样具有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的部分和向轮辐轴向外侧弯曲的部分这两方。顶部1 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可如图19所示那样在与轮辐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也可如图23所示那样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倾斜,还可如图M所示那样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倾斜。如图1所示,顶部15a的、在轮辐周向上位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后述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及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 处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变得大于位于在轮辐周向上相邻的装饰孔19间的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后述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及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处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但是,顶部1 的、在轮辐周向上位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也可小于位于在轮辐周向上相邻的装饰孔19间的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如图2所示,顶部1 包括在任意的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在帽部15(轮辐10)中位于轮辐轴向最外侧的部分。在轮辐周向上,顶部1 的轮辐轴向位置可以一定,也可以不同。在轮辐周向上顶部15a的轮辐轴向位置不同的情况下,位于不同的轮辐轴向位置的顶部15a,从轮辐的耐用性、成形性方面考虑,优选在轮辐周向上圆滑地连接。如图1所示,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交替地具有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 ;和位于与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是向轮辐半径方向成为凸状(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为凸状)的部分,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是向轮辐半径方向成为凹状的部分。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和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在拐点圆滑地连接。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的轮辐周向中央部)位于在轮辐周向上互相相邻的装饰孔19间。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的轮辐周向中央部)位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的整体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形状同样地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成为凹状。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的至少一部分(至少轮辐周向中央部)与将多个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连接起来的包络圆(线)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与轮辐凸缘部13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与将多个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连接起来的包络圆(线)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但是,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可位于与将多个装饰孔19的轮
9辐半径方向外侧端连接起来的包络圆(线)相同的轮辐半径方向位置,也可与将多个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连接起来的包络圆(线)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内周弯曲部15d在轮辐周向上交替地具有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 ;和位于与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是位于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且是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向轮辐半径方向成为凸状(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为凸状)的部分。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 是位于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且是将在轮辐周向上相邻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连接起来的部分。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和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 可圆滑地连接也可不圆滑地连接。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如图1所示那样轮辐周向中央部及其附近成为以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但是,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也可如图11所示那样整体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形状同样地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成为凹状。如图9所示,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周向中央部及其附近也可局部地以比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的圆弧(比图1所示的例子)大的曲率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成为凸状。在成为该形状的情况下,在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 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轮辐周向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可抑制在将省略图示的轮毂螺母螺合到在轮毂安装螺栓孔12a中插穿的省略图示的轮毂安装螺栓上时,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 成为障碍。如图14所示,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也可成为周向中央部与周向两端部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V”形状(包括大体“V”形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内周弯曲部15d在轮辐周向的整体范围内不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向中间部内周部16侧)伸出。但是,内周弯曲部15d的轮辐周向的至少一部分(至少位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也可如图10所示那样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向中间部内周部16侧)伸出。中间部内周部16是将轮毂安装部12与帽部15连接起来的部分。中间部内周部16,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整体或大致整体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倾斜,将轮毂安装部12与帽部15圆滑地连接起来。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中间部内周部16的至少轮毂安装部12侧的端部及其附近,成为从轮毂安装部12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直线状地立起的立起部16a。立起部16a的轮毂安装部12侧端的轮辐半径方向位置可以在轮辐周向上一定(包括大体一定),也可不同。(1)在立起部16a的轮毂安装部12侧端的轮辐半径方向位置在轮辐周向上一定的情况下,立起部16a的轮毂安装部12侧端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 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立起部16a的轮毂安装部12侧端的形状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为圆形或大体圆形。该情况下,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在轮毂孔11周围以等间隔设置的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半径方向外侧为圆形或大体圆形,可相对于在轮辐10产生的半径方向弯曲力矩稳定地固定车轮。
10
(2)在立起部16a的轮毂安装部12侧端的轮辐半径方向位置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情况下,如图12、图13所示,立起部16a的、位于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 相同的轮辐周向位置的部分的轮毂安装部12侧端位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半径方向外侧,立起部16a的、位于与相邻的轮毂安装螺栓孔12a间相同的轮辐周向位置的部分的轮毂安装部12侧端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该情况下,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波浪形状(花样形状),与上述(1)的情况相比,轮毂安装部12的刚性提高。如图2所示,中间部外周部17是在轮辐半径方向上位于帽部15与轮辐凸缘部13部之间的部分。中间部外周部17是(在轮辐半径方向上)将帽部15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起来的部分。中间部外周部17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整体或大致整体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倾斜,将帽部15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起来。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中间部外周部17的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倾斜的部分,可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直线状地延伸,也可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及/或轮辐轴向内侧边弯曲边延伸。但是,中间部外周部17,也可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从帽部15整体或大致整体大概朝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与轮辐轴向正交的方向)后经由大的曲线部而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如图1所示,在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与将多个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连接起来的包络圆(线)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情况下,中间部外周部17具有多个辐条部18。下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说明以下情况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与将多个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连接起来的包络圆(线)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中间部外周部17具有辐条部18。辐条部18从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放射状地延伸。如图17所示,辐条部18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经由在辐条部18与轮辐凸缘部13之间设置的辐条过渡部18b而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但是,辐条部18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部也可到达轮辐凸缘部13,并与轮辐凸缘部13直接连接。在设置辐条过渡部18b的情况下,辐条过渡部18b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可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直线状地延伸,也可边向轮辐轴向外侧和/或轮辐轴向内侧弯曲边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此外,如图18所示,辐条过渡部18b可具有台阶18c而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辐条过渡部18b是中间部外周部17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辐条部18在轮辐周向上设置有多个。辐条部18在轮辐周向上设置有例如五个。但是,辐条部18的数量不限于五个,如果设置多个,则可以是三个,也可以是四个,还可以是六个以上。辐条部18的数量可以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数量相同,也可以不同。设置辐条部18的轮辐周向位置可以与设置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轮辐周向位置相同,也可不同。辐条部18可在比帽部15靠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处的轮辐周向剖面(图1中B-B剖面)上直线状或大体直线状地延伸,但是,优选,如图4或图16所示,为了提高辐条部18的刚性,而在辐条部1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及其附近设有与其他辐条部18部分相比向轮辐轴向外侧或内侧为凸的辐条凸部18a。如图1所示,装饰孔19在相邻的辐条部18、18之间在轮辐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与辐条部18的数量相同的数量。装饰孔19的外周部中的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可到达轮辐凸缘部13且与轮辐凸缘部13直接连接,也可如图2所示,经由在装饰孔19与轮辐凸缘部13之间设置的过渡部19a而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在设置过渡部19a的情况下,过渡部19a在轮辐半径方向剖面上可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直线状地延伸,也可边向轮辐轴向外侧和/或轮辐轴向内侧弯曲边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内侧延伸。此外,过渡部19a与图18所示的辐条过渡部18b同样,也可具有台阶而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过渡部19a是中间部外周部17的一部分。在设置过渡部19a、且还设置辐条过渡部18b的情况下,过渡部19a的轮辐半径方向剖面形状与辐条过渡部18b的轮辐半径方向剖面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不同。如图1所示,凹部30在中间部内周部16设置。凹部30是在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的第三圆处的剖面上(图1中A-A线剖面上),与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处于周向相同相位的、与帽部15相比向轮辐轴向内侧凹陷的部分,该第三圆的直径比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且通过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的位于轮辐半径方向最外侧的点的第一圆的直径小、且比在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且通过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位于轮辐半径方向最内侧的点的第二圆的直径大。如图3所示,凹部30在第三圆处的剖面中具有凹部底壁31 ;和从凹部底壁31的轮辐周向两侧向轮辐轴向外侧且向从凹部底壁31远离的方向倾斜立起的凹部侧壁32。如图2所示,凹部底壁31与轮毂安装部12相比位于轮辐轴向外侧。凹部底壁31与中间部内周部16的立起部16a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轮辐轴向外侧的端部圆滑地连接,从中间部内周部16的立起部16a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轮辐轴向外侧的端部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倾斜。凹部底壁31可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直线状地延伸,也可向轮辐轴向外侧和/或轮辐轴向内侧边弯曲边延伸。如图3所示,凹部侧壁32与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圆滑地连接。这里,说明在本发明全部实施例中相同的作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具有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 ;和位于与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具有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和位于与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位于外周弯曲部15c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 位于外周弯曲部15c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因此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具有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顶部1 和内周弯曲部15d的帽部15不在同一圆周上而成为波浪形状(弯曲的花样),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和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成为咬入于辐条部18侧的形状。因此,与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帽部15在同一圆周上配置的情况(以往),或与帽部相当的突起部在轮辐的外周部消失且在周向上不连续的情况(以往)相比,轮辐10,特别是在轮辐周向上位于装饰孔19间的部分的所有方向的弯曲刚性及弯曲强度都提高了。因此,与以往相比,即使在不增大轮辐10的原料板厚度地为了提高外观设计性而增大了装饰孔19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轮辐10的强度(疲劳强度)和刚性。此外,由于与以往相比不需要增大轮辐的原料板厚度,因此与增大轮辐的原料板厚度而在确保轮辐的强度和刚性的同时增大装饰孔的情况相比,可实现轮辐的轻量化。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的包络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因此即使在与以往相比将装饰孔19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增大了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在车轮周向上位于装饰孔19间的轮辐部分的所有方向的弯曲刚性和弯曲强度。而且,还可改善装饰孔19周边部的过度的应力集中。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的包络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因此可设置将帽部15与轮辐凸缘部13连接起来的辐条部18 (及辐条过渡部18b)。因此,与不设置轮辐条部18 (及辐条过渡部18b)地将帽部15与轮辐凸缘部13直接连接的情况不同,可防止在帽部15与轮辐凸缘部13的连接部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由于设置有在以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为中心的第三圆处的剖面上比帽部15向轮辐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部30,因此与不设置凹部30的情况相比,可提高帽部15的半径方向弯曲刚性。凹部底壁31与轮毂安装部12相比位于轮辐轴向外侧,并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倾斜,因此可容易且圆滑地连接轮毂安装部12与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且可改善成形性。帽部15的顶部15a的、在轮辐周向上位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及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 处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变得大于位于在轮辐周向上相邻的装饰孔19间的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e及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5g处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因此可采用在轮辐周向上帽部15的顶部15a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宽度)变化的轮辐外观设计,且可提高轮辐10的刚性。在辐条部18设置有辐条凸部18a的情况下,与不设置辐条凸部18a的情况下相比,可提高辐条部18的轮辐半径方向弯曲刚性。如图11所示,在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整体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形状同样地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成为凹状的情况下,可得到以下的作用。外周弯曲部15c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的整体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形状同样地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成为凹状,因此也易于确保外周弯曲部15c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与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轮辐半径方向距离,且可不使轮辐10的刚性下降地增大装饰孔19,而且可提高成形性。如图9所示,在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周向中央部及其附近局部地以比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的圆弧(比图1所示的例子)大的曲率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成为凸状的情况下,可得到以下的作用。
即使在由于外观设计上的限制,而使设置辐条部18的轮辐周向位置与设置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轮辐周向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即使在互不相同的情况下),也可容易地确保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配置空间,另外可防止损害轮辐10的刚性。如图10所示,在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轮辐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情况下,可得到以下的作用。与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没有在轮辐周向的整体范围内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情况相比,还可进一步提高轮辐10的刚性,另外可使装饰孔19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扩展。接着,说明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特有的部分。实施例1(图1 图4)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表示以下的情况。(a)辐条部18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数量相同(皆为五个)。(b)设置辐条部18的轮辐周向位置与设置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轮辐周向位置相同。(c)在辐条部18设有向轮辐轴向外侧为凸的辐条凸部18a。(d)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轮辐周向中央部及其附近成为以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e)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圆形或大体圆形。(f)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可得到以下的特有效果。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因此与在外周弯曲部15c设置在轮辐周向上不连续的不连续部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将轮毂安装部12在车辆的轮毂上固定,用由车辆行驶所产生的经由轮辐凸缘13而受到的所有方向的外力,来提高在轮辐10产生的半径方向弯曲刚性及弯曲强度。再有,该作用不仅可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1,也可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2 7。实施例2(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表示以下的情况。(a)辐条部18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数量相同(皆为五个)。(b)设置辐条部18的轮辐周向位置与设置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轮辐周向位置不同。(c)在辐条部18设有向轮辐轴向外侧为凸的辐条凸部18a。(d)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轮辐周向中央部及其附近成为以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e)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圆形或大体圆形。(f)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实施例3(图6 图8)在本发明实施例3中,表示以下的情况。(a)辐条部18的数量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2a的数量不同。(b)在辐条部18没有设置辐条凸部18a。
(c)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轮辐周向中央部及其附近成为以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d)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圆形或大体圆形。(e)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实施例4(图9)在本发明实施例2中,表示以下的情况。(a)辐条部18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数量相同(皆为五个)。(b)设置辐条部18的轮辐周向位置与设置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轮辐周向位置不同。(c)在辐条部18设有向轮辐轴向外侧为凸的辐条凸部18a。(d)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轮辐周向中央部及其附近局部地以比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为中心的圆弧(图1所示的例子)大的曲率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成为凸状。(e)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圆形或大体圆形。(f)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实施例5(图10)在本发明实施例5中,表示以下的情况。(a)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位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伸出。(b)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实施例6(图11)在本发明实施例6中,表示以下的情况。(a)辐条部18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数量相同(皆为五个)。(b)设置辐条部18的轮辐周向位置和设置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轮辐周向位置相同。(c)在辐条部18设有向轮辐轴向外侧为凸的辐条凸部18a。(d)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的整体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形状同样地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成为凹状。(e)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位于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向轮辐半径方向内侧伸出。(f)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圆形或大体圆形。(g)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实施例7(图12、图13)在本发明实施例7中,表示以下的情况。(a)辐条部18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数量相同(皆为五个)。(b)设置辐条部18的轮辐周向位置与设置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轮辐周向位置相同。(c)在辐条部18设有辐条凸部18a。(d)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波浪形状(花样形状)。
(e)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实施例8(图14 图I6)在本发明实施例8中,表示以下的情况。(a)辐条部18与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数量相同(皆为四个)。(b)设置辐条部18的轮辐周向位置与设置轮毂安装螺栓孔1 的轮辐周向位置相同。(c)在辐条部18设有向轮辐轴向内侧为凸的辐条凸部18a。(d)帽部15的内周弯曲部15d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h,成为周向中央部与周向两端部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V”形状(包括大体“V”形状)。(e)轮毂安装部12的外周形状成为波浪形状(花样形状)。(f)帽部15的外周弯曲部15c具有在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1 在轮辐周向上连续、且在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的轮辐周向中央部在轮辐周向上不连续的不连续部15fl0在本发明实施例8中,可得到以下的特有作用。外周弯曲部15c具有在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15f在轮辐周向上不连续的不连续部15Π,因此与外周弯曲部15c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的情况相比,可增大装饰孔19的轮辐半径方向长度,且可提高外观设计性。
0191]附图标记说明0192]1车轮0193]10汽车用轮辐0194]11轮毂孔0195]12轮毂安装部0196]13轮辐凸缘部0197]14中间部0198]15帽部0199]1 顶部0200]15c外周弯曲部0201]15d内周弯曲部0202]15e外周弯曲部第--部分0203]15h外周弯曲部第二二部分0204]15Π不连续部0205]15g内周弯曲部第--部分0206]15h内周弯曲部第二二部分0207]16中间部内周部0208]16a中间部内周部的立起部0209]17中间部外周部0210]18辐条部0211]18a辐条凸部0212]18b辐条过渡部
16
19装饰孔
19a过渡部
20轮辋
21内侧凸缘部
22内侧胎圈座部
23内侧侧壁部
M凹槽部
25外侧侧壁部
26外侧胎圈座部
27外侧凸缘部
30凹部
31凹部底壁
32凹部侧壁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用轮辐,具有轮毂安装部;轮辐凸缘部;和连接所述轮毂安装部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中间部,所述中间部具有向轮辐轴向外侧突出的帽部;连接该帽部与所述轮毂安装部的中间部内周部;和连接所述帽部与所述轮辐凸缘部的中间部外周部,在所述中间部外周部形成装饰孔,该汽车用轮辐中,所述帽部具有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地延伸的顶部;在该顶部的内周侧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并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地延伸的内周弯曲部;和在所述顶部的外周侧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并在轮辐周向上延伸的外周弯曲部,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具有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和位于与该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该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位于相互相邻的所述装饰孔间,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位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具有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和位于与该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在轮辐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该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位于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其中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内侧端的包络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其中所述帽部的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与所述装饰孔的轮辐半径方向外侧端的包络圆相比位于轮辐半径方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其中设有在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的第三圆处的剖面上,与所述帽部相比向轮辐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该第三圆的直径比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且通过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最外侧的点的第一圆的直径小、且比将轮辐半径方向中心作为中心且通过所述帽部的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最内侧的点的第二圆的直径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用轮辐,其中所述凹部在所述第三圆处的剖面上具有凹部底壁和从该凹部底壁向轮辐轴向外侧立起的凹部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用轮辐,其中所述凹部底壁与所述轮毂安装部相比位于轮辐轴向外侧,并向轮辐半径方向外侧且向轮辐轴向外侧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其中所述顶部的、所述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与所述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二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变得大于所述外周弯曲部的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与所述内周弯曲部的内周弯曲部第一部分的轮辐半径方向的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其中所述外周弯曲部在轮辐周向上在全周范围内连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轮辐,其中所述外周弯曲部具有在所述外周弯曲部第一部分在轮辐周向上连续、且在所述外周弯曲部第二部分在轮辐周向上变得不连续的不连续部。
全文摘要
(课题)提供即使在不使轮辐的原料板厚度与以往相比增加地、为了提高外观设计性而增大了装饰孔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轮辐的强度和刚性的汽车用轮辐。(技术方案)帽部15具有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地延伸的顶部15a;在顶部15a的内周侧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并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状地延伸的内周弯曲部15d;和在顶部15a的外周侧向轮辐轴向内侧弯曲并在轮辐周向上延伸的外周弯曲部15c,在从轮辐轴向观察时具有在轮辐周向上连续的顶部15a和内周弯曲部15d的帽部15成为波浪形状。
文档编号B60B3/10GK102596589SQ20108004855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
发明者中山和久, 坊上雅史, 小仓健 申请人:都美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