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616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窗帘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从机动车的车顶侧端部沿着车室侧壁展开膨胀的窗帘气囊部的窗帘气囊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止在展开膨胀时与内饰部件发生干扰的窗帘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设置在机动车等车辆上的气囊装置以在碰撞时等情况下吹入展开用气体而展开膨胀的气囊部来限制并保护乘员。作为这样的气囊装置的一种,具有从车辆的车顶侧端部沿着侧面车窗向下方以窗帘状展开的窗帘气囊部的窗帘气囊装置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与这样的窗帘气囊装置相关的现有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窗帘气囊装置以不过度增大气囊内的容量地、增大窗帘气囊部的用于吸收冲击的气囊行程为目的,通过在窗帘气囊部的车宽方向外侧横跨上下地设置发挥系绳功能的张紧片,气囊主体保持于以向车室内侧凸出的方式屈曲或弯曲的形状,从前后方向观察到的窗帘气囊部的截面形状为大致D字形。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374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这样的窗帘气囊装置中,在展开膨胀时,必须要防止展开过程中的窗帘气囊部挂在例如设置在车柱部上的车柱装饰件、辅助把手、座椅安全带(肩带)的固定器等内饰部件上而妨碍正常的展开膨胀。以往,还提出了如下方案在带来问题的内饰部件的上端部,由金属等形成使展开过程中的气囊向车室内侧跳起的跳台状的导向部件,但此时,车辆的部件数量、重量和成本显著增加。另外,由于这样的导向部件必须与窗帘气囊部分体制造并进行安装,因此车辆的制造工序也变得繁琐。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易结构来防止窗帘气囊部在展开膨胀时与内饰部件发生干扰的窗帘气囊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窗帘气囊装置具备窗帘气囊部,将底布片接合为袋状而构成,在未使用时被以折叠状态收纳于车辆的车顶侧端部,并且,通过吹入展开用气体而向下方展开膨胀;碰撞检测装置,检测上述车辆的碰撞或碰撞的征兆;以及气体发生装置,对应上述车辆碰撞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向上述窗帘气囊部供给上述展开用气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导向部件,其由底布片形成,从未使用时的被折叠的上述窗帘气囊部的下方通过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卷起,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在与上述车室内设置的内饰部件重叠的位置上。由此,在窗帘气囊部展开膨胀之前,导向部件垂下以覆盖内饰部件的上侧,然后, 窗帘气囊部由导向部件引导而展开膨胀,由此能够防止窗帘气囊部挂在内饰部件上或进入并堆叠在内饰部件的内侧,能够良好地对窗帘气囊部进行展开控制。
另外,这种使用底布片的导向部件,可以通过追加最低限度的部件、增加最低限度的重量而附加于现有窗帘气囊装置。本发明可以构成为具备形状保持片,其设置在上述窗帘气囊部的车宽方向外侧, 在上下方向分离的多个位置上与上述窗帘气囊部接合,并将展开膨胀后的上述窗帘气囊部保持为以车宽方向内侧凸出的方式屈曲或弯曲的形状。由此,不必过度增加窗帘气囊部的内容量,即可确保限制乘员时的窗帘气囊部的行程,能够提高乘员限制性能。在此情况下,上述导向部件可以构成为通过由至少前后一对狭缝切分出上述形状保持片的一部分而形成。由此,通过将形状保持片的一部分用作导向部件,不必增加部件数量、重量、成本、 装配工时等,就能获得上述效果。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导向部件可由接合在上述窗帘气囊部的下部且能够垂下的底布片构成。由此,通过追加最低限度的部件,就能获得上述效果。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未使用时的上述窗帘气囊部的上部通过沿着上下方向排列的多条折线依次反向折叠而折叠为折皱状,上述窗帘气囊部的下部被设成与上述导向部件一起卷绕成卷状的状态。由此,通过将窗帘气囊部的上部折叠为折皱状,能够使窗帘气囊部的上部迅速且可靠地展开,通过将窗帘气囊部下部卷绕成卷状,可以通过卷绕方向和卷数等控制展开初期的窗帘气囊部的下端部的进入方向,能够进行更良好的展开控制。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以简易结构来防止窗帘气囊部在展开膨胀时与内饰部件发生干扰的窗帘气囊装置。


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窗帘气囊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下的窗帘气囊部的平面展开图,表示拆下后张紧片后的状态。另外,为了参考,以虚线图示车辆的车柱等的形状(在图 4中相同)。图2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窗帘气囊部的折叠方法及展开膨胀时的动作的剖视图。图3是示意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窗帘气囊部的导向部之外的折叠状态及折叠方法的其他示例的剖视图。图4是应用本发明的窗帘气囊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下的窗帘气囊部的平面展开图。标号说明1 车辆2 A 柱3前门玻璃4 B柱4 A装饰件
5后门玻璃6 C柱7上边梁10窗帘气囊部
11前片
12后片
13前室
14后室
15连通部
16气体吹入口
S缝合线
Sl缝合线
20后张紧片
21狭缝
22狭缝
23导向部
24开口
30导向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说明应用本发明的窗帘气囊装置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窗帘气囊装置搭载在例如乘用车等机动车上,窗帘气囊部在未使用时被以折叠状态收纳在车顶侧端部的装饰件内,并在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时,大致沿着侧面车窗玻璃向下方展开膨胀。如图1所示,车辆1上从前侧依次配置有A柱2、前门玻璃3、B柱4、后门玻璃5、C 柱6。A柱2是沿着挡风玻璃的左右两端部延伸的柱状部分。前门玻璃3是可升降地安装在前车门上的侧面车窗玻璃。前门玻璃3的前端部沿着A柱2的后端部配置。B柱4是设置在前门玻璃3的后端部和后门玻璃4的前端部之间的柱状部分。另外,B柱4的车室内侧安装有例如由树脂等形成的装饰部件(车柱装饰物)即装饰件4A。后门玻璃5是可升降地安装在后车门上的侧面车窗玻璃。C柱6是沿着后门玻璃5的后端部延伸的柱状部分。另外,横跨各个车柱的上端部之间地设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7。上边梁 7是配置在车顶的两侧端部上的车体构造部件。窗帘气囊装置具备未图示的充气机、碰撞检测装置、充气机控制装置以及图1所示的窗帘气囊部10。
充气机是使用火药等产生展开用气体的气体发生装置,并安装在车辆的C柱6内。碰撞检测装置例如具备在车辆各部配置的多个加速度传感器,是检测车辆碰撞的
直ο充气机控制装置基于碰撞检测装置的输出来判断窗帘气囊部10是否需要展开膨胀,在需要展开膨胀时向充气机输出控制信号,使充气机产生展开用气体。窗帘气囊部10是将前片11和后片12缝合而形成为袋状的部件。前片11和后片12由底布片形成,为了获得所需的强度、气密性和耐热性,对前片 11和后片12实施了涂敷。前片11和后片12构成大致相同的形状,并在展开结束后分别配置在乘员侧(车宽方向内侧)和车外侧(车宽方向外侧)。窗帘气囊部10具备以缝合线S缝合前片11和后片12而形成的前室13、后室14、 连通部15和气体吹入口 16等。而且,在由缝合线S形成的缝合部位中,未图示的密封剂以带状配置在前片11和后片12之间。另外,窗帘气囊部10的上端部形成有用于向车辆1进行固定的多个翼片T。前室13和后室14分别是在展开膨胀时对就座于前席和后席上的乘员的头部、肩部和上臂部等进行限制的部分。前室13和后室14通过以缝合线S缝合其周围而形成为袋状。前室13的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在与前门玻璃3重叠的区域。后室14的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在与后门玻璃5重叠的区域。前室13和后室14的中央部形成有对膨胀时的窗帘气囊部10的厚度进行限制的缝合线Si。这些缝合线Sl从前室13和后室14的下端部上的缝合线S分叉并延伸到中央部, 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多条。缝合线Si在其上端部形成为圆形以避免应力集中,并在其中央部的各个片上形成有通孔。连通部15是使前室13和后室14连通以能够从后室14 一侧向前室13 —侧供给展开用气体的通路。连通部15横跨前室13的上端部中的后端部和后室14的上端部中的前端部之间地、大致水平地延伸。气体吹入口 16是设置在后室14的上端部中的后端部并通过未图示的导入管路与未图示的充气机连接的部分。展开用气体在气体吹入口 16处吹入到前片11和后片12之间。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窗帘气囊部10上接合有以下说明的后张紧片20。如图2所示,后张紧片20将展开膨胀后的窗帘气囊部10保持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以中央部相对于上端部和下端部朝向车室内侧突出的方式屈曲或弯曲的形状。后张紧片20相对于窗帘气囊部10的后片12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玻璃侧),且其上端部和下端部由对前片11和后片12的上、下端部进行缝合的缝合线同时缝合。后张紧片20的上下方向尺寸形成得比后片12小,后张紧片20的上下缝合部位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在平面上展开的状态下的后片12的上下缝合部位之间的间隔小。
后张紧片20上形成有狭缝21、22。狭缝21、22沿着上下方向大致在整个高度上将后张紧片20切断。狭缝21、22分别配置在B柱4的前后。狭缝21、22的上下端部与后张紧片20的上下缝合部位相邻地配置,并为了防止应力集中而形成圆孔状。后张紧片20中的狭缝21、21之间的区域成为在窗帘气囊部10展开时防止窗帘气囊部10与B柱4的装饰件4A发生干扰的导向部23。导向部23在上端部和下端部与后张紧片20的其他部分以及窗帘气囊部10的上下端部连接。导向部23的功能将在下面详细说明。以下,说明上述窗帘气囊部10的折叠方法及展开膨胀时的动作。图2是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到的B柱4附近(设置有导向部23的范围)的窗帘气囊部10的周边的示意剖视图。图2(a)表示对窗帘气囊部10进行折叠之前的状态。而且,图2(a)至图2(d)中, 以搭载于车辆上时处于上方的方向作为上方的方式进行图示。首先,如图2(b)所示,将窗帘气囊部10的下部折入到窗帘气囊部10的其他部分和后张紧片20之间,使展开为平面时的窗帘气囊部10和后张紧片20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而且,图2(c)以后,为了便于理解图示,以一根粗线图示这种折叠状态的窗帘气囊部 10(图3中也同样)。而且,虽然在图2(b)中,将窗帘气囊部10的下部折叠到窗帘气囊部10的其他部分和后张紧片20之间,但替代于此,也可以将窗帘气囊部10的中央部折入到窗帘气囊部10 的其他部分和后张紧片20之间。然后,如图2(c)所示,通过沿着大致水平延伸且大致等间隔排列的多条折线依次反向折叠窗帘气囊部10的上半部,将窗帘气囊部10的上半部折叠为折皱状。另外,窗帘气囊部10的下半部沿车宽方向内侧(图中左侧)被卷绕成卷状。此时,虽然后张紧片20的导向部23,在窗帘气囊部10被卷绕成卷状的部分被与窗帘气囊部10 —起进行卷绕,但未被折入到窗帘气囊部10成为折皱状的部分。因此,导向部23的一部分可以处于可垂下的松弛状态。然后,如图2(d)所示,将上述导向部23的松弛部分从搭载在车辆上时的窗帘导向部10的下部通过车宽方向内侧向窗帘气囊部10的上部侧卷起。如图2(e)所示,窗帘气囊部10和后张紧片20在此状态下安装在车辆1的上边梁 7上。此时,窗帘气囊部10例如通过展开膨胀时断裂的带、线或罩等被临时固定,以用于保持折叠状态。以下,说明窗帘气囊部10的展开膨胀时的动作。当检测到车辆的碰撞并开始从充气机向窗帘气囊部10导入展开用气体时,进行上述临时固定的临时固定部断裂,首先导向部23如图2 (f)所示地垂下,并覆盖在B柱4的装饰件4A上。然后,在导向部23的引导下,窗帘气囊部10在导向部23上滑动的同时展开膨胀。在窗帘气囊部10展开膨胀结束时,如图2(g)所示,通过使后张紧片20的高度小于窗帘气囊部10的前片11和后片12,窗帘气囊部10被保持在以其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屈曲或弯曲的状态。图3是示意性表示上述导向部23之外的部分中的窗帘气囊部10和后张紧片20 的折叠状态以及折叠方法的变形的剖视图。在图3中,图中左侧表示车宽方向内侧(车室内侧)。图3(a)是表示与图2中的说明情况相同的、设置有导向部23的部位的折叠状态的图。图3(b)是表示图3(a)的折叠方法中的除导向部23以外的部分的折叠状态的图。图3(c)是表示折叠状态的第一变形例的图,表示设置有导向部23的部分。图3(d)是表示折叠状态的第一变形例的图,表示除导向部23以外的部分。图3(e)是表示折叠状态的第二变形例的图,表示设置有导向部23的部分。图3(f)是表示折叠状态的第二变形例的图,表示除导向部23以外的部分。而且,在图3(a)、图3(c)、图3(e)中,表示将导向部23向上卷起之前的状态(导向部23松弛的状态)。在第一变形例中,将窗帘气囊部10整体折叠为折皱状。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将窗帘气囊部10的上部折叠为折皱状,并将窗帘气囊部 10的下部反向、即向车宽方向外侧卷绕成卷状。另外,如图3(b)、图3(d)、图3(f)所示,后张紧片20的除导向部23以外的部分在整体上被与窗帘气囊部10 —起无松弛地进行折叠。根据上述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其第一和第二变形例,能够获得下述效果。(1)在窗帘气囊部10展开膨胀前,后张紧片20的导向部23垂下并覆盖B柱4的装饰件4A的上部,然后,窗帘气囊部10由导向部23引导而展开膨胀,由此能够防止窗帘气囊部10挂在装饰件4A上或进入装饰件4A的内侧,能够良好地对窗帘气囊部10进行展开控制。(2)窗帘气囊部10形成通过后张紧片20以向车室内侧凸出的方式屈曲的所谓D 字形,由此,不必过度增加窗帘气囊部的内容量,即可确保限制乘员时的窗帘气囊部10的行程,提高乘员限制性能。(3)导向部23通过狭缝21、22切分出后张紧片20的一部分而形成,由此,不必增加部件数量、重量、成本、装配工时等,即可获得上述效果。(4)如第一实施方式及其第二变形例那样,通过将窗帘气囊部10的上部折叠为折皱状,能够使窗帘气囊部10的上部迅速且可靠地展开;并且,通过将窗帘气囊部10的下部卷绕成卷状,可以根据卷绕方向和卷数等控制展开初期的窗帘气囊部10的下端部的进入方向,能够进行更良好的展开控制。〈第二实施方式〉接下来,说明应用本发明的窗帘气囊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使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实质相同的部位并省略了说明, 主要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替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张紧片20,第二实施方式的窗帘气囊装置具备以下说明的导向片30。导向片30设置在相当于B柱4的部分,是接合在窗帘气囊部10的下端部上的大致呈矩形的底布片。 导向片30中的与窗帘气囊部10接合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没有和其他部件接合而处于自由状态(可垂下状态)。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折叠窗帘气囊部10时,导向片3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导向部23相同地从窗帘气囊部10的下侧通过车宽方向内侧向窗帘气囊部10的上侧卷起。另外,在窗帘气囊部10展开膨胀时,导向片3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导向部23 同样地防止窗帘气囊部10与B柱4的装饰件4A发生干扰,能使窗帘气囊部10良好地展开膨胀。在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相同的效^ ο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由上述各种实施方式限定,能够适当进行变更。作为变更例,例如有如下示例,这些变更例均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虽然在实施方式中,对应车辆的碰撞使窗帘气囊部展开膨胀,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对应检测碰撞的征兆的公知的预碰撞检测装置的输出而使窗帘气囊部展开膨胀。(2)虽然在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配置在设置B柱的装饰件的部位上,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导向部件配置在可能与其他车柱的装饰件、辅助把手、肩带的固定器等其他内饰部件发生干扰的部位。(3)虽然在实施方式中,缝合两个底布片而形成窗帘气囊部,但构成窗帘气囊部的底布片的片数和组合并不局限于此,另外,接合方法也不限于缝合,也可以使用粘接等其他方法。(4)虽然在实施方式中,充气机(气体发生装置)连接到窗帘气囊部的后端部,但充气机的连接位置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连接到窗帘气囊部的上部或前部。( 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后张紧片20上的导向部23的上下都连接在窗帘气囊部10上,但上述导向部的上端部或下端部也可以不与窗帘气囊部或后张紧片的其他部位相连而处于自由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窗帘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窗帘气囊部,将底布片接合而成,在吹入展开用气体之前被以折叠状态收纳于车辆的车顶侧端部,并且在吹入所述展开用气体时从所述车辆的车顶向下方展开膨胀; 碰撞检测装置,检测所述车辆的碰撞或碰撞的征兆;气体发生装置,对应所述碰撞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向所述窗帘气囊部供给所述展开用气体;以及导向部件,由底布片形成,在所述窗帘气囊部展开膨胀之前,从车宽方向看被以覆盖折叠后的所述窗帘气囊部的方式向上方卷起,并与所述窗帘气囊部一起被收纳于所述车辆的车顶侧端部;在向所述窗帘气囊部吹入所述展开用气体时,所述导向部件引导所述窗帘气囊部,由此所述窗帘气囊部从所述车辆的车顶向下方展开膨胀;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导向部件的位置与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内饰部件的位置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气囊装置还具备形状保持片,该形状保持片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设置得比所述窗帘气囊部靠近车辆外侧;在所述窗帘气囊部展开膨胀后,所述形状保持片将所述窗帘气囊部保持为在车宽方向上屈曲或弯曲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窗帘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件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对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件以在向所述窗帘气囊部吹入所述展开用气体时垂下的方式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帘气囊部展开膨胀之前的、所述窗帘气囊部的上部被折叠为折皱状,所述窗帘气囊部的下部被与所述导向部件一起卷绕成卷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窗帘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内饰部件位于所述导向部件的一对狭缝之间的方式设置所述导向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向所述窗帘气囊部吹入所述展开用气体用,所述导向部件以覆盖所述内饰部件的方式展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饰部件是车柱装饰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简易结构来防止窗帘气囊部在展开膨胀时与内饰部件发生干扰的窗帘气囊装置。该窗帘气囊装置具备窗帘气囊部(10),将底布片(11,12)接合为袋状而构成,在未使用时被以折叠状态收纳于车辆的车顶侧端部(7),并且,通过吹入展开用气体而向下方展开膨胀;碰撞检测装置,其检测车辆的碰撞或碰撞的征兆;以及气体发生装置,其对应于碰撞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向窗帘气囊部供给上述展开用气体。该窗帘气囊装置具备导向部件(23),其由底布片形成,从未使用时的被折叠的上述窗帘气囊部的下方通过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卷起,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在与车室内设置的内饰部件(4A)重叠的位置上。
文档编号B60R21/237GK102294986SQ201110156680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31日
发明者中村健儿, 杉森荣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