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以及具有该结构的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106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以及具有该结构的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用座椅,更详细地讲,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车用座椅,除了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或刚性之外,还达到了低成本和重量轻的目的。
背景技术
本申请的申请人在之前提出了两件专利申请,S卩,下述的专利文献I与专利文献2,该专利文献I与专利文献2分别公开了一种设置有斜拉线的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以及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这两篇专利文献的目的都是在保证受冲击时具有足够的强度的同时,还可实现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在专利文献I中,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具有斜拉线(斜拉索),其下端部以可以 相对于椅座框架结构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椅座框架结构的后端部,而且,该靠背框架结构包括各自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框架。在该一对侧框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侧部设置有斜拉线,该斜拉线固定在靠背框架结构上,具体为,其上端固定在侧框架的侧部,下端固定在靠背框架结构的旋转中心的车辆前部一侧的位置上。当靠背框架结构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一侧的外力作用时,该斜拉线会对靠背框架结构产生拉力,使靠背框架结构受到的由上述外力产生的弯矩得以减小,但是,该斜拉线在特性上不具有抵抗外部压缩力的作用。这样结构的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能够按照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引起的弯矩而设定一对侧框架的截面系数以及截面形状,通过设定斜拉线的位置,可在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更大的载荷作用时,由该斜拉线对靠背框架产生拉力,从而由该拉力降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对靠背框架结构形成的弯矩,如此,可以由斜拉线来承受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的差值,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地按照承受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而设定一对侧框架的截面形状,因而,能够通过使用斜拉线从而在保证靠背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或者说刚性的同时,还能够降低一对侧框架的重量。另外,在对比文件2中,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具有斜拉线(斜拉索),其后端部与靠背框架结构的下端部连接,并使靠背框架结构可以相对于椅座框架结构转动的。而且,该椅座框架结构包括各自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框架。在该一对侧框架的至少其中之一的侧部设置有斜拉线,该斜拉线固定在椅座框架结构上,具体为,其上端固定在侧框架的侧部,下端固定在比上端靠近车辆前部一侧的位置上。当椅座框架结构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一侧的外力作用时,该斜拉线会对椅座框架结构产生拉力,使椅座框架结构受到的由上述外力产生的弯矩得以减小,但是,该斜拉线在特性上不具有抵抗外部压缩力的作用。这样的结构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能够按照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引起的弯矩而设定一对侧框架的截面系数以及截面形状,通过设定斜拉线的位置,可在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更大的载荷作用时,由该斜拉线对靠背框架产生拉力,由该拉力降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对椅座框架结构形成的弯矩,如此,可以由斜拉线来承受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的差值,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地为了承受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而设定一对侧框架的截面形状,因而,能够通过使用斜拉线从而在保证靠背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或者说刚性的同时,还能够降低一对侧框架的重量。然而,本申请的申请人发现采用上述的斜拉线会导致以下的技术问题。第1,在受到冲击时,这样的斜拉线实际所能带来的抗拉刚性要低于预期的抗拉刚性,而且,从材料以及加工制造上来看的话,使用这样的斜拉线的成本是较高的。具体而言,现有的斜拉线具有拉线与环状部,其中,拉线由多个螺旋状的绞线束在一起而形成,成本较高;环状部与拉线是独立形成的,咬合固定在拉线的各端部。通过各环状部将斜拉线固定在座椅的框架结构上之后,斜拉线受到拉力的作用时,由多个螺旋状的绞线束在一起而形成的斜拉线在结构上存在会被逐渐拉成直线的问题,由此还会导致相邻的绞线间产生滑动的问题,而且,通过咬合加工固定在斜拉线上下两端的环状部的咬合部 分也会产生打滑的问题,如此,则造成了斜拉线的实际抗拉刚性的降低。第2,与在椅座的框架结构上采用这样的斜拉线相比,在靠背的框架结构上采用斜拉线难以有效地实现由斜拉线承受冲击载荷。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斜拉线的倾斜角a越大的话,由斜拉线承受的冲击载荷的分量就越大,因而设置斜拉线显得越有效。然而,与椅座框架结构相比,靠背框架结构上难以获得较大的倾斜角a,因而其获得的效果不如椅座框架结构。再具体一点说,如图23所示,在靠背框架结构上(图23中(A)),斜拉线W设置在靠背框架结构的侧框架的侧部,该斜拉线W的位于车辆后方侧的上端P2的高度为H,位于车辆前方侧的下端Pl的从所面对的侧框架起算的水平伸出距离为L,很明显,H >L,倾斜角a至少比45°还要小。而另一方面,在椅座框架结构上(图23中(B)),斜拉线W设置在椅座框架结构的侧框架的侧部,该斜拉线W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下端Pl的水平伸出距离为L,斜拉线W的位于车辆后方侧的上端P2的从所面对的侧框架起算的竖直伸出距离为H,与靠背框架结构的情况相反,很明显,H <L,倾斜角a至少比45°要大。主要是由于要保持外观性的原因,使得靠背框架结构上很难获得较大的伸出距离L。专利文献I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94436号专利文献2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94441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能保证具有所需强度和刚性还可实现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以及具有该结构的车用座椅。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为,该椅座框架结构的后端部通过靠背角度调节机构与靠背框架结构的下端部连接,使靠背框架结构能够相对于椅座框架结构转动,上述椅座框架结构具有一对侧框架,该一对侧框架分别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二者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隔一间隔。在该一对侧框架的至少一方的侧部设有斜拉带板,该斜拉带板安装在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上,其上端位于上述侧框架的侧部,下端相比上述上端,位于靠近车辆前部一侧,在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上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作用时,由该斜拉带板对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产生拉力,以降低该载荷对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产生的弯矩。上述斜拉带板有相背着的两个板面,其中的一个板面朝上,垂直于该两个板面的截面呈横长的矩形形状,在该斜拉带板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设有卷折部,该卷折部分别为环形,由上述斜拉带板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向内卷折而成,上述斜拉带板的侧面朝向上述侧框架,上述斜拉带板通过该卷折部与上述椅座框架结构相安装。当采用上述结构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时,假设靠背框架结构部受到的冲击载荷的作用,并且,朝向车辆后方施加的冲击载荷比朝向车辆前方施加的冲击载荷大,此时,这样的冲击载荷通过构成靠背框架结构部与椅座框架结构部的连接部的靠背角度调节机构传递给椅座框架结构部。考虑这一情况,为了承受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引起的弯矩,设计一对侧框架的截面系数以及截面形状。另外,针对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通过设定斜拉带板的位置而由该斜拉带板对椅座框架结构部施加拉力,从而由该拉力降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对靠背框架结构形成的弯矩,如此,可以由斜拉带板来承受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的差值。
再详细点说,斜拉带板的上端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部的侧框架的侧部,下端安装在比上端靠近车辆前部的一侧的位置,如此,将斜拉带板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部上,斜拉带板的位置这样设定,车用座椅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时斜拉带板能受到拉力的作用。而如果采用现有技术的斜拉线的话,斜拉线受到拉力的作用时,由多个螺旋状的绞线束在一起而形成的斜拉线在结构上存在会被逐渐拉成直线的问题,由此还会导致相邻的绞线间产生滑动的问题,而且,通过咬合加工固定在斜拉线上下两端的环状部的咬合部分也会产生打滑的问题,如此,则造成了斜拉线的实际抗拉刚性的降低。而本发明并不是这样的斜拉线结构,而是使用并非多个部件组合在一起的斜拉带板,从而防止了例如现有技术的多根绞线这样的多个部件之间产生打滑,并且,由于在斜拉带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卷折部,通过该卷折部将斜拉带板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上,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时,还避免了现有技术那样的咬合部产生的打滑,总之,能够有效防止实际抗拉刚性降低而达不到预期。另外,上述斜拉带板有相背着的两个板面,其中的一个板面朝上,垂直于该两个板面的截面呈横长的矩形形状,该斜拉带板的侧面朝向上述侧框架,因而,例如由于车辆的急停而使车用座椅受到朝向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作用时,此时受到的是外部压缩力的作用,由于斜拉带板能够在局部产生较大的变形破坏之前先产生些许的弯曲变形(而不会产生局部大变形破坏),从而使斜拉带板在整体结构上保持了抗衡压缩载荷的能力。如上所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无需为了能够承受朝向车辆后方一侧的冲击载荷而确定一对侧框架的截面形状,仅通过斜拉带板来保证椅座框架结构部具有足够的强度或刚性,可减轻一对侧框架的重量。另外,本发明优选,分别形成在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上端部与上述下端部的上述卷折部,向同一板面内侧弯折而成,从而形成于上述斜拉带板的同一板面一侧。本发明优选,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上端部与上述下端部分别安装在上述车用座椅框架结构的上述侧框架的外侧面上,并且能够以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本发明优选,上述斜拉带板具有初始拉力调整机构,该初始拉力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斜拉带板上受到的初始拉力。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椅座框架结构与所述靠背框架结构之间设置着靠背角度调节机构,上述靠背能够相对于上述椅座转动,该靠背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基座部件,其固定在上述椅座上;转动臂,其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转动,并被固定在上述靠背上;滑动卡止部件,其位于上述转动臂和上述基座部件之间,被上述基座部件上形成的凹部侧壁导向而进行移动,并且在顶端形成有外齿;凸轮,该凸轮能够转动而使上述滑动卡止部件在上述外齿与上述转动臂上形成的内齿啮合的卡止位置与离开上述内齿的卡止解除位置间移动,
操作杆,其用来使上述凸轮转动,上述基座部件为圆板部件,在该基座部件的中心部设有托架部,该托架部具有供上述操作杆的枢轴穿过的通孔,另外,在上述转动臂的相反侧设有基座托架,在该基座托架上设有用于将该基座托架固定在上述椅座上的安装部,上述斜拉带板的上端安装在上述安装部上。本发明优选,上述初始拉力调整机构具有间隔调整机构,该间隔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基座托架的用于安装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上端的上述安装部与上述侧框架的用于安装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下端的安装部之间的间隔,上述斜拉带板在与纵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形成弯曲,在将上述斜拉带板安装到上述椅座框架结构部上时,通过间隔调整机构的调整,使上述斜拉带板的弯曲量减小,从而使斜拉带板受到拉力作用。本发明优选,通过上述间隔调整机构将上述基座托架安装在上述椅座框架结构部上,并且使,在上述凸轮位于上述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将上述靠背的顶部向车辆后方侧推动,从而能够使上述基座托架的上述安装部,从能够将上述斜拉带板安装到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上的安装位置向使上述斜拉带板上受到初始拉力作用的初始拉力产生位置转动。本发明优选,上述基座托架在上述操作杆的枢轴所穿过的通孔的下方具有 第I安装孔、以及设置在该第I安装孔与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安装部之间的第2安装孔,通过使螺栓分别穿过第I安装孔与第2安装孔,从而能够将上述基座托架固定在上述侧框架上,上述第2安装孔为长孔,且使得上述基座托架的上述安装部能够从上述安装位置转动到上述初始拉力产生位置。本发明优选,上述初始拉力调整机构包括带斜面圆环,其具有细长开口,支承在在上述卷折部中的一个中,且能够转动;导向块,该导向块具有开口部,嵌合在上述带斜面圆环中,且二者不能相对转动;销,该销具有头部与杆部,头部能够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侧框架上,杆部的头端部具有螺纹部,且该杆部的长度设定成能够穿过上述侧框架的开口部、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上述细长开口以及上述导向块的上述开口部;螺母,该螺母能够在安装有垫圈的情况下旋合在上述销上;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一侧表面设有供上述导向块嵌入的细长槽部,该细长槽部与上述细长开口的长边方向同向地延伸配置,具有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倾斜底面,
上述导向块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销上,且具有抵接面与倾斜面,该抵接面能够通过上述垫圈与上述螺母的端面相抵,上述倾斜面位于该抵接面的相反侦牝在该抵接面与上述螺母的端面相抵的状态下该倾斜面能够抵接上述倾斜底面,上述初始拉力调整机构设置在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上端与上述下端中的一方上,兼作为将上述斜拉带板安装到上述侧框架上的安装机构。本发明优选,上述杆部的基端部具有非圆形截面部,该非圆形截面部具有相背着的一对平面部,上述侧框架的上述开口部以及上述导向块的上述开口部分别具有能够使该非圆形截面部紧密嵌入的形状,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上述细长开口部的长度设定成,在上述杆部的上述非圆形截面部嵌入上述细长开口部时,能够沿该细长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移动。本发明优选,上述细长槽部具有被导向侧面,该被导向侧面为一对且相对着,分别 从上述倾斜底面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边缘部延伸到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上述一侧表面,上述导向块具有一对相对着的导向面,通过使上述导向块向上述侧框架移动,从而使上述带斜面圆环的被导向面被该导向块的导向面导向而沿着该导向面相对移动。本发明优选,上述卷折部的上述开口为圆形开口部,上述带斜面圆环具有圆筒体部与圆形凸缘部,该圆筒体的外周面能够嵌入上述卷折部的上述圆形开口部中,该圆形凸缘部与该圆筒体部同心,在上述圆形凸缘部与上述圆筒体部之间形成有肩部,该肩部能够与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卷折部处的侧面抵接,上述多个细长槽部延伸至上述圆形凸缘部的外缘。本发明优选,上述细长开口的宽度设定得比上述细长槽部的宽度小,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上述细长开口设于上述细长槽部的上述倾斜底面。本发明优选,在上述一对侧框架的各侧部设有上述斜拉带板。本发明优选,上述斜拉带板具有重叠部,该重叠部分别设置在上述上端与上述下端的上述卷折部的附近,该重叠部设置在向上或向下的一个板面上,在上述重叠部中相重叠的两部分分别形成有在上述斜拉带板的长度方向尺寸较长的开口部,上述斜拉带板还具有螺栓与螺母,螺栓具有穿过该开口部的杆部,螺母能够旋合在螺栓上,通过将螺母旋合在螺栓上从而能够对斜拉带板的构成上述重叠部的相互重叠的两部分固定在一起。本发明优选,上述斜拉带板具有重叠部,该重叠部分别设置在上述上端与上述下端的上述卷折部的附近,该重叠部设置在向上或向下的一个板面上,上述斜拉带板的构成上述重叠部的相重叠的两部分通过点焊或凸焊固定在一起。另外,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包括根据上述而构成的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衬垫物,其用来整体覆盖上述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袋状包皮,其用来整体覆盖上述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和上述衬垫物的整体。采用这样的车用座椅,通过使衬垫物与贴合在具有上述结构的车用座椅的框架结构上而制成车用座椅,将斜拉带板埋设在衬垫物中,从而能够防止对车用座椅的外观造成损害。本发明的效果采用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可以按照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弓I起的弯矩而设定一对侧框架的截面系数以及截面形状,另外,通过设定斜拉带板的位置,而在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侧的更大的载荷作用时,由该斜拉带板对椅座框架结构施加拉力,从而由该拉力降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对椅座框架结构形成的弯矩,如此,可以由斜拉带板来承受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的差值。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地为了承受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而设定一对侧框架的截面形状,能够通过使用斜拉带板从而在保证椅座框架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或者说刚性的同时,还能够降低一对侧框架的重量。采用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车用座椅的框架结构而言,通过使衬垫物与之贴靠而制成车用座椅时,通过将斜拉带板埋设在衬垫物中的方法,从而能够防止对车用座椅的外观造成损害。


图I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的斜视图;图2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的侧视图;图3为沿图I中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沿图I中C-C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的侧视图;图6为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受到拉力作用的状态的局部侧视图;图7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的卷折部分的具体结构视图;图8为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受到压缩力作用的状态的局部侧视图;图9为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的一侧卷折部的安装方法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车用座椅的角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车用座椅的角度调节机构的侧视图;图12为沿图11中D-D线的剖视图;图13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车用座椅的角度调节机构的示意分解结构图;图14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车用座椅的角度调节机构的滑动卡止部件的示意性斜视图;图15为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车用座椅的角度调节机构形成的锁止状态的不意图;图16为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车用座椅的角度调节机构形成的锁止解除状态的示意图;图17为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上产生拉力的情况的局部侧视图18为为了说明,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上,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作用时在椅座框架结构部上产生的弯矩的附图;图19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与现有技术的斜拉线的拉力-拉伸量曲线图;图20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的斜视图;图21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的另一侧卷折部的安装方法的局部具体结构视图;图22为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斜拉带板的另一侧卷折部上的拉力产生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图23为表示现有技术的斜拉线安装在靠背框架结构与椅座框架结构上的情况的 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C椅座;B靠背;a倾斜角度;@倾斜角度;10角度调节机构;12连接轴;14转动臂;16基座部件;18能够转动的凸轮;20卡止滑动部件;22操作杆;24枢轴;26通孔;28 —对开口 ;30导向侧壁;32圆弧状侧壁;34基座托架;38外齿;40凸轮面;42突出卡合部;44卡合凹部;52圆形开口 ;54内齿;58盖板;62支承销;64弹簧;70盘簧;100车用座椅;102斜拉带板;104椅座框架结构不;106下端部;108后端部;112靠背框架结构;114角度调节结构部;116车用座椅框架结构部;118 —对侧框架;120上端框架120 ;123凸出部;122主侧面部;124平栅网;126嵌合重叠部;130螺栓螺母机构;140—对侧框架;141后框架;142前框架;143椅座弹簧;144主侧面部;146凸出部;202板面;204卷折部;206侧面;209外侧面;212重叠部;214开口部;302带斜面圆环;304导向块;305抵接面;306销;307倾斜面;308螺母;309开口 ;312圆筒体部;314圆形凸缘部;316肩部;318细长开口 ;320杆部;322非圆形截面部;324细长槽部;326倾斜底面;332被导向面;333导向侧面;336垫圈;337开口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的第I实施方式,以应用在汽车的前座上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如图I与图2所示,本发明的车用座椅100具有车用座椅框架结构、衬垫物(未图示)、包皮(未图示)。车用座椅框架结构包括椅座框架结构部104、靠背框架结构部112、以及靠背角度调节装置114,其中,椅座框架结构部104固定在车厢地板上;靠背框架结构部112的下端部106与椅座框架结构部104的后端部108连接;靠背角度调节装置114位于靠背框架结构部112和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之间。上述衬垫物覆盖整个车用座椅框架结构,包皮呈袋状,覆盖车用座椅的框架结构以及衬垫物的整体。在图I中,X-X表示旋转轴线。此夕卜,在图I和图2中,“车辆的如方”指图中的右侧。下面对靠背框架结构112进行说明,靠背框架结构部112整体呈倒“U”字形,包括,一对侧框架118AU18B,该一对侧框架118AU18B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隔,各自沿上下方向延伸;上端框架120,其跨接一对侧框架118AU18B的两个上端。如图3所示,一对侧框架118AU18B分别包括主侧面部122,其构成了侧框架118AU18B的外轮廓形状,且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凸出部123AU23B,其从上述主侧面部122的前后缘朝向内侧垂直伸出,并与主侧面部122形成开口朝内的日文片假名“ 二 ”形。主侧面部1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在上下方向上实质上是恒定不变的。在呈倒“U”字形靠背框架结构部112的内部形成的开口部中铺设有平栅网124,还设置有用来连接一对侧框架118AU18B的两个上部的上连接件125和用来连接一对侧框架118AU18B的两个下部的下连接件127,此外,在上端框架120上附设有头枕(未图示)安装用部件129。与一对侧框架118A、118B相同,上端框架120的两个下 端部的截面也呈日文片假名“ 3 ”形,分别与一对侧框架118AU18B的上部嵌合连接。接下来,再参照图I和图2说明椅座框架结构部104。椅座框架结构部104大体上包括一对侧框架140AU40B,二者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隔,分别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后框架141,其连接一对侧框架140AU40B的两个后端部108 ;前框架142,其连接一对侧框架140AU40B的两个前端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通过这些框架形成封闭截面结构(箱体结构)。在该封闭截面结构的开口部中,于后框架141和前框架142之间,设置着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椅座弹簧143。如图4所示,一对侧框架140A、140B分别与靠背框架结构部112上的一对侧框架118AU18B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其包括主侧面部144,其形成侧框架140AU40B的外轮廓形状,而且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凸出部146AU46B,其从上述主侧面部144的上下缘朝向内侧垂直伸出,并与主侧面部144形成开口朝内的日文片假名“ ”形。主侧面部14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在前后方向上实质上是恒定不变的。下面说明斜拉带板102A、102B。斜拉带板102A、102B分别设置在一对侧框架140A、140B的各侧部上,由于两根斜拉带板102AU02B的结构相同,所以下面只对其中之一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斜拉带板102为高强度钢制,最好是由SPFC (冷轧高强度钢)制,呈细长的带板状,具有相背着(相背对着)的带板面202A、202B,垂直于相背着的带板面202A、202B的截面呈矩形,在与斜拉带板102的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挠度(原始弯曲度)D。在将斜拉带板102向侧框架140安装时,如后面所说明的,使挠度D减小从而使斜拉带板102上产生初始张力(受到初始拉力作用)。挠度量值根据与带板的长度及厚度的关系、以及所需的初始拉力值适当确定即可。在斜拉带板102的两端形成有卷折部204A、204B,该卷折部204A、204B为环状,由斜拉带板102从板面202中的一方向内卷折而成。斜拉带板102通过卷折部204安装在侧框架140的外侧面209 (参照图7等)上,能够以车宽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并且,安装状态为使斜拉带板102的侧面206 (参照图9等)朝向侧框架140。如后面所说明的,在由卷折部204A、204B形成的开口(孔)上插入销(螺栓),在销上旋合螺母,从而将斜拉带板102通过销支承在侧框架140上。该开口的形状可以任意,不过最好是圆形。如图6所示,在靠背B上受到朝向后方的冲击载荷作用时,如后面所说明的,斜拉带板102的一端安装在基座托架34上,基座托架34如箭头所示地以基座托架34的安装点的中点P为中心逆时针旋转,从而,斜拉带板102的一端的安装点从A移动到A'。此时,由于长度AB <长度A' B,因而斜拉带板102上会受到拉力作用。如果将斜拉带板102的两端固定在侧框架140上的话,则,如虚线所示,斜拉带板102产生弯曲(局部产生大弯曲),难以保证斜拉带板102具有足够的强度。因而,本实施方式中,用销支承斜拉带板102的两端使其能够相对于侧框架140以车宽方向的轴线为中心产生旋转,从而将斜拉带板102的弯曲防患于未然,能够保证斜拉带板102的强度。在斜拉带板102的各端部形成卷折部204,并且两个卷折部204形成在斜拉带板102的同一侧,由斜拉带板102的各端部向相背着的板面202A、202B中的一方内侧弯折而成。如图7所示,斜拉带板102这样配置使相背着的带板面202A、202B中的一方朝上,垂直于相背着的带板面202A、202B的截面呈横长的矩形,并且,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安装在一对侧框架140的侧部,下端210位于上端208的车辆的前部一侧,从而使斜拉带板102倾斜地安装在座椅框架结构104上。倾斜的角度a根据设想的冲击载荷等适当设定即 可。此时,如图8所示,在靠背B上受到朝向前方的冲击载荷作用时,如后面所说明的,斜拉带板102的一端安装在基座托架34上,基座托架34如箭头所示地以基座托架34的安装点的中点P为中心顺时针旋转,从而,斜拉带板102的一端的安装点从A移动到A"。此时,由于长度AB >长度A" B,因而斜拉带板102上会受到压缩力作用。如果将斜拉带板102的两端固定在侧框架140上的话,则,斜拉带板102,难以在压缩力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很容易使斜拉带板102局部骤然间产生大的变形从而造成斜拉带板102的破坏。因而,本实施方式中,用销支承斜拉带板102的两端使其能够相对于侧框架140以车宽方向的轴线为中心产生旋转,从而使斜拉带板102容易产生些许的弯曲,以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防止局部出现大变形造成的破坏,保证斜拉带板102的强度。另外,与对斜拉带板102的两端都进行固定支承相比,即使将斜拉带板102的任一端用销支承的话也能够引导斜拉带板102产生压弯曲。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安装在后面详细说明的靠背角度调节装置114的基座托架34上,斜拉带板102的下端210通过螺栓-螺母机构405安装在侧框架140的外侧面209 上。此时,还设置有调整椅座的相对于车厢地板的高度的平行连杆机构(未图示),该平行连杆机构具有前连杆501与后连杆502,该前连杆501与后连杆502分别通过销与车厢地板以及座椅框架结构104的侧框架140连接。此时,使斜拉带板102的下端210的安装位置位于前连杆501与侧框架140的销连接处附近,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的安装位置尽量靠近车辆后方侧并且位于下端210的上方即可。如此,能够增大倾斜角a,从而在车辆受到冲击时使斜拉带板102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且能够降低侧框架140的变形程度。如图9所示,在上端208与下端210的卷折部204附近设有重叠部212,该重叠部212设置在向上的板面202A上,斜拉带板102的构成重叠部212的相重叠的两部分分别形成有在斜拉带板102的长度方向尺寸较长的开口部214。并且,还具有螺栓216与螺母218,螺栓216具有能够穿过开口部214的杆部,螺母218能够旋合在螺栓216上,通过将螺母218旋合在螺栓216上从而能够对斜拉带板102的重叠部212与被重叠部之间进行固定。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利用点焊或凸焊对斜拉带板102的构成重叠部212的相重叠的两部分固定在一起。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将斜拉线安装在侧框架140上而相对于斜拉线另外设置环状部,环状部咬合固定在斜拉线上。而采用上述这样的本发明,可以不用进行这样的咬合固定。下面对靠背角度调节装置114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驾驶员或其他乘员乘坐的椅座框架结构部104的各个侧面,和驾驶员或其他乘员背靠的靠背框架结构的相应的各个侧面之间设置有连接二者的连接部,在连接部上各设置有一套靠背角度调节机构10 (共两套),这两套靠背角度调节机构10具有连接靠背与椅座的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轴12,使靠背能够以该连接轴12为中心相对于椅座转动。由于除了其中之一的侧部设置有旋钮之外,两个靠背角度调节机构10的结构相同,所以下面只对其中之一进行说明。如图11至图13所示,靠背角度调节机构10大体上包括转动臂14,其安装在靠背框架结构部112上;基座部件16,其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上;介于转动臂14和基座部件16之间的凸轮18 ;—对滑动卡止部件20,二者隔着凸轮18设置;操作杆22,其用来转动凸轮18,转动臂14能够以固定在操作杆22上的枢轴24为转动中心相对于基座部件16转动。
如图13所示,基座部件16为钢制圆形板材,在其中心形成有供枢轴24穿过的通孔26,通孔26的大小设定成要使得基座部件16不随枢轴24转动而转动。在基座部件16上设置有朝向通孔26的两侧延伸的一对开口 28A、28B。一对开口 28A、28B各自由左右一对引导侧壁30和连接在这些引导侧壁30的上端和下端上的圆弧形侧壁32构成。一对开口28A、28B的大小要满足如下要求将在后面说明的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各自以可以在一对开口 28A、28B内被左右一对引导侧壁30引导,并且可以沿径向滑动的方式设置。圆弧形侧壁32的直径则设定得与将在后面说明的转动臂14的圆形开口 52的直径相等。在转动臂14所处位置的相对于基座部件16而言的相反一侧的位置上,以可以覆盖一对开口 28的方式设置有基座托架34,在基座托架34的中心部形成有供枢轴24穿过的通孔33,而在基座托架34的下部设置有用来将其固定到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上的安装部36。在该安装部36上设置有通孔39,使螺栓37贯穿通孔39和与之对应的椅座C的通孔,通过焊接螺母41来固定基座托架34和椅座C (参照图12)。此外,如上所述,利用该基座托架34来设置用来安装斜拉带板102的安装部。在基座部件16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多个突起台面11,而在基座托架34的相应位置上设置具有能够与突起台面11相互配合的形状的开口 13,使突起台面11分别与开口 13嵌合之后进行例如焊接等加工,能够使基座托架34固定在基座部件16上。由于在基座部件16的引导侧壁30和滑动卡止部件20之间形成有载荷(力)传递路径,所以基座部件16的厚度设定要求为其具有能够承受上述力的强度。例如基座部件16的厚度是3. 6mm。相对于基座部件16的厚度而言,基座托架34的厚度设定得较薄。下面说明滑动卡止部件20。滑动卡止部件20设置有一对,分别在基座部件16的对应的一对开口 28A、28B内,以被左右一对引导侧壁30引导并可以沿径向移动的方式设置。如图14所示,各个滑动卡止部件20的外周侧形成有外齿38,而在其内周侧形成有凸轮面40,而且两个侧面47、49相互平行并与引导侧壁30滑动接合。和现有技术相同,凸轮面40包括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卡合部42和与突出卡合部42连接并朝向外侧延伸的卡合凹部44,突出卡合部42和卡合凹部44都和将在后面说明的凸轮18卡合,从而,各个滑动卡止部件20的外齿38,在和后面将要说明的转动臂14上形成的内齿54啮合的卡止位置以及远离内齿54的卡合解除位置之间,沿径向移动。当基座部件16和转动臂14重叠时,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就被设置在由转动臂14的圆形开口 52和基座部件16的一对开口 28所形成的空间内,并由一对开口 28的引导侧壁30引导,而且设置在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上的两个外齿38能够与设置在圆形开口 52上的内齿54啮合。下面对凸轮18进行说明。如图15和图16所示,凸轮18介于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之间,其中心部具有供设置在操作杆22上的枢轴24穿过的通孔17。通孔17的大小使得凸轮18可以与枢轴24 —起在其转动方向上转动,因此,凸轮18会随着操作杆22的转动而转动。在凸轮18的面对各个滑动卡止部件20的表面上设置有卡合部43,其用来与朝向内侧突出的突出卡合部42卡合;突出卡合部45,其与上述卡合部43连结并朝向外侧延伸。凸轮18的外形呈关于其中心位置点对称的形状,其厚度设定得比将在后面说明的转动臂14的厚度稍微薄一些,与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不同,由于凸轮18设置在转动臂14的圆 形开口 52内时,其不会接触基座部件16的一对开口 28,因此,凸轮18可以在圆形开口 52内转动。下面对转动臂14进行说明。转动臂14由钢制环形圈构成,内部设置有圆形开口52。圆形开口 52的直径与基座部件16的圆弧形侧壁32的直径相同。在形成圆形开口 52的环形圈的上下部内周面的规定范围内,分别设置有和滑动卡止部件20的外齿38啮合的内齿54。当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分别移动到卡合位置时,外齿38会和内齿54啮合,从而可以在靠背B和椅座C之间形成力传递路径,所以钢制环形圈的厚度设定为使其外齿38具有能够承受上述力的强度。钢制环形圈的厚度例如是3. 6mm。而且,钢制环形圈可以通过对同一厚度的圆形板材进行精密冲裁加工来形成圆形开口 52从而形成外齿38。在转动臂14的外周部,以沿外周方向隔着相同的夹角(90° )的方式设置有4个用来将转动臂14安装到靠背B上的托架部56。每个托架部56上设置有被将在后面说明的支承销62贯穿的通孔63。而且,托架部56也可以和环形圈一体形成。在转动臂14所处位置的基座部件16的相反侧的位置上,以能覆盖圆形开口 52的方式安装有盖板58,该盖板58的中心部设置有被枢轴24贯穿的通孔60。与凸轮18同样,通孔60的大小为使盖板58沿枢轴24的转动方向与其一起转动,因此盖板58就可以随着转动枢轴24转动而转动。盖板58是具有与环形圈相同直径的圆形薄板,与转动臂14 一样,在盖板58的外周部以沿外周方向隔着相同的夹角(90° )的方式设置有4个托架部67,各个托架部67上设置有供将在后面说明的支承销62穿过的通孔65。因此,使支承销62贯穿转动臂14上的通孔63和与之对应的盖板58上的通孔65之后,再通过咬合加工就可将盖板58固定在转动臂14上,而设置在转动臂14的圆形开口 52中的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凸轮18和将在后面说明的弹簧64,就可以保持在该圆形开口 52中。此外,如图12所示,采用支承销62的肩部贴靠基座部件16的周缘部的方法来固定基座部件16。此外,由于盖板58只起到是圆形开口 52的盖子的作用,而不是起着强度部件的作用,所以,相对于例如转动臂14的厚度是3. 6mm而言,盖板58的厚度在0. 6_左右即可。如图13所示,操作杆22设置在其中之一的靠背角度调节机构10的外侧,其一端设置有通孔,枢轴24贯穿该通孔、上述通孔33、基座部件16、凸轮18和盖板58的通孔60从而使操作杆22被固定。在圆形开口 52中设置一对弹簧64,以使操作杆22朝向一定方向转动的方式对其施力。而在其中之一的靠背角度调节机构10的外侧设置有盘簧70,其与基座托架34大致平行并与之相邻进,盘簧70的一端固定在靠背B上,另一端固定到设置在基座托架34上的螺栓保持架72上,以使靠背B相对于椅座C按一定方向转动的方式对靠背B施力。如图17所示,斜拉带板102还具有初始拉力调整机构,该初始拉力调整机构用于调整斜拉带板102上的初始拉力。另外,初始拉力调整机构具有间隔调整机构,该间隔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基座托架34的用于安装斜拉 带板102的上端208的安装部36与侧框架140的用于安装斜拉带板102的下端210的安装部之间的间隔。在将斜拉带板102向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上安装时,原本斜拉带板102在与长度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具有挠度D,不过,在安装时,由间隔调整机构使该挠度D减小,从而使斜拉带板102上产生张力(受到拉力)的作用。通过间隔调整机构将基座托架34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上,并且使,在凸轮18位于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将靠背的顶部向车辆后方侧推动,从而能够使基座托架34的安装部36,从能够将斜拉带板102安装到椅座框架结构上的安装位置(图17中(A))向使斜拉带板102上受到初始拉力作用的初始拉力产生位置(图17中(B))转动。基座托架34在操作杆22的枢轴所穿过的通孔33的下方具有第I安装孔401、设置在该第I安装孔401与斜拉带板102的安装部之间的第2安装孔402,使螺栓403分别穿过第I安装孔401与第2安装孔402,从而能够将基座托架34固定在侧框架140上,第2安装孔402为长孔,且使基座托架34的安装部36能够从安装位置转动到初始拉力产生位置。采用现有技术的斜拉线时,由于斜拉线是绞线,因而只要没有被拉长至比自然状态下还要长的时候是不会对其产生拉力的,与此相比,采用斜拉带板102的话,无论在那种状态下,只要是被拉伸,都能够相应地产生拉力。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车用座椅100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在靠背B相对于椅座C呈锁止状态时,操纵杆22会受弹簧64的施力,在该状态下,如图15所示,凸轮18的两个卡合部43会分别与滑动卡止部件20上的凸轮表面40的突出卡合部42卡合。因此,两个滑动卡止部件20会分别被基座部件16的引导侧壁30引导且朝向外侧移动,外齿38与转动臂14的内齿54啮合,能够保持限制转动臂14相对于基座部件16转动的锁止状态不变。在这种锁止状态下,如果由于撞击等事故而使靠背B受到较大的冲击力,则冲击力从靠背B经由托架部56传递给转动臂14,通过转动臂14的内齿54和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的外齿38之间的啮合、通过一对滑动卡止部件20的凸轮面40和凸轮18的卡合,上述外力会经过贯穿凸轮18的枢轴24传递给固定在基座部件16上的椅座C。此时由于转动臂14的环形圈的厚度,即外齿38的厚度和基座部件16的厚度被设定得其具有能够承受这样的外力的强度的程度,所以不受这种外力影响,能够保持靠背可调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转动臂14内部设置有圆形开口 52,而恰恰是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对具有同一厚度的圆形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得到的扇形齿轮相比,可以达到减轻重量的目的。可是,在环形圈的外周以沿圆周方向隔着相同的夹角(90° )的方式设置有4个托架部56,其具有用来将环形圈安装到靠背B上的通孔63,这样会使得转动臂14的重量增加。但是,在现有技术的扇形齿轮中,作为将扇形齿轮固定到靠背B上的结构,在枢轴24附近以沿圆周方向隔着相同的夹角(60° )的方式设置有6个突起台面,但正是由于框架部56与枢轴24之间的距离变长的缘故,可以降低转动臂14所承受的外力,所以可减少框架部56的设置数量。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对于用来安装到靠背B上的框架部56而言,也可以达到减轻其重量的目的。例如,由于撞击而有冲击载荷朝向车辆前方施加给靠背,上述冲击载荷通过靠背角度调节装置114传递给椅座框架结构部104时,会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的两个侧框架140A、140B上分别产生弯矩,其大小越接近旋转中心越大。为了能够承受上述弯矩,可分别设定一对侧框架140AU40B的截面形状,以确保有能承受该弯矩的截面系数,就可以保持车用座椅100整个结构的完整性,使车用座椅100在整体上具有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另外,在斜拉带板102受到压缩力作用时,由于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与下端210分别通过销安装在侧框架140上而能够以车宽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因而,如图8所 示,与现有技术中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与下端210分别被固定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斜拉带板102局部产生较大的变形之前,引导斜拉带板102产生些许的弯曲,如此,则能够吸收冲击能量,从而防止产生较大变形。另外,如图18所示,例如由于撞击而使靠背受到比朝向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大的、朝向车辆后方冲击载荷作用时,会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的两个侧框架140AU40B上产生弯矩,并且其大小越接近旋转中心越大。此时,分别设在一对侧框架140AU40B上的斜拉带板102AU02B上会受到拉力T作用,其会起到使因冲击载荷而使椅座框架结构部104受到的弯矩减小的作用。在图18中,M2表示没有设置斜拉带板102AU02B时产生的弯矩,Ml表示设置有斜拉带板102A、102B时产生的弯矩。如该图18所示,Ml比M2小。另外,由于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与下端210分别通过销支承在侧框架140上而能够相对于该侧框架140以车宽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因而,在斜拉带板102受到拉力作用时,如图6所示,能够有效地防止现有技术那样由于斜拉带板102的上端与下端分别被固定支承而造成斜拉带板102产生的局部大弯曲变形。从而,不需要为了承受比朝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大的冲击载荷,而设定一对侧框架140AU40B以及靠背框架结构的一对侧框架的截面形状,就能够由斜拉带板102A、102B承受朝向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与朝向车辆后方的冲击载荷之差,从而能够在保证受冲击时具有足够的强度的同时,还可达到减轻一对侧框架140AU40B的重量这样的效果。特别是,在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而具有一定尺寸的主侧面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向着转动中心逐渐展开,而采用上述的本发明,能够降低这样的展开程度,大致可以根据情况消除逐渐展开带来的锥度。此时,若采用现有的斜拉线,在斜拉线受到拉力的作用时,由多个螺旋状的绞线束在一起而形成的斜拉线在结构上存在会被逐渐拉成直线的问题,由此还会导致相邻的绞线间产生滑动的问题,而且,通过咬合加工固定在斜拉线上下两端的环状部的咬合部分也会产生打滑的问题,如此,则降低了斜拉线的公称抗拉刚性。本发明并非这样的结构,而是采用单一的斜拉带板,避免了绞线之间的打滑,而且,在斜拉带板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卷折而形成卷折部204,通过该卷折部204将斜拉带板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上,从而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避免产生咬合部的打滑,总而言之,能够有效防止公称抗拉强度的降低。关于这一点效果,本发明的发明人对现有技术的斜拉线以及本发明的斜拉带板102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拉伸实验,并且确认到了斜拉带板102的上述效果。图19为横轴表示拉伸量、纵轴表示拉伸载荷的拉力-拉伸量曲线图。如图19所示,与现有技术的斜拉线相比,本发明的斜拉带板102所得到的曲线的倾斜程度较大,这表示斜拉带板102难以延长、具有较高的抗拉刚性。特别是,在斜拉带板102上具有初始载荷,能够防止曲线上升过程中倾斜程度的降低。从而,能够防止在车辆受到冲击时斜拉带板102的动作迟缓。此外,当解除靠背B相对于椅座C的锁止状态并转动靠背B时,使操纵杆22克服螺旋弹簧64的作用力而使其转动,由于凸轮18也会朝着相同的方向转动,因而,如图16所示,凸轮18的卡合部43和滑动卡止部件20的突出卡合部42之间的卡合状态就会被解除。在这样的状态下转动靠背B的话,转动臂14也会转动,通过内齿54施加给滑动卡止部件20 的力,滑动卡止部件20分别朝向内侧滑动,直至滑动卡止部件20的卡合凹部44与凸轮18的突出卡合部45卡合为止。在该状态下,内齿54和外齿38之间的啮合状态被解除。因此,锁止状态被解除,可以使靠背B转动到相对于椅座C所希望的角度。当靠背B转动到所希望的角度后,通过解除操纵杆22的转动,凸轮18会朝相反方向转动,从而滑动卡止部件20会再次沿径向朝向外侧滑动,重新使内齿54和外齿38之间呈啮合的状态,从而恢复到锁止状态。当采用上述结构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104时,假设靠背框架结构部112受到的冲击载荷的作用,并且,朝向车辆后方施加的冲击载荷比朝向车辆前方施加的冲击载荷大,此时,这样的冲击载荷通过构成靠背框架结构部112与椅座框架结构部104的连接部的靠背角度调节机构传递给椅座框架结构部104。考虑这一情况,为了承受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引起的弯矩,设计一对侧框架140的截面系数以及截面形状。另外,针对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通过设定斜拉带板102的位置而由该斜拉带板102对椅座框架结构部104施加拉力,从而由该拉力降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对靠背框架结构形成的弯矩,如此,可以由斜拉带板102来承受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载荷与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的差值。再详细点说,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的侧框架140的侧部,下端210安装在比上端208靠近车辆前部的一侧,如此,将斜拉带板102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上,斜拉带板102的位置这样设定,车用座椅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侧的冲击载荷时斜拉带板102能受到拉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斜拉带板102以使其相背着的两个带板面202中的一方朝上的状态配置,并且垂直于该带板面202的截面呈横长的矩形形状,通过卷折部204将斜拉带板102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上,并且使斜拉带板102的侧面206朝向侧框架140。从而,例如由于车辆的急停而使车用座椅受到朝向车辆前方的冲击载荷作用时,此时受到的是外部压缩力的作用,由于斜拉带板102能够在局部产生较大的变形破坏之前先产生些许的弯曲变形(而不会产生局部大变形破坏),从而使斜拉带板102在整体结构上保持了抗衡压缩载荷的能力。如上所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无需为了能够承受朝向车辆后方一侧的冲击载荷而确定一对侧框架140、118的截面形状,仅通过斜拉带板102来保证椅座框架结构部104具有足够的强度或刚性,可减轻一对侧框架140、118的重量。此时,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车用座椅100的框架结构而言,通过使衬垫物与之贴靠而制成车用座椅100时,通过将斜拉带板102AU02B埋设在衬垫物中的方法,从而能够防止对车用座椅100的外观造成损害。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而言,通过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只对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在斜拉带板102的结构以及初始拉力调整机构上具有特征,具体而言,在第I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挠度D的斜拉带板102,利用靠背本身来减小挠度D从而粗略地调整初始拉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直初始拉力调整机构,该初始拉力调整机构能够微调(较精确地调整)不具有挠度D的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或者下端210的卷折 部204上受到的初始拉力作用(产生初始张力)。下面,说明在斜拉带板102的下端210上设置初始拉力调整机构的情况。另外,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相对于侧框架140的安装方式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如图20所示,斜拉带板102为在两卷折部204间没有挠度D的直线状,因而,与第I实施方式的斜拉带板102相比,不需要形成挠度D的工序,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另夕卜,由于设有下面详细说明的初始拉力调整机构,所以,本实施方式中,一侧的卷折部204A在下述两点上与第I实施方式的斜拉带板102不同,第1,该卷折部204A比另一侧的卷折部204B大,第2,卷折部204B的开口必需为圆形开口。具体而言,卷折部204的开口 309为圆形开口,带斜面圆环302为树脂或金属制,支承在卷折部204中且能够转动,并且具有圆筒体部312与圆形凸缘部314,圆筒体部312的外周面310能够嵌入卷折部204的圆形开口 309中,圆形凸缘部314与圆筒体部312同心。在圆形凸缘部314与圆筒体部312之间形成肩部316,该肩部316能够与斜拉带板102的、卷折部204处的侧面206抵接。带斜面圆环302具有细长开口 318,该细长开口 318的长度设定成能使得,在后面详细说明的销306的杆部320的非圆形截面部322嵌入该细长开口 318中时,能够沿着该细长开口 318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在销306嵌入细长开口 318的状态下,带斜面圆环302能够被后面详细说明的导向块304移动。在带斜面圆环302的一侧表面330上设有细长槽部324,导向块304能够嵌入该细长槽部324中,该细长槽部324与细长开口 318的长度方向同向地延伸形成,具有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倾斜底面326,并且,细长槽部324延伸至圆形凸缘314的外缘315。细长开口 318的宽度Wl设定得比细长槽部324的宽度W2小,细长开口 318形成在细长槽部324的倾斜底面326上。倾斜底面326的倾斜角度(图22中的β )这样设定即可使得,如后面所说明的,由螺母308推压导向块304使其向侧框架140移动,从而带斜面圆环302被导向块304推动而在细长开口 318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若该倾斜角度小于5°,则难以实现由螺母308将带斜面圆环302向长度方向推动,另一方面,若大于20°,则螺母308对带斜面圆环302的紧固力不足,难以将斜拉带板102牢固地安装在侧框架140上。
细长槽部324具有被导向侧面332,该被导向侧面332为一对且相对着,分别从倾斜底面326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边缘部延伸到带斜面圆环302的上述一侧表面330。导向块304为树脂或金属制,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嵌合在带斜面圆环302的细长槽部324中,并且具有开口部334。开口部334的形状使得,下面说明的销306的杆部320的非圆形截面部322能够紧密嵌合在该开口部334中,从而,使导向块304与销306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一起。导向块304具有抵接面305与倾斜面307,其中,该抵接面305能够通过垫圈336与螺母308的端面相抵;倾斜面307位于该抵接面305的相反侧,在该抵接面305与螺母308的端面相抵的状态下该倾斜面307能够抵接倾斜底面326。在抵接面305与倾斜面307之间具有一对相对着的导向侧面333。从而,通过使导向块304向侧框架140移动,从而带斜面圆环302的被导向侧面332被该导向块304的导向侧面333导向从而沿着该导向侧面333产生相对移动。
销306具有头部335与杆部320,其中,头部335能够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侧框架上;杆部320的头端部具有螺纹部338,且该杆部320的长度使得该杆部320能够穿过侧框架140的开口部337、带斜面圆环302的细长开口 318以及导向块304的开口部334。杆部320的基端部具有非圆形截面部322,该非圆形截面部322具有一对相对着的平面部,侧框架140的开口部337,与导向块304的开口部334相同,其形状能够使得该非圆形截面部322紧密嵌合在其中。从而,销306与侧框架140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一起,将螺母308在安装好垫圈336后旋合在螺纹部338上,从而能够由螺母308向侧框架140 —侧推压导向块304。如上,初始拉力调整机构设置在斜拉带板102的上端208与下端210中的一方上,兼用作将斜拉带板102安装到侧框架140上的安装机构。使带斜面圆环302在卷折部204的圆形开口 309内旋转而确定一个方向,且使带斜面圆环302的细长开口 318或者说细长槽部324的长度方向与斜拉带板102的延伸方向一致,从而,通过旋紧螺母308将斜拉带板102安装在侧框架140上,并且将导向块304向侧框架140 —侧推动,从而能够使带斜面圆环302向使斜拉带板102上受到拉力作用的方向移动。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初始拉力调整机构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使销穿过斜拉带板102的一侧卷折部204的开口以及靠背角度调节机构的基座托架34的开口部,用螺母紧固,从而将斜拉带板102的一端安装(在侧框架140上)。之后,使带斜面圆环302嵌入斜拉带板102的另一侧卷折部204的开口中,使导向块304嵌入带斜面圆环302的细长槽部324中,从侧框架140的内表面侧使销306穿过侧框架140的开口部337、带斜面圆环302的细长开口 318、导向块304的开口部314,套上垫圈336,之后用螺母308进行紧固,从而能够将斜拉带板102的另一端安装(在侧框架140上)。再具体点说,通过旋转嵌入卷折部204的开口部309中的带斜面圆环302从而进行调整,使得带斜面圆环302的细长开口 318的长度方向与斜拉带板102的延伸方向一致。此时,由于与细长开口 328连通的细长槽部324的延伸方向与细长开口 318的延伸方向一致,因而,如图21所示,细长槽部324的倾斜底面326的朝向配置为,越靠近车辆前方就越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即,越靠近导向块304。
之后,旋紧螺母308,从而使销306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侧框架140上,导向块304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销306上,因而,使螺母308如箭头所示地移动而靠近侧框架140,从而,通过垫圈304的传递作用,使导向块304也同样地向靠近侧框架140的方向移动,或者说,通过带斜面圆环302使斜拉带板102的另一侧卷折部204被朝向侧框架140的外侧面209推动,从而能够将斜拉带板102的下端210安装在侧框架140上。另外,如图22所示,导向块304的倾斜面307、一对导向侧面333分 别抵接带斜面圆环302的倾斜底面326与被导向侧面332,因而,若导向块304向侧框架140移动,则带斜面圆环302或者说斜拉带板102的另一端如箭头所示地被推向车辆前方,即,被推向使斜拉带板102受到拉力作用的方向。再具体点说,由于带斜面圆环302的倾斜底面326是倾斜的,因而,倾斜面307对倾斜底面326产生的垂直作用力一定会产生朝向车辆前方的分力,受该分力的作用,带斜面圆环302的一对相对着的被导向侧面332分别被导向块304的一对相对着的导向侧面333导向,而沿着该导向侧面333移动,同时,带斜面圆环302或者说卷折部204不会在垂直于斜拉带板10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产生晃动,这样地被向车辆前方推动,从而使斜拉带板102受到拉力的作用。此时,通过调整螺母308的旋紧量从而能够调整带斜面圆环302的向车辆前方的移动量或者说能够调整斜拉带板102上产生的拉力。拉力的调整范围由带斜面圆环302的向车辆前方移动的移动范围决定,因而,为了保证拉力具有较大的调整范围,这样做即可设置侧框架140的开口部337,使得在将斜拉带板102安装到侧框架140上时,斜拉带板102呈自然长度状态,并且,尽量增大细长开口 318以及细长槽部324各自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即尽量增大卷折部204的大小。最大初始拉力由下面这样的位置决定即,贯穿细长开口 318的销306的接触到细长开口 318的车辆后方侧的内周侧壁的位置,或者嵌入细长槽部324中的导向块304的接触到细长槽部324的车辆后侧侧的内周侧壁的位置。如上,仅仅通过旋转螺母308使其旋紧,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将斜拉带板102安装在车用座椅的侧框架140上,另外,通过调整该螺母308的旋紧量就能够简单地将斜拉带板102受到的初始拉力调整为所期望的值。特别地,在旋紧螺母308时,例如通过使用冲击器从而能够迅速地实现斜拉带板102的安装,并且,通过调节冲击器的扭矩就能够简单地实现将斜拉带板102受到的初始拉力调整为所期望的值。在上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精神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或者说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是在椅座框架结构不104的一对侧框架140上设置斜拉带板102,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在一对侧框架140中的一方上设置斜拉带板10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汽车座椅为对象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铁道车辆、船舶、飞机等一般的交通工具上。另外,用于汽车座椅上时,可以是后座,也可以是前座。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仅在椅座框架结构不104的侧框架140上设置斜拉带板102,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辅助性地在靠背框架结构的侧框架上设置斜拉带板102。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采用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部104以及具有该结构的车用座椅,能够在保持例如受冲击而产生冲击载荷时具有足够的强度的同时、还可实现整体重量的降低, 因而,本发明有利于降低车辆所必需的燃料的消耗量,或者说有利于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椅座框架结构的后端部通过靠背角度调节机构与靠背框架结构的下端部连接,使靠背框架结构能够相对于椅座框架结构转动, 上述椅座框架结构具有一对侧框架,该一对侧框架分别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二者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相隔一间隔, 在该一对侧框架的至少一方的侧部设有斜拉带板,该斜拉带板安装在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上,其上端位于上述侧框架的侧部,下端相比上述上端,位于靠近车辆前部一侧,在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上受到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作用时,由该斜拉带板对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产生拉力,以降低该载荷对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产生的弯矩, 上述斜拉带板有相背着的两个板面,其中的一个板面朝上,垂直于该两个板面的截面呈横长的矩形形状,在该斜拉带板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设有卷折部,该卷折部分别为环形,由上述斜拉带板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向内卷折而成,上述斜拉带板的侧面朝向上述侧框架,上述斜拉带板通过该卷折部与上述椅座框架结构相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上端部与上述下端部的上述卷折部,向同一板面内侧弯折而成,从而形成于上述斜拉带板的同一板面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上端部与上述下端部分别安装在上述车用座椅框架结构的上述侧框架的外侧面上,并且能够以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斜拉带板具有初始拉力调整机构,该初始拉力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斜拉带板上受到的初始拉力。
5.根据权利要求广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椅座框架结构与所述靠背框架结构之间设置着靠背角度调节机构,上述靠背能够相对于上述椅座转动, 该靠背角度调节机构包括 基座部件,其固定在上述椅座上; 转动臂,其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件转动,并被固定在上述靠背上; 滑动卡止部件,其位于上述转动臂和上述基座部件之间,被上述基座部件上形成的凹部侧壁导向而进行移动,并且在顶端形成有外齿; 凸轮,该凸轮能够转动而使上述滑动卡止部件在上述外齿与上述转动臂上形成的内齿啮合的卡止位置与离开上述内齿的卡止解除位置间移动, 操作杆,其用来使上述凸轮转动, 上述基座部件为圆板部件,在该基座部件的中心部设有托架部,该托架部具有供上述操作杆的枢轴穿过的通孔, 另外,在上述转动臂的相反侧设有基座托架, 在该基座托架上设有用于将该基座托架固定在上述椅座上的安装部, 上述斜拉带板的上端安装在上述安装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初始拉力调整机构具有间隔调整机构,该间隔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基座托架的用于安装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上端的上述安装部与上述侧框架的用于安装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下端的安装部之间的间隔,上述斜拉带板在与纵长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形成弯曲,在将上述斜拉带板安装到上述椅座框架结构部上时,通过间隔调整机构的调整,使上述斜拉带板的弯曲量减小,从而使斜拉带板受到拉力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间隔调整机构将上述基座托架安装在上述椅座框架结构部上,并且使,在上述凸轮位于上述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将上述靠背的顶部向车辆后方侧推动,从而能够使上述基座托架的上述安装部,从能够将上述斜拉带板安装到上述椅座框架结构上的安装位置向使上述斜拉带板上受到初始拉力作用的初始拉力产生位置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座托架在上述操作杆的枢轴所穿过的通孔的下方具有第I安装孔、以及设置在该第I安装孔与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安装部之间的第2安装孔,通过使螺栓分别穿过第I安装孔与第2安装孔,从而能够将上述基座托架固定在上述侧框架上,上述第2安装孔为长孔,且使得上述基座托架的上述安装部能够从上述安装位置转动到上述初始拉力产生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初始拉力调整机构包括 带斜面圆环,其具有细长开口,支承在在上述卷折部中的一个中,且能够转动; 导向块,该导向块具有开口部,嵌合在上述带斜面圆环中,且二者不能相对转动; 销,该销具有头部与杆部,头部能够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侧框架上,杆部的头端部具有螺纹部,且该杆部的长度设定成能够穿过上述侧框架的开口部、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上述细长开口以及上述导向块的上述开口部; 螺母,该螺母能够在安装有垫圈的情况下旋合在上述销上; 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一侧表面设有供上述导向块嵌入的细长槽部, 该细长槽部与上述细长开口的长边方向同向地延伸配置,具有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倾斜底面, 上述导向块以不能产生相对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上述销上,且具有抵接面与倾斜面,该抵接面能够通过上述垫圈与上述螺母的端面相抵,上述倾斜面位于该抵接面的相反侧,在该抵接面与上述螺母的端面相抵的状态下该倾斜面能够抵接上述倾斜底面, 上述初始拉力调整机构设置在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上端与上述下端中的一方上,兼作为将上述斜拉带板安装到上述侧框架上的安装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杆部的基端部具有非圆形截面部,该非圆形截面部具有相背着的一对平面部,上述侧框架的上述开口部以及上述导向块的上述开口部分别具有能够使该非圆形截面部紧密嵌入的形状, 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上述细长开口部的长度设定成,在上述杆部的上述非圆形截面部嵌入上述细长开口部时,能够沿该细长开口部的长度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细长槽部具有被导向侧面,该被导向侧面为一对且相对着,分别从上述倾斜底面的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边缘部延伸到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上述一侧表面,上述导向块具有一对相对着的导向面, 通过使上述导向块向上述侧框架移动,从而使上述带斜面圆环的被导向面被该导向块的导向面导向而沿着该导向面相对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折部的上述开口为圆形开口部, 上述带斜面圆环具有圆筒体部与圆形凸缘部,该圆筒体的外周面能够嵌入上述卷折部的上述圆形开口部中,该圆形凸缘部与该圆筒体部同心, 在上述圆形凸缘部与上述圆筒体部之间形成有肩部,该肩部能够与上述斜拉带板的、上述卷折部处的侧面抵接, 上述多个细长槽部延伸至上述圆形凸缘部的外缘。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细长开口的宽度设定得比上述细长槽部的宽度小,上述带斜面圆环的上述细长开口设于上述细长槽部的上述倾斜底面。
1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侧框架的各侧部设有上述斜拉带板。
1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斜拉带板具有重叠部,该重叠部分别设置在上述上端与上述下端的上述卷折部的附近,该重叠部设置在向上或向下的一个板面上,在上述重叠部中相重叠的两部分分别形成有在上述斜拉带板的长度方向尺寸较长的开口部, 上述斜拉带板还具有螺栓与螺母,螺栓具有穿过该开口部的杆部,螺母能够旋合在螺栓上,通过将螺母旋合在螺栓上从而能够对斜拉带板的构成上述重叠部的相互重叠的两部分固定在一起。
1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斜拉带板具有重叠部,该重叠部分别设置在上述上端与上述下端的上述卷折部的附近,该重叠部设置在向上或向下的一个板面上,上述斜拉带板的构成上述重叠部的相重叠的两部分通过点焊或凸焊固定在一起。
17.—种车用座椅,包括权利要求1 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衬垫物,其用来整体覆盖上述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袋状包皮,其用来整体覆盖上述车用座椅的靠背框架结构和上述衬垫物的整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保持受冲击时具有足够的强度的同时、还可实现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的车用座椅的椅座框架结构以及具有该结构的车用座椅。椅座框架结构与靠背框架结构连接,能够相对于椅座框架结构转动。椅座框架结构具有侧框架。侧框架设有斜拉带板,斜拉带板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上,上端位于侧框架的侧部,下端位于上端的车辆前部侧,斜拉带板对椅座框架结构施加拉力,使椅座框架结构上受到的弯矩降低。斜拉带板的板面朝上,垂直于板面的截面呈横长的矩形,在斜拉带板的上端部与下端部设有卷折部,卷折部以使上述相背着的两个带板面中的一方朝内的方式卷折为环形,斜拉带板通过该卷折部安装在椅座框架结构上。
文档编号B60N2/22GK102774295SQ20121014907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3日
发明者栉来宏, 野野宫正昭 申请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