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及包含该支架的仪表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862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及包含该支架的仪表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及含有该支架的仪表板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动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必要工具,其数量也快速增长,机动车数量的激增致使各类交通事故逐年攀升,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提高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很多交通事故中机动车辆内部的仪表板结构会对乘员的头部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是由于仪表板结构强度很高,乘员的头部碰撞到仪表板结构时所受反作用力很大,而且碰撞之后仪表板飞出的异物或尖锐部分都可能对乘员造成伤害。现有的很多车型中采用安全气囊来克服这样的问题,如图I所示,该区域在碰撞过程中,安全气囊弹出,在安全气囊的支撑下,头部的行程比较适中,仪表板不会产生很大变形,撕裂或碎裂可能性较小,不会对乘员造成进一步伤害。但是,很多车型无安全气囊的配置,在气囊门区域,只有一块塑料盖板卡接在仪表板上,发生碰撞后,由于盖板下部无弹出的气囊支撑,头部碰撞后,盖板容易大面积塌陷,导致仪表板很多尖锐的结构对乘员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给仪表板盖板提供稳定支撑的可靠的结构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及含有该支架的仪表板组件,所述支架不但能为仪表板盖板提供稳定支撑,防止仪表板盖板变形过大,还能在交通事故中缓冲对乘员的头部冲击,保证头部的受力在允许范围内,减小头部伤害。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弯折所述支架形成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其中,所述上支撑部与仪表板盖板平行,所述下支撑部上设置有可压溃部件。进一步地,可压溃部件为具有弯折导向的支撑板。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的厚度为1.5mm。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之间的弯折角度为80° 100°。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部与下支撑部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三角筋。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部与所述下支撑部上设置有加强筋。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为3 5根。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上支撑部与仪表板盖板之间距离5 7mm。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的仪表板组件,弯折所述支架形成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其中,所述上支撑部与仪表板盖板平行,所述下支撑部上设置有可压溃结构;所述下支撑部的底部与仪表板的横梁紧固连接,所述下支撑部的两侧与仪表盘的吊耳紧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下支撑部底部与所述仪表板的横梁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下支撑部两侧与仪表盘的吊耳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为仪表板盖板提供了稳定支撑,防止仪表板盖板变形过大,使·含有该组件的仪表板组件能在交通事故中缓冲对乘员的头部冲击,保证头部的受力在允许范围内,减小头部伤害。

图I是现有技术中安全气囊与仪表盘横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的俯视图;图4是仪表板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的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与头部碰撞的初始状态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分析截面图;图6是图2所示的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与头部碰撞变形后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截面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做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及含有该支架的仪表板组件,如图2和图3所示,弯折所述支架I形成上支撑部11和下支撑部12,,上支撑部11与仪表板盖板2平行;下支撑部12上设置有可压溃部件3。在含有该支架的仪表板组件中,下支撑部12的底部与仪表板的横梁4紧固连接,下支撑部12的两侧与仪表盘的吊耳5紧固连接。安装时,本实施例中的支架组件可使用具有安全气囊车型套仪表板系统,所以本实施例优选地借助仪表板系统中原用于固定安全气囊的安装点来固定本实施例的支架,具体地,下支撑部12的底部与仪表板横梁4上用于固定安全气囊装置的两个安装点紧固连接,下支撑部12的两侧与仪表盘吊耳5紧固连接,该仪表盘吊耳为仪表盘上用于固定安全气囊装置的安装点。为使支架安装更为稳固,避免路面低频激励而产生共振和噪声,并且结合成本和布置空间的考虑,本实用新型还可增加安装点,仪表板横梁优选地布置2 4个安装点,仪表板吊耳优选地布置2 4个,所述仪表板横梁4的安装点优选地通过螺栓与下支撑部12底部紧固连接,仪表盘吊耳5优选地通过螺栓与下支撑部12两侧紧固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注意的是,螺栓连接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式,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其它连接方式,如焊接、卡扣连接等。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避免与周边零件产生干涉,提高安装点的共用性,所述支架和仪表板盖板2沿仪表板横梁的轴向方向的长度相同,并且上支撑部11应位于盖板中部区域,且覆盖仪表板盖板一半面积。考虑到整个仪表板盖板都属于头部碰撞区,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部11和下支撑部12之间的弯折角度为80° 100°,优选为90度,使上支撑部11与仪表板盖板2保持平行,确保对仪表板盖板的支撑作用,同时,为了减少可能产生的干涉和异响问题,本实施例将上支撑部11与仪表板盖板2之间距离设置为5 7mm。为了保证乘员头部受力在允许范围内同时为仪表板盖板2提供支撑,本实施例优选I. 5mm厚度的金属板制造支架I并且在下支撑部12上设置了可压溃结构,可压溃部件为具有弯折导向 的支撑板。此外,本实施例还可以在支架I上设置加强筋和三角筋来保证对仪表板盖板的支撑强度,避免产生仪表板撕裂或盖板局部塌陷状况。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上支撑部11与下支撑部12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三角筋6,在上支撑部11和下支撑部12上设置加强筋7,上支撑部11和下支撑部12上优选地设置加强筋3 5根,并且加强筋7垂直于仪表板横4梁的轴向方向分布。上述加强筋和三角筋仅是一种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能够加强支架强度的结构或者材料,此处不再赘述。本申请的发明人还对上述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进行的撞击模拟实验将仪表板组件安装在切割好的白车身上,固定白车身,如图5和图6所示,用重量6. 8千克直径165毫米的刚性球头以24公里/时的速度垂直撞击仪表板,实验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的支架能够将球头的行程由140mm减小到50mm,仪表板盖板由原来的完全塌陷直至碰到仪表板横梁、全部卡接露出,改善为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卡接均无破坏;减速度由38G增大为64G,并且在人体头部允许承受的最大减速度80G的安全范围内。在发生撞击时,本实用新型的上支撑部为仪表板盖板提供了有效支撑,下支撑部发生压溃,有效地分散仪表板盖板和仪表板对乘员头部的冲击,而且本实用新型还减小了仪表板盖板和仪表板的变形,避免由于变形过大导致仪表板撕裂或尖锐的连接结构露出,进一步地提高了对乘员头部的保护性能。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装方便,且适配性好,不影响到周边零件,自身强度高,可有效地保证了本实用新型支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弯折所述支架形成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其中,所述上支撑部与仪表板盖板平行,所述下支撑部上设置有可压溃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干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可压溃部件为具有弯折导向的支撑板。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干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的厚度为I. 5_。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干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之间的弯折角度为80° 1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干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其特征在干,所述上支撑部与所述下支撑部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三角筋。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干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部与所述下支撑部上设置有加强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干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为3 5根。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用干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上支撑部与仪表板盖板之间距离5 7mm。
9.ー种包含权利要求I 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干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的仪表板组件,其特征在干,弯折所述支架形成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其中,所述上支撑部与仪表板盖板平行,所述下支撑部上设置有可压溃结构; 所述下支撑部的底部与仪表板的横梁紧固连接,所述下支撑部的两侧与仪表盘的吊耳紧固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仪表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部底部与所述仪表板的横梁通过螺栓紧固连接,所述下支撑部两侧与仪表盘的吊耳通过螺栓紧固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及含有该支架的仪表板组件,弯折所述支架形成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其中,所述上支撑部与仪表板盖板平行,所述下支撑部上设置有可压溃部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支撑仪表板盖板的支架为仪表板盖板提供了稳定支撑,防止仪表板盖板变形过大,使含有该组件的仪表板组件能在交通事故中缓冲对乘员的头部冲击,保证头部的受力在允许范围内,减小头部伤害。
文档编号B60K37/00GK202557310SQ20122018138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5日
发明者欧静, 倪志伟, 王聪昌, 邱荣英 申请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