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1913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货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
背景技术
国内开发的四轴载货车多采用8X4的驱动形式(前两轴为双向转向轴,后两轴为双联驱动桥)。该驱动形式后驱动桥为双联动,保证在满载时可以为整车提供足够的动力,但是在车辆空载或轻载时,由于双联动驱动桥本身内部结构的问题,其损耗的功率所占比率就会上升,导致燃油消耗比单驱动后桥大,经济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该新型汽车底盘前两轴为转向轴,三轴为支撑桥,四轴为驱动桥。支撑桥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车辆在空载或轻载负荷下空气弹簧不充气,支撑桥主要由导向弹簧承载;车辆满载时复合式空气悬架的空气弹簧充气,起到重要的承载作用。承载桥复合式空气悬架系统的采用,实现了车辆在不同载荷下轴荷的合理匹配,保证了车辆的通过性及承载性倉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包括驾驶室、发动机、变速箱、车架、转向桥1、转向桥I1、支撑桥、驱动桥,驱动桥位于支撑桥之后。所述支撑桥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弹簧,导向弹簧的前端通过导向弹簧支架与车架连接,后端通过导向弹簧吊耳支架与车架连接;空气弹簧设置于支撑桥与车架之间位于导向弹簧中央,其一端通过空气弹簧支架与车架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桥连接。所述驱动桥两侧分别设置有由主钢板弹簧和副钢板弹簧组成的驱动桥钢板弹簧,其中副钢板弹簧位于主钢板弹簧上部;主钢板弹簧的前端通过板簧固定支架与车架连接,后端通过板簧吊耳支架与车架连接,板簧固定支架和板簧吊耳支架之间车架上设置有副弹簧支架I和副弹簧支架II,分别与副钢板弹簧的两端对应。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桥带有随动转向结构。作为优选,所述导向弹簧刚度不大于主钢板弹簧刚度的1/5。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弹簧承载载荷不大于驱动桥钢板弹簧悬架承载载荷的1/4。所述导向弹簧前端采用上置式的变截面卷耳,卷耳内设有橡胶衬套。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桥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驱动桥采用主副簧结构钢板弹簧悬架,方便的实现了车辆在不同载荷下轴荷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保证整车的平顺性、动力性及爬坡性能,并且可有效的降低油耗,提高经济性。复合式空气悬架的采用也可有效的降低不平路面对支撑桥的冲击,有利于整车平顺性的提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导向弹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导向弹簧卷耳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驱动桥钢板弹簧示意图。符号说明:I驾驶室111 主钢板弹簧2发动机112 副钢板弹簧3变速箱12 副弹簧支架II4车架13 板簧吊耳支架5导向弹簧固定支架14 驱动桥6空气弹簧支架15 支撑桥7空气弹簧16 导向弹簧
8板簧固定支架17 转向桥II9导向弹簧吊耳支架18 前钢板弹簧II10副弹簧支架I19 转向桥I11驱动桥钢板弹簧20 前钢板弹簧I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正如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描述,为了解决在车辆空载或轻载时,由于双联动驱动桥损耗的功率所占比率上升,导致燃油消耗比单驱动后桥大,经济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参考图1和图4所示的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包括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包括驾驶室1、发动机2、变速箱3、车架4、转向桥119、转向桥II 17、支撑桥15、驱动桥14。转向桥119和转向桥II 17位于车架4前部。转向桥119位于驾驶室I和发动机2下部,其两侧分别设置有通过弹簧支架与车架4连接的前钢板弹簧120。转向桥II 17位于转向桥119后部,其两侧分别设置有通过弹簧支架与车架4连接的前钢板弹簧II 18。[0037]变速器3设置于转向桥119和转向桥II 17之间。支撑桥15和驱动桥14位于车架4后部,驱动桥14位于支撑桥15之后。支撑桥15与导向弹簧16以及空气弹簧7的下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导向弹簧16的前端安装在导向弹簧支架5上,后端通过板簧吊耳与导向弹簧吊耳支架9连接。导向弹簧支架5和导向弹簧吊耳支架9分别安装在车架4的两侧。空气弹簧7上端通过空气弹簧支架6与车架4连接,下端的下支架与导向弹簧16连接。在车辆空载、轻载状态下,空气弹簧7不充气,导向弹簧16起到承载和导向作用,保证驱动桥轮胎具有足够的附着力。当车辆达到设定载荷时,控制系统控制空气弹簧7充气,空气弹簧7起到主要的承载作用,导向弹簧16主要负责悬架系统导向功能。驱动桥14通过骑马螺栓与驱动桥钢板弹簧11相连,驱动桥钢板弹簧11采用主副簧结构由主钢板弹簧111和副钢板弹簧112组成,副钢板弹簧112位于主钢板弹簧111上部。主钢板弹簧111前端通过板簧销与板簧固定支架8相连,后端通过板簧吊耳与板簧吊耳支架13相连,板簧固定支架8与板簧吊耳支架13对称安装在车架4上。副弹簧支架IlO和副弹簧支架II 12与车架4固定连接,安装于板簧固定支架8和板簧吊耳支架13之间,分别与副钢板弹簧112两端对应。由于驱动桥钢板弹簧11采用主副簧结构,当汽车达到一定承载时,主钢板弹簧111弧高减小,使得副钢板弹簧112与副弹簧支架IlO和副弹簧支架II 12接触,从而提高驱动桥钢板弹簧11的刚度,保证车辆的承载性和舒适性。参考图2和图3所示,为提高导向弹簧16的卷耳强度,导向弹簧16的卷耳采用变截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支撑桥轮胎的使用寿命,减少轮胎磨损,支撑桥15采用具有随动转向功能的结构,在车辆转向时可实现随动转。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整车的动力性及爬坡性能,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导向弹簧16刚度不大于驱动桥钢板弹簧11的主钢板弹簧111刚度的1/5,空气弹簧7的设计承载载荷不大于驱动桥钢板弹簧悬架承载载荷的1/4。本实用新型专利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用于支撑桥的承载,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性能可靠,保证了空载及轻载时汽车的动力性、通过性以及满载时的承载性。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包括驾驶室(I)、发动机(2)、变速箱(3)、车架(4)、转向桥I (19)、转向桥II (17)、支撑桥(15)、驱动桥(14),驱动桥(14)位于支撑桥(15)之后,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桥(15)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弹簧(16),导向弹簧(16)的前端通过导向弹簧支架(5)与车架(4)连接,后端通过导向弹簧吊耳支架(9)与车架(4)连接;空气弹簧(7)设置于支撑桥(15)与车架(4)之间位于导向弹簧(16)中央,其一端通过空气弹簧支架(6)与车架(4)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桥(15)连接; 所述驱动桥(14)两侧分别设置有由主钢板弹簧(111)和副钢板弹簧(112)组成的驱动桥钢板弹簧(11),其中副钢板弹簧(112)位于主钢板弹簧(111)上部;主钢板弹簧(111)的前端通过板簧固定支架(8)与车架(4)连接,后端通过板簧吊耳支架(13)与车架(4)连接,板簧固定支架(8)和板簧吊耳支架(13)之间车架(4)上设置有副弹簧支架I (10)和副弹簧支架II (12),分别与副钢板弹簧(112)的两端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桥(15)带有随动转向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弹簧(16)刚度不大于主钢板弹簧(111)刚度的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弹簧(7)承载载荷不大于驱动桥钢板弹簧悬架承载载荷的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弹簧(16 )前端采用上置式的卷耳,卷耳部位为变截面结构,卷耳内设有橡胶衬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复合式空气悬架的四轴载货汽车底盘,其两个前桥架为转向桥,第三桥为支撑桥,其两侧分别设有由导向弹簧和空气弹簧组成的复合式空气悬架,第四桥为驱动桥,其两侧分别设有由主钢板弹簧和副钢板弹簧组成的复合式驱动桥钢板弹簧悬架;本实用新为8×2重型载货汽车底盘,车辆在空载或轻载负荷下复合式空气悬架的空气弹簧不充气,支撑桥主要由导向弹簧承载;车辆满载时复合式空气悬架的空气弹簧充气,起到重要的承载作用;方便的实现了车辆在不同载荷下轴荷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保证整车的动力性、通过性以及承载性。
文档编号B60G11/46GK203032326SQ20122073495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李海波, 居刚, 修永芝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