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388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的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能够提高乘客保护性能,并且在乘客需要时提高舒适性。车辆用座椅的头枕(10)具备:头枕垫(16),其支承乘客的头部;头枕保持部(12),其从座椅后侧支承头枕垫(16)。在该头枕(10)配设有翻转保持部件,该翻转保持部件将头枕垫(16)支承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将头枕垫(16)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
【专利说明】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头枕以及安装有该头枕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以及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带头枕的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座椅的头枕具备:头枕主体,其配设于椅背的上侧并从后方支承乘客的头部;和颈部支承部,其从后方支承乘客的颈部。横轴在头枕主体内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在颈部支承部的座椅宽度方向端部形成有向上侧延伸设置的端部延伸设置部。端部延伸设置部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横轴,并且颈部支承部能够以该横轴为中心而与端部延伸设置部一体地转动。
[0003]上述头枕在通常使用时,束缚乘客的头部来提高乘客保护性能。另外,上述头枕根据需要使颈部支承部向座椅前侧转动来支承乘客的颈部,由此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四523853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四647331号公报
[0006]在上述专利文献I以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带头枕的车辆用座椅中,形成为使颈部支承部从座椅后侧向座椅如侧转动的构造,在乘客倚罪时颈部支承部会返回到座椅后侦U。因此难以使用颈部支承部准确地支承乘客的颈部,因而难以得到足够的舒适性。
[0007]另外,在上述带头枕的车辆用座椅中,形成为在头枕主体的下端部分与椅背的上端部之间使颈部支承部向座椅前侧转动的构造。能够使颈部支承部向比椅背靠上侧移动。然而,无法使颈部支承部向椅背的正面的座椅下侧移动。因此颈部支承部的活动范围存在制约,因此难以得到足够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考虑上述实际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乘客保护性能,并且能够在乘客需要时提高舒适性的头枕。
[0009]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将上述头枕安装于椅背的车辆用座椅。
[0010]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具备:头枕垫,其支承乘客的头部;头枕保持部,其从座椅后侧支承头枕垫;以及翻转保持部件,其将头枕垫支承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将头枕垫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
[0011]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中,头枕垫支承乘客的头部,从座椅后侧利用头枕保持部支承该头枕垫。其中,翻转保持部件将头枕垫支承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将头枕垫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因此在通常使用时,能够利用头枕垫以及头枕保持部从座椅后侧束缚乘客的头部来抑制或防止头部的后倾。另外,在乘客需要时,能够使头枕垫从头枕保持部翻转到椅背正面的至少是座椅下侧并保持于该位置,例如使头枕垫夹设在乘客的颈部与椅背之间。利用翻转保持部件将头枕垫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因此即使乘客倚靠,头枕垫也不会向椅背后侧退避。另外,由于借助翻转保持部件而能够相对于头枕保持部翻转,因此能够使头枕垫翻转并移动至比椅背上表面靠座椅下侧的较低位置。[0012]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头枕,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头枕垫的一面具有支承乘客头部的第一造形面,在头枕垫的与一面相对的另一面具有支承乘客颈部的第二造形面,头枕保持部使第一造形面朝向椅背正面来保持头枕垫,翻转保持部件使第二造形面朝向椅背正面而将头枕垫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
[0013]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头枕中,头枕垫在一面具有支承乘客的头部的第一造形面,并且在另一面具有支承乘客的颈部的第二造形面。其中,头枕保持部使第一造形面朝向椅背正面来保持头枕垫。另外,翻转保持部件使第二造形面朝向椅背正面而将头枕垫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因此在通常使用时,能够在头枕垫的第一造形面支承乘客的头部,并且在乘客需要时,仅将头枕垫翻转就能够将第二造形面配置于座椅前侧来支承乘客的颈部。
[0014]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头枕,是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翻转保持部件具备:旋转轴,其将头枕垫支承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旋转;引导部件,其配设于头枕保持部以及头枕垫的任意一方,具有从将头枕垫支承于头枕保持部的位置延伸设置至使头枕垫翻转到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并进行保持的位置的引导槽;被引导部件,其配设于头枕保持部以及头枕垫的任意另一方,沿着引导槽被引导。
[0015]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头枕中,翻转保持部件具备:旋转轴、引导部件、以及被引导部件。其中,旋转轴将头枕垫支承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旋转自如。引导部件配设于头枕保持部以及头枕垫的任意一方,且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从将头枕垫支承于头枕保持部的位置延伸设置至使该头枕垫翻转到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并进行保持的位置。被引导部件配设于头枕保持部以及头枕垫的任意另一方,沿着引导槽被引导。因此在通常使用时,能够利用引导部件的引导槽和被引导部件,在头枕保持部保持头枕垫,因此能够利用头枕垫以及头枕保持部从座椅后侧束缚乘客的头部来抑制或防止头部的后倾。另外,在乘客需要时,能够利用引导部件的引导槽和被引导部件,使头枕垫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进行保持,因此例如能够使用头枕垫来支承乘客的颈部。
[0016]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头枕,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头枕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头枕保持部具备侧部支承部,该侧部支承部覆盖头枕垫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并且比处于翻转后位置的头枕垫的上部的座椅前侧的表面向座椅前侧突出。
[0017]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头枕中,在头枕保持部具备覆盖头枕垫的两侧面的侧部支承部。其中,侧部支承部比翻转后的位置的头枕垫的上部的座椅前侧的表面向向座椅前侧突出。因此若使头枕垫翻转并进行保持,则在头枕垫的两侧形成有比头枕垫的两侧向座椅前侧突出的侧部支承部,因此能够在乘客需要时支承乘客的头部的两侧。
[0018]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头枕;头枕支柱,其与头枕保持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高度调节部;支承部,其配设于椅背,将头枕支柱支承为沿头枕支柱支承的轴向滑动自如,并能够与高度调节部卡合来调节头枕支柱的高度。
[0019]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能够得到与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任意一个头枕得到的作用相同的作用。此外,头枕的头枕保持部与头枕支柱形成为一体,并且在头枕支柱形成有高度调节部。配设于椅背的支承部,将头枕支柱支承为能够沿轴向滑动,并且能够与高度调节部卡合来调节头枕支柱的高度。其中,在头枕中,使头枕垫相对于头枕保持部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方翻转并进行保持。因此在使头枕垫翻转并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头枕支柱在支承部滑动,通过支承部与头枕支柱的高度调节部卡合,由此能够在大范围进行头枕垫的高度调节。
[0020]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提高乘客保护性能,并且能够在乘客需要时提高舒适性的头枕。
[0021]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将上述头枕安装于椅背的车辆用座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前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头枕的主视图。
[0023]图2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左侧面观察图1所示的头枕的侧视图。
[0024]图3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前侧观察图1所示的头枕中使头枕垫翻转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0025]图4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左侧面观察图3所示的头枕的侧视图。
[0026]图5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前方左侧观察图3以及图4所示的头枕的立体图。
[0027]图6是图5所示的头枕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7是图5所示的头枕的组装立体图。
[0029]图8(A)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前侧观察图1所示的头枕的头枕保持部的骨架的主视图,(B)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左侧面观察头枕保持部的骨架的侧视图,(C)是从车辆用座椅的上面观察头枕保持部的骨架的俯视图。
[0030]图9(A)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前侧观察图1所示的头枕的头枕垫的骨架的主视图,(B)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左侧面观察头枕垫的骨架的侧视图,(C)是从车辆用座椅的上面观察头枕垫的骨架的俯视图。
[0031]图10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前侧观察将图9所示的头枕垫的骨架组装于图8所示的头枕保持部的骨架的状态的主视图。
[0032]图11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前方左侧观察图10所示的头枕的翻转保持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33]图12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前方右侧观察图10所示的头枕的翻转保持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34]图13是从车辆用座椅的左侧面观察图1?图12所示的头枕的使用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照图1?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进行说明。此夕卜,各图中适宜示出的箭头FR、箭头UP、箭头W,分别表示车辆用座椅的前方、上方、宽度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的前方、上方、宽度方向,分别与搭载有车辆用座椅的车辆的前方、上方、宽度方向大致一致。
[0036]车辆用座椅的结构
[0037]图1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30安装于车室内。车辆用座椅30既可以是驾驶座也可以是副驾驶座,并且既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另外,车辆用座椅30既可以是能够进行椅背的角度调整的活动式、也可以是不能进行椅背的角度调整的固定式。车辆用座椅30具备:供乘客就座的椅垫(省略图示)、和与椅垫的座椅后侧连接并供乘客向座椅后侧倚靠的椅背(图示上侧的一部分)。在椅背的上侧安装有头枕10。
[0038]头枕的结构
[0039]如图1?图7所示,头枕10具备:头枕垫16、头枕保持部12、头枕支柱14以及翻
转保持部件。
[0040]头枕垫16是沿座椅宽度方向W延伸设置的枕状的垫子。如图1、图2以及图6、图7所示,头枕垫16在其一面具有第一造形面16A,该第一造形面16A具有向座椅前方突出的平缓的曲面来支承乘客的头部(头后部)。另外,如图3?图7所示,头枕垫16的与第一造形面16A对置的另一面具有第二造形面16B,该第二造形面16B具有在使头枕垫16的上方向座椅前方且使下方向座椅后方向翻转移动(在图4中以及图5中,沿箭头R方向翻转移动)时,下方比上方向座椅前方突出的平缓的曲面,并支承乘客的颈部。头枕垫16的支承颈部的部位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厚度形成为比其他部位厚。头枕垫16制成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独立的其他部件。
[0041]如图6、图7、图9(A)?图9(C)以及图10所示,头枕垫16是通过将例如聚氨酯泡沫等的具有缓冲性的发泡体与框架160形成为一体,并利用表皮覆盖该发泡体的表面而形成的。从座椅前侧向座椅后侧观察时框架160由方形环状形成,作为头枕垫16的骨架部件使用。如图6、图7、图9(B)所示,框架160的座椅上侧大致沿垂直方向延伸设置,框架160的座椅下侧以向座椅前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地弯曲。虽然对材质不作特别限定,但为了容易进行机械加工并且使制作费用廉价,而对框架160使用例如铁丝等线或实心线材。此外,框架160以轻型化为目的而可以使用铝合金材料、树脂材料。另外,框架160不限定于实心线材,也可以使用空心线材。对表皮也可以使用布、塑料、革等。
[0042]如图1?图7所示,头枕保持部12具备:背部支承部12C、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背部支承部12C配设为在头枕垫16的靠座椅后侧且与头枕垫16的第二造形面16B或第一造形面16A对置。背部支承部12C具有比头枕垫16的座椅宽度方向W的尺寸略长的宽度尺寸,且具有与头枕垫16的座椅上下方向的尺寸大致同等的尺寸,覆盖第二造形面16B或第一造形面16A的大半。背部支承部12C由在各边具有曲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形成。
[0043]如图6以及图13所示,在背部支承部12C的座椅前侧构成有第三造形面12D。第三造形面12D在座椅上侧以及座椅下侧分别具有凹部,在座椅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凸部。如该图13所示,在座椅前侧配置头枕垫16的第一造形面16A、在座椅后侧配置第二造形面16B时,第三造形面12D具有与第二造形面16B相反的形状,所以形成为与该第二造形面16B嵌合的形状。另外,在将头枕垫16的第二造形面16B向座椅前侧翻转配置、且将第一造形面16A配置在座椅后侧时,形成为第三造形面12D的座椅下侧的凹部,与第一造形面16A的座椅上侧且座椅后侧的突出部分嵌合的形状。此时,作为头枕垫16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的定位部使用第三造形面12D。
[0044]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30的乘客观察,侧部支承部12A配设为从背部支承部12C的右端向座椅前侧突出。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30的乘客观察,侧部支承部12B配设为从背部支承部12C的左端向座椅前侧突出。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覆盖头枕垫1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在以头枕垫16的第一造形面16A为座椅前侧,以第二造形面16B为座椅后侧时,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的座椅上侧的座椅前侧的表面,比头枕垫16的座椅下侧的第一造形面16A向座椅前侧突出。
[0045]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背部支承部12C构成为一体,头枕保持部12在俯视下由向座椅前侧开放的凹形形状构成。如图6、图7、图8(A)?图8(C)以及图10所示,头枕保持部12与头枕垫16同样,将发泡体与头枕支柱14的框架140的座椅上侦U、侧部支承框架146A以及146B形成为一体,并利用表皮覆盖该发泡体的表面而形成。对表皮使用布、塑料、革等。
[0046]从座椅前侧向座椅后侧观察,框架140形成为在座椅上侧折回且在座椅下侧开放的倒U字形状,作为头枕10的骨架部件使用并且支承头枕10。如上所述,框架140的座椅上侧一体地形成于头枕保持部12的背部支承部12C的内部,框架140的下侧从背部支承部12C的下端向座椅下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框架140的下侧且座椅前侧向座椅后侧观察,在右侧配设有高度调节部142。高度调节部142由沿着框架140的延伸方向且在此处以等间隔配置的多个凹槽构成。对框架140使用例如机械构造用碳碳素钢管,此处使用圆管。在框架140的座椅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且在背部支承部12C的内部配设有加强部件144。加强部件144将折回并向座椅下侧平行地延伸的两根框架140之间连结。对加强部件144例如与框架160同样使用铁丝。
[0047]侧部支承框架146A例如用焊接而与框架140的上方右侧接合。从座椅右侧面观察,侧部支承框架146A由反C字形状形成,一体地形成于侧部支承部12A的内部。侧部支承框架146B与框架140的上方左侧接合。从座椅左侧面观察,侧部支承框架146B形成为C字形状,一体地形成于侧部支承部12B的内部。对侧部支承框架146A以及146B例如使用铁丝。
[0048]头枕保持部12具备背部支承部12C,因此从座椅后侧支承头枕垫16的第二造形面16B或第一造形面16A。另外,头枕保持部12具备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因此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朝向内侧支承乘客的头部。
[0049]翻转保持部的结构
[0050]如图6?图12所示,头枕10具备翻转保持部件,该翻转保持部件将头枕垫16支承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将头枕垫16保持在翻转后的位置。该翻转保持部件构成为具备旋转轴20A以及20B、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
[0051]翻转保持部件的引导部件148A是在由侧部支承框架146A在座椅前后方向以及座椅上下方向围起的区域内,由从头枕支柱14的框架140向座椅前侧突出设置的板状部件构成的。对引导部件148A例如使用机械构造用碳素钢。该引导部件148A的座椅后侧例如用焊接与框架140接合。同样,引导部件148B是在由侧部支承框架146B在座椅前后方向以及座椅上下方向围起的区域内,由从框架140向座椅前侧突出设置的板状部件构成的。该引导部件148B的座椅后侧与框架140接合。引导部件148B是由与引导部件148A相同的材料形成的。
[0052]在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分别配设有引导槽1482,该引导槽1482由以旋转轴20A以及20B为中心且具有固定的半径的长孔形成,具有向座椅前侧开放的C字形状。引导槽1482从将头枕垫16支承于头枕保持部12的位置1482D延伸设置至使头枕垫16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进行保持的位置1482U。从位置1482D至位置1482U被设定为大致180度的旋转角度差。
[0053]在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在引导槽1482的曲率半径的中心位置配设有与旋转轴20A以及20B嵌合的旋转轴孔1480。旋转轴孔1480是贯通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的通孔。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形成有从座椅后侧连结于引导槽1482的插入路1484。该插入路1484是用于将头枕垫16组装于头枕保持部12时,将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装入引导槽1482的部件。此外,在组装中途,在引导槽1482装入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的情况下,插入路1484不是必要的,因此也可以不设置。
[0054]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30的乘客观察,被引导部件166A配设于头枕垫16的框架160的右侧的座椅下侧。被引导部件166A是在与框架160之间夹设安装有从座椅前侧向座椅后侧观察时弯曲成曲柄形状的连结部件162A,且沿着引导槽1482滑动的销部件。连结部件162A例如用焊接与框架160接合,被引导部件166A通过压入或焊接而固定于连结部件162A。在连结部件162A的向框架160侧接合的接合位置与被引导部件166A的固定位置之间,配设有安装旋转轴20A的旋转轴限制部164A。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旋转轴限制部164A使用焊接螺母。
[0055]同样,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30的乘客观察,被引导部件166B配设于框架160的左侧的座椅下侧。被引导部件166B是在与框架160之间夹设安装有从座椅前侧向座椅后侧观察时弯曲成曲柄形状的连结部件162B,且沿着引导槽1482滑动的销部件。连结部件162B例如用焊接与框架160接合,被引导部件166B通过压入或焊接而固定于连结部件162B。在连结部件162B的向框架160侧接合的接合位置与被引导部件166B的固定位置之间,配设有安装旋转轴20B的旋转轴限制部164B。对于旋转轴限制部164B使用焊接螺母。
[0056]如图6、图7、图10?图12所示,旋转轴20A安装在引导部件148A的旋转轴孔1480以及固定有被引导部件166A的连结部件162A的旋转轴限制部164A。此处旋转轴20A使用带肩螺栓。在旋转轴20A与引导部件148A之间夹设有垫圈22A,在旋转轴20A和引导部件148A以及连结部件162A之间夹设有隔离件18A。对于垫圈22A例如使用波形垫圈。对于隔离件18A使用树脂制隔离件,隔离件18A将连结部件162A支承为以旋转轴20A为中心旋转自如。
[0057]另一方面,在引导部件148B的旋转轴孔1480以及固定有被引导部件166B的连结部件162B的旋转轴限制部164B安装有旋转轴20B。旋转轴20B与旋转轴20A同样使用带肩螺栓。在旋转轴20B与引导部件148B之间夹设有垫圈22B,在旋转轴20B和引导部件148B以及连结部件162B之间夹设有隔离件18B。分别对于垫圈22B使用与垫圈22A相同的部件,对于隔离件18B使用与隔离件18A相同的部件。
[0058]如图13所示,头枕10的向座椅下侧方向延伸设置的头枕支柱14,被插入配设于车辆用座椅30的椅背内的支承部32。支承部32将头枕支柱14支承为沿其轴向滑动自如,并且与高度调节部142的凹槽卡合来调节头枕10的座椅上下方向的高度。若将头枕支柱14插入支承部32,则将头枕10安装于椅背上侧。
[0059]实施方式的作用
[0060]接下来,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以及安装有该头枕10的车辆用座椅30的作用如下。
[0061]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下,例如在通常使用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中,头枕垫16支承乘客H的头部。此时的头枕垫16的状态,在图13中,标注附图标记16并使用虚线示出轮廓形状。头枕垫16从座椅后侧被头枕保持部12的背部支承部12C支承。
[0062]如图11所示,在配设于头枕保持部12的内部的翻转保持部件中,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与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的引导槽1482的最下方的位置1482D相接。头枕垫16如上所述,由背部支承部12C来支承座椅后侧,由引导槽1482限制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的滑动,因此不会产生进一步向座椅后侧的运动。另外,头枕垫1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尺寸,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的侧部支承部12A与侧部支承部12B之间的间隔而言制作得略大。因此,头枕垫16被嵌入(压入)侧部支承部12A与侧部支承部12B之间,从而头枕垫16不会无意中从头枕保持部12移动。
[0063]此处,在图3?图5所示的状态下,例如在乘客要求舒适性时,乘客H将头枕垫16从头枕保持部12拆下。乘客要求舒适性时是按驾驶员优选在非行驶时需要舒适性、放松时的意思而使用的。另外,在乘客要求舒适性时是按除驾驶员以外的乘客无论在车辆行驶时、还是非行驶时都要求舒适性、放松时的意思而使用的。头枕10所具备的翻转保持部件,将头枕垫16支承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将头枕垫16保持在翻转的位置。翻转动作是指,沿着图11所示的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的引导槽1482,使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从最下方的位置1482D滑动至最上方的位置1482U。若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与引导槽1482的最上方的位置1482U相接,则限制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的滑动,从而不会产生进一步向座椅下侧的翻转动作。另外,翻转的头枕垫16的座椅上侧嵌合定位于头枕保持部12的第三造形面12D的座椅下侧的凹部,因此头枕垫16不会产生进一步向座椅下侧的翻转动作。
[0064]因此,在通常使用时,能够利用头枕垫16以及头枕保持部12从座椅后侧束缚乘客H的头部来抑制或防止头部的后倾。另外,在乘客需要时,能够使头枕垫16从头枕保持部12向椅背正面的至少是座椅下侧翻转并保持于该位置,例如使头枕垫16夹设在乘客H的颈部与椅背之间。利用翻转保持部件将头枕垫16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因此即使乘客H倚靠,头枕垫16也不会向椅背后侧退避。另外,借助翻转保持部件而能够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翻转,因此能够使头枕垫16翻转移动至比椅背上表面靠座椅下侧的较低位置。
[0065]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能够提高乘客保护性能,并且能够在乘客需要时提高舒适性。
[006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中,头枕垫16在一面具有支承乘客H的头部的第一造形面16A,并且在另一面具有支承乘客H的颈部的第二造形面16B。其中,头枕保持部12以使第一造形面16A朝向椅背正面的方式保持头枕垫16。另外,翻转保持部件以使第二造形面16B朝向椅背正面的方式将头枕垫16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因此在通常使用时,在头枕垫16的第一造形面16A,能够以适于通常使用时的状态支承乘客H的头部。此外,在乘客需要时,仅翻转头枕垫16就能够将第二造形面16B配置于座椅前侧,从而能够以适于舒适性、放松的状态支承乘客H的颈部。
[006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中,翻转保持部件具备:旋转轴20A以及20B、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其中,旋转轴20A以及20B将头枕垫16支承为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旋转自如。引导部件148A以及148B配设于头枕保持部12,具有引导槽1482。该引导槽1482从将头枕垫16支承于头枕保持部12的位置1482D延伸设置至使该头枕垫16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进行保持的位置1482U。被引导部件166A以及166B配设于头枕垫16,且沿着引导槽1482被引导。因此在通常使用时,能够利用引导部件148A、148B的引导槽1482以及被弓丨导部件166A、166B,在头枕保持部12保持头枕垫16,因此能够利用头枕垫16以及头枕保持部12从座椅后侧束缚乘客H的头部来抑制或防止头部的后倾。另外,在乘客需要时,能够利用引导部件148AU48B的引导槽1482以及被引导部件166AU66B,使头枕垫16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进行保持,因此能够使用头枕垫16例如支承乘客H的颈部。
[006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头枕10中,在头枕保持部12具备覆盖头枕垫16的两侧面的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其中,在翻转后的位置,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比头枕垫16的上部的座椅前侧的表面向座椅前侧突出。因此若使头枕垫16翻转并进行保持,则在头枕垫16的两侧形成比头枕垫16的两侧向座椅前侧突出的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因此能够在乘客需要时来支承乘客H的头部两侧。此外,通过一次翻转操作,能够使侧部支承部12A以及12B向座椅前侧突出,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0069]此外,在本实 施方式的头枕10中,头枕10的头枕保持部12与头枕支柱14形成为一体,并且在头枕支柱14形成有高度调节部142。配设于椅背的支承部32,将头枕支柱14支承为沿轴向滑动自如,并且形成为能够与高度调节部142卡合来调节头枕支柱14的高度。其中,在头枕10,使头枕垫16相对于头枕保持部12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方向翻转并进行保持。因此在使头枕垫16翻转并进行保持的状态下,头枕支柱14在支承部32滑动,支承部32与头枕支柱14的高度调节部142卡合,由此能够在大范围进行高度调节。因此能够得到将能够提高乘客保护性能,并且能够在乘客需要时提高舒适性的头枕10安装于椅背的车辆用座椅30。
[0070]变形例
[007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头枕10以及车辆用座椅30中,也可以将被引导部件配设在头枕保持部12的内部,将具有引导槽的引导部件配设在头枕垫16的内部。
[0072]附图标记说明:10…头枕;12…头枕保持部;12A、12B…侧部支承部;12C…背部支承部;12D…第三造形面;14…头枕支柱;148A、148B…引导部件;1482…引导槽;1482D、1482U…位置;142…高度调节部;16…头枕垫;16A…第一造形面;16B…第二造形面;166A、166B…被引导部件;20A、20B…旋转轴;30…车辆用座椅;32…支承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头枕,具备: 头枕垫,其支承乘客的头部; 头枕保持部,其从座椅后侧支承所述头枕垫;以及 翻转保持部件,其将所述头枕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头枕保持部能够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翻转,并将所述头枕垫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中, 在所述头枕垫的一面具有支承乘客头部的第一造形面,在所述头枕垫的与所述一面相对的另一面具有支承乘客颈部的第二造形面, 所述头枕保持部使所述第一造形面朝向椅背正面来保持所述头枕垫, 所述翻转保持部件使所述第二造形面朝向椅背正面而将所述头枕垫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其中, 所述头枕保持部具有第三造形面,该第三造形面在座椅上侧以及座椅下侧分别具有凹部,在座椅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凸部,进而形成为与所述第二造形面相反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 述的头枕,其中, 所述第三造形面形成为:在将所述头枕垫保持于翻转后的位置时,所述第一造形面的座椅上侧与座椅下侧的所述凹部嵌合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中, 所述翻转保持部件具备: 旋转轴,其将所述头枕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头枕保持部而向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旋转自如; 引导部件,其配设于所述头枕保持部以及所述头枕垫的任意一方,并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从将所述头枕垫支承于所述头枕保持部的位置延伸设置至使所述头枕垫翻转到椅背正面的座椅下侧并进行保持的位置;以及 被引导部件,其配设于所述头枕保持部以及所述头枕垫的任意另一方,且沿着所述引导槽被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枕,其中, 所述引导部件由板状部件构成, 所述引导槽由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且具有固定的半径的长孔构成, 所述被引导部件由沿着所述引导槽滑动的销部件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枕,其中, 从使所述头枕垫支承于所述头枕保持部的位置到使所述头枕垫翻转并进行保持的位置为止,所述引导槽对所述头枕垫赋予大致180度的旋转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其中, 所述头枕保持部具备侧部支承部,该侧部支承部覆盖所述头枕垫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并且比处于翻转后的位置的所述头枕垫的上部的座椅前侧的表面向座椅前侧突出。
9.一种车辆用座椅,还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 头枕支柱,其与所述头枕保持部形成为一体,并且具有高度调节部;以及支承部,其配设于椅背,将所述头枕支柱支承为沿所述头枕支柱的轴向滑动自如,并能够与所述高度调节部卡合来调节所述头枕支柱的高度。
【文档编号】B60N2/48GK103997935SQ201280062695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中村武, 行谷宣彦, 斋藤英树 申请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