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带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73191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安全带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全带调节装置,调节护板贴附在B柱护板内侧板面上且与B柱护板内侧板面上的第一孔口旁侧设置的限位轨道构成上下方向位移的滑动配合,B柱护板内侧对应位置处的B柱上设置有上下方向布置的滑轨及与该滑轨构成滑移配合的滑块,所述的滑块与调节护板的内侧板面连接,滑轨与滑块之间还设置有锁紧机构,所述的调节护板的外侧设置有按扭,所述的锁紧机构的解锁柄与按扭相连且随按扭下移时驱动锁紧机构解锁,复位弹簧的弹力驱使按扭上移复位并驱动锁紧机构闭锁。由于采用了下压的方式进行解锁,保证了用力方向与调节护板的移动方向一致,因此其操作更为方便、省力,调节时舒适感更强。
【专利说明】安全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安全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安全带是车辆上保障乘员安全的重要部件之一,车辆的前排乘员在乘车的过程中需要一直佩戴安全带。为了使安全带对不同体型和身高的乘员都具有较好的包裹性,以便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对乘员身体有较好的约束,一般车辆上都设有安全带高度调节装置,通过安全带高度调节装置调节安全带的高度,使之对不同体型和身高的乘员都合适。
[0003]现有的技术中,B柱护板上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调节护板,安全带的上侧支点设置在调节护板上,调节护板上设置有按钮,正常状态下,调节护板位置被固定,安全带高度一定;需要调节时,通过按压或左右挤压按钮,使得调节护板解锁,解锁后调节护板即可上下移动,因此实现了安全带高度的调节。其不足之处在于:现有技术中的解锁一般通过按压或者左右挤压的方式来实现,而调节护板是上下方向移动的,用力方向的不一致使得车内乘员操作不便,降低了乘车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调节装置,方便安全带高度的调节。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安全带调节装置,B柱护板的板体上开设有第一孔口,调节护板贴附在B柱护板内侧板面上且与B柱护板内侧板面上的第一孔口旁侧设置的限位轨道构成上下方向位移的滑动配合,调节护板的局部外侧板面显露在第一孔口处,B柱护板内侧对应位置处的B柱上设置有上下方向布置的滑轨及与该滑轨构成滑移配合的滑块,所述的滑块与调节护板的内侧板面连接,滑轨与滑块之间还设置有锁紧机构,所述的调节护板的外侧设置有按扭,按扭沿调节护板设置的限位部上下方向移动,按扭与调节护板之间设置复位弹簧,所述的锁紧机构的解锁柄与按扭相连且随按扭下移时驱动锁紧机构解锁,复位弹簧的弹力驱使按扭上移复位并驱动锁紧机构闭锁。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按钮向下移动时,带动滑块与滑轨之间设置的锁紧机构的解锁柄活动,达到一定位移后,锁紧机构解锁,滑块即可在滑轨上进行上下移动,调节护板与滑块固定连接在一起,因此移动是同步的。由于采用了下压的方式进行解锁,保证了用力方向与调节护板的移动方向一致,因此其操作更为方便、省力,调节时舒适感更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B柱护板示意图;
[0009]图3是B柱护板及调节护板示意图;
[0010]图4是B柱护板、调节护板及按钮示意图;[0011]图5是滑轨、滑块及锁紧机构示意图;
[001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0014]参阅图1、图5、图6,一种安全带调节装置,B柱护板10的板体上开设有第一孔口11,调节护板20贴附在B柱护板10内侧板面上且与B柱护板10内侧板面上的第一孔口11旁侧设置的限位轨道12构成上下方向位移的滑动配合,调节护板20的局部外侧板面显露在第一孔口 11处,B柱护板10内侧对应位置处的B柱上设置有上下方向布置的滑轨51及与该滑轨构成滑移配合的滑块52,所述的滑块52与调节护板20的内侧板面连接,滑轨51与滑块52之间还设置有锁紧机构53,所述的调节护板20的外侧设置有按扭30,按扭30沿调节护板20设置的限位部21上下方向移动,按扭30与调节护板20之间设置复位弹簧40,所述的锁紧机构53的解锁柄531与按扭30相连且随按扭30下移时驱动锁紧机构53解锁,复位弹簧40的弹力驱使按扭30上移复位并驱动锁紧机构53闭锁。在使用时,通过向下按压按钮30,按钮30带动锁紧机构53的解锁柄531下移解锁,滑块52相对于滑轨51可上下移动,而滑块52与调节护板20固定连接的,调节护板20即可在第一空口 11处进行上下移动,即可达到调节安全带高度的目的。当调节至合适位置时,松开按钮30,复位弹簧40带动按钮30向上移动并复位,解锁机构53的解锁柄531处于未按压状态,解锁机构53锁死,滑块52相对于滑轨51固定不能上下移动,调节护板20也被固定住,安全带的高度就被固定在合适位置处。根据驾驶员身高的不同,或者舒适度的感觉不同时可随时进行调节。由于按压按钮30与移动调节护板20的施力方向一致,因此调节时感觉非常舒适。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的调节护板20上设有第二孔口 22,所述的限位部21设置在调节护板20内侧板面上的第二孔口 22旁侧;所述的按钮30包括贴合于调节护板20内侧板面设置的方板31,方板31的两侧边与所述的限位部21构成上下方向位移的滑动配合,显露于第二孔口 22处的方板31向乘坐室一侧凸出构成按钮30的按压部32,所述的调节护板20位于第二孔口 22下方的板面向乘坐室一侧凸出构成导向槽23,导向槽23的槽长方形为上下方向,按压部32与导向槽23构成上下方向位移的滑动配合。图2、图3以及图4就是从乘客一侧看B柱护板10的视角,将按钮30的按压部32面向乘客一侧,便于调节,调节护板20与按钮30构成滑动配合的限位部21设置在调节护板20的内侧板面上,使得车内外饰整齐美观。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构成导向槽23槽壁的两个侧板与调节护板20的板面垂直,按钮30按压部32的两侧与导向槽23的槽壁相贴合,按压部32的下侧边缘低于导向槽23的上侧边缘,如图4所示,按压部32的下面有一部分被包裹在导向槽23中,这样按压部32与导向槽23间不存在间隙。按压部32上下方向的长度不宜过长,否则影响美观;也不宜过短,过短则有可能使得按压部32向下运动至导向槽23中时还未解锁,其最佳长度应为:按压部32向下运动达到解锁位置时,按压部32的上侧边缘最好处在略高于导向槽23上侧边缘的位置处。所述导向槽23的槽底朝向乘坐室一侧,导向槽23的上槽端呈敞口状,导向槽23的下槽端呈圆弧状,圆弧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槽壁相连构成U型;导向槽23的下端设置有空心圆柱231,所述空心圆柱231的轴芯方向垂直于调节护板20的板面,滑块52上的固定导柱521插置于所述的空心圆柱231中并构成滑块52与调节护板20的内侧板面固定连接。由于空心圆柱231有一定的轴向长度,因此,为了便于将其设置在调节护板20上,在本实施例中,将导向槽23下槽端设置成圆弧状,如图1所示,空心圆柱231的下侧跟导向槽23下槽端的圆弧状相切。需要注意的是,导向槽23顺延上下方向的长度要保证按钮30的按压部32向下运动到解锁位置时不会跟空心圆柱231产生干涉。
[0017]所述的复位弹簧40为拉簧,其上端固定在调节护板20上,下端固定连接方板31,复位弹簧40的轴芯方向与按钮30的运动方向一致。显露于第一孔口 11处的调节护板20板面上还设置有安全带过孔24和气囊导向块25,所述的安全带过孔24呈月牙形且位于导向槽23的下方月牙形的上圆弧与导向槽23的下槽端的圆弧相吻合,如图1、图3、图4所示。所述的气囊导向块25位于第二孔口 11上方。当气囊起爆时,气囊导向钮25引导其运动方向来保护乘客的头部。安全带的布置方式有多样,有的直接通过挂钩固定在调节护板20上,调节护板20上下移动时,挂钩的位置发生移动,安全带的高度发生变化。本实用新型则不同,在调节护板20上开设的安全带过孔24,部分安全带布置在B柱护板10内侧,然后从安全带过孔24中伸出,这样的布置使得车辆内饰更为美观、简洁。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带调节装置,B柱护板(10)的板体上开设有第一孔口( 11 ),调节护板(20)贴附在B柱护板(10)内侧板面上且与B柱护板(10)内侧板面上的第一孔口(11)旁侧设置的限位轨道(12)构成上下方向位移的滑动配合,调节护板(20)的局部外侧板面显露在第一孔口(11)处,B柱护板(10)内侧对应位置处的B柱上设置有上下方向布置的滑轨(51)及与该滑轨构成滑移配合的滑块(52),所述的滑块(52)与调节护板(20)的内侧板面连接,滑轨(51)与滑块(52)之间还设置有锁紧机构(5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护板(20)的外侧设置有按扭(30),按扭(30)沿调节护板(20)设置的限位部(21)上下方向移动,按扭(30)与调节护板(20)之间设置复位弹簧(40),所述的锁紧机构(53)的解锁柄(531)与按扭(30)相连且随按扭(30)下移时驱动锁紧机构(53)解锁,复位弹簧(40)的弹力驱使按扭(30)上移复位并驱动锁紧机构(53)闭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护板(20)上设有第二孔口(22),所述的限位部(21)设置在调节护板(20)内侧板面上的第二孔口(22)旁侧;所述的按钮(30)包括贴合于调节护板(20)内侧板面设置的方板(31),方板(31)的两侧边与所述的限位部(21)构成上下方向位移的滑动配合,显露于第二孔口(22)处的方板(31)向乘坐室一侧凸出构成按钮(30)的按压部(32),所述的调节护板(20)位于第二孔口(22)下方的板面向乘坐室一侧凸出构成导向槽(23),导向槽(23)的槽长方形为上下方向,按压部(32)与导向槽(23)构成上下方向位移的滑动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导向槽(23)槽壁的两个侧板与调节护板(20)的板面垂直,按钮(30)按压部(32)的两侧与导向槽(23)的槽壁相贴合,按压部(32)的下侧边缘低于导向槽(23)的上侧边缘,所述导向槽(23)的槽底朝向乘坐室一侧,导向槽(23)的上槽端呈敞口状,导向槽(23)的下槽端呈圆弧状,圆弧的两端分别与两侧槽壁相连构成U型;导向槽(23)的下端设置有空心圆柱(231),所述空心圆柱(231)的轴芯方向垂直于调节护板(20)的板面,滑块(52)上的固定导柱(521)插置于所述的空心圆柱(231)中并构成滑块(52)与调节护板(20)的内侧板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安全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位弹簧(40)为拉簧,其上端固定在调节护板(20)上,下端固定连接方板(31),复位弹簧(40)的轴芯方向与按钮(30)的运动方向一致。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安全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显露于第一孔口(11)处的调节护板(20)板面上还设置有安全带过孔(24)和气囊导向块(25),所述的安全带过孔(24)呈月牙形且位于导向槽(23)的下方,所述的气囊导向块(25)位于第二孔口(11)上方。
【文档编号】B60R22/20GK203472789SQ201320533227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9日
【发明者】施光义, 柯明, 徐学华, 韦孔辉, 廖周红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