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气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82086阅读:90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气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气囊装置。该车辆的气囊装置能够提高对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的吸收性能。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9)供给气体的充气机(8)通过托架(10)安装在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3),托架(10)形成为沿车顶的周缘部(3)延伸的长板状,用于固定充气机(8)的托架(10)的固定部(20)和在车顶的周缘部(3)安装的上述托架(10)的安装部排列在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固定部(20)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W2)倾斜。
【专利说明】车辆的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气囊装置,具有充气机,通过托架将其安装在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供给气体,上述托架形成为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延伸的长板状,用于固定上述充气机的上述托架的固定部和在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安装的上述托架的安装部排列在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上。
【背景技术】
[0002]在包括有上述气囊装置的车辆中,存在在车辆碰撞时因冲击力使乘员的头部碰到硬度较高的金属制的充气机的问题。因此,使上述托架变形而吸收上述冲击力。
[0003]作为一例子,以往,如专利文献I所示,使充气机借助板状的托架单臂支承于车身。而且,在车辆碰撞时使托架的固定有充气机的固定部与托架的安装于上述车顶的周缘部的安装部之间的平板部弯折变形。
[0004]在该技术中,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大致正交。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50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_6]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7]根据上述以往的构造,由于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大致正交,因此,固定部与安装部之间的平板部能够某种程度地对抗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在冲击力的吸收性能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的吸收性能的车辆
的气囊装置。
_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其为一种车辆的气囊装置,
[0011]该车辆的气囊装置具有充气机,通过托架将其安装在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供给气体,
[0012]上述托架形成为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延伸的长板状,
[0013]用于固定上述充气机的上述托架的固定部和在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安装的上述托架的安装部排列在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上,其中,
[0014]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
[0015]根据上述的结构,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因此,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使托架的固定部容易向车厢外侧倾斜变形。因而,能够提高对上述冲击力的吸收性能。
[0016]而且,通过使托架的固定部向车厢外侧倾斜,能够使气囊主体向上侧移动,而能够扩大与乘员的头部相对的车厢内空间。其结果,能够保护乘员的头部。
[0017]在本发明中,
[0018]上述固定部设于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
[0019]上述安装部设于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两侧,因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0020]通过托架能够将充气机稳定支承在上述车顶的周缘部。由此,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能够使托架的固定部更容易地向车厢外侧(车厢外侧)倾斜变形。
[0021]在本发明中,
[0022]上述固定部是通过扭转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因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0023]例如,上述固定部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上侧越位于车厢外侧,相比于将上述托架弯曲加工的方法,能够防止应力向弯曲部集中。而且,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容易沿扭转(日语Λ >9 )产生变形,能够使固定部顺畅地变形。
[0024]在本发明中,
[0025]上述托架形成为长于上述充气机,
[0026]除上述固定部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相对于上述托架部分的其余部分形成为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因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0027]在车辆碰撞时由上述固定部的倾斜变形导致充气机倾斜而抵接到托架的情况下,通过使除上述固定部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倾斜变形能够吸收冲击力。
[0028]在本发明中,
[0029]上述气囊主体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折叠并固定于上述托架,因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0030]能够将充气机和折叠后的气囊主体紧凑地收拢,能够使收容车顶衬层等内饰构件的收容空间紧凑。
[0031]发明的效果
[0032]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对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的吸收性能的车辆的
气囊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自车厢内侧看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的图。
[0034]图2是图1的Z部的放大图。
[0035]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省略了车身侧的部件的剖面图)。
[0036]图4 (a)是自车厢内侧看到的托架的图,图4 (b)是自上方看到的托架的图,图4(C)是托架的侧视图。
[0037]图5是图2的A-A剖面图。
[0038]图6是图2的A-A剖面图,是表示托架的固定部的变形方向的剖面图。
[0039]图7是表示第I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0040]图8是表示第2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图7的箭头F所指部位的视图。
[0041]图9是表示第3其他实施方式的图,是图7的箭头G所指部位的视图。
[0042]图10是表示第I比较例的构造的剖面图,是与图2的A-A剖面图相对应的图。[0043]图11是表示第2比较例的构造的剖面图,是与图2的A-A剖面图相对应的图。
[0044]图12是表示第3比较例的构造的剖面图,是与图2的A-A剖面图相对应的图。
[0045]附图标记说明
[0046]1、车顶;3、车顶的周缘部(上边梁);8、充气机;9、气囊主体;10、托架;20、固定部;20M、固定面;21、安装部(第I安装部);22、安装部(第2安装部);21M、安装面(第I安装部的安装面);22M、安装面(第2安装部的安装面);W2、车厢外侧。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以下,根据【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0048]如图1?图3、图5所示,帘式气囊装置7安装于汽车的上边梁3 (相当于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帘式气囊装置7位于车顶衬层16的背面侧。
[0049]帘式气囊装置7的构造
[0050]上述帘式气囊装置7包括:气囊主体9,其为袋状,沿上边梁3折叠;以及充气机8,其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9供给气体。折叠后的气囊主体9的在长度方向上的多个部位分别收容在上侧敞开的截面呈字母U字状的多个收容构件13。图1的附图标记2为中柱,附图标记4为前柱,附图标记I为车顶,附图标记Kl为前门用开口,附图标记K2为后门用开口,附图标记Fr为车辆前方侧,附图标记Rr为车辆后方侧。
[0051]上述气囊主体9以位于前座的侧部上方和后座的侧部上方的整个区域的方式安装于上边梁3。在车辆碰撞时自充气机8向气囊主体9供给气体时,则气囊主体9膨胀展开并且瞬间下降到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而保护乘员。
[0052]上述充气机8通过托架10安装于上边梁3的后端部。该充气机8位于后座的侧部后上方。托架10和充气机8均为金属制。充气机8由硬度较高的金属形成。
[0053]托架10的构诰
[0054]如图4 (a)?图4 (C)所示,托架10形成为沿上边梁3延伸的长板状,形成为比充气机8长。托架10的用于固定充气机8的固定部20设于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
[0055]托架10的固定部20的构造
[0056]详细而言,如图3、图4 (a)?图4 (C)所示,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有截面呈圆形状的带有台阶的凹部20U。凹部20U自车厢内侧Wl朝向车厢外侧W2凹陷(参照图5)。而且,凹部20U的底壁20T形成有第I螺栓贯穿孔20H。而且,第I螺栓贯穿孔20H的周部向与凹部20U的凹陷方向相反一侧突起。这样地形成了上述固定部20。
[0057]第I螺栓贯穿孔20H的周部的突起部构成为用于接收支承充气机8侧的螺栓12的头部12T的支承座20Z (参照图3)。支承座20Z的座表面构成为用于固定充气机8的固定面20M。上述结构的托架10是通过将一张板材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由此,能够简单地制作托架10,能够降低托架10的制作成本。
[0058]充气机8固定于托架10的固定构造
[0059]如图3所示,螺栓12的头部12T固定于充气机8,且螺栓12自充气机8的外周面向充气机8的径向外方侧突出。该螺栓12自凹部20U侧(车厢内侧Wl)贯穿于托架10的固定部20的第I螺栓贯穿孔20H。然后,在螺栓12的外螺纹部螺合紧固有螺母11,从而使充气机8固定于托架10的固定部20。[0060]托架10的第I安装部21与第2安装部22的构造
[0061]如图4 (a)、图4 (b)所示,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有用于向上边梁3安装的第I安装部21和第2安装部22。S卩,上述第I安装部21和第2安装部22设于托架10的固定部20的两侧。固定部20与第I安装部21和第2安装部22在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排列。
[0062]上述第I安装部21构成为在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车辆前方侧Fr的端部)形成销贯穿孔21H。第2安装部22构成为在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车辆后方侧Rr的端部)形成第2螺栓贯穿孔22H。
[0063]在第I安装部21与固定部20之间的托架部分,及固定部20与第2安装部22之间的托架部分上形成有沿托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肋30。加强肋30向与凹部20U的凹陷方向相反一侧(车厢内侧Wl)鼓出。由此,能够提高托架10的强度。
[0064]而且,螺栓45 (参照图2)自车厢内侧Wl贯穿托架10的第2螺栓贯穿孔22H且与上边梁3侧的内螺纹部螺合。另外,销46 (参照图2)自车厢内侧Wl贯穿托架10的销贯穿孔21H,并且插入于上边梁3侧的销孔,从而将托架10安装于上边梁3。
[0065]如图3、图4 (a)?图4 (C)、图5所示,上述固定部20形成为相对于托架10的第I安装部21和第2安装部22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W2倾斜。详细而言,固定部20的固定面20M形成为相对于第I安装部21的安装面21M和第2安装部22的安装面22M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W2倾斜。
[0066]如图6所示,当因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力使乘员的头部T隔着车顶衬层16碰到充气机8时,托架10的固定部20容易沿B方向(车厢外侧W2)倾斜变形。因而,能够提高对上述冲击力的吸收性能。
[0067]这样,通过托架10的固定部20沿B方向倾斜变形,能够使气囊主体9向上侧移动,而能够扩大与乘员的头部T相对的车厢内空间。其结果,能够保护乘员的头部。
[0068]例如,在采用了不具有本发明所发挥冲击吸收功能的托架10的第I比较例的构造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需要在车顶衬层16与帘式气囊装置7之间的空间C配置冲击缓冲部件。其结果,导致零件个数、成本、重量都增加。另外,在上述第I比较例的构造中,为了确保冲击缓冲部件的空间可能会导致车顶衬层16侵入乘员侧,而压迫车厢内的乘员空间。
[0069]相对于此,采用本发明的结构,不必配置冲击缓冲部件,能够减少零件个数、成本、重量,而且,车顶衬层16不会侵入乘员侧,而不会压迫车厢内的乘员侧的空间。
[0070]如图11所示,第2比较例的构造为通过将充气机8设定在自乘员的头部T向上方离开的位置来保护乘员的构造。然而,在第2比较例的构造中,气囊主体9的膨胀展开位置设定于车辆上方。因此,乘员的头部T与帘式气囊装置7之间的距离D2大于本发明的结构中的上述距离Dl (D2 > Dl ),存在无法获得气囊主体9的充分的膨胀展开性能的问题。(在图11中,双点划线表示本发明的气囊装置7,实线表示第2比较例的构造的气囊装置7。)
[0071]相对于此,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通过使托架10的固定部20如上述那样地倾斜,如图5所示,不仅不会改变帘式气囊装置7的位置,而且能够将充气机8的位置设定在车辆上方。由此,在不损害气囊主体9的膨胀展开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乘员侦_空间。
[0072]如图12所示,第3比较例的构造为缩近充气机8与车顶衬层16之间的距离El的构造。然而,在第3比较例的构造中,在行驶中可能导致充气机8与车顶衬层16相接触。因此,行驶时可能产生噪音,而存在导致品质下降的问题。相对于此,采用本发明的结构,如图5所示,不必缩近充气机8与车顶衬层16之间的距离E2 (E2>E1)。因而,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
[0073]固定部20的形成
[0074]如图4 (a)?图4 (C)所示,上述固定部20是通过扭(拧)托架1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由此,能够起到以下的作用。
[0075]例如,上述固定部20的固定面20M相对于上述第I安装部21的安装面21M和第2安装部22的安装面22M形成为越靠上侧越位于车厢外侧W2,相比于将上述托架10弯曲加工的方法,能够防止应力向弯曲部集中。而且,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容易沿扭转产生变形,能够使固定部顺畅地变形。
[0076]如图4 (a)?图4 (C)所示,除上述固定部20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相对于上述托架部分的其余部分形成了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W2倾斜的倾斜部23。倾斜部23位于第I螺栓贯穿孔20H与第2螺栓贯穿孔22H之间,且位于接近第2螺栓贯穿孔22H的一侧。
[0077]由此,在车辆碰撞时由固定部20的变形导致充气机8倾斜而抵接到托架10的情况下,通过使上述倾斜部23倾斜变形能够吸收冲击力。上述倾斜部23也是通过扭转除固定部20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
[0078]气囊主体9沿上述上边梁3折叠并固定于托架10。其结果,能够将充气机8和折叠后的气囊主体9紧凑地收拢,而能够使收容车顶衬层16等内饰构件的收容空间紧凑。
[0079]其他实施方式(I)如图7所示,上述充气机8可以通过托架安装于包含上边梁3的前端部、长度方向中间部的部分Si (阴影表示的部分)中的任一部位。
[0080](2)如图8所示,上述充气机8可以通过托架安装于车身的车顶I的前缘部S2(阴影表示的部分)。
[0081](3)如图9所示,上述充气机8可以通过托架安装于车身的车顶的后缘部S3 (阴影表示的部分)。图9的附图标记K3为后门用开口。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气囊装置, 具有充气机,通过托架将其安装在车身的车顶的周缘部,用于在车辆碰撞时向气囊主体供给气体, 上述托架形成为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延伸的长板状, 用于固定上述充气机的上述托架的固定部和在上述车顶的周缘部安装的上述托架的安装部排列在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上,其中, 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固定面形成为相对于上述托架的安装部的安装面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部设于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 上述安装部设于上述托架的固定部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部是通过扭转上述托架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托架形成为长于上述充气机, 除上述固定部以外的托架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相对于上述托架部分的其余部分形成为越靠近上侧越向车厢外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气囊装置,其中, 上述气囊主体沿上述车顶的周缘部折叠并固定于上述托架。
【文档编号】B60R21/213GK104002756SQ201410058103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1日
【发明者】吉武慎辅, 福岛一诚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