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8418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是重量大的吸附罐也能够将其以低成本配置在燃料箱附近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燃料箱(31)的底部(32)由底浅的浅底部(33)和底比该浅底部(33)深的深底部(34)形成。浅底部(33)形成在车宽方向右侧,深底部(34)形成在车宽方向左侧。浅底部(33)由第一箱带(41)支承。深底部(34)由第二箱带(42)支承。第一箱带(41)由金属制管状构件构成。因此,第一箱带(41)与由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相比,刚性高。在第一箱带上设有第一托架(44)及第二托架(45)。在上述的第一托架(44)及第二托架(45)上安装有吸附罐(51)。
【专利说明】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吸附罐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该吸附罐用于吸附在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

【背景技术】
[0002]吸附罐是在发动机停止时用于吸附在燃料箱内蒸发的燃料的部件。在机动车等车辆中,已知有包含这样的吸附罐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该专利文献I所示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是在树脂制的燃料箱上直接设置托架并在该托架上安装吸附罐的结构。因此,在燃料箱的附近配置吸附罐。然而,由于在燃料箱上安装吸附罐,因此供用于对燃料箱进行支承的箱带通过的部位受到制约。
[0004]另外,为了进一步吸收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有时使用活性炭量多的吸附罐。当活性炭量多时,吸附罐成为高重量。若将高重量的吸附罐向树脂制的燃料箱直接安装,则产生强度上的顾虑。因此,在使用高重量的吸附罐时,采取将吸附罐经由安装配件而紧固连结于车架的对策。提出一种这样的使用安装配件来支承吸附罐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专利文献2所示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在车架上设有燃料箱。燃料箱的底部由底浅的浅底部和底比该浅底部深的深底部形成,在浅底部的正下方配置吸附罐。
[0006]吸附罐由保护构件保护,并通过安装配件而安装在车架等上。通过经由安装配件而安装在车架上,能够支承重量大的吸附罐,但是由于使用保护构件和安装配件而部件个数增多。因此,部件成本升高,重量也变大。
[0007]【在先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1-231743公报
[0010]【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3553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是重量大的吸附罐,也能够将其以低成本配置在燃料箱附近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
[0013]【解决方案】
[0014]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其包括配置于车身的燃料箱和用于吸附在该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所述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的底部由底浅的浅底部和底比该浅底部深的深底部形成,所述浅底部通过第一箱带而安装于所述车身,所述深底部通过第二箱带而安装于所述车身,在所述第一箱带上设有托架,所述吸附罐配置在所述第一箱带的正下方,且安装于所述托架。
[0015]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其特征在于,箱带为金属制管状构件。
[0016]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其特征在于,吸附罐位于比深底部的下端靠上位的位置。
[0017]【发明效果】
[0018]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燃料箱的浅底部通过第一箱带而安装于车身,在该第一箱带上设有托架。吸附罐配置在第一箱带的正下方,且安装于托架,因此能够将吸附罐用的安装托架和箱带共用而削减部件个数。因此,即便是重量大的吸附罐,也能够以低成本配置在燃料箱附近。
[0019]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箱带为金属制管状构件。箱带的对吸附罐进行支承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减少箱带的挠曲,且减少行驶中的吸附罐的振动。
[0020]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吸附罐位于比深底部的下端靠上位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吸附罐配置在浅底部的附近,并且能够将吸附罐配置在里面的部位而对其进行保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后部的仰视图。
[0022]图2是图1的2向视图。
[0023]图3是图2的3向视图。
[0024]图4是本发明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25]图5是本发明的吸附罐的前侧安装部的放大图。
[0026]图6是本发明的吸附罐的后侧安装部的放大图。
[0027]图7是图4的另一形态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8是图6的另一形态的吸附罐的后侧安装部的放大图。
[0029]【符号说明】
[0030]10…车辆,1L...车身,20...车架,22…前部横梁,23…后部横梁,30…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1...燃料箱,32...底部,33...浅底部,34...深底部,41...第一箱带,44…第一托架,45...第二托架,51…吸附罐。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前”、“后”、“左”、“右”、“上”、“下”按照从驾驶员观察到的方向,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Top表示上侧,Bottom表示下侧。
[0032]【实施例】
[0033]对实施例的车辆后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10是机动车,车身11的车架20具有沿前后延伸的左右的后侧框架21、21、架设在上述的后侧框架21、21之间的前部横梁22及后部横梁23。
[0034]而且,车架20中,左右的下边梁24、24从左右的后侧框架21、21的前部向前方延伸。在上述的左右的下边梁24、24的后方且左右的后侧框架21、21的侧方配置有左右的后轮 25,25ο
[0035]车身11在由左右的后侧框架21、21、前部横梁22、后部横梁23围成的空间SI内、即在车身后部配置构成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的燃料箱31。
[0036]在前部横梁22与后部横梁23之间架设有用于支承燃料箱31的第一箱带41及第二箱带42。第一箱带41配置在比车宽方向中心靠右侧的位置,第二箱带42配置在比车宽方向中心靠左侧的位置。燃料箱31的底部32的车宽方向右侧支承于第一箱带41,燃料箱31的底部32的车宽方向左侧支承于第二箱带42。因此,能够平衡良好地对燃料箱31的左右进行支承。
[0037]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中,第一箱带41及第二箱带42分别通过螺栓43而紧固连结于前部横梁22和后部横梁23,但没有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焊接。
[0038]另外,构成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的吸附罐51防止在燃料箱31中产生的蒸发燃料的排出,填充有吸附蒸发燃料的活性炭等吸附剂。为了更多地吸收燃料箱31内的蒸发燃料,而使用活性炭量多的吸附罐51。当活性炭量多时,吸附罐51成为高重量。
[0039]吸附罐51配置在由左右的后侧框架21、21、前部横梁22、后部横梁23围成的空间SI内。吸附罐51在仰视观察下以与燃料箱31重叠的方式配置,且安装于第一箱带41。
[0040]接下来,基于后视图来说明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如图2所示,在前部横梁22的上部配置底板26,在前部横梁22的下方配置燃料箱31。
[0041]燃料箱31的底部32由底浅的浅底部33和底比该浅底部33深的深底部34形成。浅底部33形成在车宽方向右侧,深底部34形成在车宽方向左侧。浅底部33由第一箱带41支承。深底部34由第二箱带42支承。
[0042]通过将浅底部33形成在车宽方向的右侧,能够在浅底部33的下方设置空间S2。通过在该空间S2内配置吸附罐51,能够有效利用车身11下部的狭窄的空间。
[0043]第一箱带41由金属制管状构件构成。因此,第一箱带41比由板状构件构成的结构的刚性高。在第一箱带上设有第一托架44及第二托架45。在上述的第一托架44及第二托架45上安装吸附罐51。
[0044]第一箱带41由于刚性高,因此能够支承燃料箱31,且也能够支承吸附罐51,能够减少第一箱带的挠曲,并减少行驶中的吸附罐51的振动。
[0045]吸附罐51配置在第一箱带41的正下方。因此,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在燃料箱31的附近配置吸附罐51,所以能够缩短配管而实现成本的减少,并且从吸附罐51的性能的观点出发也优选。
[0046]吸附罐51的下端位于比燃料箱31的深底部34的下端靠上位的位置。因此,吸附罐51距路面的距离变大且配置在里面的部位,因此能够对吸附罐51进行保护。
[0047]第二箱带42是板状构件。因此,能够减少第二箱带42的加工成本。第二箱带42仅对燃料箱31进行支承,因此与第一箱带41相比,不需要刚性,通过形成为板状构件而能够减少部件成本。
[0048]需要说明的是,燃料箱31在车宽方向右侧形成浅底部33且在车宽方向左侧形成深底部34,但并未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车宽方向左侧形成浅底部33且在车宽方向右侧形成深底部34,燃料箱31的形状也可以适当变更。
[0049]接下来,基于侧视图来说明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如图3所示,吸附罐51具有主体部52、在该主体部52的前侧设置的前安装部53、在主体部52的后侧设置的后安装部54。吸附罐51经由第一托架44及第二托架45而安装于第一箱带41。
[0050]第一箱带41在侧视观察下为U字形状,具有对浅底部33进行支承的底支承部41a、该底支承部41a的前端的前弯曲部41b、从该前弯曲部41b向前上方延伸的前臂部41c、在该前臂部41c的上端呈平板状地形成的前框架安装部41d。而且,第一箱带41具有底支承部41a的后端的后弯曲部41e、从该后弯曲部41e向后上方延伸的后臂部41f、在该后臂部41f的上端呈平板状地形成的后框架安装部41g。
[0051]在如此形成的第一箱带41的U字形状部分嵌合燃料箱31的浅底部33,由此能够将燃料箱31定位。第一箱带41进行燃料箱31的支承及定位,而且也能兼用作吸附罐51的支承,因此能够减少对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进行支承的构成部件,能够实现部件成本的减少。
[0052]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中,前部横梁22位于比后部横梁23低的位置,但并未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前部横梁22位于比后部横梁23高的位置或位于相同高度的位置。因此,可以对应于车架20的形状而适当变更第一箱带41的形状。而且,由于第一箱带41为金属制管状构件,因此形状的变更容易,能够以低成本应对多样的车种的车架。
[0053]接着所述以上叙述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的作用。如图4所示,吸附罐51由主体部52、前安装部53及后安装部54构成。前安装部53通过螺栓55而紧固连结于第一托架44,后安装部54通过螺栓55而紧固连结于第二托架54。
[0054]吸附罐51通过螺栓55、55而能够容易地向第一箱带41装拆。因此,能够提高吸附罐51的维护作业的作业性。而且,沿着第一箱带41的底支承部41a而在吸附罐51的前部和后部这两侧进行支承,由此能够稳定地安装吸附罐51。
[0055]另外,吸附罐51也可以与第一箱带41 一体地处理,因此在对燃料箱31 (参照图3)进行维护时,通过拆卸螺栓43、43,能够容易取下第一箱带41,从而燃料箱31的维护作业性也提闻。
[0056]接下来对第一托架44周边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第一托架44焊接于第一箱带41。因此,能够将第一托架44与第一箱带41 一体地处理。前安装部53设置在吸附罐51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能够在第一箱带41的正下方且从第一箱带41直线地将吸附罐51平衡良好地支承。而且,第一箱带41为中空的构件,因此轻量,能够实现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的轻量化。
[0057]如图5(b)所示,第一托架44包括焊接于第一箱带41的焊接部44a、从该焊接部44a向下方延伸的悬挂部44b、在该悬挂部44b的下端形成的平板部44c、在该平板部44c的上表面设置的焊接螺母44d。螺栓55从下方紧固连结于焊接螺母44d。
[0058]第一托架44是将板状的构件折弯的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
[0059]接下来对第二托架45周边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第二托架45焊接于第一箱带41。因此,能够将第二托架45与第一箱带41 一体地处理。
[0060]第二托架45包括焊接于第一箱带41的焊接部45a、从该焊接部45a向下方延伸的悬挂部45b、在该悬挂部45b的下端形成的平板部45c、在该平板部45c的上表面设置的焊接螺母45d。螺栓55从下方紧固连结于焊接螺母45d。
[0061]第二托架45是将板状的构件折弯的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少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
[0062]接下来,基于附图,说明图4的另一形态。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如图7所示,在吸附罐51的后安装部54上设有插入孔54a。在第二托架45的前端设有插入部45e。
[0063]吸附罐51向第一箱带41的安装方法中,首先,将第二托架45的插入部45e向插入孔54a插入。接着,通过螺栓55将前安装部53紧固连结于第一托架44。将一方插入,并将另一方形成为基于螺栓55的紧固连结,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吸附罐51安装于第一箱带41,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0064]接下来,基于附图,说明图6的另一形态。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如图8所示,向吸附罐51的插入孔54a插入第二托架45的插入部45e。插入孔54a是简单的形状的孔,因此成形容易。因而,能够减少部件成本。
[0065]对以上叙述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30进行总结而如下记载。
[0066]如图1?图3所示,燃料箱31的浅底部33通过第一箱带41而安装于车身11,在第一箱带41上设有托架44、45。吸附罐51配置在第一箱带41的正下方且安装于托架44、45,因此能够将吸附罐51用的安装托架44、45和箱带41共用而削减部件个数。因此,即使是重量大的吸附罐51,也能够以低成本配置在燃料箱31附近。
[0067]如图5所示,箱带41是金属制管状构件。箱带41的对吸附罐51进行支承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减少箱带41的挠曲,能够减少行驶中的吸附罐51的振动。
[0068]如图2所示,吸附罐51位于比深底部34的下端靠上位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吸附罐51配置在浅底部33的附近,并能够将吸附罐51配置在里面的部位而对其进行保护。
[006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在实施方式中将吸附罐配置在图1?图3所示的位置,但是可以通过变更第一箱带的形状并变更设置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的位置,来适当变更吸附罐的位置。而且,如本发明所示,只要是在箱带上安装吸附罐的结构即可,可以利用通过横宽方向中心的箱带对纵长的吸附罐进行支承。
[0070]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第一箱带安装于前部横梁和后部横梁,但并未限定于此,只要是车架即可,也可以是其他的部位。而且,第一箱带的安装部位即便不是车架,只要能够对燃料箱进行支承即可,可以是底板的下表面等车身的其他的部位。
[0071]【工业实用性】
[0072]本发明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适合于四轮车。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其包括配置于车身的燃料箱和用于吸附在该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所述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的底部由底浅的浅底部和底比该浅底部深的深底部形成, 所述浅底部通过第一箱带而安装于所述车身, 所述深底部通过第二箱带而安装于所述车身, 在所述第一箱带上设有托架, 所述吸附罐配置在所述第一箱带的正下方,且安装于所述托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带为金属制管状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罐位于比所述深底部的下端靠上位的位置。
【文档编号】B60K15/067GK104214017SQ201410239292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31日
【发明者】鹈原昭治, 越田高史, 相马聪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