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天窗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99112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天窗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辆用天窗装置,能够容易地将引导块相对于导轨固定。引导块(60)将沿着导轨(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纵壁部(41c)作为固定部而从纵壁部(41c)的侧方组装。在导轨(21)和引导块(60)分别设置有:通过相互嵌合从而能够限制引导块(60)沿着纵壁部(41c)的相对移动的嵌合部(71、72);通过相互卡合从而能够限制在纵壁部(41c)的侧方脱离的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的卡合部(73、74)。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构成为在组装引导块(60)时,被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按压,从而朝沿着纵壁部(41c)的方向弯曲,通过弹性复原而相对于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卡合。
【专利说明】车辆用天窗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天窗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使设置于车辆的车顶开口部的活动板进行开闭动作的天窗装置中,存在能够选择进行两种开闭动作的装置,即:使活动板的后端上下移动的倾斜开闭动作、和使活动板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滑动开闭动作。
[0003]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天窗装置具备:设置于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导轨、和将活动板支承在上方并在导轨上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支承部件。另外,在导轨上设置有具有引导槽的引导块,该引导槽能够与设置于支承部件的引导突部卡合。而且,该引导块构成能够根据支承部件的移动位置来对支承于上述支承部件的活动板的动作姿势进行控制的抑止机构,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上述倾斜开闭动作与滑动开闭动作的切换。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6114号公报
[0005]然而,在这样的天窗装置中,通常引导块与导轨分体形成。而且例如,通过使用了螺纹部件的紧固等而被固定于该导轨。
[0006]然而,将具有复杂的形状的引导块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且进行螺纹紧固作业是很繁琐的。而且,这些动作有可能成为妨碍作业效率提高的一个因素,因此在该方面仍残存有改善的余地。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引导块相对于导轨固定的车辆用天窗装置。
[0008]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具备:导轨,其沿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端部形成支承部件的移动路径,所述支承部件将能够开闭所述车顶开口部的活动板支承于上方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引导块,其具有能够与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限制突部卡合的引导槽且固定于所述导轨,从而构成能够根据所述支承部件的移动位置而对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活动板的动作姿势进行控制的抑止机构,所述导轨具有在该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纵壁部,所述引导块以所述纵壁部为固定部并从所述纵壁部的侧方组装,并且在所述导轨和所述引导块分别设置有:嵌合部,它们通过相互嵌合从而能够限制所述引导块沿着所述纵壁部的相对移动;卡合部,它们通过相互卡合从而能够限制在所述纵壁部的侧方脱离的所述引导块的相对移动,具备导轨侧的卡合部,在所述引导块组装时,该导轨侧的卡合部被引导块侧的卡合部按压,从而向沿着所述纵壁部的方向弯曲,并通过弹性复原而能够与所述弓I导块侧的卡合部卡合。
[0009]根据上述结构,将引导块从纵壁部的侧方组装于导轨,由此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将引导块相对于导轨固定。而且,由此能够提高其作业效率。
[0010]特别地,对于具有挠性的卡合部而言,形成于导轨侧的卡合部比要求较高的刚性的引导块侧的卡合部能够更容易使其可挠部位弯曲。另外,同时能够确保其较高的复原性。而且,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引导块固定于导轨。
[0011]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所述导轨具备卡合孔,该卡合孔的周缘部被设置于所述弓I导块的卡合突部按压而弯曲,从而该卡合孔能够与所述卡合突部卡合。
[0012]根据上述结构,卡合突部构成引导块侧的卡合部,卡合孔构成导轨侧的卡合部。而且,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并且可靠地将该具有挠性的卡合部形成于导轨侧。
[0013]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被所述卡合突部按压的所述卡合孔的周缘部是具有自由端的爪部,该自由端与所述引导块的组装方向交叉地延伸。
[0014]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所述卡合突部具备能够按压所述周缘部的斜面。
[0015]根据上述各结构,能够更加顺利地使卡合孔的周缘部弯曲。
[0016]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所述纵壁部具有朝所述纵壁部的侧方突出的凸缘,并且具备设置于所述凸缘的所述导轨侧的卡合部。
[0017]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具备所述导轨侧的卡合部,该导轨侧的卡合部设置在与所述纵壁部交叉的所述导轨的底壁部。
[0018]根据上述各结构,能够形成如下的导轨侧的卡合部,在引导块组装时,该导轨侧的卡合部被上述引导块侧的卡合部按压,从而能够朝沿着纵壁部的方向弯曲,并且通过与该引导块侧的卡合部的卡合,能够限制在纵壁部的侧方脱离的引导块的相对移动。
[0019]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所述纵壁部具有向所述纵壁部的侧方延伸的凸缘,所述导轨具备通过切开所述凸缘从而向所述纵壁部的侧方突出地形成的嵌合突部,所述引导块具备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通过从所述纵壁部的侧方组装于所述导轨,从而能够供所述嵌合突部嵌合。
[0020]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通过将引导块从纵壁部的侧方组装于导轨从而相互嵌合的导轨侧以及引导块的嵌合部。
[0021]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所述导轨由软质的金属材料形成,所述引导块由硬质的树脂形成。
[0022]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地,所述凸缘构成所述抑止机构,该抑止机构通过与所述支承部件的限制突部抵接从而能够对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活动板的向上倾斜动作进行限制。
[0023]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优选具备:导轨,其沿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端部形成支承部件的移动路径,所述支承部件将能够开闭所述车顶开口部的活动板支承于上方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引导块,其具有能够与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限制突部卡合的引导槽且固定于所述导轨,从而构成能够根据所述支承部件的移动位置而对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活动板的动作姿势进行控制的抑止机构,在所述导轨设置有卡合部,在所述引导块组装时,该卡合部被所述引导块按压而弯曲,并通过弹性复原而能够与所述引导块卡口 ο
[0024]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具有挠性的卡合部形成搭扣配合结构,从而能够容易地固定引导块。特别是对于这样的具有挠性的卡合部而言,形成于导轨侧的卡合部比要求较高的刚性的引导块侧的卡合部能够更容易地使其可挠部位弯曲。另外,同时能够确保其较高的复原性。而且,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引导块固定于导轨。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容易地将引导块固定于导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表示天窗装置的简略结构的立体图。
[0027]图2是天窗装置的俯视图。
[0028]图3 (a)、图3 (b)是开闭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0029]图4是开闭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0030]图5是导轨的剖视图。
[0031]图6是导轨的俯视图。
[0032]图7是导轨以及固定于该导轨的引导块的立体图。
[0033]图8是引导块的立体图。
[0034]图9是引导块的侧视图。
[0035]图10是引导块的作用说明图。
[0036]图11是引导块的作用说明图。
[0037]图12是表示引导块的固定构造的立体图。
[0038]图13是表示引导块的固定构造的立体图。
[0039]图14是引导块的俯视图。
[0040]图15是固定于导轨的引导块的剖视图(图14的XV-XV剖面)。
[0041]图16是固定于导轨的引导块的剖视图(图14的XV 1-XV I剖面)。
[0042]图17是表示设置于导轨的凸缘的卡合孔以及设置于引导块的卡合突部的立体图。
[0043]图18是固定于导轨的引导块的剖视图(图14的XV II1-XV III剖面)。
[0044]图19是表示周缘部在卡合突部弯曲后的卡合孔的说明图(图14的XV II1-XV III剖面)。
[0045]图20是表示设置于导轨的底壁部的卡合孔的立体图。
[0046]图21是表示设置于引导块的卡合突部的立体图。
[0047]图22是固定于导轨的引导块的剖视图(图14的XX I1-XX II剖面)。
[0048]图23是表示周缘部在卡合突部弯曲后的卡合孔的说明图(图14的XX I1-XX II剖面)。
[0049]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3…车顶开口部;3a、3b…宽度方向端部;10…活动板;11…天窗装置;12...开闭驱动装置;21...导轨;21a…前端;22...移动体;31…驱动蹄;32…从动蹄;33…功能托架(支承部件);33a…前端部;33b…后端部;34…引导孔;35…导销;37…连结轴;L…转动中心;40…抑止机构;41、41a、41b、41c…纵壁部;42、42a…底壁部;43…槽部;430..第三槽部;43D…第四槽部;46…移动路径;50…凸缘;50s…上表面;51...限制突部;52…限制部件;53…切缺部;60...引导块;60a…前端部;60s…对置面;61...基部;62?64…突出部;64s…对置面;65…引导槽;71…嵌合部(导轨侧的嵌合部);71a?71d…嵌合突部;72…嵌合部(引导块侧的嵌合部);72a?72d…嵌合凹部;73…卡合部(导轨侧的卡合部);74…卡合部(引导块侧的卡合部);76、82…卡合突部;76s、82s…斜面;77、81…卡合孔、α、β…周缘部;78…爪部;78a…自由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50]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车辆I的车顶板2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车顶开口部3。另外,在该车顶开口部3设置有能够开闭该车顶开口部3的大致平板状的活动板10。而且,在该车辆I设置有具有驱动源并使活动板10进行开闭动作的天窗装置11。
[0051]若详细叙述,则本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1具备:左右一对开闭驱动装置12,它们通过设置于车顶开口部3的车宽度方向两端部3a、3b从而能够对活动板10进行开闭驱动;致动装置15,其将马达13作为驱动源而对各开闭驱动装置12进行驱动。
[0052]各开闭驱动装置12具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导轨21、和设置为能够在该导轨21上移动的移动体22。另外,致动装置15保持在设置于车顶开口部3的前方的前壳体23。而且,在各开闭驱动装置12的移动体22分别连接有具有挠性并能够在延伸方向上滑动的驱动带25。
[0053]S卩,本实施方式的致动装置15将马达13的驱动力转换成驱动带25的往复移动,从而对各导轨21上的移动体22进行驱动。而且,各开闭驱动装置12能够基于上述各移动体22的前后移动,对支承在各导轨21的上方的活动板10进行开闭驱动。
[0054]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1,能够供其利用者选择以下开闭动作,即:使活动板10以其后端抬起的方式倾动(向上倾斜以及向下倾斜)的倾斜开闭动作、和使活动板10前后移动的滑动开闭动作。而且,致动装置15构成为根据与其被选择的任一个开闭动作对应的控制内容,来驱动各导轨21上的移动体22。
[0055]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3 (a)、图3 (b)所示,构成各开闭驱动装置12的移动体22具备:设置为能够在导轨21上移动的驱动蹄31以及从动蹄32、与上述驱动蹄31以及从动蹄32连结的功能托架33。而且,活动板10支承于该功能托架33的上方。
[0056]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蹄32设置在与驱动带25连结的驱动蹄31的前方(在图2中为左侧)。另外,功能托架33的前端部33a能够转动地连结于从动蹄32。此外,在功能托架33设置有引导孔34,该引导孔34沿在该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述功能托架33的长度方向延伸。而且,在驱动蹄31设置有插入该引导孔34的导销35。
[0057]S卩,通过马达驱动而在导轨21上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驱动蹄31,在插入该功能托架33的引导孔34后的导销3S能够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孔34内移动的范围内,能够相对于上述功能托架33相对移动。
[005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孔34设定有配置在后端34b比其前端34a高的位置的倾斜。而且,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1基于驱动蹄31相对于该车辆前后方向的功能托架33的相对位置,使支承于上述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倾动,从而能够进行该倾斜开闭动作。
[0059]具体而言,在活动板10处于关闭车顶开口部3的全闭状态时,插入引导孔34后的导销35配置在该引导孔34的后端34b侧(参照图3(a))。
[0060]另外,驱动蹄31在导轨21上朝向前侧移动,从而其导销35在功能托架33的引导孔34内从后端34b侧朝向前端34a侧移动(参照图3 (b))。
[0061]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该导销35对具有上述那样的倾斜的引导孔34(的上端面34c)进行按压。而且,功能托架33构成为以设置于其前端部33a的连结轴37为转动中心L而以被推顶的方式倾动,由此支承于上述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向上倾斜。
[0062]另一方面,导销35伴随驱动蹄31的后方移动而在引导孔34内朝后端34b侧移动,由此功能托架33以其后端部33b侧被向下拉的方式倾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构成为支承于该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向下倾斜。
[00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驱动蹄31从与上述活动板10的全闭状态对应的移动位置(参照图3(a))进一步朝后方移动,由此插入到该功能托架33的引导孔34中的导销35与引导孔34卡合。
[0064]具体而言,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孔34具备在其后端34b附近倾斜急剧地立起的立起部38。因此朝上述立起部38移动的导销35,对位于上述导销35的后侧的引导孔34的下端面34d朝向后方按压。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功能托架33与支承其前端部33a的从动蹄32 —起在导轨21上朝后侧移动,由此支承于该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能够进行滑动开动作。
[006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支承于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的倾斜被设计为与导轨21大致平行。而且如图1所示,活动板10成为以从该车顶开口部3的后端钻入车顶面板2的下方的方式进行滑动开动作的结构(内滑动)。
[006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在活动板10进行滑动动作的功能托架33的移动区域内,功能托架33的倾动被后述的抑止机构40限制。因此当驱动蹄31在该移动区域内朝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位于该立起部38的导销35,对位于上述导销35的前侧的引导孔34的上端面34c朝向前方按压,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构成为功能托架33以及从动蹄32与驱动蹄31 —体地朝前方移动,从而支承于该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进行滑动闭动作。
[0067](抑止机构)
[0068]接下来,对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1的抑止机构40进行说明。
[0069]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轨21具备:在安装于车辆1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纵壁部41、和连接上述各纵壁部41的下端侧的底壁部4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导轨21通过使用了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等)的挤压加工,而一体地形成有上述各纵壁部41以及底壁部42。而且,由此在各纵壁部41之间形成有多个槽部(43A?43D)。
[0070]具体而言,在安装于车辆1的状态下,位于车辆最外侧(在图5中,为右侧)的第一槽部43A,成为供流入车顶开口部3内的水流动的排水沟44。另外,形成于该第一槽部43A的车辆内侧的第二槽部43B成为驱动带25的滑动路45。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比该滑动路45靠车辆内侧(在图5中为左侧)的第三槽部43C以及第四槽部43D,成为移动体22的移动路径46。
[0071 ]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划分第一槽部43A与第二槽部43B的纵壁部41a,具有向第一槽部43A侧成为凸状的折曲形状。另外,该纵壁部41a的前端向划分第二槽部43B与第三槽部43C的纵壁部41b的上方折返。而且,由此形成有具有在该第三槽部43C侧开口的剖面大致十字状的收容空间的驱动带25的滑动路45。
[0072] 另外,在划分第四槽部43D与第三槽部43C的纵壁部41c的上端,形成有沿上述纵壁部41c的侧方、即位于车辆内侧的第四槽部43D侧延伸的凸缘5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抑止机构40,通过使用该凸缘50,从而该抑止机构40能够根据该功能托架33的移动位置对支承于上述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的动作姿势进行控制。
[0073]若详细叙述,则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部件的功能托架33,在位于车辆最内侧的第四槽部43D上移动。另外,如图3 (a)、图3 (b)以及图5所示,在功能托架33设置有具有限制突部51的限制部件52,该限制突部51朝向划分该第四槽部43D与笫三槽部43C的纵壁部41c突出(在图5中,朝右侧突出)。具体而言,该限制部件52在被该从动蹄32支承的功能托架33的前端部33a附近,设置于上述功能托架33的下侧。此外,图3 (a)、图3 (b)是从车辆内侧观察功能托架33的情况下的侧视图。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活动板10进行滑动动作的功能托架33的移动区域内,设置于该功能托架33的限制突部51配置在设置于纵壁部41c的上端的凸缘50的下方。
[0074]S卩,限制突部51与凸缘50抵接,从而限制功能托架33的倾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成为对支承于该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的向上倾斜动作进行限制的结构。
[0075]另外,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凸缘50在该导轨21的前端21a附近的部分具有切缺部53。即,对于存在该切缺部53的部分而言,限制突部51不因该功能托架33的倾动而与凸缘SO抵接。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限制突部51经由该切缺部53能够朝凸缘50的上方移动的移动位置,能够允许支承于该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的向上倾斜动作。
[0076]具体而言,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动板10处于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功能托架33构成为将支承于该从动蹄32的前端部33a配置在导轨21的前端21a附近。而且,上述的切缺部53此时形成在配置有设置于该功能托架33的限制突部51的部分。
[0077]其中,为了使上述那样的活动板10顺利地进行倾斜开闭动作,需要将设置在该功能托架33的限制突部51保持在能够进行上下移动而不被凸缘50限制的位置、即与上述切缺部53对应的位置。
[0078]因此,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1在导轨的前端21a附近具备引导块60,该引导块60固定于该纵壁部41c,从而构成抑止机构4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引导块60与设置于上述功能托架33的限制突部51协同动作而构成抑止机构40,从而能够将功能托架33保持在能够使其支承的活动板10进行倾斜开闭动作的位置。
[0079]若详细叙述,则如图7?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块60由比较硬质的树脂(例如,工程塑料等)形成。另外,引导块60具备具有沿着纵壁部41c的大致平板形状并配置在上述纵壁部41C的侧方,即该第四槽部43D侧的基部61。并且,在该基部61的上端部形成有朝第四槽部43D内突出的多个(三个)突出部62?64。具体而言,上述各突出部62?64沿着导轨21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各突出部62?64形成能够与设置于上述功能托架33的限制突部51卡合的引导槽65,从而能够对支承于该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的动作姿势进行控制。
[0080]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动板10处于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功能托架33的限制突部51配置在与设置于导轨21的前端21a侧的突出部62和突出部63之间的间隙X对应的位置。而且在该移动位置,限制突部51在该间隙X内上下移动,从而能够允许功能托架33的倾动,即支承于上述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的倾斜开闭动作。
[0081]另外,此时,导轨21的延伸方向的限制突部51的移动被隔着上述规制突部51而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两个突出部62、63限制。即,限制突部51与各突出部62、63的任一个抵接,从而能够对沿着导轨21的延伸方向的功能托架33的移动位置进行保持。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在导轨21上移动的驱动蹄31成为能够相对于功能托架33相对移动的状态,从而能够保证该活动板10的顺利的倾斜开闭动作。
[0082]另一方面,如图9以及图11所示,驱动蹄31从与上述活动板10的全闭状态对应的移动位置朝后方移动,由此限制突部51朝各突出部62?64的下方移动。而且,由此功能托架33与该驱动蹄31 —体成为能够前后移动的状态,从而能够允许支承于上述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的滑动开闭动作。
[0083]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块60中,该突出部62、63之间的间隙X构成引导槽65。另外,在各突出部62?64的下端形成有成为与设置在上述纵壁部41c的上端的凸缘50大致共面的限制面S1。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对限制突部51伴随该功能托架33的倾动的上方移动进行限制,即对支承于功能托架33的活动板10的向上倾斜动作进行规制,从而能够保证该活动板10的顺利的滑动开闭动作。
[0084](引导块的固定构造)
[0085]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块60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
[0086]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块60从上述纵壁部41c的侧方,即该第四槽部43D侧组装于成为该固定部的导轨21的纵壁部41c。
[0087]若详细叙述,则如图6、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固定有引导块60的导轨21的前端21a附近,如上述那样通过切开纵壁部41c的侧方,即朝组装有该引导块60的第四槽部43D侧(在图6中,为下侧)突出的凸缘50,形成有多个嵌合突部71a?71d。
[0088]另一方面,如图12?图14所示,在引导块60形成有与上述各嵌合突部71a?71d嵌合的多个嵌合凹部72a?72d。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嵌合凹部72a以及第二嵌合凹部72b形成在位于导轨21的前端21a侧的突出部62,第三嵌合凹部72c以及第四嵌合凹部72d分别形成在位于其后侧的各突出部63、64。而且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导轨21侧的嵌合部71 (各嵌合突部71a?7Id)与引导块60侧的嵌合部72 (各嵌合凹部72a?72d)相互嵌合,由此对引导块60沿着包含其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纵壁部41c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
[0089]另外,在导轨21以及引导块60分别形成有卡合部73、74,上述卡合部73、74相互卡合,从而能够对固定于该纵壁部41c的引导块60朝上述第四槽部43D侧的移动,即在纵壁部41c的侧方脱离的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将该引导块60固定于导轨21。
[0090]若详细叙述,则如图6、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上述那样构成引导块60的各突出部62?64中的、位于最后侧(在图6中,为右侧)的突出部64形成有对置面64s,上述对置面64s在组装于该导轨21的状态下,与凸缘50的上表面50s对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块60设置有从该对置面64s朝向下侧(在图18中,为下侧)突出的卡合突部76。
[0091]另外,在如上述那样设置于纵壁部41c的上端的凸缘50形成有沿该导轨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卡合孔77。具体而言,该卡合孔77形成于如上述那样构成导轨21侧的嵌合部71的各嵌合突部71a?71d中的、位于最后侧(在图6中,为右侧)的第四嵌合突部71d的后方。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合孔77成为与设置于上述对置面64s的卡合突部76卡合,即与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卡合的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
[0092]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合孔77与上述切缺部53相同地,通过切开凸缘50而形成。具体而言,该卡合孔77形成为沿其延伸方向成为前端21a侧(在图6中,为左侧)与上述第四嵌合突部71d相对的开口部。而且,由此,在组装有该引导块60的一侧的周缘部α (在图6中,为下侧的周缘部)形成有朝向导轨21的延伸方向,即前端21a侧突出的爪部78。
[0093]另外,如图19所不,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块60在其对置面64s相对于凸缘50 (的上表面50s)几乎不设置间隙而相互相对的状态(大致滑动接触状态)下组装于导轨21。而且,形成于该对置面64s的卡合突部76使与上述卡合突部76对置的凸缘50弯曲,从而能够与形成于该凸缘50的卡合孔77卡合。
[0094]S卩,如图6以及图17所示,在组装引导块60时,被该卡合突部76按压的卡合孔77的周缘部α成为具有以与引导块60的组装方向(在图19中,为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交叉的方式延伸的自由端78a的爪部7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能够使该卡合孔77的周缘部a (爪部78)顺利地弯曲。
[0095]另外,卡合突部76移动至能够与卡合孔77卡合的位置,从而被该卡合突部76弯曲的爪部78复原(弹性复原)。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此构成该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的卡合突部76与构成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的卡合突部76卡合,从而能够对在该纵壁部41c的侧方脱离的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
[0096]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卡合突部76具有越为朝向相对于导轨21的组装方向的后侧(在图19中,为左侧)的部分,从该对置面64s突出的突出量越增大的剖面大致楔形状。而且在组装引导块60时,基于该楔形状,沿与纵壁部41c相对的方向形成的斜面76s对上述爪部78进行按压,从而能够使该爪部78顺利地弯曲。
[0097]另外,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为与纵壁部41c交叉,从而与上述纵壁部41 一起形成第四槽部43D的底壁部42a的固定有该引导块60的部分,即导轨21的前端21a附近形成有卡合孔81。而且,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在引导块60设置有与该卡合孔81卡合的卡合突部82。
[0098]若详细叙述,则在以相对于导轨21的组装状态配置于前侧的引导块60的前端部60a形成有与该导轨21的底壁部42a对置的对向面60s。而且,构成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的上述卡合突部82突出地设置为从该对置面60s朝向下侧(在图22中,为下侧)。
[0099]另外,如图20所示,构成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的上述卡合孔81具有在导轨21的前端21a侧开口的切缺部形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该卡合孔81卡合的上述卡合突部S2也仍能够通过使该卡合孔31的周缘部β弯曲而与上述卡合孔81卡合。
[0100]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对于引导块60的前端部60a侧而言,在其对置面60s相对于底壁部42a几乎不设置间隙而相互相对的状态(大致滑动接触状态)下组装于导轨21。
[0101]S卩,形成于对置面60s的卡合突部82移动至使与上述卡合突部82对置的底壁部42s朝下方弯曲,并且能够与该卡合孔81卡合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该卡合突部82弯曲的卡合孔31的周缘部β弹性复原,由此构成该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的卡合突部82与构成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的卡合孔81卡合。
[0102]此外,设置于该引导块60的前端部60a侧的卡合突部82也仍具有越为朝向相对于该导轨21的组装方向的后侧(在图23中,问左侧)的部分,从该对置面60s突出的突出量越增大的剖面大致楔形状。而且,在组装引导块60时,基于该楔形状,沿与纵壁部41c相对的方向形成的斜面82s对卡合孔81的周缘部β进行按压,从而能够使该周缘部β朝下方顺利地弯曲。
[0103]接下来,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引导块60的固定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
[010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块60从纵壁部41e的侧方组装于导轨21,从而该导轨21侧以及引导块60的各嵌合部71、72相互嵌合,并且该导轨21侧以及引导块60的各卡合部73、74卡合。而且,引导块60沿着与该引导块60的组装方向交叉的纵壁部41c的相对移动被各嵌合部71、72的嵌合限制,在纵壁部41c的侧方脱离的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被各卡合部73、74的卡合限制。
[0105]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那样的效果。
[0106](1)引导块60以沿着导轨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纵壁部41c为固定部,从上述纵壁部41c的侧方组装。另外,在导轨21以及引导块60分别设置有:嵌合部71、72,它们相互嵌合从而能够限制引导块60沿着纵壁部41c的相对移动;卡合部73、74,它们相互卡合从而能够对在纵壁部41c的侧方脱离的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而且,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构成为:在组装引导块60时,被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按压,从而朝沿着纵壁部41c的方向弯曲,通过弹性复原而与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卡合。
[0107]根据上述结构,将引导块60从纵壁部41c的侧方组装于导轨21,由此能够容易并且可靠地将引导块60固定于该导轨21。而且,由此能够提高其作业效率。
[0108]另外,具有上述那样的挠性的卡合部优选设置在由比较软质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导轨21侧。即,在与使用比较硬质的树脂而形成的引导块60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形成于导轨21侧的部位能够更容易地使其可挠部位弯曲。并且,同时能够确保其可挠部位的较高的复原性。
[0109](2)导轨21具备卡合孔77、81,该卡合孔77、81的周缘部α、β被设置于引导块60的卡合突部76、82按压而弯曲,从而能够与卡合突部76、82卡合。
[0110]根据上述结构,各卡合突部76、82构成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各卡合孔77、81构成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而且,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并且可靠地将该具有挠性的卡合部形成于导轨21侦t
[0111](3)纵壁部41c具有朝上述纵壁部41c的侧方突出的凸缘50。而且,卡合孔77形成于该凸缘50。
[0112]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形成卡合孔77,在组装引导块60时,上述卡合孔77被设置于上述引导块60的卡合突部76按压,从而使周缘部a朝沿着纵壁部41c的方向(下侧)弯曲,并且通过与该卡合突部76卡合,能够限制在纵壁部41c的侧方脱离的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
[0113](4)在组装引导块60时,被卡合突部76按压的卡合孔77的周绿部α,成为具有以与引导块60的组装方向交叉的方式延伸的自由端78a的爪部78。通过这样构成,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使卡合孔77的周缘部a朝沿着纵壁部41c的方向(下侧)弯曲。
[0114](5)卡合孔81与纵壁部41c交叉配置,从而与上述纵壁部41c 一起形成于形成第四槽部43D的底壁部42a。
[0115]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形成卡合孔81,上述卡合孔81在组装引导块60时,被设置于上述引导块60的卡合突部82按压,从而使周缘部β朝沿着纵壁部41c的方向(下侧)弯曲,并且通过与该卡合突部S2卡合,能够对在纵壁部41c的侧方脱离的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
[0116](6)各卡合突部76、82分别具备能够对各卡合孔77、81的周缘部α、β进行按压的斜面76s、82s。由此,能够更加顺利地使各卡合孔77、81的周缘部α、β弯曲。
[0117](7)导轨21具备形成为切开凸缘50从而朝纵壁部41c的侧方突出的各嵌合突部71a?71d。而且,引导块60具备从纵壁部41c的侧方组装于导轨21,从而能够供各嵌合突部71a?71d嵌合的嵌合凹部72a?72d。
[0118]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结构,形成将引导块60从纵壁部41c的侧方组装于导轨21从而相互嵌合的导轨21侧以及引导块60的各嵌合部71、72。
[0119]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方式变更。
[0120]导轨21以及引导块60的形状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0121]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轨21由比较软质的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等)形成,引导块60由比较硬质的树脂(例如,工程塑料等)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上述引导导轨21以及引导块60的材质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012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凸缘50的卡合孔77以及设置于底壁部42a的卡合孔81,形成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而且,在引导块60形成有与上述各卡合孔77、81卡合的卡合突部76、82。
[0123]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构成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的卡合孔的形成位置任意地变更。例如,也可以为仅在凸缘50或者仅在底壁部42a形成有形成该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的卡合孔的结构。另外,对于将该卡合孔沿着纵壁部41c形成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的结构也仍不排除。即,使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弯曲的方向未必限定于下侧。例如,也可以为朝上侧弯曲的结构。而且,也可以为沿着导轨21的延伸方向弯曲的结构。
[0124]另外,若为被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按压从而弯曲,通过弹性复原,能够与上述卡合部74卡合的构造,则导轨21侧的卡合部73也可以不必为孔。例如,该卡合部73也可以具有爪状的外形。而且,对于该情况下的引导块60侧的卡合部74而言,其形状仍可以为突起(爪)状,也可以为凹部(孔)状。
[012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切开凸缘50从而朝纵壁部41c的侧方突出的各嵌合突部71a?71d构成导轨21侧的嵌合部71。而且,在引导块60侧形成有从纵壁部41c的侧方组装从而能够供各嵌合突部71a?71d嵌合的嵌合凹部72a?72d。
[0126]但是,不限定于此,若能够从纵壁部41c的侧方组装引导块60侧,从而相互嵌合而对沿着纵壁部41c的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则也可以对该导轨21侧以及引导块60侧的各嵌合部71、72的结构任意地变更。例如,也可以为在导轨21侧形成有嵌合凹部,在引导块60侧形成有嵌合突部的结构。而且,对于上述各嵌合部的形成位置而言也仍可以任意地变更。
[012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块60将纵壁部41c作为固定部而组装于导轨21。但是,不限定于此,若为具有在组装弓I导块60时,被上述弓I导块60按压从而弯曲,通过弹性复原,能够与引导块60卡合的导轨21侧的卡合部的结构,则该引导块60的固定部位也可以不必为纵壁部。
[0128]S卩,不论该固定部位如何均能够利用设置于导轨21的具有挠性的卡合部形成搭扣配合构造,从而采用在上述导轨21对引导块60进行固定的结构,来实现其组装工序的简化。另外,在该情况下,具有该挠性的卡合部的形成位置也可以任意地设定。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也可以为通过嵌合并用对导轨21与引导块60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的构造的结构。而且对于在纵壁部为固定部的结构中相对于上述纵壁部的组装方向不同的结构,例如,从导轨21的上侧,或者前侧组装有引导块60的结构而言也仍不排除。
[0129]接下来,与效果一起记载能够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掌握的技术思想。
[0130](a) 一种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轨由软质的金属材料形成,上述引导块由硬质的树脂形成。
[0131]S卩,导轨大部分在其延伸方向具有大致恒定的剖面形状。因此对于导轨而言,使用比较软质的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等),从而例如能够通过挤压加工等容易地形成。与此相对,引导块的形状复杂且要求有较高的刚性,因此对于引导块而言,使用比较硬质的树脂(例如,工程塑料等),从而能够同时满足其成形自由度与较高的刚性。
[0132](b) 一种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缘构成上述抑止机构,该抑止机构通过与上述支承部件的限制突部抵接,从而能够对支持于上述支承部的上述活动板的向上倾斜动作进行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轨,其沿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端部形成支承部件的移动路径,所述支承部件将能够开闭所述车顶开口部的活动板支承于上方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和 引导块,其具有能够与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限制突部卡合的引导槽且固定于所述导轨,从而构成能够根据所述支承部件的移动位置而对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活动板的动作姿势进行控制的抑止机构, 所述导轨具有在该导轨的延伸方向上延伸的纵壁部, 所述引导块以所述纵壁部为固定部并从所述纵壁部的侧方组装,并且 在所述导轨和所述引导块分别设置有: 嵌合部,它们通过相互嵌合从而能够限制所述引导块沿着所述纵壁部的相对移动;和卡合部,它们通过相互卡合从而能够限制在所述纵壁部的侧方脱离的所述引导块的相对移动, 具备导轨侧的卡合部,在所述引导块组装时,该导轨侧的卡合部被引导块侧的卡合部按压,从而向沿着所述纵壁部的方向弯曲,并通过弹性复原而能够与所述引导块侧的卡合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具备卡合孔,该卡合孔的周缘部被设置于所述引导块的卡合突部按压而弯曲,从而该卡合孔能够与所述卡合突部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卡合突部按压的所述卡合孔的周缘部是具有自由端的爪部,该自由端与所述引导块的组装方向交叉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突部具备能够按压所述周缘部的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部具有朝所述纵壁部的侧方突出的凸缘,并且 具备设置于所述凸缘的所述导轨侧的卡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导轨侧的卡合部,该导轨侧的卡合部设置在与所述纵壁部交叉的所述导轨的底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部具有向所述纵壁部的侧方延伸的凸缘, 所述导轨具备通过切开所述凸缘从而向所述纵壁部的侧方突出地形成的嵌合突部,所述引导块具备嵌合凹部,该嵌合凹部通过从所述纵壁部的侧方组装于所述导轨,从而能够供所述嵌合突部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由软质的金属材料形成, 所述引导块由硬质的树脂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构成所述抑止机构,该抑止机构通过与所述支承部件的限制突部抵接从而能够对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活动板的向上倾斜动作进行限制。
10.一种车辆用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导轨,其沿车顶开口部的宽度方向端部形成支承部件的移动路径,所述支承部件将能够开闭所述车顶开口部的活动板支承于上方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和 引导块,其具有能够与设置于所述支承部件的限制突部卡合的引导槽且固定于所述导轨,从而构成能够根据所述支承部件的移动位置而对支承于所述支承部件的活动板的动作姿势进行控制的抑止机构, 在所述导轨设置有卡合部,在所述引导块组装时,该卡合部被所述引导块按压而弯曲,并通过弹性复原而能够与所述引导块卡合。
【文档编号】B60J7/02GK204109750SQ201420463628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6日
【发明者】丸山纯, 梁元铭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