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9085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并且涉及通过简化形成换挡杆的构造从而实现主要成本的降低的换挡杆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的自动变速器车辆中,通常地,驻车挡位(P)、倒车挡位(R)、空挡位(N)和前进挡位(D)线性部署,并且可以通过枢转换挡杆选择其中一个挡位,并且当换挡杆旋转时,缆线被拉动,因此缆线的操作力传递至变速器。

亦即,由于缆线连接至换挡杆的点从换挡杆的枢转中心向上分离,当换挡杆枢转时,随着缆线根据枢转角度而被拉动或释放,缆线的操作力传递至变速器,因此通过识别传递的操作力进行挡位的换挡。

同时,换挡杆设备被构造成除了P、R、N和D挡位之外还包括作为手动模式的M挡位,并且将换挡杆移动至垂直于由P、R、N和D挡位形成的线性方向的方向从而选择手动模式。在手动模式下,其被构造成通过传感器的被传递至变速器的信号检测换挡杆的“+”和“–”方向操作。

同时,当在P、R、N和D挡位之间进行换挡至P挡时,不仅操作换挡而且需要操作P挡位置开关。用于确定驾驶员的P挡换挡意图的P挡位置开关设置在换挡杆中或者分离地安装,从而根据驾驶员是否打算换挡至P挡从而执行P挡换挡。

换挡杆设备需要包括传感器开关,所述传感器开关用于在手动模式下检测换挡杆的“+”和“–”位置,并且换挡杆设备进一步需要分开地包括位置开关,所述位置开关用于决定P挡,因此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工作步骤也增加。

因此,需要一种方案,所述方案可以降低主要成本同时维持在手动模式下检测换挡位置和确定P挡的换挡意图的功能。

公开于本发明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所述换挡杆装置整合了在手动模式下确定是否换挡至P挡以及是否换挡至升挡位和降挡位的系统,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可以包括:换挡杆,所述换挡杆被构造成在前后方向上枢转从而选择自动模式挡位或者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选择手动模式;旋转端子,所述旋转端子在所述换挡杆的外周上在所述换挡杆的枢转方向上围绕所述换挡杆的枢转中心延伸,并且被构造成当所述换挡杆枢转时与所述换挡杆一起旋转;接合杆,所述接合杆包括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在所述换挡杆的侧面与所述换挡杆可连接并且当所述换挡杆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允许选择手动模式,并且包括公共接触部,当所述换挡杆选择手动模式时所述公共接触部与旋转端子电连接;和固定端子,所述固定端子设置在所述接合杆中从而选择性地接触所述换挡杆的旋转端子并且被构造成当所述换挡杆移动时选择驻车(P)挡或作为手动模式挡位的升挡位/降挡位。所述换挡杆当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能够选择手动模式而在自动模式挡位下选择前进(D)挡。

所述接合杆的切换机构可以包括:切换构件,所述切换构件设置在所述接合杆中从而可旋转并且在选择所述换挡杆的手动模式之时通过接触所述换挡杆而旋转;和可移动构件,所述可移动构件被设置成当所述切换构件旋转时与所述切换构件关联地竖直移动并且包括电刷端子,所述电刷端子维持与所述接合杆的公共接触部的接触状态。

所述接合杆可以进一步包括手动模式端子,所述手动模式端子被设置成与所述可移动构件的电刷端子可连接,在连接所述电刷端子之时,在选择所述换挡杆的手动模式之时所述可移动构件移动从而传递信号以选择手动模式。

所述可移动构件可以被设置成弹性地支撑在弹性构件上,所述弹 性构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接合杆中。

可以在所述旋转端子中形成第一接触突出部,因此所述第一接触突出部可以通过所述换挡杆的移动选择性地连接从而接触P挡或作为所述固定端子的手动挡位的升挡位或降挡位。

所述固定端子可以包括P挡接触部;升挡接触部;和降挡接触部,所述降挡接触部被形成为接触所述第一接触突出部,并且所述P挡接触部、所述升挡接触部和所述降挡接触部可以被连续设置成在所述换挡杆的枢转方向上围绕所述换挡杆的枢转中心分离。

所述固定端子的升挡接触部和降挡接触部可以基于所述换挡杆的枢转中心分别设置在与所述公共接触部相反的位置处。

可以在与所述第一接触突出部对称的位置处围绕所述换挡杆的枢转中心在所述旋转杆中形成第二接触突出部,所述第一接触突出部可以通过所述换挡杆的移动选择性地接触所述P挡接触部、所述升挡接触部和所述降挡接触部,并且所述第二接触突出部可以接触所述公共接触部。

所述公共接触部可以以等于所述升挡接触部和所述降挡接触部彼此分离的距离的宽度在所述换挡杆的枢转方向上延伸。

可以在与所述固定端子的P挡接触部相反的位置处围绕所述换挡杆的枢转中心在所述接合杆中设置准备接触部。

可以在与所述第一接触突出部对称的位置处围绕所述换挡杆的枢转中心在所述旋转端子中形成第二接触突出部,因此当所述第一接触突出部连接至所述P挡接触部时所述第二接触突出部可以连接至所述准备接触部。

所述固定端子的升挡接触部和降挡接触部被设置成当所述换挡杆在所述自动模式挡位下选择所述D挡时,所述旋转端子的第一接触突出部设置在选择手动模式时的所述升挡接触部和所述降挡接触部彼此分离的中心处。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将确定是否换挡至P挡和是否在手动模式下换挡至升挡位和降挡位的系统整合在一起,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

亦即,在相关技术中,确定是否换挡至P挡的P挡位置开关和确 定是否在手动模式下换挡至升挡位和降挡位的手动开关是分开的,因此制造成本增加,但是在本发明中,将这些开关整合成一个系统,因此制造成本得以降低。

应当理解,此处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大客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汽车,包括各种舟艇、船舶的船只,航空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可插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车辆(例如源于非石油的能源的燃料)。正如此处所提到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动力源的车辆,例如汽油动力和电力动力两者的车辆。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描述,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示例性换挡杆装置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用于描述图1中显示的示例性换挡杆装置的手动模式换挡操作的示意图。

图4为显示图1中显示的示例性换挡杆装置的示意图。

图5、图6、图7和图8为用于描述图1中显示的换挡杆装置的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显示了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 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的示意图。图2和图3为用于描述图1中显示的换挡杆装置的手动模式换挡操作的示意图。图4为显示图1中显示的换挡杆装置的示意图。图5、图6、图7和图8为用于描述图1中显示的换挡杆装置的操作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1至图4中所示,本发明的换挡杆装置包括换挡杆100,所述换挡杆100被设置成在前后方向上枢转从而选择自动模式挡位,或者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从而选择手动模式;旋转端子200,所述旋转端子200在换挡杆100的外周上围绕换挡杆100的枢转方向延伸从而当换挡杆100枢转时一起旋转;接合杆300,所述接合杆300包括切换机构320,所述切换机构320在换挡杆100的侧面与换挡杆100连接以允许选择手动模式并且包括公共接触部340,当选择换挡杆100的手动模式时所述公共接触部340与旋转端子200电连接;和固定端子400,所述固定端子400安装在接合杆300中从而选择性地接触换挡杆100的旋转端子200并且被构造成通过换挡杆100的移动选择P挡或作为手动模式挡位的升挡位/降挡位。在此,由于旋转端子200和固定端子400被构造成传递电信号,因此电缆线进行连接以及在接触端子之间传递信号的结构中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省略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换挡杆100被设置成当在前后方向上枢转时选择作为自动模式挡位的驻车挡位(P)、倒车挡位(R)、空挡位(N)和前进挡位(D),并且当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选择手动模式中的M位。特别地,换挡杆100被构造成在选择自动模式挡位中的D挡时在左右方向上选择手动模式,并且被构造成从作为前进挡位的D挡切换成手动模式从而对挡位进行升挡或降挡。

同时,旋转端子200在换挡杆100的枢转方向上延伸从而当换挡杆100枢转时一起旋转,并且旋转端子200围绕枢转中心A设置在换挡杆100的外周上。旋转端子200被构造成安装在接合杆300中并且与换挡杆100的操作关联地旋转并且通过换挡杆100的操作与设置在接合杆300(下文描述)中的各个挡位接触部电连接从而传递相应挡位 的信号。

接合杆300包括切换机构320,所述切换机构320连接至换挡杆100的侧面并且当在换挡杆10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与换挡杆100关联地操作,并且公共接触部340与旋转端子200电连接。在此,切换机构320被构造成当在D挡下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传递信号从而将当前模式切换成手动模式,并且公共接触部340被构造成当当前模式切换成手动模式换挡杆100枢转时传递位置信号。这将在下文详细描述。

同时,固定端子400被设置成传递P挡或作为手动模式挡位的升挡位/降挡位的信号,并且固定端子400安装在接合杆300中从而选择性地接触换挡杆100的旋转端子200,因此传递换挡至P挡或升挡位或降挡位的信号。

在本发明中,参考图1和图4,当换挡杆100在前后方向上枢转时,选择自动模式挡位,而在P挡的情况下,与换挡杆100一起旋转的旋转端子200选择固定端子400的P挡位,所得的信号被传递从而允许换挡至P挡。

此外,当通过切换成手动模式进行换挡时,安装在接合杆300中的切换机构320传递信号以通过使换挡杆10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来将自动模式切换成手动模式,并且当通过操作换挡杆100进行升挡或降挡时,旋转端子200接触固定端子400的升挡位或降挡位,所产生的信号被传递,因此在手动模式下进行升挡或降挡。

亦即,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安装在换挡杆100中的旋转端子200和安装在接合杆300中的固定端子400进行P挡位和升挡位和降挡位,因此将P挡和手动模式挡位位置检测系统整合在一起。因此,由于检测P挡位和手动模式中的挡位的系统不再单独设置,从而使得制造成本降低。

将参照图2和3中所示详细描述本发明,接合杆300的切换机构320由如下组成:切换构件322,所述切换构件安装在接合杆300中从而可旋转并且在选择换挡杆100的手动模式之时旋转从而接触换挡杆100;可移动构件324,所述可移动构件324被设置成当切换构件322旋转时与切换构件322关联地竖直移动并且包括电刷端子326,所述电刷端子326维持与公共接触部340的接触状态。在此,可移动构件324 弹性地支撑在弹性构件328上,所述弹性构件328固定地安装在接合杆300中,因此当换挡杆100再次恢复至自动模式挡位时可移动构件324可以通过弹性构件328的弹力恢复至初始位置。

此外,接合杆300进一步包括手动模式端子360,所述手动模式端子360被设置成与可移动构件324的电刷端子326可连接,当与电刷端子326连接时,在选择换挡杆100的手动模式之时所述可移动构件324移动从而传递信号以选择手动模式。

亦即,如图2中所示,接合杆300的切换机构320由切换构件322和可移动构件324组成,并且切换构件322被构造成安装在接合杆300中从而可旋转,并且当换挡杆10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通过接触换挡杆100而旋转。在此,在换挡杆100中形成接触倾斜表面102,并且在切换构件322的一个端部处形成对应于接触倾斜表面102的接触突出部322a,因此当换挡杆100移动时切换构件322的接触突出部322a沿着换挡杆100的接触倾斜表面102移动从而使切换构件322平稳旋转。

同样地,可以在切换构件322的另一个端部处形成旋转突出部322b,所述旋转突出部322b旋转并且如图3中所示,当切换构件322通过换挡杆100旋转时,旋转突出部322b推动可移动构件324从而使可移动构件324向下移动。因此,如图5中所示,设置在可移动构件324中的电刷端子326向下移动并且当电刷端子326接触安装在接合杆300中的手动模式端子360时,基于手动模式的信号被传递从而进行换挡至手动模式。

在此,电刷端子326被构造成维持与接合杆300的公共接触部340的接触状态并且用于在将自动模式切换成手动模式之时传递信号,并且当电刷端子326接触手动模式端子360时用于传递手动模式挡位(下文描述)的升挡位和降挡位的信号。

同时,如图4中所示,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在旋转端子200中形成,并且当换挡杆100移动时,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可以选择性地连接从而接触P挡或作为手动挡位的升挡位或降挡位。

在此,固定端子400由如下组成:P挡接触部420;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所述降挡接触部460被形成为接触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并且P挡接触部420、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可以被 安装成在换挡杆100的枢转方向上围绕换挡杆100的枢转中心A依序分离。固定端子400的P挡接触部420、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可以在彼此相反的安装方向上安装。

特别地,固定端子400的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可以被安装成使得当换挡杆100选择手动模式而在自动模式挡位下选择D挡时,旋转端子200的第一接触突出部220设置在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彼此分离的中心处。因此,当换挡杆100在D挡下选择手动模式时,由于第一接触突出部220设置在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之间的中心处,升挡和降挡的换挡行程以相同的间隔形成。

亦即,在本发明中,当换挡杆100在前后方向上枢转时旋转端子200与换挡杆100关联地旋转,第一接触突出部220接触P挡接触部420从而进行换挡至P挡,并且当换挡杆100在D挡位下切换成手动模式并且之后在前后方向上枢转时,第一接触突出部220选择性地接触升挡接触部440或降挡接触部460从而在手动模式下进行升挡或降挡。

详细地,第二接触突出部240在与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对称的位置处围绕换挡杆100的枢转中心A形成,并且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可以通过换挡杆100的移动选择性地接触P挡接触部420、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并且第二接触突出部240可以接触公共接触部340。

这样,在旋转端子200中,由于形成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和第二接触突出部240,第一接触突出部220通过操作换挡杆100接触升挡接触部440或降挡接触部460,第二接触突出部240连接至公共接触部340,因此,换挡杆100选择手动模式的信号通过公共接触部340被传递和输入第二接触突出部240,同时,用于升挡位或降挡位的信号通过连接至升挡接触部440或降挡接触部460的第一接触突出部220被输入从而在手动模式下进行换挡。

在此,固定端子400的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可以被安装成分别在与公共接触部340相反的位置处围绕换挡杆100的枢转中心A分离。同样地,固定端子400的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 460在与公共接触部340相反的位置处形成,并且旋转端子200的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和第二接触突出部240同样被形成为彼此相反,因此,可以避免各个电缆线之间的干扰并且有可能避免当各个接触部彼此靠近时造成的信号传递的错误。

此外,公共接触部340可以以等于或大于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彼此分离的距离的宽度在换挡杆100的枢转方向上延伸。因此,当旋转端子200的第一接触突出部220选择性地连接至升挡接触部440或降挡接触部460时,第二接触突出部240维持与公共接触部340的连接状态,因此,可以确定至升挡位或降挡位的换挡信号同时识别进入手动模式。

同时,准备接触部380可以围绕换挡杆100的枢转中心A设置在与固定端子400的P挡接触部420相反的位置处。

在此,第二接触突出部240在与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对称的位置处围绕换挡杆100的枢转中心A形成,并且当第一接触突出部220接触P挡接触部420时,第二接触突出部240可以连接至准备接触部380。

亦即,当换挡杆100在前后方向上枢转从而在自动模式挡位下选择P挡时,旋转端子200的第一接触突出部220可以接触P挡接触部420并且第二接触突出部240连接至准备接触部,因此可以输入P挡位的信号。在此,被设置成平稳地传递旋转端子200的电信号的准备接触部可以在与P挡接触部420相反的位置处形成。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换挡杆装置的操作。

在图4中,通过在自动模式挡位下选择D挡进行前进,并且在D挡的情况下,当换挡杆100在前后方向上枢转时通过拉动缆线决定相应的挡位。

同样地,当选择D挡作为换挡杆100的挡位时,在选择手动模式之时当换挡杆10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时,操作机构的可移动构件324向下移动,如图5中所示。因此,可移动构件324的电刷端子326向下移动从而接触安装在接合杆300中的手动模式端子360,并且通过选择手动模式的信号被传递从而将当前模式切换成手动模式。

在所述状态下,如图6中所示,当挡位升挡时,随着换挡杆100向前移动,旋转端子200旋转,因此第一接触突出部220接触升挡接 触部440从而进行换挡至升挡位,并且如图7中所示,当挡位降挡时,随着换挡杆100向后移动,旋转端子200旋转,因此第一接触突出部220接触降挡接触部460从而换挡至降挡位。在该情况下,即使第一接触突出部220移动至升挡接触部440和降挡接触部460,旋转端子200的第二接触突出部240维持与公共端子的接触状态。

同时,在图8中,换挡杆100选择P挡并且当换挡杆100在自动模式挡位下枢转至P挡时,对于旋转端子200,第一接触突出部220接触P挡接触部420,并且第二接触突出部240连接至准备接触部380。因此,基于P挡的信号被传递从而允许换挡至P挡,并且在该情况下,由于切换机构320的电刷端子326不接触手动模式端子360,进行换挡至P挡。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用于车辆的换挡杆装置,将确定是否换挡至P挡和是否在手动模式下换挡至升挡位和降挡位的多个系统整合在一起,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时间。

亦即,在相关技术中,确定是否换挡至P挡的P挡位置开关和确定是否在手动模式下换挡至升挡位和降挡位的手动开关是分开的,因此制造成本增加,但是在本发明中,这些开关整合成一个系统,因此制造成本降低。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旨在成为穷举的,也并不旨在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