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83247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改善燃耗性能等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谋求车辆的低燃耗化的充气轮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是如下技术:通过将轮胎的截面宽度W与外径L的比W/L设为0.25以下,减小轮胎的前面投影面积(从充气轮胎的滚动方向观察时的投影面积),来降低轮胎周边的空气阻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135774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要求开发不仅能够发挥燃耗性能、也能够同时以高水准发挥操纵稳定性能和/或载重耐久性能的充气轮胎,但并不清楚在仅控制上述的比W/L的情况下能否将这些性能的全部均衡地发挥。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做出的,尤其是,其目的在于,提供均衡地改善了燃耗性能、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载重耐久性能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从一对胎圈部经由一对胎侧部呈圆环状架设于胎面部的胎体层,总宽度SW和外径OD满足SW/OD≤0.3的关系,并且内径ID和外径OD满足ID/OD≥0.7的关系。在轮胎子午剖视下,在夹着轮胎赤道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各侧,假想存在通过胎肩圆弧的延长线与侧圆弧的延长线的交点且与轮胎内周面垂直的一对第1分界线、以及通过轮辋确认线且与轮胎内周面垂直的一对第2分界线,将上述第1分界线与上述第2分界线之间的区域分别设为第1区域,并且将比上述第2分界线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分别设为第2区域。上述第1区域的面积X1(mm2)与上述第1区域的内周面的周线长Y1(mm)之比X1/Y1为12以上且30以下。上述第2区域的面积X2(mm2)与上述第2区域的内周面的周线长Y2(mm)之比X2/Y2为10以上且15以下。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对总宽度SW与外径OD的关系、内径ID与外径OD的关系、以及以轮胎子午剖视看到的预定区域的形状进行了限定。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尤其能够均衡地改善燃耗性能、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载重耐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剖视图。

图2是放大地示出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的轮胎子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基本实施方式以及附加的实施方式1~8)进行说明。此外,这些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置换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而且,上述实施方式所包括的各种实施方式能够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任意地组合。

[基本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对其基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另外,轮胎周向是指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环绕方向。而且,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CL(轮胎赤道线)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轮胎赤道线)的一侧。此外,轮胎赤道面CL(轮胎赤道线)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正交且通过充气轮胎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提及的诸项规定(例如,轮辋尺寸、规定气压、负荷载重)设为依据由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的国际标准(ISO)的规定而得出的规定。不过,在ISO中没有规定的情况下,设为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的规定而得出的规定。另外,在尽管在ISO中存在规定、但除了ISO的规定范围以外还存在JIS的规定范围的情况下,设为依据ISO的规定和JIS的规定中某一方而得出的规定。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从胎面部到胎圈部为止的区域的轮胎子午剖视图。即,该图所示的充气轮胎1以胎面部A为中心,连续地形成有一对的、胎肩部B、B、胎侧部C、C以及胎圈部D、D。并且,从胎面部A到胎圈部D、D分别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充气轮胎整体形成环状。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作为充气轮胎1的构成要素,配设有胎圈芯12、胎圈包布14、胎体层16、带束层18、胎面橡胶20、一对胎侧橡胶22、22以及内衬层24。

胎圈芯12例如具有将胎圈丝在轮胎周向上呈圆环状地卷绕的构造,位于其轮胎径向外侧的胎圈包布14为了实现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能等而由比其他橡胶材料硬质的橡胶材料构成。

胎体层16是经由各部D、C、B、A、B、C、D架设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芯12、12之间的形成轮胎的骨架的部件。此外,图1所示的胎体层16由一张胎体构成,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胎体层16也可以由多张胎体构成。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胎体帘线的纤度可以设为1400dtex/2以上且2000dtex/2以下,优选设为1440dtex/2以上且1860dtex/2以下。另外,胎体帘线的每轮胎宽度方向50mm的打进根数可以设为40根以上且50根以下。

带束层18是如下部件:其位于胎体层16的轮胎径向外侧,将胎体层16强有力地紧固,提高胎面部A的刚性。带束层18由从轮胎径向内侧朝向外侧依次形成的多张的、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是两张的带束18a、18b构成。带束18a、18b具有带束帘线彼此交叉的构造。

胎面橡胶20是在胎面部A中主要防止胎体层16和带束层18的磨损和/或外伤的轮胎的外皮部件。

胎侧橡胶22是如下的轮胎的外皮部件:其位于胎面橡胶2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在从胎肩部B到胎侧部C的区域中位于胎体层16的轮胎径向外侧、另外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胎侧橡胶22在轮胎行驶时耐反复的弯曲变形,保护胎体层16以防外力的影响,防止其外伤。

内衬层24是位于轮胎内周面的、覆盖胎体层16的带状的橡胶片部件,是防止因胎体层16的暴露而引起的氧化的且防止被填充至轮胎的空气的泄漏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上述的各构成要素12、14、16、18、20、22、24的充气轮胎1,既可以指定车辆安装方向,也可以不指定。

另外,在充气轮胎1中,在图1所示的胎面部A的表面(胎面表面)设置有主槽。在此,主槽是指槽宽度为3mm以上且槽深度为2.5mm以上的槽。另外,上述主槽也包括规定了形成于胎面表面的各种胎面花纹的、在任何方向上延伸的主槽。即,上述主槽可以是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主槽(以下,有时称为“周向主槽”),或者也可以是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主槽(包括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主槽,以下有时称为“倾斜主槽”)。另外,在上述主槽为倾斜主槽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包括其至少一端与周向主槽连通的主槽,另外还包括不与周向主槽连通的主槽。此外,在图1中,作为这些主槽,示出了4条主槽26a、26b、26c、26d。

在以上那样的前提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总宽度SW、外径OD、内径ID定义成以下那样。

即,总宽度SW(参照图1)是指在对充气轮胎1组装轮辋、填充了规定气压的无负荷状态下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是包括形成于胎侧部C的外侧面上的设计部分的尺寸。外径OD(参照图1)是指在对充气轮胎1组装了轮辋的状态下的轮胎径向最大尺寸。内径ID(参照图1)是指从被识别为通常轮辋径的尺寸中去除轮辋的厚度后而得到的尺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总宽度SW、外径OD以及内径ID的单位都是mm。

基于这些定义,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总宽度SW和外径OD满足SW/OD≤0.3的关系,并且内径ID和外径OD满足ID/OD≥0.7的关系。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轮胎子午剖视下,在夹着轮胎赤道面CL的轮胎宽度方向各侧,假想存在通过胎肩圆弧a1的延长线与侧圆弧a2的延长线的交点且与轮胎内周面垂直的一对第1分界线b1和通过轮辋确认线(日文:リムチェックライン)L且与轮胎内周面垂直的一对第2分界线b2,将第1分界线b1与第2分界线b2之间的区域分别设为第1区域R1,并且将比第2分界线b2靠轮胎径向内侧的区域分别设为第2区域R2。

在此,胎肩圆弧a1是指对位于胎面部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陆部的踏面的轮廓进行规定的圆弧,侧圆弧a2是指对位于胎面部A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陆部的侧壁面的轮廓进行规定的圆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未图示,但基本上假定有在胎肩圆弧a1与侧圆弧a2之间存在其他圆弧的类型的轮胎外周的轮廓线。然而,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例外地不存在上述其他的圆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胎肩圆弧a1与侧圆弧a2相接。因此,在不存在上述其他的圆弧的情况下,上述的胎肩圆弧a1的延长线与侧圆弧a2的延长线的交点可置换成胎肩圆弧a1与侧圆弧a2的交点。

基于这些定义,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第1区域R1的面积X1(mm2)与第1区域R1的内周面的周线长Y1(mm)之比X1/Y1为12以上且30以下。

另外,第2区域R2的面积X2(mm2)与第2区域R2的内周面的周线长Y2(mm)之比X2/Y2为10以上且15以下。

(作用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总宽度SW与外径OD之比SW/OD设为0.3以下。由此,能够使总宽度SW相对于外径OD成为充分窄而减小轮胎的前面投影面积,其结果是,能够降低轮胎的空气阻力,提高燃耗性能。

然而,通常,在使总宽度SW相对于外径OD变窄了的情况下,接地面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变小,所以无法充分地获得转弯能力,不容易实现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能。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内径ID与外径OD之比ID/OD设为0.7以上,减小截面高度。由此,能够在车辆回转时充分地产生转弯力,乃至能够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能。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对特定区域(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面积(X1、X2)与这些区域的内周面的周线长(Y1、Y2)之比(X1/Y1、X2/Y2)进行控制。特定区域的面积与其内周面的周线长之比、即特定区域的面积除以其内周面的周线长而得到的值,是表示沿着与该区域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测定到的宽度的平均值(平均宽度)的值。并且,该值能够作为表示轮胎滚动时的特定区域的变形方向上的刚性和/或挠曲难度的指标。

通常,在增大了内径ID与外径OD之比ID/OD的情况下,变得无法充分地确保在轮胎滚动时能够挠曲的侧区域,不容易实现优异的载重耐久性能。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第1区域(第2区域),通过将比X1/Y1(比X2/Y2)设为12以上(10以上),能够充分地确保轮胎滚动时的第1区域(第2区域)的变形方向上的刚性,发挥优异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对于第1区域(第2区域),通过将比X1/Y1(比X2/Y2)设为12以上(10以上),能够抑制轮胎滚动时的预定区域的挠曲,发挥优异的载重耐久性能。

另一方面,对于第1区域(第2区域),通过将比X1/Y1(比X2/Y2)设为30以下(15以下),能够不过度增大上述平均宽度,抑制轮胎重量的增大,乃至发挥优异的燃耗性能。

此外,在将上述比X1/Y1(比X2/Y2)设为14(11)以上且28(14)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分别以更高水准发挥上述效果。

如以上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通过适当控制总宽度SW与外径OD的关系、内径ID与外径OD的关系、以及以轮胎子午剖视看到的预定区域的形状,尤其能够均衡地改善燃耗性能、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载重耐久性能。

此外,以上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是可经过通常的各制造工序、即轮胎材料的混合工序、轮胎材料的加工工序、生胎的成型工序、硫化工序以及硫化后的检查工序等而获得的充气轮胎。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进行生胎的成型和硫化,以使得针对经过硫化后的检查工序而完成了的轮胎,在对其组装轮辋的状态下施加了规定气压时,实现上述的总宽度SW与外径OD的关系、内径ID与外径OD的关系、以及以轮胎子午剖视看到的预定区域的形状。

[附加的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上述基本实施方式,对能够任意选择性地实施的附加的实施方式1~8进行说明。

(附加的实施方式1)

在基本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将图1所示的一对第1分界线b1、b1间的区域设为第3区域R3的情况下,优选第3区域R3的面积X3(mm2)与第3区域的内周面的周线长Y3(mm)之比X3/Y3为11以上且15以下(附加的实施方式1)。

在此,第3区域R3的面积X3(mm2)除以其内周面的周线长Y3(mm)而得到的值,是表示沿着与第3区域R3的延伸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测定到的宽度的平均值(平均宽度)的值。并且,该值能够作为确定轮胎滚动时的第3区域R3的变形方向上的刚性和/或能够配设于胎面部A的槽的最大深度的指标。

在这样的见解下,通过将比X3/Y3设为11以上,能够充分地确保配设于胎面部A的槽的深度,乃至能够提高排水性能。另外,通过将比X3/Y3设为15以下,能够不过度增大胎面部的厚度,抑制轮胎重量、乃至抑制滚动阻力,进一步改善燃耗性能。而且,通过将比X3/Y3设为15以下,能够抑制胎面部的厚度,抑制车辆回转时的陆部的倒陷,所以能够进一步改善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在将上述比X3/Y3设为12以上且14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分别以更高水准发挥上述效果。

(附加的实施方式2)

在基本实施方式以及向基本实施方式组合了附加的实施方式1而得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优选上述比X1/Y1比上述比X2/Y2大(附加的实施方式2)。

通过使上述比X1/Y1比上述比X2/Y2大,能够使轮胎滚动时的挠曲量较大的第1区域的平均宽度更大。由此,能够抑制胎侧部C的挠曲,乃至能够进一步提高载重耐久性能。

(附加的实施方式3)

图2是对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进行放大地表示的轮胎子午剖视图。在基本实施方式以及向基本实施方式组合了附加的实施方式1或附加的实施方式2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以轮胎子午剖视,以轮胎外周面的轮廓线和轮胎赤道面CL的交点为胎面顶点T,假想存在通过轮胎径向位置与胎面顶点T相距轮胎截面高度SH的0.25倍的距离的轮胎外周面上的位置且与轮胎内周面正交的一对第3分界线b3,在将第2分界线b2与第3分界线b3之间的区域分别设为第4区域R4的情况下,优选第1区域R1中的轮胎最大厚度位置存在于第4区域R4(附加的实施方式3)。

在此,第4区域R4是指在被规定作为第1分界线b1与第2分界线b2之间的区域的第1区域R1中、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一部分。另外,轮胎截面高度SH是指使从轮胎外径OD减去轮胎内径ID后得到的值除以2而得到的尺寸。而且,轮胎最大厚度是指能够在第1区域R1内以与轮胎内周面正交了的样态绘出的线段中、最长的线段的尺寸。

通过使第1区域R1中的轮胎最大厚度位置存在于第4区域R4,能够增大即使在第1区域R1中轮胎滚动时的挠曲量也算是特别多的第4区域R4的厚度,进一步提高载重耐久性能。

(附加的实施方式4)

在基本实施方式以及向基本实施方式组合了附加的实施方式1~附加的实施方式3中的至少一项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在轮胎子午剖视下,以轮胎外周面的轮廓线与轮胎赤道面CL的交点为胎面顶点T,假想存在通过轮胎径向位置与胎面顶点T相距轮胎截面高度的0.5倍的距离的轮胎外周面上的位置、且与轮胎内周面正交的一对第4分界线b4,在将第1分界线b1与第4分界线b4之间的区域分别设为第5区域R5的情况下,优选第5区域R5中的轮胎厚度的变化量为2mm以下(附加的实施方式4)。

在此,第5区域R5是指在被规定作为第1分界线b1与第2分界线b2之间的区域的第1区域R1中的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一部分。

通过将第5区域R5中的轮胎厚度的变化量设为2mm以下,能够不过度增大第5区域R5中的轮胎厚度的变动,尤其是能够抑制在轮胎滚动时第5区域R5的一部分局部歪曲,乃至进一步提高载重耐久性能。

此外,在将第5区域R5中的轮胎厚度的变化量设为1mm以下的情况下,能够以更高水准发挥上述效果。

(附加的实施方式5)

在基本实施方式以及向基本实施方式组合了附加的实施方式1~附加的实施方式4中至少一项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也可以是,在轮胎子午剖视下,在胎体层16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配设月牙状的侧加强橡胶28(附加的实施方式5)。在此,侧加强橡胶28是指比胎侧橡胶22硬度高的橡胶,通常是在漏气保用轮胎中使用的橡胶。

在胎体层16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配设了月牙状的侧加强橡胶28的情况下,能够使轮胎滚动时的胎肩部B和胎侧部C的变形更小,乃至能够进一步改善载重耐久性能。此外,在配设了图1、2所示的侧加强橡胶28的情况下,即使在轮胎爆胎而气压变成了100kPa以下的情况下,侧加强橡胶28也能够抑制轮胎的挠曲,轮胎能够以一定速度行驶一定距离。

(附加的实施方式6)

在向基本实施方式至少组合了附加的实施方式5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优选上述侧加强橡胶的6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为0.01以上且0.1以下(附加的实施方式6)。在本发明中,损耗角正切(tanδ)是依据JIS-K6394,使用粘弹性光谱仪(东洋精机制作所制),在频率20Hz、初始应变10%、动态应变±2%、温度60℃的条件下测定到的。

通常,损耗角正切(tanδ)与所谓的损失弹性模量一并成为能量损失的指标,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上述侧加强橡胶的6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设为0.1以下,能够在从胎肩部B到胎侧部C的区域中抑制轮胎滚动时的发热。其结果是,能够使滚动阻力更小而进一步改善燃耗性能,并且能够抑制由上述发热引起的磨损而进一步改善载重耐久性能。

(附加的实施方式7)

在向基本实施方式至少组合了附加的实施方式5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优选上述侧加强橡胶的20℃下的JIS-A硬度为60以上且80以下(附加的实施方式7)。在本发明中,JIS硬度是依据JIS K-6253、使用A类型的硬度计在温度20℃的条件下测定到的邵氏硬度。

通过将上述加强橡胶的20℃下的JIS-A硬度设为60以上,能够在从胎肩部B到胎侧部C的区域中提高刚性,抑制轮胎滚动时的变形。其结果是,因上述刚性的提高而能够抑制磨损,进一步改善载重耐久性能。

另外,通过将上述加强橡胶的20℃下的JIS-A硬度设为80以下,能够在从胎肩部B到胎侧部C的区域中不过度提高刚性,乃至提高乘车舒适性。

(附加的实施方式8)

如图1所示,以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第1分界线b1与轮胎外周面的轮廓线的交点为基准点P1、P2,将沿着两个基准点P1、P2间的轮胎外周面的轮廓线的长度设为胎面展开宽度TDW。另外,如图1所示,以轮胎外周面的轮廓线与轮胎赤道面CL的交点P3为胎面顶点P3,将连结基准点P1(P2)和胎面顶点P3的线段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θ。

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基本实施方式或向基本实施方式至少组合了附加的实施方式1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优选胎面展开宽度TDW与总宽度SW之比TDW/SW为0.8以上且小于1,而且角度θ为1°以上且5°以下(附加的实施方式8)。此外,图1所示的角度θ的大小是为了使该角度θ的取得方式明确可见而与实际尺寸相比夸大地示出的大小,不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大小进行推定而得出的大小。

通过将比TDW/SW设为0.8以上,能够充分地确保接地宽度,容易产生转弯力,乃至进一步改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通过将比TDW/SW设为小于1,能够充分地实现滚动阻力的降低效果,进一步改善燃耗性能。

接着,通过将角度θ设为1°以上,能够不过度提高图1所示的胎面部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区域的接地压,进一步改善操纵稳定性能。另外,通过将角度θ设为5°以下,能够不过度提高胎面部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区域的接地压,进一步改善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在将比TDW/SW设为0.86以上且0.98以下的情况下,以及将角度θ设为2°以上且4°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分别以更高水准发挥上述效果。

实施例

制作将轮胎尺寸设为155/55R20,具有图1所示的各构成要素(除了侧加强橡胶28以外)、且满足表1-1、表1-2或表1-3所示的诸条件(总宽度SW、外径OD、内径ID、第1区域R1的面积X1与内周面的周线长Y1之比X1/Y1、第2区域R2的面积X2与内周面的周线长Y2之比X2/Y2、第3区域R3的面积X3与内周面的周线长Y3之比X3/Y3、第1区域R1中的轮胎最大厚度位置、第5区域R5中的轮胎厚度的变化量、侧加强橡胶22的有无、侧加强橡胶的60℃下的损耗角正切(tanδ)、侧加强橡胶的20℃下的JIS-A硬度、胎面展开宽度TDW与总宽度SW之比TDW/SW、以及角度θ)的比较例1~2以及实施例1~11中的充气轮胎。

与此相对,制作将轮胎尺寸设为205/55R16,具有图1所示的各构成要素(除了侧加强橡胶28以外)、且满足表1-1所示的诸条件的现有例的充气轮胎。

对于这样制作的现有例、比较例1~2以及实施例1~11的各试验轮胎,进行关于燃耗性能、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载重耐久性能的评价。将这些结果一并记入表1-1、表1-2以及表1-3。

(燃耗性能)

对各试验轮胎组装轮辋,并安装于排气量1800cc的前轮驱动车,在1周2km的试验场以时速100km/h行驶50周,算出燃料消耗率。然后,算出以现有例的燃料消耗率为基准(100)的情况下的、各实施例中的燃耗改善率。该评价表示为数值越大则燃耗性能越高。

(操纵稳定性能)

对各试验轮胎组装轮辋,并安装于排气量1800cc的前轮驱动车,实施一边在1周2km的试验场进行变道一边行驶了3周时的、由3名驾驶员进行的感官性评价,算出评价值的平均值。然后,基于该算出结果进行以现有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关于该评价,指数越大则表示操纵稳定性能越高。

(载重耐久性能)

使用筒径1707mm的转筒试验机,实施JlS D-4230所规定的载重耐久性能试验。该试验,每5小时增加最大负荷能力的20%的载重,测定轮胎破坏了的时刻的行驶距离。然后,基于该测定结果算出以现有例为基准的耐久改善率,进行以现有例为基准(100)的指数评价。关于该评价,指数越大则表示载重耐久性能越高。

将这些的试验结果一并记入表1-1、表1-2以及表1-3。

[表1-1]

[表1-2]

[表1-3]

根据表1-1、表1-2以及表1-3可知,对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总宽度SW与外径OD的关系、内径ID与外径OD的关系、以及以轮胎子午剖视看到的预定区域的形状满足预定的条件的)实施例1~11的充气轮胎,相比于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现有例的充气轮胎而言,都均衡地改善了燃耗性能、操纵稳定性能以及载重耐久性能。

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1的轮胎是在与现有例相同地设定了比X1/Y1、比X2/Y2、比X3/Y3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将轮胎尺寸设为了155/55R20,所以虽然改善了燃耗性能,但操纵稳定性能和载重耐久性能下降了。对于比较例2的轮胎与现有例相比仅增大了比X1/Y1,由此载重耐久性能的改善效果不充分。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

12:胎圈芯;

14:胎圈包布;

16:胎体层;

18:带束层;

18a、18b:带束;

20:胎面橡胶;

22:胎侧橡胶;

24:内衬层;

26a、26b、26c、26d:主槽;

28:侧加强橡胶;

A:胎面部;

B:胎肩部;

C:胎侧部;

CL:轮胎赤道面;

D:胎圈部;

ID:内径;

OD:外径;

P1、P2:基准点;

P3:胎面顶点;

R1:第1区域;

R2:第2区域;

R3:第3区域;

R4:第4区域;

R5:第5区域;

SW:总宽度;

TDW:胎面展开宽度;

Y1:第1区域的内周面的周线长;

Y2:第2区域的内周面的周线长;

Y3:第3区域的内周面的周线长;

a1:胎肩圆弧;

a2:侧圆弧;

b1:第1分界线;

b2:第2分界线;

b3:第3分界线;

b4:第4分界线;

θ:角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