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混合动力机动车的变速箱装置和混合动力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914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用于混合动力机动车的变速箱装置和混合动力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机动车的变速箱装置,包括

- 用于连接变速箱装置与机动车的内燃机的内燃机输入轴,

- 用于连接变速箱装置与机动车的电机的电机输入轴,

- 用于连接变速箱装置与机动车的从动部的输出轴,

- 布置在壳体中的带有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第一齿圈和接片的行星齿轮组,在其上可转动地支承有第一行星齿轮的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的组,其中,第一行星齿轮一方面与第一齿圈且另一方面与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第二行星齿轮与第二太阳轮啮合且第一太阳轮经由齿接合机构传递转矩地与第一行星齿轮相连接,以及

- 多个换档元件,行星齿轮组的元件借助于其被彼此或与壳体可换档地相联接。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这样的变速箱装置的混合动力机动车。



背景技术:

此类变速箱装置和混合动力机动车由文件DE 100 36 966 A1已知。该文件公开了一种变速箱装置,其具有构造成锥盘-缠绕带变速箱的CVT变速箱和拉维娜行星齿轮组。CVT变速箱用于内燃机的驱动力矩的引入。拉维娜组用于电机的驱动力矩的引入以及用于拼合两个驱动力矩以用于产生组合力矩,该组合力矩在输出轴处被提供用于引入到机动车的从动部中。拉维娜组通常包括第一和第二太阳轮、齿圈和在其上支承有两组行星齿轮(即构造成长行星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的组和构造成短行星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的组)的接片。第一行星齿轮(长行星齿轮)一方面与齿圈且另一方面与第一太阳轮啮合。此外,其还与第二行星齿轮啮合,该第二行星齿轮在其侧与第二太阳轮啮合。借助于两个制动器,齿圈和第一太阳轮可被彼此独立地固定在壳体处。借助于两个离合器,一方面CVT变速箱和内燃机输入轴且另一方面第一和第二太阳轮被可换档地彼此相联接。

在本说明书的情况中,术语“连接”被用于两个元件的牢固的且在根据规定的运行期间不可解的传递转矩的连接。有时,此处用于强调其牢固的特征的这样的连接也被称作“牢固连接”,而这不意味着相对根据以上定义的“连接”的意义区别。在此无须强制是两个元件的直接连接;借助于齿接合机构的持久的传递转矩的有效连接(例如一级或多级的齿轮连接)此处应被理解为该术语。与此相对,术语“联接”以通常的方式被使用且不仅包括上述的连接而且包括在根据规定的运行期间可解的联接,其中,后者在需要的情况中被相应明确地称作“可换档地相联接”。在其中使得在两个“可换档地相联接的”元件之间传递转矩成为可能的那个换档状态中,这些元件此处被称作彼此“联结”。在如下情况中,即这些元件中的其中一个是不可旋转的元件,在此还使用术语“被固定”。术语“换档元件”在本说明书的情况中不仅包括相应地可换档地联接转动元件与变速箱壳体的“制动器”,而且包括可换档地联接相应地两个相对于变速箱壳体转动的元件的“离合器”,而且包括通常在多个换档状态中彼此可换档地联接多个元件的较复杂的机构。该术语选择被视为完全不取决于相应元件的结构设计方案。尤其地,不仅所提及的制动器而且所提及的离合器例如可实现成可换档的飞轮、膜片式离合器、同步装置或可以其它方式形状配合或摩擦配合地实现。在此处所使用的术语“太阳轮”、“齿圈”和“接片”将由专业人士理解成,以此不仅可意味着相应的行星齿轮组元件也意味着附属的轴,其中,特定的意义相应地由上下文得出。

利用在所提及的该类型的文献中所公开的变速箱装置,通过换档元件的不同的换档可实现四个前进运行状态,即用于缓慢的电气行驶、电支持的内燃机启动、电支持的内燃机正常行驶和回收式制动。对于混合动力车辆的目前可能的例如原则上还使得快速的电气行驶成为可能的电气化程度而言,这样简单的变速箱结构是不再足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说明一种复杂的变速箱装置,其通过多个可调整的运行模式可鉴于效率最大化和能量节省更好地充分利用混合动力车辆的高的电气化程度。

该目的结合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由此来实现,即在接片上被可转动地支承有第三行星齿轮的组和第四行星齿轮的组,其中,第三行星齿轮一方面与第三太阳轮且另一方面与第四行星齿轮啮合且第四行星齿轮在其侧与第二齿圈啮合,其中,两个齿圈中的每个经由自己的齿接合机构传递转矩地与输出轴相连接。

这使得带有内燃机、电机和借助于其联接内燃机和电机与机动车的从动部的变速箱装置的混合动力机动车成为可能,其特征在于,该变速箱装置构造成其内燃机输入轴与内燃机、其电机输入轴与电机且其输出轴与从动部相连接的根据本发明的变速箱装置。

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式是从属专利权利要求的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变速箱装置的核心是传统的或经修改的拉维娜组和双行星齿轮组在共同的接片上的组合。共同的接片以及三个太阳轮可被用作用于引入内燃机和/或电机的驱动力矩的引入元件,而两个齿圈可被用作引出元件,两者优选经由不同的传动比与输出轴相连接。通过各个元件彼此的合适的换档(也就是说联接)或其在变速箱壳体处的固定,可实现直至五个纯电气的运行模式、五个内燃机式的可电气助力的档位、四个纯内燃机式的带有为了避免牵引损失被脱开的电机的档位、两个内燃机式的带有被一起拖曳的电机的档位和两个无级的运行模式。对于此类最大设计方案而言,经修改的拉维娜组的使用然而是必需的。在使用传统的拉维娜组的情形中仅可实现直至三个电气运行模式、三个内燃机式的档位(电支持或带有为了避免牵引损失被脱开的电机)和两个无级的运行模式。

在上面所说的优选的带有经修改的拉维娜组的实施形式的情形中设置成,在接片上可转动地支承有第五行星齿轮的组,其一方面与第一太阳轮且另一方面与第一行星齿轮啮合。不同于在传统的拉维娜组的情形中,第一太阳轮此处不直接与第一行星齿轮(长行星齿轮)啮合,而是与如同第二行星齿轮(短行星齿轮)那样被支承在相同的接片上的额外的短行星齿轮组且与第一行星齿轮(长行星齿轮)啮合。

为了实现不同的换档位置优选设置有第一换档元件,接片借助于其可换档地与内燃机输入轴相联接。该第一换档元件仅用于内燃机的可选的联结或脱开,其驱动力矩在被联结的状态中始终经由接片被引入。因此,在所有内燃机式的或混合式的运行模式中,内燃机输入轴借助于第一换档元件被联结到接片处;在所有纯电气运行模式中,内燃机输入轴借助于第一换档元件与接片脱开。

另外优选地设置有第二换档元件,其将电机输入轴如此可换档地与接片、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联接,从而使得接片、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或无上述元件可被可选地抗扭地联结到电机输入轴处。那么,第二换档元件的目的是,将电机的力矩在接片处(在这里内燃机的力矩也被引入)或在第二或第三太阳轮处引入。该功能性可利用三个单独的可单个操控的离合器来实现。因为对于实现上述运行模式而言然而非必需的是,上述元件中的两个被同时联结到电机输入轴处,所以作为替代,推荐连续换档的、优选形状配合的轴换档元件,其例如在套管的轴向移动的情况中实现在内部与外部的同轴的轴之间的抗扭的联结。

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中设置成,借助于第二换档元件额外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如此可换档地与壳体相联接,即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或无上述元件可被可选地固定在壳体处。该功能性也可通过两个单独的可单个操控的制动器来实现。因为对于实现上述运行模式而言然而非必需的是,两个所提及的太阳轮同时被固定在壳体处,所以显得更有利的是,使用连续换档的、优选形状配合的轴换档元件。该制动功能性可与先前所阐述的离合器功能性共同地在复杂的换档元件中实现。该组合可能性尤其被由此促进,即使得元件到电机输入轴处的同时的联结和其在壳体处的固定对于实现上述运行模式而言不是必需的。相应地,第二换档元件优选地构造成,使得相应地被抗扭地联结到电机输入轴处的太阳轮不被固定在壳体处。

另外优选地设置有第三换档元件,第三太阳轮借助于其如此可换档地与接片和壳体相联接,即第三太阳轮可被可选地抗扭地联结到接片或壳体处或不可被联接到两个元件的任一个处。

原则上,第三换档元件可通过单独实施且可单个操控的离合器和制动器来实现。然而因为此处第三太阳轮到接片处和到壳体处的同时的联结对于实现上述运行模式而言也非必要的,所以第三换档元件优选也构造成连续换档的轴换档元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特征和优点由下面的特别的说明和附图得出。

其中:

图1a显示了带有在优选的第一实施形式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变速箱装置的机动车传动系的示意性图示,

图1b显示了带有在优选的第一实施形式的备选的变体方案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变速箱装置的机动车传动系的示意性图示,

图2显示了图1的变速箱装置的第一换档元件的两个可能的换档位置,

图3显示了图1的变速箱装置的第一换档元件的六个可能的换档位置,

图4显示了图1的变速箱装置的第一换档元件的三个可能的换档位置,

图5显示了可以图1a,1b的变速箱装置实现的运行模式的简化的状态图,

图6显示了带有在第二实施形式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变速箱装置的机动车传动系的示意性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明相同的或类似的元件。

图1a显示了带有在优选的第一实施形式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变速箱装置10的机动车传动系的示意性图示。该传动系具有两个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20构造成内燃机,其以其曲轴22经由正齿轮级24与变速箱装置10的内燃机输入轴相连接。专业人士将理解,经由简单的正齿轮级示出的连接是纯示例性的且对于本发明而言不具有显著意义。

第二驱动装置30构造成电机,其不仅可电机式地而且可发电机式地被运行。在所显示的实施形式的情形中,电机30具有处在外部的定子31和处在内部的相对于定子31可旋转的转子32。其转子轴34经由双正齿轮级36与变速箱装置10的电机输入轴2相连接。专业人士将理解,电机30经由双正齿轮级36的连接是纯示例性的且对于本发明而言不具有显著意义。

变速箱装置10的核心件由复杂的行星齿轮组形成。该行星齿轮组具有三个太阳轮,即第一太阳轮101、第二太阳轮102和第三太阳轮103。行星齿轮组另外具有两个齿圈,即第一齿圈201和第二齿圈202。另外,行星齿轮组具有接片300,在其上在示出的实例中支承有5个行星齿轮组。第一行星齿轮310的组的行星齿轮构造成长行星齿轮且一方面与第一齿圈201且另一方面与第二行星齿轮312的组啮合,第二行星齿轮构造成短行星齿轮且被支承在相同的接片300上。第二行星齿轮312在其侧与第二太阳轮102啮合。此外,第一行星齿轮310的组与第五行星齿轮311的组啮合,第五行星齿轮同样构造成短行星齿轮且被支承在相同的接片300上。第五行星齿轮311在其侧与第一太阳轮101啮合。第一行星齿轮310、第二行星齿轮312和第五行星齿轮311与关联于其的太阳轮101,102和第一齿圈201共同形成复杂的行星齿轮组的部分组,其可与其设计方案相符地被描述成经修改的拉维娜组。

该复杂的行星齿轮组包括另一构造成双行星齿轮组的部分组。为此,在接片300上支承有第四行星齿轮320的组,其一方面与第二齿圈202且另一方面与第三行星齿轮321的组啮合,第三行星齿轮同样被支承在相同的接片300上。第三行星齿轮321在其侧与第三太阳轮103啮合。

两个齿圈201,202经由各一个相关联的正齿轮级38,40与变速箱装置10的输出轴3相连接。专业人士将认识到,该连接作为相应简单的正齿轮级的设计方案是纯示例性的且对于本发明而言不具有显著意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不同的传动比实现两个齿圈201,202到输出轴3处的连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变速箱装置包括三个换档元件,即第一换档元件S1、第二换档元件S2和第三换档元件S3。

第一换档元件S1将接片300可换档地与内燃机输入轴1联接。图2显示了两个可能的换档位置(a)和(b),其可由第一换档元件S1所占据。在换档位置(a)中,内燃机输入轴1与变速箱装置10的所有其余的元件脱开。因此,在该换档位置中内燃机20的驱动力矩不可被引入到变速箱装置10中。在换档位置(b)中,与之相反内燃机20的驱动力矩可经由闭合的换档元件S1和接片300被引入到变速箱装置10中。

第二换档元件S2相当复杂地构建且可如在图3中所显示的那样占据六个不同的换档位置。在第一换档位置(a)中,第三太阳轮103被固定在变速箱壳体42处。此外,在该换档位置中接片300被联结到电机输入轴2处。因此,在该换档位置中电机30的驱动力矩经由接片300被引入到变速箱装置10中或者力矩被电机30支持,而第三太阳轮103不可执行旋转运动。第二换档位置(b)仅由此区别于第一换档位置,即电机输入轴2与变速箱装置10的其余部件被脱开。相应地,在该换档位置中不可实现由电机30的力矩引入或通过该电机的力矩支持。在第三换档位置(c)中,电机输入轴2被联结到第三太阳轮103处。相应地,电机30的驱动力矩在该换档位置中可经由第三太阳轮103被记入到变速箱装置10中或者力矩被支持。第四换档位置(d)由此区别于第三换档位置(c),即额外地第二太阳轮102被固定在变速箱壳体处。在第五换档位置(e)中,在此外被固定的第二太阳轮102的情形中电机输入轴2与变速箱装置10的其余部件被脱开,从而不可实现力矩的支持或引入。最后在第六换档位置(f)中,电机输入轴2被联结到第二太阳轮102处,从而使得电机20的力矩经由第二太阳轮102可被记入到变速箱装置30中或者力矩可被支持。

第三换档元件S2被设计用于可选地将第一太阳轮101联结到接片300处或固定在壳体42处,其中,额外地设置有(vorgehen)中性位置,在其中不实现上述联结中的任一个。图4显示了作为第一位置(a)的中性位置、作为第二换档位置(b)的第一太阳轮101到接片300处的联结和作为第三换档位置(c)的第一太阳轮101在变速箱壳体42处的固定。

下面应阐述不同的利用根据本发明的传动系通过三个换档元件S1,S2,S3的不同的换档位置组合可实现的运行模式。

在优选被用于启动的第一电气模式中,第一换档元件S1处在其换档位置(a)中、第二换档元件S2处在其换档位置(a)中且第三换档元件S3处在其换档位置(a)中。力矩流由电机经由接片300和第二齿圈202流动至输出轴3。同时实现经由第三太阳轮103至变速箱壳体42的力矩支持。

利用将第一换档元件S1由其换档位置(a)转变到其换档位置(b)中的唯一的换档过程可被转换到内燃机式的第一档位中,其必要时可被电气支持(助力)。两个驱动装置的力矩在接片300中累加。

通过另一简单的换档(即第二换档元件S2由其换档位置(a)到其换档位置(b)中的转变)可被转变到带有(第一档位的)相同的传动比的纯内燃机式的运行中,其中,电机30为了避免牵引损失被完全脱开。

通过另一简单的换档(即第二换档元件S2由其换档位置(b)到其换档位置(c)中的转变)可被转变到第一无级运行模式中。在此,经由第三太阳轮103的力矩支持不对着壳体42而是对着电机30实现,其通过在电机式和发电机之间的变换或者转速和转向的改变在此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内燃机20的输入转速预先给定到达输出轴3处的转速。相应地,内燃机可在该运行模式中不取决于行驶速度地在其最佳的运行点中被运行。

通过另一简单的换档(即第二换档元件S2由其换档位置(c)到其换档位置(d)中的转变)可被转换到第二内燃机式的且可助力的档位中。在此,内燃机的力矩又经由接片300被引入,然而经由第一齿圈201被引出到输出轴3处。电机30的力矩经由第三太阳轮103和第二齿圈202被导引到输出轴3处。对着壳体42的力矩支持在该换档位置中经由第二太阳轮102实现。

通过另一简单的换档(即第二换档元件S2由其换档位置(d)到其换档位置(e)中的转变)可在保持内燃机式的力矩流和力矩支持的情形下通过电机30(为了避免牵引损失)的脱开被转变到相同传动比的纯内燃机式的运行中。

通过另一简单的换档(即第二换档元件S2由其换档位置(e)到其换档位置(f)中的转变)可被转变到第二无级运行模式中。在此,经由第二太阳轮102的力矩支持不对着壳体42而是对着电机30实现,通过其合适的操控鉴于转速、转向和发电机式或者电机式的运行模式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内燃机20的输入转速预先给定到达输出轴3处的转速。因此,内燃机20可在该运行模式中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行驶速度地在其最佳的运行点中被运行。

通过另一简单的换档(即第三换档元件S2由其换档位置(a)到其换档位置(c)中的转变)可被转变到内燃机式的可电助力的第三档位中。这由此发生,即经由第一太阳轮101提供对着壳体42的力矩支持,从而使得内燃机式的和电气的驱动力矩累加地经由第一齿圈201可被导引到输出轴3处。

备选地可由第二无级运行模式出发通过另一简单的换档(即第三换档元件S3由其换档位置(a)到其换档位置(b)中的转变)被转换到内燃机式的可电助力的第四档位中。力矩支持此处通过经修改的拉维娜部分组的闭锁实现,而内燃机式的和电气的力矩经由第一齿圈201被导引到输出轴3处。

通过另一简单的换档(即第一换档元件S1由其换档位置(b)到其换档位置(a)中的转变)可转变到另一纯电气的用于高速的运行模式中。内燃机20通过该换档被完全脱开。仅电机的力矩经由第二太阳轮102和第一齿圈201在闭锁的拉维娜部分组的情形中被导引到输出轴3处。

上面所描述的换档过程描述了在全负荷加速期间的优选的换档路径。其在图5的图示中突出地示出。在图5的简化的状态图中示出了可以图1a,1b的变速箱装置实现的运行模式,其中,在两个状态之间的简单的双箭头指出,相应的转变可以换档元件S1,S2或S3中的仅一个的简单的换档来实现。在图5中对于各个状态而言所使用的简称中,“E”意味着电气式联接、“G”意味着内燃机式/电机式联接、“Vx_ab”意味着带有被脱开的电机的内燃机式运行模式,“Vx_EM”意味着带有被拖曳的电机的内燃机式运行模式且“Vari”意味着无级运行模式。

专业人士根据图2至4的示出的换档位置可容易地推断用于实现在图5中所显示的运行状态的必要的换档过程。

图1b显示了第一实施形式的一种备选的变体方案。电机30的转子32与电机输入轴2或者与太阳轮101,102,103同轴地布置且无中间传动地与电机输入轴2相连接。这样的同轴的布置使得带有较大直径的电机的节省空间的使用成为可能。

区别于图1a,第一换档元件不在正齿轮级24与接片300之间而是在内燃机20与正齿轮级24之间与曲轴22同轴地布置。由于第一换档元件在内燃机20处的该布置,该第一换档元件可有利地实施成力配合的换档元件,尤其常规的摩擦离合器。因此例如可实现内燃机20在行驶期间的牵引。

此外,该备选的变体方案包括额外的副输出轴4,其与太阳轮101,102,103同轴地布置且贯穿整个行星齿轮组或者变速箱装置10。在有利地面向内燃机20的端部处,副输出轴4经由正齿轮级41与输出轴3相连接。在另一面向电机30的端部处实现相对另一被驱动的车轴(尤其后轴)或相对机动车的另一动力装置(另外的电机、缓速器等)的转矩发出/接收。因此可实现带有至少两个被驱动的轴的车辆。输出轴3可尤其与前轴相连接,其中,在一有利的变体方案中变速箱装置10连同内燃机20纵向在前部被装配在机动车中,输出轴3于是可在面向内燃机20的端部处具有用于驱动靠前的差速器的锥齿轮。

根据图1b的布置的所有这些备选的细节还可被各个实施到根据图1a或者图6的布置中。

图6最后示出了一种带有被略微修改的变速箱装置10’的传动系。区别于图1a的变速箱装置10,被修改的变速箱装置10’具有纯的拉维娜部分组。这也就是说在其处第一行星齿轮310不与第五行星齿轮311而是直接与第一太阳轮101啮合。相应地,换档元件S1,S2和S3也被略微修改,其中,专业人士在对于图1a至4的上述阐述的角度中可容易推导出各个位置和产生的运行模式。在该实施形式的情形中可实现直至三个电气运行模式、四个内燃机式的档位和两个无级的运行模式。

仅相对第一实施形式的区别作进一步阐述。电机30与变速箱装置10’同轴地布置且转子轴34与行星齿轮组同轴地布置。第一换档元件S1可换档地联接内燃机输入轴1与接片300且具有额外的第三位置,在其中相对这些元件还抗扭地联接第三太阳轮103且由此闭锁行星齿轮组。因此实现第四内燃机式档位。第二换档元件S2布置在两个径向的平面中且被分成两个部分,其彼此可相对转动然而轴向相连接,从而使得其彼此移动。换档元件S2的第一部分可将电机输入轴2如此可换档地与第一太阳轮101、第二太阳轮102和第三太阳轮103联接,即可选地第一太阳轮101、第二太阳轮102、第三太阳轮103或无上述元件被抗扭联接到电机输入轴2处。借助于第二换档元件S2的第二部分,第二太阳轮102、第三太阳轮103或无这些中的任一个可被固定到变速箱壳体42处。

第三换档元件可换档地将第一太阳轮固定到变速箱壳体42处。

在第一电气模式中,第二换档元件S2处在其左侧的终端位置中且联接电机输入轴2与第一太阳轮101且同时将第二太阳轮102固定到变速箱壳体42处。第三换档元件S3被打开。

在第二电气模式中,第二换档元件S2联接电机输入轴2与第二太阳轮102且同时将第三太阳轮103固定到变速箱壳体42处。第三换档元件S3被打开。换档元件的该位置显示在图6上。

在优选的第三电气模式中,第二换档元件S2联接电机输入轴2与第二太阳轮102。第三换档元件S3将第一太阳轮101固定到变速箱壳体42处。

第一换档元件S1在所有电气模式中被打开,其在两个无级的模式和三个内燃机式模式中的第一个中联接内燃机输入轴1与接片300且在第四内燃机式模式中还将第三太阳轮103联接至这两个元件。

第一和第二内燃机式的模式与第一和第二电气模式原则上通过内燃机输入轴1到接片300处借助于第一换档元件S1的连接来区别。内燃机20在这两个模式中可借助于电机30来支持。

在第一无级模式中,第二换档元件S2联接电机输入轴2与第二太阳轮102且在第二无级模式中联接电机输入轴2与第三太阳轮103。

在第三内燃机式的模式中,第二换档元件S2联接电机输入轴2与第三太阳轮103且第三换档元件S3将第一太阳轮1固定在变速箱壳体42处。

第四内燃机式的模式与第三内燃机式的模式仅通过闭锁行星齿轮组的第一换档元件S1的其它位置来区别。

在所有电气模式、第一内燃机式的模式和第一无级模式的情形中,至输出轴3的转矩流经由第一齿圈201流动,在第二无级模式和第二至第四内燃机式的模式的情形中与之相反经由第二齿圈202。

对比第一种实施形式,在根据图6的布置的情形中电机在第三和第四内燃机式的模式中不可被脱开。在第一和第二内燃机式的模式中,其脱开可通过第二换档元件S2从与第一或者第二太阳轮101,102的接合中移出实现,其中,保持了第二或者第三太阳轮102,103的固定。

当然,在特别的说明中所探讨的且在附图中所显示的实施形式仅是本发明的图解说明的实施例。根据本公开已向专业人士给出了较宽范围的变体可行性方案。例如,所描述的换档元件还可构造成单独的可独立换档的制动器和/或离合器的组合。

附图标记清单

1 内燃机输入轴

2 电机输入轴

3 输出轴

4 副输出轴

10 变速箱装置

10’ 变速箱装置

20 内燃机

22 曲轴

24 正齿轮级

30 电机

31 定子

32 转子

34 转子轴

36 双正齿轮级

38 正齿轮级

40正齿轮级

41 正齿轮级

42 变速箱壳体

101 第一太阳轮

102 第二太阳轮

103 第三太阳轮

201 第一齿圈

202 第二齿圈

300 接片

310 第一行星齿轮

311 第五行星齿轮

312 第二行星齿轮

320 第四行星齿轮

321 第三行星齿轮

S1 第一换档元件

S2 第二换档元件

S3 第三换档元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