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控制臂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5432阅读:1040来源:国知局
前控制臂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挂系统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汽车悬挂系统的前控制臂总成。



背景技术:

悬挂系统就是指由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和避震器组成整个支持系统。悬挂系统应有的功能是支持车身,改善乘坐的感觉,不同的悬挂设置会使驾驶者有不同的驾驶感受。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多种作用力,决定着轿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现代轿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其中悬挂系统主要分为前桥和后桥两大块。控制臂是汽车悬架中关键的一个安全件,其连接转向节、副车架和控制悬架在运动过程中的定位参数、传递载荷的作用,对刚度和强度要求都很高。目前,在大多数车辆的前悬架系统的机构中,汽车前控制臂与车架和车轮的连接时采用三端连接的方式,即前控制臂的一端与转向节连接,另一端与副车架连接。目前的控制臂上均通过设置有衬套来实现与转向节或者副车架的连接,目前衬套的连接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为直接在衬套内部插设有螺杆来实现固定,这种方式结构更加紧凑但是拆装困难,另一种方式实用新型申请号201020687079.7的图中公开的前摆臂本体的后衬套,在外侧向外延伸有定位板,在定位板上设置有定位孔,定位孔分别设置在两侧,以达到固定时的稳定,但是当有些副车架需要将定位板的定位孔设置在同一侧时,就对定位板的牢固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的定位架的牢固性难以达到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控制臂总成,其定位架具有连接牢固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前控制臂总成,包括前控制臂本体,所述前控制臂本体通过第一衬套总成和第二衬套总成与车架连接,所述第一衬套外侧压配有定位架,所述定位架包括套设在衬套外部的定位圆筒、设置在定位圆筒上并相同一侧延伸设置的两块定位板,在定位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板上通过冲弯形成至少一处加强部,所述定位板还包括与定位圆筒外侧壁弧度相匹配的焊接条以通过焊接实现固定,所述加强部起始于定位板与焊接条的连接处并且止于定位板的外边沿,所述加强部呈现为两侧向中央逐渐凸起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同一侧形成的一个两块定位板,并且两块定位板形成至少一个加强部,两块定位板通过焊接条来实现焊接,进而实现了焊接的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两块定位板相互平行并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了与车架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前控制臂本体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的上表面形成有网格加强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网格加强筋进而实现了对于前控制臂本体的结构上的加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形成所述凹槽的边沿凸起处设置有线束固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线束固定孔,方便线束的固定,便于汽车底盘的内部线路的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前控制臂还包括一球头总成。

附图说明

图1是前控制臂的正视图;

图2是前控制臂的侧部示意图。

图中,1、前控制臂本体;2、第一衬套总成;3、第二衬套总成;4、球头总成;5、定位架;51、定位板;52、定位圆筒;53、焊接条;54、定位孔;55、加强部;6、凹槽;61、网格加强筋;7、线束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照附图1和2,一种汽车前控制臂总成,包括前控制臂本体1,在前控制臂本体1上设置有套筒和固定轴,还包括一个球头总成4,在固定轴上装配有第一衬套总成2,在套筒内装配有第二衬套总成3,第一衬套总成2和第二衬套总成3实现和汽车车架的连接,第一衬套总成2和第二衬套总成3呈90°的夹角。

在第一衬套总成2的外侧压配有定位架5,定位架5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定位圆筒52,定位圆筒52为中空的筒状,并且在定位圆筒52上向一侧延伸设置有两块定位板51,两块定位板51平行设置,并且定位板51具有与定位圆筒52外壁弧度相匹配的焊接条53,焊接条53在本实施例当中采用两条,即通过将焊接条53与定位圆筒52相互焊接,以实现牢固的固定。

定位板51的形状为从定位圆筒52向外逐渐增大的锥形状,在定位板51的靠近外侧边沿处设置有两个腰圆形的定位孔54,并且在在两个定位孔54之间设置有两处加强部55,加强部55位定位板51通过冲弯而形成,其形状为两边逐渐向中央凸起,进而实现了对于定位架5的结构的加强。

在前控制臂的其中一侧设置有一凹槽6,并且在凹槽6凹陷的前控制臂的上表面设置有网格加强筋61,起到了对于结构的进一步加强。

并且在凹槽6的边沿处凸起设置有线束固定孔7,设置有线束固定孔7,方便线束的固定,便于汽车底盘的内部线路的布置。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