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采用电能作为其动力源,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起到缓解空气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量越来越大,充电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电动汽车产业普及和推广的关键问题。
电动汽车内部设置有控制导引电路,用来实时检测充电接口连接状态,但是不同电动汽车生产厂家内部设置不同,部分电动汽车内部没有检测CP信号的电路,直接导致充电设备无法判断充电接口与电动汽车的连接状态,而现有充电设备需进行充电接口连接状态检测,检测通过后才能够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因此,本领域急需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从而避免带强电操作可能会对操作人员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上述各种技术的缺点与不足,经过分析、实验及使用,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该检测防护装置通过充电接口与充电枪相连,所述充电接口内设置有火线和零线,该检测防护装置包括单片机,以及与所述单片机分别连接的智能电能表和继电器,所述智能电能表和继电器分别与所述火线和零线相连;
所述智能电能表用于电能量计量、实时监测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信息发送至所述单片机;
所述继电器用于接收所述单片机控制信号,在充电枪电路中能够起到自动调节、安全保护以及转换电路作用;
所述单片机用于接收所述智能电能表发送的数据信息,完成充电过程的启动、运行、实时监控以及关闭,并通过所述继电器控制充电枪电路的导通和断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火线和零线上还设置有断路器,所述断路器具有分励脱扣器,用于远距离操纵分闸,控制充电枪电路断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火线和零线上的断路器、智能电能表和继电器自充电枪端依次串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电能表包括主控芯片、计量模块、通信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计量模块、通信模块和显示模块均与主控芯片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用于控制所述智能电能表的运行,用于接收所述计量模块的数据信息,并通过所述通信模块转发给所述单片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控芯片还连接有故障报警模块,用于进行报警提示。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故障报警模块采用报警指示灯和蜂鸣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技术效果有: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安全高效,在充电接口L、N线上设置带分励脱扣器的断路器,在充电接口L、N线之间采用智能电能表进行检测,并将信号传输至单片机,由单片机发出信号控制充电回路通断。尤其针对未设置CP信号检测的电动汽车,为该种汽车进行充电检测防护,电动汽车充电时,将充电接口连接至电动汽车,充电检测防护电路可完成自动检测连接状态,无需用户带电操作,提高充电过程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单片机,2、智能电能表,3、继电器,4、断路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如图1所示,该检测防护装置通过充电接口与充电枪相连,所述充电接口内设置有火线和零线,该检测防护装置包括单片机1,以及与所述单片机1分别连接的智能电能表2和继电器3,所述智能电能表2和继电器3分别与所述火线和零线相连;
所述智能电能表2用于电能量计量、实时监测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信息发送至所述单片机1;
所述继电器3用于接收所述所述单片机1控制信号,在充电枪电路中能够起到自动调节、安全保护以及转换电路作用;
所述单片机1用于接收所述智能电能表2发送的数据信息,完成充电过程的启动、运行、实时监控以及关闭,并通过所述继电器3控制充电枪电路的导通和断开。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该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测防护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2所示,另外,所述火线和零线上还设置有断路器4,所述断路器4具有分励脱扣器,用于远距离操纵分闸,控制充电枪电路断开。
另外,所述火线和零线上的断路器4、智能电能表2和继电器3自充电枪端依次串接。
另外,所述智能电能表2包括主控芯片、计量模块、通信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计量模块、通信模块和显示模块均与主控芯片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用于控制所述智能电能表2的运行,用于接收所述计量模块的数据信息,并通过所述通信模块转发给所述单片机1。
另外,所述主控芯片还连接有故障报警模块,用于进行报警提示。
另外,所述故障报警模块采用报警指示灯和蜂鸣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