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连接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3780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线束连接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舒适性和智能性的提高,汽车的电子功能也越来越丰富,电子功能的增多也致使整车线束越来越多。

现有汽车中的线束分布在车体上,由于车体上的部件较多、空间较小,导致线束与车体定位困难,从而影响了线束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汽车,以提高线束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腔体,所述壳体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壳体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腔体相连通并用于穿设线束;

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穿设在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所述线束连接,以使穿设在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所述线束与所述壳体相对定位;

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与车体连接,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车体相对定位。

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扎带孔,所述扎带孔用于穿设扎带,以通过所述扎带将所述线束与所述壳体连接定位。

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第三开口和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腔体相连通并用于穿设线束;所述第三连接件用于与穿设在所述第三开口中的所述线束连接,以使穿设在所述第三开口中的所述线束与所述壳体相对定位。

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件为形成在所述第三开口边缘处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沿所述第三开口的轴向突出于所述壳体。

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凸起部上设有卡持部,所述卡持部沿所述第三开口的径向突出于所述凸起部背向所述第三开口的表面,所述卡持部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设定距离。

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优选的,所述壳体由盒体和盖体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盒体和盖体的连接面沿所述壳体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腔体均由所述盒体和盖体拼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线束连接装置,所述车体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述的汽车,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为连接孔,所述车体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孔中穿设螺栓,并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螺纹孔螺接而使所述壳体与所述车体连接。

所述的汽车,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突出于所述壳体,所述车体上还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穿设在所述定位孔中,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车体在所述连接孔的周向上定位。

所述的汽车,优选的,所述车体包括右前轮毂包焊接总成,所述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右前轮毂包焊接总成上,所述壳体形成弧形,以与所述右前轮毂包焊接总成的表面相贴合。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连接装置,在使用时,可先将汽车的线束由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穿入壳体的腔体中,并使第一连接件与穿设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线束连接,从而使穿设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线束与壳体定位连接,之后可通过第二连接件将壳体连接在车体上,从而实现壳体与车体的定位连接。由于穿设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中的线束能够与壳体定位连接,且壳体能够与车体定位连接,因此能够提高线束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可先将多条线束穿设在壳体中并与壳体定位连接,之后只需将第二连接件与车体连接,即可实现多条线束与车体的连接,降低了线束与车体的连接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连接装置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束连接装置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壳体; 102:腔体; 103:第一开口;

104:第二开口; 105:第一连接件; 106:第二连接件;

107:第三开口; 108:第三连接件; 109:卡持部;

110:定位柱; 111:盒体; 112: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包括:壳体101,所述壳体101内设有腔体102,所述壳体10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开口103,所述壳体101的第二端设有第二开口104,所述第一开口103、第二开口104和腔体102相连通并用于穿设线束;第一连接件105,设置在所述壳体1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连接件105用于与穿设在所述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中的所述线束连接,以使穿设在所述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中的所述线束与所述壳体101相对定位;第二连接件106,设置在所述壳体101上,所述第二连接件106用于与车体连接,以使所述壳体101与所述车体相对定位。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可先将汽车的线束由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穿入壳体101的腔体102中,并使第一连接件105与穿设在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中的线束连接,从而使穿设在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中的线束与壳体101定位连接,之后可通过第二连接件106将壳体101连接在车体上,从而实现壳体101与车体的定位连接。由于穿设在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中的线束能够与壳体101定位连接,且壳体101能够与车体定位连接,因此能够提高线束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可先将多条线束穿设在壳体101中并与壳体101定位连接,之后只需将第二连接件106与车体连接,即可实现多条线束与车体的连接,降低了线束与车体的连接难度。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连接件105为扎带孔,所述扎带孔用于穿设扎带,以通过所述扎带将所述线束与所述壳体101连接定位。由此,可方便的通过扎带孔穿设扎带,并可通过扎带将线束与壳体101绑扎在一起,使线束与所述壳体101连接定位。由此,使第一连接件10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然,第一连接件105也可为卡持件,通过对线束的卡持使线束与壳体101连接定位。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壳体101上还设有第三开口107和第三连接件108,所述第三开口107位于所述壳体10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三开口107与所述腔体102相连通并用于穿设线束;所述第三连接件108用于与穿设在所述第三开口107中的所述线束连接,以使穿设在所述第三开口107中的所述线束与所述壳体101相对定位。由此,可将线束由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穿入,并由第三开口107穿出以实现线束的三向布置。由于第三连接件108能够与穿设在第三开口107中的线束连接,以使穿设在第三开口107中的线束与所述壳体101相对定位,因此,能够提高线束与壳体101连接的稳定性,进而利于提高线束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三连接件108为形成在第三开口107边缘处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沿所述第三开口107的轴向突出于所述壳体101。由于凸起部与穿设在第三开口107中的线束沿同方向延伸,因此可方便的通过扎带或胶带将穿设在第三开口107中的线束与凸起部绑扎在一起,实现线束与壳体101的稳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凸起部上设有卡持部109,所述卡持部109沿所述第三开口107的径向突出于所述凸起部背向所述第三开口107的表面,所述卡持部109与所述壳体101之间具有设定距离。由此,在通过扎带或胶带对凸起部和穿设在第三开口107中的线束进行绑扎时,可将扎带或胶带绑扎在卡持部109与壳体101之间,从而使卡持部109对扎带或胶带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扎带或胶带从凸起部上脱落,提高了线束与壳体101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壳体101由盒体111和盖体112可拆卸连接而成,所述盒体111和盖体112的连接面沿所述壳体101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开口103、第二开口104和腔体102均由所述盒体111和盖体112拼接而成。可先将盒体111和盖体112拆开,之后在盒体111中布线,布线完成后可将盖体112与盒体111连接,从而形成壳体101。由此,可降低线束穿设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体和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所述车体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06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可先将汽车的线束由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穿入壳体101的腔体102中,并使第一连接件105与穿设在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中的线束连接,从而使穿设在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中的线束与壳体101定位连接,之后可通过第二连接件106将壳体101连接在车体上,从而实现壳体101与车体的定位连接。由于穿设在第一开口103和第二开口104中的线束能够与壳体101定位连接,且壳体101能够与车体定位连接,因此能够提高线束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另外,由于可先将多条线束穿设在壳体101中并与壳体101定位连接,之后只需将第二连接件106与车体连接,即可实现多条线束与车体的连接,降低了线束与车体的连接难度。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连接为连接孔,所述车体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孔中穿设螺栓,并通过所述螺栓与所述螺纹孔螺接而使所述壳体101与所述车体连接。由此能够提高壳体101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壳体101上还设有定位柱110,定位柱110沿所述连接孔的轴向突出于所述壳体101,所述车体上还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110穿设在所述定位孔中,以使所述壳体101与所述车体在所述连接孔的周向上定位。由此,可提高壳体101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车体包括右前轮毂包焊接总成,所述壳体10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106连接在所述右前轮毂包焊接总成上,所述壳体101形成弧形,以与所述右前轮毂包焊接总成的表面相贴合。由于线束连接装置设置在右前轮毂包焊接总成上,因此能够方便实现与发动机线束的定位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