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开启车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8890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开启车门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开启车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空间也越来越小,许多停车位的宽度都较窄,车体置于车位中时,车体与相邻车子间的距离较小,导致开启车门时容易碰撞到相邻车辆。

目前开启车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启车门时防止与后方移动车辆的碰撞、车门开启时侧方遇到障碍物进行提示等。对于车门开启时如何不碰触到侧方相邻的汽车或障碍物的问题尚未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开启车门控制系统,能够克服汽车开门时容易碰撞到相邻车辆或障碍物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安全开启车门控制系统,包括距离检测模块、处理器、车门控制机构,所述距离检测模块、车门控制机构分别与处理器相连,所述车门控制机构用于控制车门打开角度。

达到的技术效果是,当开启车门时,处理器控制距离检测模块检测本车体与相邻的汽车或者障碍物间的距离,进而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控制车门控制机构控制车门打开的角度,车门开启到安全位置后就停止,不会再张开更大的角度,确保车门不会碰触到其他车辆和障碍物。

进一步,所述车门控制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车门轴之间通过减速器和/或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电机用于控制车门打开角度。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当处理器发送一个脉冲信号时,电机会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相应的角度,进而电机驱动车门轴旋转一个固定的角度,即让车门开启一个固定的角度,此角度为确保车辆不碰触相邻车辆或障碍物的车门开启的最大角度,这样车门开启时就不会碰撞到相邻车辆或障碍物。

进一步,所述距离检测模块包括雷达,所述雷达能够设置在汽车车门的外侧面,雷达用于检测车门距离相邻汽车或者墙壁等障碍物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雷达包括雷达一、雷达二、雷达三、雷达四,所述雷达一、雷达二、雷达三、雷达四分别设置在汽车左前门、右前门、左后门、右后门最外侧的边框上。汽车的各个车门上均设置有雷达,开启任一一个车门均不会碰触到其他车辆或障碍物,此外,雷达设置在车门的外侧的边框上可以最准确的检测到车门最外侧距离其他汽车及障碍物的距离。

进一步,还包括触发模块,所述触发模块包括触发器,所述触发器设置在车门内侧的开门手柄上和/或车门外侧的外开把手上。无论从汽车的外部还是内部拉动车门开启手柄时,均会触动触发器,进而通过系统控制车门。

进一步,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安全开启车门控制系统提供电源,所述电源模块能够与车用电源相连。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持续供电。

进一步,还包括蜂鸣器,所述蜂鸣器与所述处理器相连,当车门开启到最大安全角度后,蜂鸣器会发生警报,起到警示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控制车门开启的角度,当车门开启到安全状态下的最大角度后,车门会被锁定在当前位置,不能再张开更大的角度,有效的避免车门开启时对相邻车辆的擦挂和车门碰撞到障碍物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框架示意图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框架示意图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示:

一种安全开启车门控制系统,包括触发模块1、距离检测模块2、处理器3、车门控制机构4、电源模块5,所述触发模块1、距离检测模块2、车门控制机构4、电源模块5分别与处理器3相连,所述车门控制机构4用于控制车门打开角度。

所述车门控制机构包括电机,该电机可采用进步电机41,所述进步电机41设置在车门框靠近车门轴的位置处,车门轴上设置有齿轮,所述电机41通过减速器和传动齿轮与车门轴上的齿轮传动连接以控制车门打开角度。

所述距离检测模块2包括雷达21,所述雷达21能够设置在汽车车门的外侧面,所述雷达21包括雷达一、雷达二、雷达三、雷达四,所述雷达一、雷达二、雷达三、雷达四分别设置在汽车左前门、右前门、左后门、右后门最外侧的边框上。

所述触发模块1包括触发器11,所述触发器11能够设置在车门的内侧的开门手柄上和外开把手上。

所述电源模块5为所述安全开启车门控制系统提供电源,所述电源模块5能够与车用电源相连。

还包括蜂鸣器,所述蜂鸣器与所述处理器3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如下:当驾驶员或乘客在车体内或车体外拉开车门开启手柄时,触发模块可检测到开启车门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控制距离检测模块检测本车体与相邻的汽车或者障碍物间的距离,进而将信号传递给处理器,处理器控制电机旋转相应的角度,这样车门开启到安全位置后就停止,不会再张开更大的角度,确保车门不会碰触到其他车辆和障碍物。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