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下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7313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下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乘员安全保护领域,用于车辆乘员行为约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下潜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家用轿车也同样随之增加。在保障出行顺畅的前提下,人们对车辆的安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于汽车生产安全的法律法规越来越严格。在汽车设计生产过程的正面碰撞试验中以及现实生活中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知,汽车后排座椅乘员下潜现象时有发生,下潜不仅会对乘员的腹部造成严重伤害,更会因为后排乘员运动形态的异常引起其他部位受到伤害。

现在亟需解决的是如何设计一种防下潜装置,使乘员腿部在车辆正常行驶过程中处于较低的舒适高度,并且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迅速抬高乘员腿部,避免由于惯性造成的乘员身体受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安装在车辆后地板与后排座垫之间的防下潜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下潜装置,设置于车辆后地板与后排座垫之间,包括用于抬高后排乘员腿的高度的支持部,在支持部的下方、车辆后地板上的靠近支持部的一侧设置有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充气后体积增大,将支持部顶起,支持部升高,抬高车辆乘员的腿部高度。采用本技术方案的防下潜装置的车辆后排座椅,在车辆正常行驶或停车过程中,车内后排座椅乘员腿部不会被限制过高,处于一个较舒适的状态;在车辆碰撞过程中,防下潜装置被迅速抬高,进而车辆后排乘员腿部被抬高,重心后移,克服了车辆惯性造成的伤害,保障了车辆后排乘员的乘坐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

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充气装置包括:固定架,固定在支持部下方的车辆后地板上,用于固定气体发生装置;气袋,设置于支持部的下方;气体发生装置,设置于气袋内,并通过固定架固定在车辆后地板上,用于快速产生气体。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支持部与车辆后地板活动连接。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支持部包括顶面、第一斜面、第二斜面,支持部通过第一斜面-顶面-第二斜面顺次连接并通过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同车辆后地板连接,支持部与乘员的腿部弯曲相匹配,支持部的靠近后排座椅靠背的第一斜面与车辆后地板转动连接;支持部的远离后排座椅靠背的第二斜面与车辆后地板销轴固定连接。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第一斜面与车辆后地板销轴或轴承转动连接。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第二斜面与车辆后地板连接处设置有翻边,翻边上等距离设置第一固定孔,在车辆后地板上与第一固定孔对应处设置有第二固定孔。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第二斜面与车辆后地板通过销轴或可失效螺栓穿过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孔固定连接。

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固定架与车辆后地板一体成型。

上述任一方案中另一优选的是,固定架与车辆后地板为可拆卸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下潜装置通过将支持部活动连接在车辆后地板上、并在支持部下方的车辆后地板上设置充气装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充气装置迅速充气,将支持部抬高,使支持部一侧脱离车辆后地板,这样就实现了车辆在停车或者正常行驶过程中能够使车辆后排乘员的腿部放置于一个较舒适的位置,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能够使车辆后排乘员腿部迅速提高,防止由于惯性和/或安全带束缚不足而产生的车辆后排乘员下潜现象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车辆后排乘员乘车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后排座椅的车辆,车辆后地板与后排座垫之间设置有如上述任一优选技术方案所示的防下潜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上述防下潜装置的车辆,在安全带保障后排乘客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车辆在发生碰撞过程中车辆后排乘员乘坐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防下潜装置与车辆后地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充气装置处于未充气状态;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防下潜装置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充气装置处于充气完成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的充气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的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的应用效果示意图,其中,充气装置处于未充气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防下潜装置优选实施例的应用效果示意图,其中,充气装置处于充气完成状态。

附图标记:

1-乘员; 2-后排座垫; 3-支持部; 31-第一斜面;

32-第二斜面; 33-顶面; 4-车辆后地板; 5-充气装置;

51-气袋; 52-气体发生装置; 53-固定架; 6-螺栓;

7-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

现有技术中将防下潜机构以固定形式设置在车辆座椅上,在车辆碰撞时与正常行驶时的状态一样,这样就会给车辆乘员1带来不便,防下潜机构将乘员1腿部限制得过高的话,会造成乘员1乘车的舒适感;将乘员1腿部限制过低的话,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不能有效起到防止乘员1下潜的作用。

实施例1

如图2-图3以及图6-图7所示,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防下潜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设置于车辆后地板与后排座垫之间的防下潜装置,包括用于抬高后排乘员腿的高度的支持部3,支持部包括顶面33、第一斜面31、第二斜面32,支持部3通过第一斜面31-顶面33-第二斜面32顺次连接并通过第一斜面31、第二斜面32同车辆后地板4连接,支持部3与乘员1腿部弯曲相匹配,支持部3的靠近后排座椅靠背的第一斜面31与车辆后地板4转动连接;支持部3的远离后排座椅靠背的第二斜面32与车辆后地板4销轴固定连接;在支持部的顶面2的下方、车辆后地板4上的靠近支持部3的一侧设置有充气装置5;充气装置5充气后体积增大,将支持部3顶起,第一斜面31与车辆后地板4处转动,第二斜面32与顶面33位置升高,抬高车辆乘员1腿部高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下潜装置的支持部3为大刚度材料的一体成型结构,采用该结构制成的防下潜装置的支持部3能够应对较大的外力作用而不会导致结构产生损伤,并且采用大刚度制成的防下潜装置的支持部3能够反映灵敏,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及时做出反应,避免了反应延时造成的车辆乘员受伤。支持部3包括三个面板结构,第一斜面31、第二斜面32,、顶面33,其中,第一斜面靠近车辆后排座椅的靠背,第二斜面32靠近车辆的车头,即远离车辆后排座位的靠背,第一斜面31与第二斜面32通过顶面33连接形成一体式的支持部。顶面33为曲面结构,以适应乘员1的腿部弯曲时的舒适性。在第一斜面31、第二斜面32、顶面3上同时可设置减轻孔,降低支持部的质量,节约生产原料的基础上还能减小支持部3的惯性,更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

第一斜面31与车辆后地板4转动连接。防下潜装置的作用是防止乘员1向前滑出车辆座椅,所以本实施例的防下潜装置要贴紧乘员1的大腿,支持部3抬高的同时使乘员1的大腿向座椅靠背方向运动,这样就不容易滑出座位,对大腿造成磕碰伤害。转动连接保障了车辆停车或正常行驶时,支持部不会前后运动,使乘员1腿部的位置高度不变。第二斜面32与车辆后地板4通过销轴连接,销轴连接可限制支持部3不会前后运动,在车辆发生碰撞后第二斜面与车辆后地板4之间能够迅速脱离向上抬起,从而抬高乘员1的腿部高度,使小腿部向后排座椅靠背靠近,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车辆碰撞时乘员1腿部向前受伤的情况产生。

充气装置5设置在第一斜面31、第二斜面32、顶面33与车辆后地板4围成的空间内并固定在车辆后地板4上。充气装置5相对于车底架固定,在充气装置5充气后,车辆后地板4不会产生运动,充气装置只能对支持部3产生作用,使支持部3远离车辆后地板4。

本实施例的防下潜装置中支持部3与充气装置5安装在车辆后地板4上,当车辆产生碰撞时,充气装置5立即反应产生气体并且体积增大,由于支持部3位一体成型机构且第一斜面31与车辆后地板4转动连接不能分离,所以充气装置5只能将第二斜面32与车辆后地板4连接处分离,使支持部3整体绕着第一斜面31与车辆后地板4的连接处转动。第二斜面32与车辆后地板4采用销轴连接,第二斜面32向上、向后运动,第二斜面32与车辆后地板4分离。第二斜面32承载的是乘员1的小腿,所以此时乘员1的小腿向上向后运动,带动大腿向下、向后运动,进而将乘员1的重心后移,同安全带一起将乘员1束缚在座椅上,避免了乘员1在车辆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下潜现象。

进一步地,第一斜面31与车辆后地板4之间通过销轴连接。第一斜面31与车辆后地板4的连接边上均间隔设置有轴套,第一斜面31上的轴套与车辆后地板4上的轴套间隔嵌套可通过同一销轴固定,支持部3通过第一斜面31的轴套绕销轴转动。采用该种方式将支持部3固定在车辆后地板4上,既不影响支持部3的转动,还不影响车辆停车或者正常行驶过程中腿部的舒适度。

实施例2

参照实施例1所提供的防下潜装置,与之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斜面31通过轴承与车辆后地板4转动连接。将轴承的内圈通过固定杆或者固定座之类的结构固定在车辆后地板4上,将轴承的外圈与第一斜面连接车辆后地板4的一边固定(例如焊接)连接。充气装置5充气过程中,支持部3就可以绕着轴承向上、向后运动,进而抬起乘员1的腿部,防止乘员1在车辆碰撞时产生下潜的危险。

实施例3

第二斜面32与车辆后地板4连接处设置有翻边,在车辆停车或者正常行驶状态下,翻边与车辆后地板4贴合。翻边上等距离设置有第一固定孔,在车辆后地板4上与第一固定孔位置对应处设置有第二固定孔,销轴穿过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销轴的大头端置于第二斜面32侧,且销轴不加锁丝将销轴锁死,防止由于重力作用脱落。采用该结构设计能够限制支持部3在车辆停车或者正常行驶状态下前后运动,并且在充气装置5充气的过程中支持部3向上运动,支持部能够容易脱离车辆后地板4,不影响支持部3的向上、向后运动。

实施例4

参照实施例3提供的防下潜装置,与之不同之处在于穿过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对支持部3进行前后运动限制采用的是可失效的螺栓,螺栓大头端设置于第二斜面32一侧,防止由于重力脱落。采用该种设计限制支持部3前后运动,只采用螺栓即可完成,不可使用螺母。若使用螺母和螺栓配合限定支持部3,则充气装置5充气过程中支持部3的第二斜面32难以脱离车辆后地板4,造成支持部3难以升高,引起车辆发生碰撞过程中,乘员1腿部向前滑出造成下潜现象的产生。采用可失效的螺栓将支持部3的第二斜面2限定在车辆后地板4上,当充气装置5充气过程中对支持部3的作用力逐渐增大,支持部3受到的作用力传送至可失效螺栓,达到可失效的螺栓所能承受的最大作用力时,螺栓失效,支持部3带动可失效的螺栓脱离车辆后地板4,达到抬高乘员1腿部高度的效果,使乘员1重心后移,避免了车辆碰撞时产生的乘员1下潜现象的产生。

实施例5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下潜装置中所设置的充气装置包括气袋,设置于支持部3的顶面33的下方;气体发生装置51包覆在气袋53内,用于快速产生气体;固定架52固定在支持部3的顶面33下方的车辆后地板4上,用于固定气体发生装置51。将充气装置5设置在支持部3的顶面33下方的车辆后地板4上,一方面可以节约车辆的室内空间,另一方面将充气装置5安装在顶面33的正下方可以使充气装置5在给气袋53充气过程中能够更迅速将气袋53产生的作用力传递给支持部3,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将乘员1的腿部迅速提升,防止乘员1产生下潜现象。

气袋53充气所使用的气体全部来源于气体发生装置51,在车辆产生碰撞的过程中,该气体发生装置51迅速反应释放气体充斥到气袋53中,使气袋53迅速膨胀并作用于支持部3,支持部3绕第一斜面31与车辆后地板4连接处的销轴转动,将支持部3向上、向后运动,达到提高乘员1腿部高度的效果。上述气体发生装置51通过固定架52固定在车辆后地板4上。气体发生装置51上固定连接有螺栓6,在固定架52以及车辆后地板4上的固定架52的安装位置处设置有通孔。气体发生装置51上的螺栓6穿过通孔并通过卡扣7将气体发生装置51及固定架52紧固在车辆后地板4上。

实施例6

参照如实施例5所示的防下潜装置,与之不同之处在于固定架52与车辆后地板一体成型,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乘员1向后仰不仅吸收了乘员1运动的能量,减少了乘员1髋部沿支持部3的第一斜面31滑出的风险,有效地降低了乘员1的伤害,且缓冲了支持部3受到的的加速度。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有防下潜装置的车辆,其所装配的防下潜装置为实施例1-实施例6中任一实施例中所示的放下前装置。本实施例的装配有防下潜装置的车辆在停车或者正常行驶过程中,防下潜装置的支持部3不会脱离车辆后地板4,能够使乘员1的腿部处于一较舒适的高度。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放下前装置的支持部被弹起带动乘员1的腿部向上、向后运动,使乘员1的重心后移,避免了下潜现象的产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