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3703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由于节能环保,普及率越来越高。原有的汽车空调通过送入冷风进行降温,由于冷风吹入位置温度低,而其他区域温度高,冷热不均,并且长时间对人体一个部位吹冷风,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利用空冷技术制造的现有降温设备无法进行多点降温,并且降温能力差,现有汽车空调难以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够同时进行多处降温,并且降温效果好的新能源汽车空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汽车空调装置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

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包括:

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第一冷媒泵和车内冷却单元,所述车内冷却单元包括穿过车内部空间的多个冷却管;

旋转换热器,所述旋转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隔离壁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换热器主体内壁上的储热轮,所述储热轮设置于所述隔离壁中部的通孔内且与所述隔离壁动密封连接,所述隔离壁外部边缘与所述换热器主体内壁固定密封连接而将所述换热器主体分为外换热室和内换热室,所述内换热室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媒泵的入口端和所述车内冷却单元的出口端管道连接;

排热系统,所述排热系统包括依次管道连接的第二冷媒泵、空冷器和节流阀,所述第二冷媒泵入口与所述外换热室下部管道连接,所述节流阀出口与所述外换热室上部管道连接;

还包括真空泵和与所述真空泵电连接的气侧液位传感器,所述真空泵两端分别与所述空冷器和所述外换热室上部管道连接,所述气侧液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换热室上部的通往所述真空泵的管道入口下侧;

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冷媒泵电连接的液侧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侧液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外换热室上部的通往所述第二冷媒泵的管道入口上侧。

进一步的,所述空冷器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混合母管、空冷管组和回流母管,所述混合母管分别与所述真空泵和所述第二冷媒泵管道连接,所述回流母管与所述节流阀管道连接,所述空冷管组包括多个空冷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空冷管组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空冷管道由内而外包括导热塑性层、防水层和绝缘层。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泵为水环真空泵。

进一步的,所述储热轮通过中心轴与所述换热器主体转动连接,所述中心轴通过联轴器与电机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储热轮为内部装满储热材料的圆筒形储热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储热轮为内部装满氧化镁或氧化铁镁的铜质中空圆筒。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

①本实用新型所述新能源汽车空调,能快速有效得的对车内部空间各个发热点进行降温;

②本实用新型所述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内冷媒流动阻力小,降温速度快,降温效果持续稳定,安静无噪音;

②本实用新型所述新能源汽车空调,在车内部空间的不同发热情况下,提供对应的降温模式,高效节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附图3幅,

图1为实施例1所述新能源汽车空调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所述新能源汽车空调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所述新能源汽车空调结构示意图。

其中,1、冷却系统,2、旋转换热器,3、排热系统,4、真空泵,5、车内部空间,11、第一冷媒泵,12、车内冷却单元,13、冷却管,21、换热器主体,22、隔离壁,23、储热轮,24、外换热室,25、内换热室,26、储热材料,31、第二冷媒泵,32、空冷器,33、节流阀,34、混合母管,35、空冷管组,36、回流母管,37、空冷管道,38、液侧液位传感器,41、气侧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包括:

冷却系统1,所述冷却系统1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第一冷媒泵11和车内冷却单元12,所述车内冷却单元12包括穿过车内部空间5的多个冷却管13;

旋转换热器2,所述旋转换热器2包括换热器主体21、隔离壁22和转动连接于所述换热器主体21内壁上的储热轮23,所述储热轮23设置于所述隔离壁22中部的通孔内且与所述隔离壁22动密封连接,所述隔离壁22外部边缘与所述换热器主体21内壁固定密封连接而将所述换热器主体21分为外换热室24和内换热室25,所述内换热室25分别与所述第一冷媒泵11的入口端和所述车内冷却单元12的出口端管道连接;

排热系统3,所述排热系统3包括依次管道连接的第二冷媒泵31、空冷器32和节流阀33,所述第二冷媒泵31入口与所述外换热室24下部管道连接,所述节流阀33出口与所述外换热室24上部管道连接;

还包括真空泵4和与所述真空泵4电连接的气侧液位传感器41,所述真空泵4两端分别与所述空冷器32和所述外换热室24上部管道连接,所述气侧液位传感器41设置于所述外换热室24上部的通往所述真空泵4的管道入口下侧;

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冷媒泵31电连接的液侧液位传感器38,所述液侧液位传感器38设置于所述外换热室24上部的通往所述第二冷媒泵31的管道入口上侧。

所述冷却系统1和所述排热系统3内充满冷媒。

工作状态,车内部空间5的热量经过所述冷却系统1传给所述旋转换热器2,所述旋转换热器2的所述储热轮23不断旋转,将热量传给所述排热系统3,所述空冷器32将热量传递给外部空气。

传统冷却装置换热采用螺旋管等结构,阻力大,冷媒流动阻力大、流速慢,严重影响了降温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换热器2采用不断旋转的所述储热轮23进行换热,不阻碍冷媒流动,使得冷媒流速快,因此能够快速将车内部空间5的热量排出。

当所述气侧液位传感器41检测不到液面,所述液侧液位传感器38检测到液面时,所述真空泵4将所述外换热室24上部的气态冷媒抽入所述空冷器32内,所述第二冷媒泵31将所述外换热室24下部的液态冷媒抽入所述空冷器32内;当所述气侧液位传感器41和所述液侧液位传感器38都检测到液态冷媒时,所述真空泵4暂停运行,所述第二冷媒泵31将所述外换热室24下部的液态冷媒抽入所述空冷器32内;当所述气侧液位传感器41和所述液侧液位传感器38都检测不到液态冷媒时,所述第二冷媒泵31暂停运行,所述真空泵4将所述外换热室24上部的气态冷媒抽入所述空冷器32内。在车内部空间的发热量不同的情况下,所述排热系统3均能够提供相应的降温模式,高效节能。

由于所述真空泵4将所述外换热室24上部的气态冷媒抽入所述空冷器32内,所述外换热室24内的压力低,冷媒沸点低,易沸腾,吸热速度快,所述外换热室24和所述内换热室25之间的温差大,因此所述旋转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高。

所述车内冷却单元12包括穿过车内部空间5,能够将经过的车内部空间5产生的热量吸收送入所述内换热室25,降温效果好且能够全面降温,防止局部过热。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车内部空间5包括新能源汽车的驾驶员、旅客乘坐空间或装载货物的空间。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的,所述空冷器32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混合母管34、空冷管组35和回流母管36,所述混合母管34分别与所述真空泵4和所述第二冷媒泵31管道连接,所述回流母管36与所述节流阀33管道连接,所述空冷管组35包括多个空冷管道37。

所述混合母管34内具有气液混合的冷媒,冷媒经过所述空冷管组35冷却后全部冷却为液态,并经过所述节流阀33回到所述外换热室24。

进一步的,所述空冷管组35设置于新能源汽车外部。

进一步的,所述空冷管道37由内而外包括导热塑性层、防水层和绝缘层。

进一步的,所述真空泵4为水环真空泵4。

进一步的,所述储热轮23通过中心轴与所述换热器主体21转动连接,所述中心轴通过联轴器与电机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储热轮23为内部装满储热材料26的圆筒形储热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储热轮23为内部装满氧化镁或氧化铁镁的铜质中空圆筒。

优选的,多个所述冷却管13并排平行设置。

优选的,多个所述冷却管13依次穿过新能源汽车的底部、前部和顶部。

所述冷却管13能够吸收新能源汽车内部各处的热量,进行同步温度控制,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大大提高了车内的舒适度,并且没有送风造成的噪音,安静无风。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新能源汽车空调,能快速有效得的对车内部空间各个发热点进行降温,系统内冷媒流动阻力小,降温速度快,降温效果持续稳定,在车内部空间的不同发热情况下,提供对应的降温模式,高效节能。本实用新型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广泛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