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1633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的制作方法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发明要求2016年11月18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153752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结合于此。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



背景技术:

如图1a和1b所示,在安装三排或者更多排座椅的车辆中,诸如在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和休闲车辆(rv)中,第二排的座椅构造成具有乘客进入功能和折叠功能,乘客进入功能使座椅靠背2向前倾斜并且使整个座垫1向前滑动以使乘客能够方便地进入后侧并进入到后排座椅上或者从后排座椅离开,所述折叠功能使座椅靠背2向前旋转以在车辆内装载货物。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典型的第二排座椅构造成使得坐垫1可以在座椅轨道3上向前和向后滑动,并且使得座椅靠背2可以向前或者向后倾斜。此外,当完成坐垫1的滑动操作和靠背2的倾斜操作时,坐垫1的滑动位置和靠背2的倾斜位置由乘客进入锁定闩5和折叠锁定闩8而被锁定(如图1c所示),从而得以固定。

也就是说,乘客进入锁定闩5和折叠锁定闩8被嵌入到座椅中,在乘客进入锁定闩5和折叠锁定闩8被释放之后,座椅靠背2可以倾斜并且坐垫1可以滑动(供参考地,基于座椅的构造,乘客进入锁定闩可以构造成与折叠锁定闩结合操作以同时释放折叠锁定闩和禁止坐垫在座椅轨道上滑动的单独的锁定闩,或者乘客进入锁定闩可以构造成独立于折叠锁定闩而操作,这里提及的乘客进入锁定闩是指用于同时锁定和解锁座椅靠背的倾斜操作和坐垫的滑动操作的装置)。乘客进入锁定闩5和折叠锁定闩8分别连接至缆线4和7,所述缆线7和4分别单独地连接至折叠锁定释放致动器7a和乘客进入锁定释放致动器4a。

因此,当使用者意图使用乘客进入功能或者折叠功能时,使用者通过推动操作致动器4a和7a之一的开关来解锁乘客进入功能或者折叠功能,然后在缆线拉动一个锁定闩之后而使座椅滑动或者倾斜。此外,在释放开关之后,乘客进入锁定闩5和折叠锁定闩8通过弹簧6和9的弹力而恢复锁定状态。

同时,在相关技术的结构中,缆线7和4分别单独地连接至折叠锁定释放致动器7a和乘客进入锁定释放致动器4a,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制造成本增加,并且座椅的内部结构复杂(这导致组装性能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其选择性地释放两个锁定闩之一,以便执行车辆座椅的乘客进入操作或者折叠操作。各实施方案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其安装成为单独一个致动器并且可以选择性地操作与乘客进入锁定闩连接的第一缆线或者与折叠锁定闩连接的第二缆线,从而避免了分别安装折叠锁定释放致动器和乘客进入锁定释放致动器时出现的问题。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该释放致动器包括:正齿轮,其能够通过接收来自马达的旋转力而在一个方向上或者另一个方向上旋转,所述正齿轮具有滑动凹槽,所述滑动凹槽形成于正齿轮的两个表面上并且具有预定的长度。第一缆线引导器设置成面对正齿轮的一个表面并且具有位于滑动凹槽之一的突出部。第一缆线引导器连接至第一缆线,当拉动所述第一缆线时,所述第一缆线使乘客进入锁定闩收回并且解除乘客进入锁定。第二缆线引导器设置成面对正齿轮的另一个表面并且具有位于另一个滑动凹槽的突出部,并且连接至第二缆线,当拉动所述第二缆线时,所述第二缆线使折叠锁定闩收回并且解除折叠锁定。当正齿轮在一个方向上旋转时,第一缆线引导器在所述突出部与滑动凹槽的侧壁直接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从而拉动所述第一缆线,并且所述第二缆线引导器不旋转(因为没有旋转力施加于第二缆线引导器)。当正齿轮在另一个方向上旋转时,第二缆线引导器在所述突出部与滑动凹槽的侧壁直接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从而拉动所述第二缆线,并且所述第一缆线引导器不旋转(因为没有旋转力施加于第一缆线引导器)。

所述正齿轮可以与弹簧联接,从而当施加至马达的电力在正齿轮旋转之后被切断时,所述正齿轮通过弹力回到初始位置。

可以设置两个弹簧,并且两个弹簧可以安装成分别嵌入到两个安装孔中,每个凹槽对应一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在正齿轮中形成为相对于位于安装孔之间的旋转轴线彼此对称,并且所述安装孔具有弧形形状。

正齿轮可以具有弧形部分,该弧形部分在其圆周处没有齿轮齿而是具有弧形的平坦表面,所述滑动凹槽可以形成于该弧形部分中。

所述第一缆线引导器和第二缆线引导器可以与正齿轮具有相同的旋转轴线。

所述蜗杆可以联接至马达的旋转轴,所述蜗轮可以啮合连接至所述正齿轮,所述蜗杆可以与所述蜗轮啮合以使得所述蜗轮旋转。

马达与正齿轮之间的减速比可以设定成1/150至1/200。

蜗杆和蜗轮可以构造成使得,蜗轮旋转以使蜗杆旋转。也就是说,允许反向旋转。

根据本发明,由于安装有单独一个释放致动器,该释放致动器可以代替折叠锁定释放致动器和乘客进入锁定释放致动器,因而能够减少座椅的制造成本,并且改进组装特性,这是因为座椅的内部结构得以简化。

马达和正齿轮通过蜗轮蜗杆传动而连接至彼此,由此实现了较大的减速比。也就是说,由于通过调整齿轮减速比而使输出得以增加,因而可以使用功率较小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分别显示座椅处于折叠位置和乘客进入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1c是显示相关技术的座椅结构的图。

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外观的视图。

图3是显示图2中的释放致动器处于分解状态的视图。

图4是(通过穿透壳体)显示图2中的释放致动器侧方外观的视图。

图5是图2中的释放致动器的马达、蜗轮和正齿轮之间的联接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6是显示第一缆线引导器和第二缆线引导器分别联接至正齿轮的两个表面之前和之后的状态的视图,其中,图6中的附图标记“arc”表示弧形部分。

图7a和7b是分别显示当正齿轮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时第一缆线引导器和第二缆线引导器处于旋转状态的视图。

图8是显示单个的本发明的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安装于座椅上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具体描述本发明,从而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现示例性实施方案。然而,本发明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实现,而不限于本文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案。

将省略与本说明书无关的部件以便清楚描述本发明,在整个说明书中,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术语或者词语不应当解释成被限定为一般的含义或者字典上的含义,而是应当根据申请人能够合适地限定术语的概念从而通过最佳的方式描述发明的原理,来解释成符合本发明的技术精神的含义和概念。

参考附图,本发明的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100构造成能够根据马达50的旋转方向而选择性地操作(拉动预定长度)第一缆线70和第二缆线80,所述第一缆线70将乘客进入锁定解除,而所述第二缆线80将折叠锁定解除。

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100包括马达50、正齿轮10、弹簧20、第一缆线引导器30和第二缆线引导器40,所述马达50可以通过接收电力而向前旋转和反向旋转,所述正齿轮10通过马达50而接收旋转力,所述弹簧20嵌入在正齿轮10与正齿轮罩14之间,所述第一缆线引导器30和第二缆线引导器40可以随着正齿轮10的旋转而一起旋转。

蜗杆51联接至马达50的旋转轴,蜗杆51与蜗轮60连接。如在图4和图5中所示,小齿轮61从蜗轮60的一个表面突出,小齿轮61与正齿轮10啮合。此外,在本发明中,马达50和正齿轮10之间的减速比设定在大约1/150至大约1/200的范围。

蜗杆51和蜗轮60可以反向旋转使得蜗轮60能够使蜗杆51旋转。也就是说,通过设定蜗杆51与蜗轮60之间的摩擦角、导程角和摩擦系数,蜗轮60的旋转力可以使蜗杆51旋转,因为设定条件在公知技术里是已知的,因而将省略详细的设定条件。

正齿轮10可以通过接收来自蜗轮60的旋转力而围绕中心销90旋转,该中心销90固定于释放致动器100的壳体上。正齿轮10具有两个弧形的安装孔11,所述安装孔11相对于位于安装孔11之间的中心销90(旋转轴线)彼此对称,在安装孔11的每一者中嵌入一个单独的弹簧20。

当施加至马达50的电力在正齿轮10旋转之后被切断时,弹簧20用于通过弹力而使正齿轮10回到初始位置,弹簧20的一端由固定于壳体的支撑销91a和91b支撑。进一步地,正齿轮罩14联接至正齿轮10的一个表面,以防止弹簧20收回。

因此,正齿轮10可以通过接收来自马达50的旋转力而在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上旋转,具有预定长度的滑动凹槽12和13分别形成于正齿轮10的两个表面上。

正齿轮10具有弧形部分,该弧形部分在其圆周处没有齿轮齿而具有弧形的平坦表面,滑动凹槽12和13形成于该弧形部分上。

如在图6中所示,第一缆线引导器30和第二缆线引导器40分别联接至正齿轮10的一个表面和另一个表面。第一缆线引导器30和第二缆线引导器40构造成通过与中心销90适配而旋转,并且具有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形成用于与滑动凹槽12和13适配的突出部32和42。

第一缆线引导器30连接至第一缆线70,当拉动第一缆线70时,该第一缆线70使乘客进入锁定闩收回并且解除乘客进入锁定,第二缆线引导器40连接至第二缆线80,当拉动第二缆线80时,该第二缆线80使折叠锁定闩收回并且解除折叠锁定。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头部71和81分别连接至第一缆线70和第二缆线80的端部,并且头部71和81分别适配并联接至第一缆线引导器30的凹槽31和第二缆线引导器40的凹槽41中。

在本发明中,滑动凹槽12和13具有足够的长度,该长度等于或者大于第一缆线70和第二缆线80被拉动的距离,如图6的下部所示,在突出部32和42处于初始中性状态(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两者均没有被拉动)的情况下,第一缆线引导器30的突出部32和第二缆线引导器40的突出部42设置成邻近滑动凹槽12和13中的每一者的一端的侧壁。

如图7a和图7b所示,当乘客操纵安装于车身内部的开关时,电力被施加至马达50,正齿轮10顺时针旋转,致使第二缆线引导器40在突出部42与滑动凹槽13的侧壁直接接触并且突出部42挤压在滑动凹槽13的侧壁上的情况下旋转,从而第二缆线80被拉动(参见a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挤压力施加至第一缆线引导器30,因而第一缆线引导器30不旋转。因此,当正齿轮10顺时针旋转时,乘客进入锁定闩维持在锁定状态,而折叠锁定闩被解锁。

同样地,当正齿轮10逆时针旋转时,第一缆线引导器30在突出部32与滑动凹槽的侧壁直接接触并且突出部32挤压在滑动凹槽的侧壁上的情况下旋转,从而第一缆线70被拉动(参见b部分),但是因为没有挤压力施加至第二缆线引导器40,因而第二缆线引导器40不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乘客进入锁定闩被解锁,折叠锁定闩则维持在锁定状态。

当施加至马达50的电力在第一缆线引导器30或者第二缆线引导器40如上所述地旋转之后被切断时,蜗杆51和蜗轮60可以反向旋转,弹簧20的弹力被施加,致使第一缆线引导器30或者第二缆线引导器40与正齿轮10一起回到初始位置(在图6中的下部示出的状态)。

参考地,在本发明中,选用蜗轮蜗杆传动结构来获得较大的减速比,但是可以采用其它的可以保持相似的减速比的齿轮结构(诸如行星齿轮和内齿轮),并且可以在齿轮齿之间额外施加预定量的油脂从而使得齿轮运行顺畅并且减少噪音。

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座椅的释放致动器100(如上述所构造的)的优势在于:单独一个释放致动器可以通过基于来自开关的电信号调整马达50的旋转方向来控制座椅的两个功能。也就是说,由于本发明的释放致动器可以代替相关技术中的折叠锁定释放致动器和乘客进入锁定释放致动器,因而能够减少座椅的制造成本,并且改进组装特性,这是因为座椅的内部结构得以简化。

马达50和正齿轮10通过蜗轮蜗杆传动机构而连接至彼此(在蜗杆与蜗轮之间实现一级减速,并在蜗轮的小齿轮与正齿轮之间实现次级减速),由此实现了较大的减速比。也就是说,通过调整齿轮减速比而使输出得以增加,从而可以使用功率较小的马达。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和附图,并且对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实施各种替代、修改和变化而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精神。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