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架纵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3192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架纵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悬架纵臂。



背景技术:

通常,纵臂是指其滑动轴自轮轴向前延伸的悬架臂。纵臂的一端连接到框架,并且 纵臂的另一端连接到悬挂系统。也即,纵臂被竖直地安装以便吸收当车辆行驶时在悬挂系 统处生成的扭转力,并且产生恢复力。一般地,驱动电机(是电动车辆的动力源)被设置在纵臂和车轮之间。车轮被连接 到在各个车轮处设置的减速器,并且驱动电机通过齿轮与减速器啮合。

目前,市场上的悬架纵臂,它包括悬架纵臂本体。这种悬架纵臂本体虽然结构简单,但在连接的过程中,与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相较差,从而影响到传动的稳定性,并且连接轴套的减小效果较差都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稳定性好,限位效果好以及减震效果好的悬架纵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悬架纵臂,包括悬架纵臂本体,其特征是:所述悬架纵臂本体包括杆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杆体两端的连接衬套,所述杆体包括连接管以及设置于连接管两侧的支撑体,支撑体上设有两第一限位块,两第一限位块之间形成有限位槽,限位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限位部、连接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均与第一限位块相连接,限位槽的槽口设有两第二限位块,两第二限位块之间形成有卡合区,卡合区的开口间距为6.2-6.5mm之间,两第二限位块分别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互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悬架纵臂本体包括杆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杆体两端的连接衬套,杆体包括连接管以及设置于连接管两侧的支撑体,为了保证对支撑体的限位效果,通过在支撑体上设有两第一限位块,两第一限位块之间形成有限位槽,并且限位槽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限位部、连接部和第二限位部,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限位效果,保证了在与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的同时,保证了限位效果,并且连接部的设置以及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均与第一限位块相连接,保证了对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连接强度,为了进一步增加限位槽的限位效果,限位槽的槽口设有两第二限位块,两第二限位块之间形成有卡合区,卡合区的开口间距为6.2-6.5mm之间,通过设有的第二限位块,并且两第二限位块之间形成的卡合区,减小了限位槽开口口径,从而增加了限位效果以及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将卡合区的开口设置为圆弧状,方便卡合连接,两第二限位块分别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相互连接,则进一步增加了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衬套包括用于与杆体连接的第一衬套以及第二衬套,为了增加连接衬套的减震效果,通过在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之间设有减震块,减震块包括第一减震部以及第二减震部,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之间形成有减震区,减震区呈“C”形状结构,减震区的“C”形开口方向朝向第二衬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衬套包括用于与杆体连接的第一衬套以及第二衬套,为了增加连接衬套的减震效果,通过在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之间设有减震块,并且减震块包括第一减震部以及第二减震部,通过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的支撑效果,使得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之间形成有减震区,并且减震块上与减震区相对一侧与第一衬套相抵触,进而增加了减震效果,并且减震区呈“C”形状结构,减震区的“C”形开口方向朝向第二衬套,上述结构的减震区,依靠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的弹性支撑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对连接轴套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震块为两个,两减震块分别设置于第二衬套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块为两个,两减震块分别设置于第二衬套两侧,通过将两减震块分别设置于第二衬套两侧,保证了对连接衬套的减震效果,并且均匀受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悬架纵臂实施例的侧视及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悬架纵臂实施例的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杆体,10-第一限位块,11-限位槽,110-第一限位部,111-连接部,112-第二限位部,12-第二限位块,13-卡合区,2-连接衬套,20-减震块,201-第一减震部,202-第二减震部,203-减震区。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悬架纵臂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悬架纵臂,包括悬架纵臂本体,悬架纵臂本体包括杆体1以及分别设置于杆体1两端的连接衬套2,杆体1包括连接管3以及设置于连接管3两侧的支撑体4,为了保证对支撑体4的限位效果,通过在支撑体4上设有两第一限位块10,两第一限位块10之间形成有限位槽11,并且限位槽1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限位部110、连接部111和第二限位部112,通过第一限位部110和第二限位部112的限位效果,保证了在与其他零部件进行连接的同时,保证了限位效果,并且连接部111的设置以及第一限位部110和第二限位部112均与第一限位块10相连接,保证了对第一限位部110和第二限位部112的连接强度,为了进一步增加限位槽11的限位效果,限位槽11的槽口设有两第二限位块12,两第二限位块12之间形成有卡合区13,卡合区13的开口间距(如图1中的L所示)为6.2-6.5mm之间,通过设有的第二限位块12,并且两第二限位块12之间形成的卡合区13,减小了限位槽11开口口径,从而增加了限位效果,并且将卡合区13的开口设置为圆弧状,方便卡合连接,两第二限位块12分别与第一限位部110和第二限位部112相互连接,则进一步增加了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连接衬套2包括用于与杆体1连接的第一衬套以及第二衬套,为了增加连接衬套2的减震效果,通过在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之间设有减震块20,并且减震块20包括第一减震部201以及第二减震部202,通过第一减震部201和第二减震部202的支撑效果,使得第一减震部201和第二减震部202之间形成有减震区203,并且减震块20上与减震区203相对一侧与第一衬套相抵触,进而增加了减震效果,并且减震区203呈“C”形状结构,减震区203的“C”形开口方向朝向第二衬套,上述结构的减震区203,依靠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的弹性支撑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对连接轴套2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减震块20为两个,两减震块20分别设置于第二衬套两侧,通过将两减震块20分别设置于第二衬套两侧,保证了对连接衬套2的减震效果,并且均匀受力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