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电动汽车充电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55916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电动汽车充电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公交车充电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电动汽车充电弓。



背景技术:

因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成为困扰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严重问题,许多城市开始推广使用纯电动公交车。大量研究表明,电动车相比常规燃油汽车在能效和减排方面有明显优势。纯电动车和传统汽油车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比较,其中纯电动车按照“煤-电-电动机”的能源应用路径,而传统汽油车按照“石油-汽油-内燃发动机”的路径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即使在电能来源仅考虑煤电的最差情况,纯电动车单位行驶里程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折成热值)只有传统汽油汽车的0.7倍。电动车以电能替代了燃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汽车的动力驱动方式,虽然使用功能一样,但是从技术上已经根本不同。换个角度,从电力服务看,它是一种用电设备,是一种新型的用电需求,为电动车提供电能供给,主要有交流充电、直流充电和电池更换等三种方式。

纯电动式公交车通过充电架、汇流排、受电弓系统装置进行充电。现在的公交车充电时一种形式是采用充电枪进行充电;另一种形式是采用充电极板。当公交车采用充电枪进行充电时,充电电流最大不超过250安,充电时间相对长,而且充电枪在和车上的接口多次插拔后,彼此的间隙越来越大,从而产生放电,导致充电枪烧结的故障,发生此类事故,则必须更换充电枪,维修成本高。公交车在日常使用时,受风吹日晒,雨雪风沙的影响,充电弓的极板容易遭到腐蚀破坏。当采用充电弓进行充电时,如果充电弓的充电极板与充电桩上汇流排之间存在接触间隙,造成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出现接触面放电、拉弧现象,严重影响充电工作,并且时间长会导致充电极板起热烧蚀,此外现有的充电极板只有正充电极板和负充电极板,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将充电弓安装在公交车车顶,这样公交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就容易被道路两旁的树木刮蹭,损坏充电弓的弓头,减少运营时间,增加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具有防护功能、能够根据使用情景进行开合的电动汽车充电弓。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电动汽车充电弓,包括框架,在所述框架上并排设有第一载板和第二载板,在第一载板的一端设有正极板,在第一载板的另一端设有信号极板;在第二载板的一端设有负极板,在第二载板的另一端设有接地极板,在框架上设有用于遮罩正极板和信号极板的第一固定罩,第一固定罩上端设有第一开口,在第一固定罩上铰接有用于遮罩第一开口的第一活动罩;在框架上设有用于遮罩负极板和接地极板的第二固定罩,第二固定罩上端设有第二开口,在第二固定罩上铰接有用于遮罩第二开口的第二活动罩;在第一固定罩和第二固定罩之间的框架上安装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转轴,转轴的端部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与第一活动罩和第二活动罩驱动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转轴的端部同轴固定连接有转盘,在所述转盘的同一个圆周上设有第一铰接点和第二铰接点,第一铰接点与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二铰接点和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动罩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动罩铰接。

所述第一活动罩包括有弧形的第一外板和固定在外板两端的第一扇形板,所述第一扇形板在其圆心处与第一固定罩铰接,所述第二活动罩包括有弧形的第二外板和固定在外板两端的第二扇形板,所述第二扇形板在其圆心处与第二固定罩铰接。

所述第一活动罩还包括有第一内板,所述第一内板的两端设有第一扇形内板,所述第一扇形板上设有第一弧形滑动槽,所述第一扇形内板上与第一弧形滑动槽对应设有第一滑销,所述第一外板通过第一弧形滑动槽、第一滑销带动第一内板绕第一扇形内板的圆心进行转动;所述第二活动罩还包括有第二内板,所述第二内板的两端设有第二扇形内板,所述第二扇形板上设有第二弧形滑动槽,所述第二扇形内板上与第二弧形滑动槽对应设有第二滑销,所述第二外板通过第二弧形滑动槽、第二滑销带动第二内板绕第二扇形内板的圆心进行转动。

所述第一固定罩和第二固定罩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框架上安装有绝缘柱,所述绝缘柱均匀、对称地分布在框架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当电动汽车不需要充电时,第一活动罩和第二活动罩处于顶端的位置。充电弓处于固定罩和活动罩的防护中,可以有效降低雨雪风沙对极板的影响,避免在极板上堆积杂物。由于弧形外板的作用,液体会顺着外板的弧度流下,不会在上面汇集大量雨水或雪水,防止了雨雪的侵蚀。电动汽车需要充电时,第一活动罩和第二活动罩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进行相向转动,两个活动罩转动的最低位时,充电极板的竖直高度高于固定罩和活动罩的高度,受电弓弓头上的充电极板与充电桩上的汇流排相接触,进行充电。同时,由于接地极板和信号极板的存在,充电过程更加安全。充电结束后第一活动罩和第二活动罩重新合拢,避免了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道路两旁的树枝刮蹭,对受电弓弓头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减少其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该装置为一种带有防护装置的电动汽车充电弓,包括框架1,在所述框架1上并排设有第一载板11和第二载板12,在第一载板11的一端设有正极板21,在第一载板11的另一端设有信号极板22;在第二载板12的一端设有负极板23,在第二载板12的另一端设有接地极板24,在框架1上设有用于遮罩正极板21和信号极板22的第一固定罩41,第一固定罩41上端设有第一开口43,在第一固定罩41上铰接有用于遮罩第一开口43的第一活动罩42;在框架1上设有用于遮罩负极板23和接地极板24的第二固定罩31,第二固定罩31上端设有第二开口33,在第二固定罩31上铰接有用于遮罩第二开口33的第二活动罩32;在第一固定罩41和第二固定罩31之间的框架1上安装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转轴51,转轴51的端部通过曲柄连杆机构与第一活动罩42和第二活动罩32驱动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动52、第一连杆531、第二连杆532,所述转轴51的端部同轴固定连接有转盘54,在所述转盘54的同一个圆周上设有第一铰接点541和第二铰接点542,第一铰接点541与第一连杆531的一端铰接,第二铰接点542和第二连杆53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531的另一端与第一活动罩42铰接;所述第二连杆532的另一端与第二活动罩32铰接。

所述第一活动罩42包括有弧形的第一外板421和固定在第一外板421两端的第一扇形板422,所述第一扇形板422在其圆心处与第一固定罩41铰接,所述第二活动罩32包括有弧形的第二外板321和固定在第二外板321两端的第二扇形板322,所述第二扇形板322在其圆心处与第二固定罩31铰接。

所述第一活动罩42还包括有第一内板423,所述第一内板423的两端设有第一扇形内板424,所述第一扇形板422上设有第一弧形滑动槽425,所述第一扇形内板424上与第一弧形滑动槽425对应设有第一滑销426,所述第一外板421通过第一弧形滑动槽425、第一滑销426带动第一内板423绕第一扇形内板424的圆心进行转动;所述第二活动罩32还包括有第二内板323,所述第二内板323的两端设有第二扇形内板324,所述第二扇形板322上设有第二弧形滑动槽325,所述第二扇形内板324上与第二弧形滑动槽325对应设有第二滑销326,所述第二外板321通过第二弧形滑动槽325、第二滑销326带动第二内板323绕第二扇形内板324的圆心进行转动。

所述第一固定罩41和第二固定罩31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框架1上安装有绝缘柱13,所述绝缘柱13均匀、对称地分布在框架1的底部。

当电动汽车不需要充电时,第一活动罩42和第二活动罩32处于顶端的位置。充电弓处于第一、第二固定罩41、31和第一、第二活动罩42、32的防护中,可以有效降低雨雪风沙对极板的影响,避免在极板上堆积杂物。由于第一、第二弧形外板421、321的作用,液体会顺着外板的弧度流下,不会在上面汇集大量雨水或雪水,防止了雨雪的侵蚀。电动汽车需要充电时,第一活动罩42和第二活动罩32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进行相向转动,两个活动罩转动的最低位时,充电极板的竖直高度高于固定罩和活动罩的高度,受电弓弓头上的充电极板与充电桩上的汇流排相接触,进行充电。同时,由于接地极板24和信号极板22的存在,充电过程更加安全。充电结束后第一活动罩42和第二活动罩32重新合拢,避免了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道路两旁的树枝刮蹭,对受电弓弓头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减少其维修成本。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