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公交车的可折叠阶梯门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0589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用于公交车的可折叠阶梯门及其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交车部件,具体地涉及用于公交车的可折叠阶梯门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公交车是城市交通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传统公交车内阶梯是固定的,且固定上下阶梯与地面的高度差较大。这给老人、伤残等人士的乘车带来极大不便,也会增加因上、下阶梯引起的乘客摔伤、夹伤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公交车的可折叠阶梯门及其控制系统,该可折叠阶梯门和控制系统通过增加公交车上通过上客台阶上客的方便度来给老人、伤残等人士的乘车带来极大便利,也会减少因上、下阶梯引起的乘客摔伤、夹伤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公交车的可折叠阶梯门,该可折叠阶梯门包括:门框、左开门、右开门和下开门;其中,所述左开门和所述右开门相对称设置,且分别铰接于所述门框的两侧,所述下开门位于所述左开门和所述右开门的下方,且铰接于所述门框的底侧;当所述左开门、所述右开门和所述下开门关闭时以使得所述门框所围成的空间处于封闭状态;所述左开门和所述右开门的开启方向朝向车体的内部,所述下开门的开启方向朝向所述车体的外部,且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与地面接触以使得所述下开门与地面形成10-30度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下开门开启时与地面形成有15-25度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可折叠阶梯门还包括:第一液压驱动机构、第二液压驱动机构和第三液压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液压驱动机构和第二液压驱动机构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开门和所述右开门,以驱动所述左开门和所述右开门朝向所述车体的内部转动;所述第三液压驱动机构连接于下开门以驱动所述下开门朝向所述车体的外部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三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泵和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泵固定于所述门框上,所述液压伸缩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液压泵,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开门上。

优选地,所述下开门远离所述门框底侧的一边设置为圆角。

优选地,所述下开门靠近所述车体内部的端面上设置有防滑凸纹。

优选地,所述可折叠阶梯门还包括升降踏板,所述升降踏板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位于底层的上客台阶上,且当所述升降踏板处于未上升状态时,所述升降踏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下开门的底边位于同一水平面,当所述升降踏板上升至顶端时,所述升降踏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车体内的地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地,所述升降踏板包括:脚踩板和至少二个液压顶,所述液压顶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层的上客台阶的内部,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层的上客台阶的上表面并固定于所述脚踩板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的一端设置有固定于所述车体内中控台上的控制面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的可折叠阶梯门以控制所述左开门、所述右开门和所述下开门的开合。

优选地,所述控制面板的操作面为电容式触摸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左开门和所述右开门相对称设置,且分别铰接于所述门框的两侧,所述下开门位于所述左开门和所述右开门的下方,且铰接于所述门框的底侧;当所述左开门、所述右开门和所述下开门关闭时以使得所述门框所围成的空间处于封闭状态;所述左开门和所述右开门的开启方向朝向车体的内部,所述下开门的开启方向朝向所述车体的外部,且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与地面接触以使得所述下开门与地面形成 10-30度的夹角。通过这样的三开门的设置,可以在下开门打开的时候用作脚踏板的作用,那么为了上客更加的方便,将所述下开门与地面形成10-30 度的夹角,坡度平缓上客便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的一端设置有固定于所述车体内中控台上的控制面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的可折叠阶梯门以控制所述左开门、所述右开门和所述下开门的开合。通过远程连接控制,十分的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可折叠阶梯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可折叠阶梯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开门 2右开门

3左开门 4脚踩板

5液压顶 6车体内的地平面

7地面 8车体上位于底层的上客台阶

9液压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参见图1-2所示的用于公交车的可折叠阶梯门,该可折叠阶梯门包括:门框、左开门3、右开门2和下开门1;其中,所述左开门3和所述右开门2 相对称设置,且分别铰接于所述门框的两侧,所述下开门1位于所述左开门 3和所述右开门2的下方,且铰接于所述门框的底侧;当所述左开门3、所述右开门2和所述下开门1关闭时以使得所述门框所围成的空间处于封闭状态;所述左开门3和所述右开门2的开启方向朝向车体的内部,所述下开门 1的开启方向朝向所述车体的外部,且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与地面7接触以使得所述下开门1与地面7形成10-30度的夹角。当所述左开门3、所述右开门2和所述下开门1关闭时阶梯门能够封闭公交车的进口或出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所述左开门3和所述右开门2相对称设置,且分别铰接于所述门框的两侧,所述下开门1位于所述左开门3和所述右开门2的下方,且铰接于所述门框的底侧;当所述左开门3、所述右开门2和所述下开门1关闭时以使得所述门框所围成的空间处于封闭状态;所述左开门3和所述右开门2的开启方向朝向车体的内部,所述下开门1的开启方向朝向所述车体的外部,且远离所述车体的一端与地面7接触以使得所述下开门1与地面7形成10-30度的夹角。通过这样的三开门的设置,可以在下开门1打开的时候用作脚踏板的作用,那么为了上客更加的方便,将所述下开门1与地面7形成10-30度的夹角,坡度平缓上客便利。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少下开门1开启时占用的空间的同时又能轻松踏上下车门上车,优选地,所述下开门1开启时与地面7形成有15-25度的夹角。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左开门3、右开门2和下开门1的开合朝向各自的方向有序进行,优选地,所述可折叠阶梯门还包括:第一液压驱动机构、第二液压驱动机构和第三液压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液压驱动机构和第二液压驱动机构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开门3和所述右开门2,以驱动所述左开门 3和所述右开门2朝向所述车体的内部转动;所述第三液压驱动机构连接于下开门1以驱动所述下开门1朝向所述车体的外部转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下开门1开启时可能会造成的危险,优选地,所述第三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泵和液压伸缩杆9,所述液压泵固定于所述门框上,所述液压伸缩杆9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液压泵,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开门1上。通过使用液压伸缩杆9控制下开门1开启时翻转的速度,使得上车的乘客有意识的远离下开门1,待完全开启后乘客陆续轻松上车。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有乘客或行人不小心碰到下开门1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优选地,所述下开门1远离所述门框底侧的一边设置为圆角。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上客时下开门1上出现打滑的情况,优选地,所述下开门1靠近所述车体内部的端面上设置有防滑凸纹。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给老弱病残的乘客一个更好的上车环境,优选地,所述可折叠阶梯门还包括升降踏板4,所述升降踏板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车体上位于底层的上客台阶8上,且当所述升降踏板处于未上升状态时,所述升降踏板的上表面与所述下开门1的底边位于同一水平面,当所述升降踏板上升至顶端时,所述升降踏板的上表面与所述车体内的地平面6位于同一水平面。当有上车困难的乘客需要上车时,先通过下开门1行走至降脚踩板4 上,通过提升升降踏板至车体内的地平面6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时乘客再上车就如履平地,十分的方便了。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实现升降踏板的升降作用,优选地,所述升降踏板包括:脚踩板4和至少二个液压顶5,所述液压顶5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层的上客台阶的内部,另一端伸出所述底层的上客台阶的上表面并固定于所述脚踏板的底端。通过设置至少二个液压顶5一方面可以增加负重,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脚踩板4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的一端设置有固定于所述车体内中控台上的控制面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的可折叠阶梯门以控制所述左开门3、所述右开门2和所述下开门1的开合。控制系统分别控制第一液压驱动机构、第二液压驱动机构和第三液压驱动机构的开启或关闭对应控制所述左开门3、所述右开门2和所述下开门1的开合。另外,控制系统还用于控制液压顶5的升降,来控制脚踩板4的升降。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驾驶员的操作,优选地,所述控制面板的操作面为电容式触摸屏。控制面板内集成了控制电路和单片机,通过触摸屏上的控制键将指令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控制电路分别传送给第一液压驱动机构、第二液压驱动机构、第三液压驱动机构和液压顶5。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