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0760阅读:15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靠背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作为汽车最为重要的物件之一,其主要用于支撑乘员的重量,缓和并衰减由车身传来的冲击和振动,为乘员创造舒适和安全的乘坐条件。座椅基本上采取向后倾斜设计,这就使得乘员背部离座椅靠背下端结构的距离近,离上端结构的距离远。在车辆发生追尾碰撞等事故时,由于人员的姿势和惯性,乘员会产生瞬间的向后移动,在移动中乘员的背部会先与座椅靠背下端结构接触,然后肩部再与座椅靠背的上端结构接触。

这种人员的背部上部和下部不同时与座椅靠背接触在碰撞过程中,会导致乘员背部受到的冲击作用不均匀,乘员背部先与座椅靠背下端接触的部位就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作用力,就会造成该部位损伤较大。因此,现有技术中,汽车座椅靠背的设计对乘员的人身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结构,以在车辆碰过程中,避免乘员背部下部先与座椅靠背接触,使得乘员背部整体与坐骑靠背接触实现背部受力分散,以提高乘员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结构,包括:上端骨架、下端骨架,缓冲装置、限位支架;所述上端骨架的底端与所述下端骨架的顶端通过所述缓冲装置相连;所述限位支架用来限制所述下端骨架的摆动。

可选的,所述上端骨架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下端骨架的顶端设置有U形槽;

所述上端骨架的底端插接在所述U形槽中;

所述U形槽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

所述缓冲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上端骨架和所述下端骨架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插销、扭力弹簧、固定螺母;

所述插销依次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后,与所述固定螺母固定连接;

所述扭力弹簧固定设置在所述插销远离所述固定螺母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的形状分别为:方形、圆形和圆形,且所述插销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的对应位置上的断面形状分别为:方形、圆形和圆形。

可选的,所述扭力弹簧通过所述插销上的弹簧卡槽和所述下端骨架上的弹簧卡槽进行限位。

可选的,所述限位支架为L形结构。

可选的,所述上端骨架包括两根平行的竖杆,两根竖杆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且所述弹簧的个数至少为一个。

可选的,所述上端骨架插入所述U形槽中的部分为方形块。

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的尺寸依次减少或依次增大,其中,所述尺寸分别为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对边距离中的最小值、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径尺寸和所述第三连接孔的孔径尺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缓冲装置将上端骨架和下端骨架进行连接,且下端骨架可以绕缓冲装置进行摆动,并由限位支架用来限制所述下端骨架的摆动,在车辆发生追尾情况下,人员背部下部后移过程中会带动下端骨架后移且后移过程中并未产生刚性接触,直至下端骨架在限位支架限制下停止后摆,此时乘员背部的上部也与靠背的上端骨架接触,从而达到乘员背部整体与汽车左后靠背接触的目的,能够减少乘员背部局部受力,从而达到背部整体受力的目的,实现乘员背部受力的均匀和分散,提高了乘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靠背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靠背结构中缓冲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座椅靠背结构中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上端骨架,11-下端骨架,12-缓冲装置,13-限位支架,101-第一连接孔,111-U形槽,112-第二连接孔,113-第三连接孔,121-插销,122-扭力弹簧,123-固定螺母,124-插销上的弹簧卡槽,125-下端骨架上的弹簧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结构,包括:上端骨架10、下端骨架11,缓冲装置12、限位支架13;上端骨架10的底端与下端骨架11的顶端通过缓冲装置12相连;限位支架13用来限制下端骨架11的摆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下端骨架11在位置a时,可以绕着缓冲装置12向后摆动,当转动到位置b时,下端骨架11受限位支架13的阻挡停止往后摆动,实现了对下端骨架12的限位。另外,限位支架13的可以为L形结构,且限位支架可以固定在汽车座椅底座上,当下端骨架12向后摆动,触碰到限位支架13即停止摆动,具体的,限位支架13也可以安排在座椅的其它位置,只要能够实现对下端骨架12的限位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

在图1中,上端骨架10优选地包括两根平行的竖杆,两根竖杆之间通过弹簧14连接,且弹簧14的个数至少为一个,通过至少一个弹簧14可以拉动两根竖杆提高座椅的支撑力,防止两根竖杆的变形从而造成座椅靠背的变形。

因此,通过缓冲装置12将上端骨架10和下端骨架11进行连接,且下端骨架11可以绕缓冲装置12进行摆动,并由限位支架13用来限制所述下端骨架11的摆动,在车辆发生追尾情况下,人员背部下部后移过程中会带动下端骨架11后移并未产生刚性接触,直至下端骨架11在限位支架13限制下停止后摆,此时乘员背部的上部结构也与靠背的上端骨架10接触,从而达到乘员背部整体与汽车后靠背接触的目的,能够减少乘员背部局部受力,从而达到背部整体受力的目的,实现乘员背部受力的均匀和分散,提高了乘员的人身安全。

参见图2,为缓冲装置12的连接示意图,上端骨架10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01,下端骨架11的顶端设置有U形槽111;上端骨架10的底端插接在U形槽111中;上端骨架插入U形槽111中的部分可以为方形块,U形槽111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第二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113;缓冲装置12通过第一连接孔101、第二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113与上端骨架10和下端骨架11固定连接。通过将下端骨架11的顶部设置成U形槽状结构能够防止上端骨架10向两边摆动,从而维持上端骨架10连接在下端骨架11上的稳定性。在车辆碰撞等导致乘员后移的情况下,乘员背部会先与座椅靠背下端骨架11产生接触,推动下端骨架11绕缓冲装置12后摆运动,后摆过程中缓冲装置12吸收冲击能量同时充分利用座椅靠背吸能空间,降低碰撞强度且避免颈部损伤风险。

参见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缓冲装置12可以包括:插销121、扭力弹簧122、固定螺母123;插销121依次插入第一连接孔101、第二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113后,与固定螺母123固定连接;扭力弹簧122固定设置在插销121远离固定螺母123的一端。在插销121插入第一连接孔101、第二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113后通过扭力弹簧122和固定螺母123将插销121的两端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将上端骨架10和下端骨架11进行连接。

参见图3,扭力弹簧122通过插销121上的弹簧卡槽124和下端骨架上的弹簧卡槽125进行限位,这样就可以进行扭力弹簧122的定位,防止扭力弹簧122向两边移动,造成上端骨架10和下端骨架11连接不稳定。因此,采用插销上的弹簧卡槽124和下端骨架上的弹簧卡槽125卡紧扭力弹簧122能够实现上端骨架10和下端骨架11连接的稳定性。通过靠背下端骨架的后摆运动,充分利用座椅靠背与乘员之间的吸能空间和扭力弹簧的缓冲吸能作用,共同降低乘员与座椅之间的碰撞强度和冲击力。

另外,第一连接孔101、第二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113的形状可以分别为:方形、圆形和圆形,且插销121在与第一连接孔101、第二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113的对应位置上的断面形状也分别为:方形、圆形和圆形。这样,下端骨架11在进行摆动的时候,是下端骨架11分别在第二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113对应的位置沿着插销121进行摆动,且第二连接孔为方形孔112和上端骨架11连接的地方均为方形的连接使得插销121无法进行转动,所以扭力弹簧122可以进行固定,并在下端骨架12进行下摆的过程中,扭力弹簧122进行能量吸收,以减少撞击产生的冲击力。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孔101、第二连接孔112和第三连接孔113的尺寸依次减少或依次增大,其中,尺寸分别为所述第一连接孔101的对边距离中的最小值、第二连接孔112的孔径尺寸和所述第三连接孔113的孔径尺寸。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