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89438发布日期:2019-04-03 03:5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等的送风装置,存在具备壳体、涡旋式风扇(scrollfan)及使涡旋式风扇旋转驱动的马达的结构的送风装置。这种送风装置通过被马达旋转驱动的涡旋式风扇,将空气从形成于壳体的空气引入口引入至涡旋式风扇的中心部。被引入的空气通过旋转的涡旋式风扇被吹出至其径向外侧,穿过形成于涡旋式风扇的径向外侧的涡旋式流路,经由下游侧的排出喷嘴被排出。

在这种送风装置中,将从涡旋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引入至腔室,穿过一端在该腔室内开口的管道,将空气送入马达,由此对使涡旋式风扇旋转驱动的马达进行冷却。

再者,有时从空气引入口引入至壳体内的空气中含有水分。当该水分穿过管道而到达马达时,可能会对马达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结构:通过在将空气从排出喷嘴向腔室内引入的空气引入口形成台阶来防止水滴向腔室内侵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98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即使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的结构中,有时也无法充分回收空气中含有的水分(水滴),期望更可靠地防止水滴到达马达。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更可靠地防止水滴到达马达的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采用以下的方案。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具备:壳体,具有空气引入口、空气排出口以及连通所述空气引入口与所述空气排出口的流路部;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从所述空气引入口引入空气,产生经由所述流路部到达所述空气排出口的空气流;马达,使所述风扇旋转驱动;以及马达冷却部,对所述马达进行冷却,所述马达冷却部具备:腔室,从所述流路部引入所述空气的一部分;以及管道,具有在所述腔室内开口的开口部,并且将从所述开口部引入的所述腔室内的空气输送至所述马达,所述腔室的顶棚部具备从上方朝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通过被马达旋转驱动的风扇从空气引入口引入至壳体内的空气被送出至流路部。在流路部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引入至腔室内,从开口部穿过管道被供给至马达,对马达进行冷却。在由于被引入至腔室内的空气所含有的水分等而使水滴附着于腔室的顶棚部的情况下,由于顶棚部的倾斜面是倾斜的,因此水滴沿倾斜面的倾斜方向从上方向下方流动。由此,能抑制水滴从马达冷却部的开口部进入管道。

在上述送风装置中,进一步优选所述倾斜面至少形成在所述开口部的铅直上方。

根据这种送风装置,通过使倾斜面至少形成在开口部的铅直上方,能更可靠地防止水滴落入开口部。

在上述送风装置中,进一步优选所述倾斜面形成为从所述顶棚部的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向下方倾斜的伞状。

根据这种送风装置,在水滴附着于顶棚部的情况下,能将水滴朝向顶棚部的径向外侧的壁面引导。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具备上述任一方式的送风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通过在送风装置中使顶棚部具备倾斜面,能抑制水滴进入马达冷却部,并防止水滴到达马达。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能更可靠地防止水滴到达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2是上述送风装置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送风装置的风扇部的构成的图且是图2的a-a向视剖面图。

图4是上述送风装置的腔室的纵剖面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改进例中的腔室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送风装置、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内部构造的俯视图。图2是上述送风装置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上述送风装置的风扇部的构成的图且是图2的a-a向视剖面图。图4是表示上述送风装置的腔室的平剖面图。图5是上述腔室的纵剖面图。

(送风装置)

如图1、图2所示,构成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的送风装置10具备:中空的壳体11;风扇部20,设于壳体11的一端11a侧并生成风;排出喷嘴部30,排出在风扇部20生成的风;热交换器容纳部40,设于壳体11的另一端11b侧,并容纳蒸发器41;以及马达冷却部50。

如图3所示,壳体11是上下一分为二的结构,通过在上下方向组合在上方开口的有底状的上部壳体11a和在下方开口的有底状的下部壳体11b并将它们相互连结来形成壳体11。

(风扇部)

如图1、图3所示,风扇部20具备:马达21(参照图3);涡旋式风扇22,设于壳体11内,被马达21旋转驱动;空气引入口23(参照图3),形成于上部壳体11a;以及涡旋式流路部24,在壳体11内形成于涡旋式风扇22的径向外侧。

如图3所示,马达21具备:马达主体21a,嵌合保持于形成于下部壳体11b的底板部11c的马达保持开口13;以及马达轴21b,通过马达主体21a绕轴旋转驱动。马达21以使马达轴21b从下部壳体11b的底板部11c朝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设置。

涡旋式风扇22以与马达轴21b一体连结的方式设于下部壳体11b的底板部11c的上方。涡旋式风扇22呈以马达轴21b为中心设置的圆筒状且具备在周向隔开间隔地设于其外周部的多个叶片22a。这种涡旋式风扇22通过马达21与马达轴21b一体地旋转驱动,将外部的空气从形成于上部壳体11a的空气引入口23引入至涡旋式风扇22的径向内侧,并送出至涡旋式风扇22的径向外侧。

如图1所示,涡旋式流路部24沿周向连续地形成于涡旋式风扇22的径向外侧。涡旋式流路部24形成为随着沿周向朝向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其流路截面积逐渐增大。

(排出喷嘴部)

排出喷嘴部30形成于壳体11内,并具有从风扇部20的涡旋式流路部24的下游端沿切线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排出流路部31,将穿过该排出流路部31从涡旋式流路部24送入的空气引导至下游侧。

(热交换器容纳部)

热交换器容纳部40具备容纳于壳体11内的蒸发器41。蒸发器41的一面侧41a配置为朝向排出喷嘴部30的排出流路部31的下游端31b侧。

此外,在壳体11中与蒸发器41的另一面侧41b对置的部位形成有连通壳体11的内外的空气排出口14。

在这种热交换器容纳部40中,从涡旋式流路部24送出并穿过排出流路部31而送入的空气从蒸发器41的一面侧41a通过另一面侧41b,与在蒸发器41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蒸发器41经过而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壳体11的空气排出口14被排出至壳体11的外部。

(马达冷却部)

如图3所示,马达冷却部50对使风扇部20的涡旋式风扇22旋转驱动的马达21的马达主体21a进行冷却。该马达冷却部50具备:腔室51,从排出喷嘴部30的排出流路部31引入空气;以及冷却管道52,从腔室51内朝向马达主体21a送入空气。

如图1、图3、图4所示,腔室51在排出喷嘴部30的排出流路部31的上游部31a,形成于夹在排出流路部31与涡旋式流路部24之间的部分。

具体而言,腔室51在壳体11中由以下构件包围而成:位于涡旋式流路部24的径向外侧的外周壁11s、位于排出流路部31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侧壁11t、从外周壁11s的外表面向外方延伸并连接于侧壁11t的外表面的俯视呈l字状的l字壁53、形成于下部壳体11b的底板部54、以及形成于上部壳体11a的顶棚部55a。

此外,腔室51经由形成于侧壁11t的连通开口56与排出流路部31连通,在排出流路部31中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该连通开口56流入至腔室51内。

如图3所示,冷却管道52具备:筒状的吸入喷嘴57,具有从腔室51的底板部54向上方突出,并在腔室51内朝向铅直上方开口的开口部57a;以及筒状的引导流路部58,与吸入喷嘴57连续并沿下部壳体11b的底板部11c的下方设置。引导流路部58具备将空气喷射至从下部壳体11b的底板部11c向下方突出的马达主体21a的喷射喷嘴58a。

在这种马达冷却部50中,从排出流路部31穿过连通开口56流入至腔室51内的空气从在腔室51内开口的开口部57a被送入至吸入喷嘴57。被送入至吸入喷嘴57的空气经由引导流路部58,通过喷射喷嘴58a被喷射至马达主体21a,对马达主体21a进行冷却。

如图3、图4所示,在上述那样的马达冷却部50中,腔室51的顶棚部55a形成为具有从一方的端部55a朝向另一方的端部55b向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59。倾斜面59至少形成于顶棚部55a中包含吸入喷嘴57的开口部57a的铅直上方的区域。

在此,在顶棚部55a的倾斜面59中,并不限定作为倾斜方向上方的端部55a的位置、作为倾斜方向下方的端部55b的位置。

例如,对于顶棚部55a,也可以将连通开口56侧设为作为倾斜方向下方的端部55b,将远离连通开口56的一侧设为作为倾斜方向上方的端部55a。

在由于被引入至腔室51内的空气所含的水分等而使水滴附着于腔室51的顶棚部55a的情况下,利用该倾斜面59使水滴沿倾斜面59且沿倾斜方向从上方向下方流动。在该实施方式中,沿倾斜面59流至下方的水滴从连通开口56排出至排出流路部31。

根据上述那样的构成,送风装置10具备马达冷却部50,其具备:腔室51,从排出流路部31引入空气的一部分;以及冷却管道52,具有在腔室51内开口的开口部57a,并将从开口部57a引入的腔室51内的空气输送至马达21,腔室51的顶棚部55a具备从上方朝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59。由此,在由于被引入至腔室51内的空气所含的水分等,使水滴附着于腔室51的顶棚部55a的情况下,由于在顶棚部55a形成有倾斜面59,因此水滴会沿倾斜面59的倾斜方向从上方向下方流动。由此,能抑制水滴从马达冷却部50的开口部57a进入冷却管道52,并防止水滴到达马达21。

此外,通过将倾斜面59至少形成于开口部57a的铅直上方,能更可靠地防止水滴落入开口部57a。

此外,根据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0的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未图示),通过在送风装置10的顶棚部55a具备倾斜面59,能抑制水滴从马达冷却部50的开口部57a进入冷却管道52,并防止水滴到达马达21。[实施方式的改进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腔室51的顶棚部55a从一方的端部55a朝向另一方的端部55b向斜下方倾斜,但是并不限于此。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改进例中的腔室的纵剖面图。

例如,如图5所示,腔室51的顶棚部55b也可以由俯视状态下的从顶棚部55b的中央部55c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端部55d向斜下方倾斜地延伸的呈伞状的倾斜面60形成。

在这种构成中,腔室51的顶棚部55b也具有伞状的倾斜面60,因此在水滴附着于顶棚部55b的情况下,能朝向顶棚部55b的径向外侧引导水滴。由此,能抑制水滴从马达冷却部50的开口部57a进入冷却管道52,并防止水滴到达马达2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送风装置10的构成,但如果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各部分的构成。

符号说明

10送风装置

11壳体

14空气排出口

21马达

22涡旋式风扇(风扇)

23空气引入口

31排出流路部(流路部)

50马达冷却部

51腔室

52冷却管道(管道)

55a、55b顶棚部

57a开口部

58引导流路部

58a喷射喷嘴

59、60倾斜面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具有空气引入口、空气排出口以及连通所述空气引入口与所述空气排出口的流路部;

风扇,从所述空气引入口引入空气,产生经由所述流路部到达所述空气排出口的空气流;

马达,使所述风扇旋转驱动;以及

马达冷却部,对所述马达进行冷却,

所述马达冷却部,具备:

腔室,经由设于形成所述流路部的所述壳体的所述风扇侧的侧壁的开口与所述流路部连通,并且从所述流路部引入所述空气的一部分;以及

管道,具有在所述腔室内开口的开口部,并且将从所述开口部引入的所述腔室内的所述空气输送至所述马达,

所述腔室的顶棚部具备从上方朝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至少形成在所述开口部的铅直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形成为从所述顶棚部的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逐渐向下方倾斜的伞状。

4.一种车辆用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