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内饰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82621发布日期:2018-08-28 23:43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内饰件。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这样一种交通工具用内饰件,其包括具有开口的第1构件和以覆盖该开口的形态安装的第2构件(下述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门内饰作为交通工具用内饰件,在该门内饰中,以覆盖门内饰主体(第1构件)的开口的形态安装有装饰件(第2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677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结构中,通常将第2构件从表侧相对于第1构件的开口安装。此外,也周知这样的结构,即,通过将第2构件的周端部的一部分配置在第1构件的开口的开口端部的背侧,能够隐藏第2构件的周端部的一部分,提高美观性。在像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将第2构件从表侧相对于第1构件安装时,有可能第2构件的周端部接触第1构件的开口端部,担忧发生划伤第1构件的开口端部的情况。为了抑制这样的情况,操作人员需要更加注意地进行组装作业,与此相应地,操作性下降。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将用于构成交通工具用内饰件的两个构件进行组装时,抑制一个构件的周端部抵接于另一个构件的开口端部的情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内饰件的特征在于,该交通工具用内饰件具有:第1构件,其具有朝向交通工具厢室内侧的外观面;以及第2构件,其以从所述外观面侧覆盖在所述第1构件设置的开口的形态配置,所述第2构件的外周端部中呈长条状的第1周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1构件的所述开口的开口端部的交通工具厢室外侧,在所述第1周端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设有卡定部,该卡定部从车辆室外侧卡定于在所述第1构件的所述开口端部设置的被卡定部,所述卡定部的卡定面和所述被卡定部的被卡定面中的至少一者是呈圆弧状的曲面,该圆弧状以沿着所述第1周端部的轴线为中心。

根据上述结构,成为了第2构件的第1周端部的一部分配置在第1构件的开口的开口端部的交通工具厢室外侧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在将第2构件从外观面侧组装于第1构件时,需要注意不使第1周端部的一部分抵接于开口端部地来进行作业。根据上述结构,卡定部的卡定面或被卡定部的被卡定面成为呈圆弧状的曲面,该圆弧状以沿着第1周端部的轴线为中心。因此,在使卡定部卡定于被卡定部的过程中,能够以沿着该曲面的圆弧的形态使卡定部相对于被卡定部滑动。也就是说,通过进行使卡定部卡定于被卡定部的作业,能够使第2构件以第1周端部为中心地转动。因此,在几乎不使第2构件的第1周端部相对于第1构件移动的前提下,就能够一边使第2构件相对于第1构件转动,一边进行组装作业,能够抑制第2构件的第1周端部抵接于第1构件的开口端部的情况。

此外,能够设为,所述卡定部是从所述第2构件的交通工具厢室外侧的面朝向所述第1构件突出的卡定爪,所述被卡定部呈从所述开口端部朝向所述开口突出的形状。

若将被卡定部设为从开口端部朝向开口突出的形状,则能够抑制在被卡定部的周围配置其他的构件的情况。由此,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观察被卡定部,能够容易地使卡定爪对准被卡定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卡定作业。

此外,能够设为,所述第2构件的所述第1周端部和所述卡定爪以夹持所述被卡定部的形态配置,在所述被卡定部的所述第1周端部侧的面设有抵接于所述第1周端部的肋。

通过设为利用第2构件的周端部和卡定爪夹持被卡定部的结构,并且使肋抵接于第2构件的第1周端部,能够在交通工具厢室内外方向更加可靠地固定第2构件的第1周端部。

此外,能够设为,该交通工具用内饰件是车辆用的门内饰,在将所述第2构件的外周端部中与所述第1周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周端部设为第2周端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1构件的所述开口端部中与所述第2周端部相邻的部位设有向车厢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门内饰中,为了美观性、确保刚度等目的,设置突出部的情况较多。在这样的突出部设于第1构件的开口端部的情况下,在将第2构件进行组装时,需要注意不接触突出部地进行作业。在上述结构中,能够一边利用卡定部将第2构件的第1周端部定位,一边进行组装作业,因此第2周端部的错位也难以发生,能够抑制第2周端部接触突出部的情况。

此外,能够设为,该交通工具用内饰件是车辆用的门内饰,其具有门置物盒,所述第1构件的所述开口的所述开口端部成为用于构成所述门置物盒的开口的部分,所述第2构件的所述第1周端部是所述第2构件的下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门置物盒的开口端部从车厢内侧覆盖第2构件的下端部,能够抑制被乘员看到该第2构件的下端部的情况,能够提高美观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将用于构成交通工具用内饰件的两个构件进行组装时,能够抑制一个构件的周端部抵接于另一个构件的开口端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的门内饰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组装基部构件的过程中的门内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拆下基部构件的状态下的门内饰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下饰板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基部构件的主视图。

图6是从车厢外侧观察基部构件得到的图。

图7是从车厢外侧观察卡定部和被卡定部得到的图。

图8是从车厢内侧观察被卡定部附近得到的图。

图9是从车厢外侧观察被卡定部附近得到的图。

图10是从车厢外侧观察被卡定部附近得到的立体图。

图11是从车厢外侧观察组装过程中的基部构件得到的立体图。

图12是将图11的卡定部和被卡定部附近放大地表示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组装过程中的基部构件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下饰板和基部构件的剖视图(与以图7的xiv-xiv线剖切得到的图相对应)

图15是表示下饰板和基部构件的剖视图(与以图7的xv-xv线剖切得到的图相对应)

附图标记说明

10、门内饰(交通工具用内饰件);16、门置物盒;16a、门置物盒的开口;20、下饰板(第1构件);20a、外观面;21、开口(设于第1构件的开口);23、前侧开口端部(开口的开口端部);25、下侧开口端部(开口的开口端部);26、突出部;30、被卡定部;32a、被卡定面;33、表侧肋(抵接于第1周端部的肋);50、基部构件(第2构件);54、下端部(第2构件的外周端部中形成为长条状的第1周端部);55、上端部(第2构件的外周端部中与第1周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周端部、第2周端部);60、卡定爪(卡定部);60a、卡定面;p1、轴(沿第1周端部的轴)。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15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门内饰10(交通工具用内饰件)例如是用于构成车辆用的侧门的内饰,如图1所示,其具有内饰板11、装饰件12、肘靠13、内门把收纳部15以及基部构件50。内饰板11以从车厢内侧覆盖供内饰板11安装的内面板(未图示)的形态配置。如图3和图4所示,内饰板11具有构成其上端部的上饰板14和构成比上饰板14靠下方的部分的下饰板20。

如图4所示,下饰板20(第1构件)整体上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方形,并具有朝向车厢内侧的外观面20a。在下饰板20的下部和车辆前侧的部分以在车宽方向上贯通的形态形成有呈大致方形的开口21。此外,如图3所示,在开口21的车辆后侧以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形态形成有开口22。开口22以与开口21相连的形态形成。

基部构件50安装于下饰板20的下部,并呈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条状。基部构件50以从车厢内侧(外观面20a侧、交通工具厢室内侧)覆盖开口21并且从上方覆盖开口22的形态配置。如图1和图5所示,在基部构件50的车辆前侧的部分设有扬声器护栅51。此外,如图2所示,在基部构件50的上表面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形态形成有用于安装开关座(未图示)的开关用开口52和用于安装肘靠13的肘靠用开口53。

如图4所示,下饰板20的开口21的开口端部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车辆前侧的前侧开口端部2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侧的上侧开口端部24以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侧的下侧开口端部25。如图3所示,下侧开口端部25相对于上侧开口端部24配置在车厢内侧。

基部构件50的扬声器护栅51的下端部54(第2构件的外周端部中形成为长条状的第1周端部)形成为长条状,如图15所示,其配置在下侧开口端部25的车厢外侧(交通工具厢室外)。此外,构成门置物盒16的里侧壁部的门置物盒构成构件17从车厢外侧相对于开口21组装。由此,下侧开口端部25成为用于构成门置物盒16的开口16a。并且,下端部54在门置物盒16内位于比下侧开口端部25靠下方的位置。

基部构件50的车辆前端部以从车厢内侧覆盖前侧开口端部23的形态配置。此外,基部构件50的上端部以从车厢内侧覆盖上侧开口端部24的形态配置。此外,如图15所示,在上侧开口端部24中,在基部构件50的上端部55(第2构件的外周端部中与第1周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周端部、第2周端部)的上方以与基部构件50的上端部55相邻的形态形成有突出部26。如图4所示,该突出部26以随着朝向车辆前端而下降倾斜的形态延伸,其形成为匹配未图示的仪表板的凹凸形状的形状。由此构成了在车门内饰10和仪表板之间连续的外观。

如图4所示,在前侧开口端部23形成有安装孔23a,该安装孔23a供形成于基部构件50的背面的安装片56(参照图6)贯穿。此外,在上侧开口端部24形成有安装孔24a,该安装孔24a供形成于基部构件50的背面的安装凸起57(参照图6)贯穿。基部构件50利用安装片56和安装凸起57相对于下饰板20紧固。

如图4和图9所示,在开口21的开口端部中,在前侧开口端部23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开口21突出的形状的被卡定部30。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在基部构件50的背面中,在下端部54的车辆前端部(第1周端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卡定爪60(卡定部)。如图7和图14所示,卡定爪60是相对于被卡定部30从车厢外侧卡定的结构。在下端部54的车辆前端部形成有能够供下侧开口端部25的车辆前端部25a(参照图3)嵌合的缺口部58。

如图10和图14所示,被卡定部30具有形成为侧视时呈l字状的主体部31以及形成于主体部31的车厢外侧的面的一对背侧肋32、背侧肋32。主体部31的车厢外侧的端面设为被卡定面32a。此外,背侧肋32的车厢外侧的面32b设为随着朝向车厢外侧而下降倾斜的倾斜面。

如图12和图14所示,卡定爪60形成为从基部构件50的车厢外侧的面朝向下饰板20突出的形状,其以随着朝向车厢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形态弯曲。卡定爪60的车厢内侧的面设为卡定于被卡定面32a的卡定面60a。如图14所示,该卡定面60a以随着朝向车厢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形态弯曲,并形成为以沿着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的轴线p1为中心的圆弧状。如图14所示,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和卡定爪60以夹持被卡定部30的形态配置。

在主体部31的车厢内侧的面形成有一对表侧肋33、表侧肋33(也参照图8),表侧肋33是抵接于下端部54的结构。此外,在卡定爪60的车厢外侧的面形成有肋61,该肋61的形状匹配卡定爪60的弯曲形状。如图14所示,卡定爪60的顶端部62成为随着朝向车厢外侧而稍微下降倾斜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基部构件50组装于下饰板20时,操作如下。首先,如图2所示,操作人员将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从上方插入开口21。也就是说,将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配置于下饰板20的下侧开口端部25的车厢外侧。与此同时,从斜上方将卡定爪60钩挂于被卡定部30(参照图11~图13)。由此,下端部54相对于下饰板20定位,并且,基部构件50以随着朝向车厢外侧(图13的右侧)而下降倾斜的姿势配置。另外,如图8所示,前侧开口端部23的靠被卡定部30的上方的部分设为缺口部23b。由此,能够抑制卡定爪60与前侧开口端部23相干扰的情况。此外,操作人员能够以缺口部23b为标记地使卡定爪60卡定于被卡定部30。

接着,如图13和图14所示,操作人员以使基部构件50的上部靠近下饰板20的方式移动该基部构件50的上部。于是,形成为圆弧状的卡定面60a相对于被卡定部30滑动,从而使基部构件50以下端部54为中心地以图13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上端部55在描绘以下端部54(更详细而言是轴线p1)为中心的预定的转动轨迹的同时靠近下饰板20。另外,在图13和图15中用双点划线l1表示上端部55的转动轨迹。并且,如图14和图15所示,通过上端部55抵接于上侧开口端部24,基部构件50以预定的姿势配置。此外,与此同时,基部构件50的安装凸起57贯穿上侧开口端部24的安装孔24a。然后,利用预定的紧固方式(螺钉、热铆接等)将安装凸起57紧固于安装孔24a的孔缘部,从而完成基部构件50相对于下饰板20的组装。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根据本实施方式,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的一部分(车辆前侧的部分)成为配置在下饰板20的开口21的下侧开口端部25的车厢外侧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将基部构件50从外观面20a侧组装于下饰板20时,需要注意不使下端部54抵接于下侧开口端部25地进行作业。

根据上述结构,卡定爪60的卡定面60a成为呈圆弧状的曲面,该圆弧状以沿着下端部54的轴线p1为中心。因此,在使卡定爪60卡定于被卡定部30的过程中,能够以沿着卡定面60a的圆弧的形态使卡定面60a相对于被卡定部30滑动。也就是说,操作人员在使下端部54从上方且从车厢内侧相对于下侧开口端部25的车厢外侧移动之后,进行使卡定爪60卡定于被卡定部30的作业,从而能够使基部构件50以其下端部54为中心地转动。因此,几乎不必使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相对于下饰板20移动,就能够一边使基部构件50相对于下饰板20转动一边进行组装作业。其结果,能够抑制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抵接于下饰板20的下侧开口端部25的情况。

此外,卡定爪60是从基部构件50的车厢外侧的面朝向下饰板20突出的卡定爪,被卡定部30呈从前侧开口端部23朝向开口21突出的形状。

若将被卡定部30设为从前侧开口端部23朝向开口21突出的形状,则能够抑制在被卡定部30的周围配置用于构成门内饰10的其他的构件的情况。由此,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看到被卡定部30,能够容易地使卡定爪60相对于被卡定部30定位,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卡定作业。

此外,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和卡定爪60以夹持被卡定部30的形态配置,在被卡定部30的靠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侧的面设有抵接于下端部54的表侧肋33。

通过设为利用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和卡定爪60夹持被卡定部30的结构,并且使表侧肋33抵接于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从而能够在车厢内外方向上更加可靠地固定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

此外,在下饰板20的开口端部中与基部构件50的上端部55相邻的部位设有向车厢内侧突出的突出部26。

在突出部26设于下饰板20的开口端部的情况下,在组装基部构件50时,需要注意不接触突出部26地进行作业。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一边利用卡定爪60将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定位一边进行组装作业,因此,基部构件50的上端部55的错位也难以发生,能够抑制上端部55接触突出部26的情况。

此外,门内饰10具有门置物盒16,下饰板20的下侧开口端部25成为用于构成门置物盒16的开口16a的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置物盒16的开口端部从车厢内侧覆盖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能够抑制被乘员看到该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的情况,能够提高美观性。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由上述记述和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这样的结构,即,下侧开口端部25相对于上侧开口端部24配置在车厢内侧,因此以基部构件50的下端部54为转动中心地使基部构件50转动地安装,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上侧开口端部24相对于下侧开口端部25配置于车厢内侧的结构中,设为以基部构件50的上端部为转动中心地使基部构件50转动地安装的结构即可,且卡定爪也设于基部构件50的上端部即可。在该情况下,卡定面60a的延伸方向设为随着朝向车厢外侧而上升倾斜的方向即可。

(2)开口21(设于第1构件的开口)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形状,能够进行适当变更。设于第1构件的开口具有呈长条状的部分即可。

(3)在上述结构中例示了被卡定部30设于前侧开口端部23的结构,但也可以是被卡定部30设于下侧开口端部25。

(4)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被卡定部30的被卡定面成为以随着朝向车厢外侧而朝向下方的形态弯曲的曲面(用于引导卡定面的引导面)。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是,将背侧肋32的车厢外侧的面32b设为以随着朝向车厢外侧而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曲的曲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