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75233发布日期:2018-12-22 09:02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碰撞性能对汽车的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车身骨架轻量化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在轻量化的设计要求下还需要提升汽车的碰撞性能和刚度,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能。

前防撞梁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铝合金框架式车身骨架的一部分,不仅要求能够充分吸收前碰力,还要求在发生碰撞后,能够牢固地连接在车身骨架上、并可便捷地拆卸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该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和连接盒进行溃缩吸能,并由固定连接在连接盒的连接板可拆卸地装设于车身骨架的前竖梁,以便于该前防撞梁总成的拆卸安装及碰撞后的更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括:

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沿汽车的车身宽度方向布置;

连接盒,所述连接盒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后侧面,并且所述连接盒的盒体外部具有贴合在所述前防撞梁的端面的连接翼板;和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可拆卸地装设于所述汽车的车身骨架的前竖梁,并且所述连接盒的后端面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连接盒的盒体内部具有溃缩腔以及设置在所述溃缩腔内的连接筋,其中,所述连接筋被布置为:在所述连接盒受到来自所述前防撞梁的碰撞力时,引导所述连接盒产生使所述连接翼板挤压所述前防撞梁的端面的压溃变形趋势。

可选地,所述连接筋包括:

冲击力主传递筋,所述冲击力主传递筋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以在所述连接盒的溃缩过程中将所述碰撞力向所述连接板传递;

冲击力副传递筋,所述冲击力副传递筋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前侧壁和内侧壁之间,以在所述连接盒的溃缩过程中将所述碰撞力的分力传递至所述连接盒的内侧壁、并使所述连接盒的内侧壁的溃缩程度高于所述连接盒的外侧壁的溃缩程度;和

翼板内摆导向筋,所述翼板内摆导向筋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外侧壁与后侧壁之间,以在所述连接盒的溃缩过程中引导沿所述外侧壁伸出的所述连接翼板产生向所述前防撞梁的端面摆动的趋势。

可选地,所述连接筋进一步包括:

内侧溃缩导向筋,所述内侧溃缩导向筋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内侧壁与后侧壁之间,以在所述连接盒的溃缩过程中引导所述连接盒的内侧壁随所述分力变形。

可选地,

所述冲击力副传递筋的前端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前侧壁与所述冲击力主传递筋的交汇处,后端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内侧壁与所述内侧溃缩导向筋的交汇处;

所述翼板内摆导向筋的前端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外侧壁与前侧壁的交汇处,后端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后侧壁与所述冲击力主传递筋的交汇处;

所述内侧溃缩导向筋的后端连接在所述连接盒的后侧壁与所述冲击力主传递筋、所述翼板内摆导向筋的交汇处。

可选地,所述连接盒的顶面和底面均呈开口状。

可选地,所述连接翼板与所述前防撞梁的端面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翼板与所述前防撞梁的端面焊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的上边缘在所述连接盒的上方伸出、并开设与所述前竖梁对应位置螺接的螺接孔,所述连接板的下边缘在所述连接盒的下方伸出、并开设与所述前竖梁对应位置螺接的螺接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两根前竖梁、以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防撞梁总成的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竖梁。

由上述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前防撞梁总成,该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连接盒以及连接板,前防撞梁沿汽车的车身宽度方向布置,连接盒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在前防撞梁的后侧面,并且连接盒的盒体外部具有贴合在前防撞梁的端面的连接翼板,连接板可拆卸地装设于汽车的车身骨架的前竖梁,并且连接盒的后端面固定连接在连接板的表面。通过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和连接盒进行溃缩吸能,并由固定连接在连接盒的连接板可拆卸地装设于车身骨架的前竖梁,以便于该前防撞梁总成的拆卸安装及碰撞后的更换。并且,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连接筋引导连接盒产生使连接翼板挤压前防撞梁的端面的压溃变形趋势,从而提升该前防撞梁与连接盒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总成装设于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总成与车身前防撞梁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总成碰撞前与碰撞后的对比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前防撞梁总成;

11前防撞梁;

12连接盒;

121连接翼板;

122连接筋;

122a冲击力主传递筋;

122b冲击力副传递筋;

122c翼板内摆导向筋;

122d内侧溃缩导向筋;

13连接板;

131螺接孔;

14螺栓;

20前竖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为了解决将前防撞梁装配在铝合金框架结构的车身骨架上,并便于安装拆卸,及时在碰后更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该前防撞梁总成通过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和连接盒进行溃缩吸能,并由固定连接在连接盒的连接板可拆卸地装设于车身骨架的前竖梁,以便于该前防撞梁总成的拆卸安装及碰撞后的更换。

本发明结合附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其中,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总成装设于车身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总成与车身前防撞梁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总成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前防撞梁总成碰撞前与碰撞后的对比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出现的方位词“前、后、上、下、内、外”均是以前防撞梁总成10装设至车身后的位置为基准,其“前”指的是沿车身的长度方向汽车的车头方向、“后”指的是汽车的车尾方向,“上”指的是沿车身的高度方向汽车的车顶方向、“下”指的是汽车的车底方向,“内”指的是朝向汽车的内部方向、“外”指的是朝向汽车的外部方向。这些方位词的使用仅是为了清楚表示技术方案,对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限制。

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前防撞梁总成10,该前防撞梁总成10包括前防撞梁11、连接盒12以及连接板13。

前防撞梁11沿汽车的车身宽度方向布置,如图1和图2所示,该前防撞梁11大致在汽车的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并且,由中部至两端逐渐向汽车的车身后方折弯,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前防撞梁11,从而使得汽车的车身前方的两端向汽车的车身中部回收,以满足汽车的车身前方对造型的设计要求。

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盒12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在前防撞梁11的后侧面,具体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还可通过铆接等其他固定方式进行连接。并且连接盒12的盒体外部具有贴合在前防撞梁11的端面的连接翼板121,该连接翼板121进一步将连接盒12固定连接在前防撞梁11上,从而提高连接盒12与前防撞梁11连接的牢固性。同样地,该连接翼板121与前防撞梁11的端面可焊接固定,也可通过铆接等其他固定方式进行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板13可拆卸地装设于汽车的车身骨架的前竖梁20,并且连接盒12的后端面固定连接在连接板13的表面。如此设置,连接盒12与连接部固定后,通过连接板13可将该前防撞梁总成10可拆卸地装设在汽车的前竖梁20上,从而使得该前防撞梁总成10能够装设在铝合金框架式结构的车身骨架上,进而避免现有技术中采用焊接方式直接将防撞梁固定在车身骨架上时,破坏铝合金框架式结构的车身骨架。并且,在发生前碰后,前防撞梁总成10溃缩变形破坏后,能够在不破坏车身骨架的前竖梁20下,将该前防撞梁总成10从车身骨架上拆卸下来,更换新的前防撞梁总成10,降低修复车身骨架的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该连接板13的上边缘在连接盒12的上方伸出、并开设与前竖梁20对应位置螺接的螺接孔131,其连接板13的下边缘在连接盒12的下方伸出、并开设与前竖梁20对应位置螺接的螺接孔131。如此,以匹配螺栓14将前防撞梁总成10可拆卸地连接在前竖梁20上。

如此设置,该连接板13的中部与连接盒12的后表面贴合固定连接,而上下边缘均伸出连接盒12,从而形成与前竖梁20连接的连接区域。在上下连接区域均开设螺接孔131,从而避免连接盒12对连接板13与前竖梁20之间的连接进行干涉。

该连接板13固定在连接盒12上还可进一步提升该前防撞梁总成10的连接强度,避免在发生碰撞后该前防撞梁总成10从车身骨架脱落。

该前防撞梁总成10的连接盒12可进一步作为溃缩吸能部件,辅助前防撞梁11溃缩吸收前碰力,以降低前碰力对乘员舱的破坏,提升该前防撞梁总成10的碰撞性能。下面对该连接盒12的结构进一步优化设计。

如图3和图4所示,该连接盒12的盒体内部具有溃缩腔以及设置在溃缩腔内的连接筋122,其中,连接筋122被布置为:在连接盒12受到来自前防撞梁11的碰撞力时,引导连接盒12产生使连接翼板121挤压前防撞梁11的端面的压溃变形趋势。如此设置,连接盒12的溃缩腔能够用于溃缩吸收碰撞力,以减少前防撞梁11向前竖梁20传递的碰撞力;当连接盒12溃缩变形时,会受到连接筋122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得连接盒12向汽车的车身内部压溃变形,也就使得连接翼板121具有向前防撞梁11的端面压紧的趋势。当受到越大的前碰力时,连接翼板121与前防撞梁11的端面的连接越牢固,充分提升该前防撞梁总成10的连接强度,确保碰撞过程中充分吸收碰撞力。

在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筋122包括冲击力主传递筋122a、冲击力副传递筋122b和翼板内摆导向筋122c。

结合图4所示的前防撞梁总成10碰撞前与发生后碰撞后的对比示意图,该图仅以某一状态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箭头和虚线为发生前碰后,该连接盒12溃缩变形的趋势及位置状态。冲击力主传递筋122a连接在连接盒12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以在连接盒12的溃缩过程中将碰撞力向连接板13传递,从而形成一条碰撞力的传递路径,增强该连接盒12的强度。

而冲击力副传递筋122b连接在连接盒12的的前侧壁和内侧壁之间,以在连接盒12的溃缩过程中将碰撞力的分力传递至连接盒12的内侧壁、并使连接盒12的内侧壁的溃缩程度高于连接盒12的外侧壁的溃缩程度。通过该冲击力副传递筋122b进一步将前防撞梁11传递至连接盒12的前侧壁的碰撞力向该连接盒12的内侧壁引导,从而降低碰撞力向连接盒12的外侧壁传递而导致连接翼板121与前防撞梁11的连接失效,有效确保前防撞梁11的连接稳定性,使得碰撞力进一步被连接盒12的溃缩腔溃缩变形吸收。

而翼板内摆导向筋122c连接在连接盒12的外侧壁和后侧壁之间,以在连接盒12的溃缩过程中引导沿外侧壁伸出的连接翼板121产生向前防撞梁11的端面摆动的趋势。

翼板内摆导向筋122c的前端连接在外侧壁上,在该连接处翼板内摆导向筋122c受到前碰力的作用,连接盒12的外侧壁压溃变形,并且,能够进一步引导连接翼板121以该连接处为摆动支点产生向前防撞梁11的端面摆动的趋势,从而提升连接翼板121与前防撞梁11在发生碰撞时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在具体实施例中,连接筋122还包括内侧溃缩导向筋122d,该内侧溃缩导向筋122d连接在连接盒12的内侧壁与后侧壁之间,以在连接盒12的溃缩过程中引导连接盒12的内侧壁随分力变形。如图4所示,内侧溃缩导向筋122d引导内侧壁向汽车的车身内部溃缩变形,进一步使得该内侧壁的溃缩程度高于外侧壁的溃缩程度。

针对上述各实施例,该连接盒12的内侧壁与后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从而增强内侧壁向车身内部溃缩变形。并且,内侧壁与后侧壁之间的钝角大于外侧壁与后侧壁之间的钝角,从而进一步使得内侧壁的溃缩程度高于连接盒12的外侧壁的溃缩程度。

优选地,内侧壁与后侧壁之间的钝角为113°,外侧壁与后侧壁之间的钝角为95.5°。

如图4所示,冲击力副传递筋122b的前端连接在连接盒12的前侧壁与冲击力主传递筋122a的交汇处,后端连接在连接盒12的内侧壁与内侧溃缩导向筋122d的交汇处;翼板内摆导向筋122c的前端连接在连接盒12的外侧壁与前侧壁的交汇处,也就是说,该翼板内摆导向筋122c的前端连接在连接翼板121的后端处,从而能够使得该连接翼板121产生最大的向前防撞梁11的端面摆动的趋势,而该翼板内摆导向筋122c的后端连接在连接盒12的后侧壁与冲击力主传递筋122a的交汇处;内侧溃缩导向筋122d的后端连接在连接盒12的后侧壁与冲击力主传递筋122a、翼板内摆导向筋122c的交汇处。

该连接盒12的顶面和底面均呈开口状,以减轻该前防撞梁总成10重量。

由上述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前防撞梁总成10,通过固定连接的前防撞梁11和连接盒12进行溃缩吸能,并由固定连接在连接盒12的连接板13可拆卸地装设于车身骨架的前竖梁20,以便于该前防撞梁总成10的拆卸安装及碰撞后的更换。并且,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连接筋122引导连接盒12产生使连接翼板121挤压前防撞梁11的端面的压溃变形趋势,从而提升该前防撞梁11与连接盒12的连接强度。

除上述前防撞梁总成10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两根前竖梁20、以及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前防撞梁总成10,该前防撞梁总成10的两个连接板13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对应位置的两根前竖梁20上。由于上述前防撞梁总成10具有以上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前防撞梁总成10的汽车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发明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