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内饰结构及具有它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3329发布日期:2018-09-25 20:1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内饰结构及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用户日益普及,私家车出行已经成为众多家庭选择的出行方式,汽车的安全性研究虽然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其中某些细节还有优化进步空间。

目前汽车内饰材料多为:普通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塑料。以仪表板为例,仪表板作为内饰中最重要的功能件,对造型、质感、舒适型及乘员保护都有很高要求,按其表面质感可分为硬质仪表板和软质仪表板。硬质仪表板的质地坚硬,如果车内乘员与仪表板发生磕碰,伤害较大。软质仪表板为表面发泡材质,虽手感较软,但其内部骨架依旧坚硬,对乘员(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存在伤害风险,尤其棱角部位,安全隐患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内饰结构,通过在棱角部位设置海绵层,来降低棱角部位对乘员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辆内饰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内饰结构包括:内饰本体,所述内饰本体具有棱角部,所述棱角部为多层结构且包括:硬质的骨架层和软质的海绵层,硬质的所述骨架层位于内侧,软质的所述海绵层位于外侧,所述海绵层固定在所述骨架层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内饰结构,通过在棱角部位设置海绵层,可以缓冲乘员碰撞棱角部时的冲击力,从而减小内饰本体对乘员的磕碰伤害。

进一步地,所述棱角部还包括:表皮层,所述表皮层位于所述海绵层的外侧并包覆所述海绵层。

可选地,所述表皮层比所述海绵层、所述骨架层薄。

可选地,所述表皮层为软质的表皮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表皮层与所述骨架层在表皮层的四周边缘处固定,从而在所述表皮层与所述骨架层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安装所述海绵层的海绵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饰本体包括:主仪表板,所述主仪表板包括横向延伸的主仪表板本体和连接在所述主仪表板本体中间且向下延伸的中间部。

进一步地,所述棱角部包括:位于所述主仪表板本体两端的第一棱角部,所述第一棱角部上下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仪表板本体包括:上部本体和下部本体,所述棱角部还包括:位于所述上部本体下边缘和/或位于所述下部本体上边缘的第二棱角部,所述第二棱角部横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棱角部还包括第三棱角部,所述第三棱角部位于所述中间部的朝向主驾驶座椅和/或副驾驶座椅的棱边处,所述第三棱角部上下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内饰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内饰本体的示意图;

图2是棱角部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棱角部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内饰本体10、棱角部1、骨架层11、海绵层12、表皮层13、第一棱角部14、第二棱角部15、第三棱角部16、上部本体21、下部本体22、中间部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图1-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内饰结构。

参照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内饰结构可以包括内饰本体10,内饰本体10具有棱角部1。

参照图2所示,棱角部1为多层结构,且棱角部1由内向外依次包括:硬质的骨架层11和软质的海绵层12,换言之,硬质的骨架层11位于内侧,软质的海绵层12位于外侧,海绵层12固定在骨架层11上。海绵层12的质地较软,因此海绵层12具有吸能作用,当乘员不小心磕碰在棱角部1上时,软质的海绵层12可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缓冲乘员碰撞棱角部1时的冲击力,有效降低内饰本体10对乘员的碰撞伤害程度,由此有利于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

此外,海绵层12的成本低廉,因此有利于节省整车成本,从而提升车辆的经济性能。

在具体实施例中,车辆内饰结构的各个棱角处均可以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棱角部1,从而全面、有效地降低内饰本体10(尤其是棱角)对乘员的碰撞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内饰结构,通过在棱角部1位设置海绵层12,可以缓冲乘员碰撞棱角部1时的冲击力,降低内饰本体10(尤其是棱角处)对乘员的伤害,同时有利于降低车辆的安全隐患。

在一些实施例中,棱角部1还可以包括表皮层13,参照图3所示,表皮层13位于海绵层12的外侧并包覆海绵层12。通过设置表皮层13,可以提升内饰本体10的美观性,同时,表皮层13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海绵层12,防止海绵层12过早老化、损坏。

可选地,表皮层13比海绵层12、骨架层11薄。增加海绵层12的厚度,有利于提高海绵层12的吸能效果,从而进一步降低棱角部1对乘员的碰撞力。

可选地,表皮层13为软质的表皮层,由此,当乘员与棱角部1发生碰撞时,表皮层13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碰撞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车辆的安全隐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表皮层13与骨架层11在边缘处固定,且在中间部位间隔开,从而在表皮层13与骨架层11之间限定出用于容纳安装海绵层12的海绵腔。软质海绵填充在海绵腔内,从而形成海绵层12。

可选地,海绵层12与骨架层11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固定,同样地,表皮层13与海绵层12之间也可以通过粘接固定,粘接操作方便,且固定效果较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饰本体10可以包括主仪表板,主仪表板包括主仪表板本体和中间部23,主仪表板本体沿横向延伸,中间部23连接在主仪表板本体中间且向下延伸。

进一步地,棱角部1可以包括第一棱角部14,第一棱角部14位于主仪表板本体的两端,第一棱角部14沿内饰本体10的上下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仪表板本体可以包括上部本体21和下部本体22,棱角部1还可以包括第二棱角部15,第二棱角部15位于上部本体21下边缘和/或位于下部本体22上边缘处,具体而言,第二棱角部15可以只位于上部本体21的下边缘处,也可以只位于下部本体22的上边缘处,还可以位于上部本体21和下部本体22的交界处。进一步地,第二棱角部15沿内饰本体10的横向(即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棱角部1还可以包括第三棱角部16,第三棱角部16位于中间部23的朝向主驾驶座椅和/或副驾驶座椅的棱边处,具体而言,第三棱角部16可以只位于中间部23的朝向主驾驶座椅的棱边处,也可以只位于中间部23的朝向副驾驶座椅的棱边处,还可以同时位于中间部23的朝向主驾驶座椅和副驾驶座椅的棱边处。进一步地,第三棱角部16沿内饰本体10的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棱角部14、第二棱角部15、第三棱角部16均设置有海绵层12,由此可以多方位对乘员起到防护作用,防止棱角磕伤乘员。

进一步地,在车辆内饰的各个棱角处设置棱角部1,可以全方位对乘员起到防护作用,防止棱角磕伤乘员。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内饰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辆内饰的安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