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1925发布日期:2019-11-27 20:2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和具有该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一般的动力电池多安装于车辆的底部,并且在动力电池的外侧设有对动力电池保护的防撞结构。相关技术中,防撞结构设计复杂,拆卸时较为笨拙,且拆卸所需的时间较长,这使得动力电池在发生意外情况燃烧时,用户不能及时地将防撞结构拆卸,导致动力电池也无法及时拆除,极易造成动力电池燃烧扩散发生爆炸,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能够实现快速拆卸,不会造成对动力电池拆卸的干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用于安装于车体侧围,所述安装组件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孔在第二方向的长度;防撞梁本体,所述防撞梁本体安装于所述安装组件,所述防撞梁本体具有安装孔,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部分正对设置;锁止组件,所述锁止组件贯穿所述安装孔、所述限位孔,所述锁止组件设有锁止部,所述锁止组件绕自身轴向可转动地贯穿所述安装组件及所述防撞梁本体,且所述锁止部的最大长度大于所述限位孔在第一方向的长度,以将所述防撞梁本体与所述安装组件锁止,所述锁止部的最大长度小于所述限位孔及所述安装孔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以使所述锁止部适于贯穿所述限位孔及所述安装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用户可转动锁止组件,以使防撞梁本体和安装组件分离,利于防撞梁本体快速拆下,结构简单,操作过程易于实现,不会耽误动力电池的拆卸时间,安全性较佳。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垫板,所述安装垫板用于安装于所述车体侧围;防撞槽梁,所述防撞槽梁与所述安装垫板相连,所述防撞梁本体安装于所述防撞槽梁,所述限位孔贯通所述防撞槽梁。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限位扳手,所述限位扳手与所述防撞槽梁相连,所述限位孔贯通所述限位扳手,且所述限位扳手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与所述限位孔连通,所述锁止部可选择性地伸至所述容纳槽内。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所述容纳槽与所述限位孔交叉设置,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所述防撞槽梁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板、第二板和第三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三板平行间隔开,且所述限位孔依次贯通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三板,所述防撞梁本体的端部设有所述安装孔,且所述防撞梁本体的端部伸至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之间。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所述锁止组件包括:锁止销和弹性件,所述锁止销贯穿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限位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锁止销外,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压所述锁止销的第一端和所述防撞槽梁,所述锁止部设于所述锁止销的第二端。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所述锁止销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三段相连,且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的直径依次增大,所述第二段贯穿所述安装孔和所述限位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段,且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压所述防撞槽梁和所述第三段的端面,所述第一段伸至所述限位孔内,所述锁止部设于所述第一段。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所述锁止部贯穿所述第一段,且所述锁止部与所述第一段垂直设置。

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所述限位孔包括主孔和与所述主孔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相连的两个子孔,两个所述第一子孔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所述主孔沿第二方向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或者所述限位孔包括主孔和与所述主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连的子孔,所述子孔的内壁与所述主孔沿第一方向正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所述主孔沿第二方向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剖视图(沿安装组件、防撞梁本体和锁止组件装配处);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限位扳手和防撞槽梁装配的示意图(具有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孔);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限位扳手和防撞槽梁装配的示意图(具有另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孔);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限位扳手、防撞梁本体、防撞槽梁和锁止组件装配且锁止时的示意图(具有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孔);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限位扳手、防撞梁本体、防撞槽梁和锁止组件装配且锁止时的示意图(具有另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孔);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限位扳手、防撞梁本体、防撞槽梁和锁止组件装配且解锁时的示意图(具有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孔);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限位扳手、防撞梁本体、防撞槽梁和锁止组件装配且解锁时的示意图(具有另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孔);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限位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防撞槽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防撞槽梁的结构示意图(具有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孔);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防撞槽梁的结构示意图(具有另一个实施例的限位孔);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锁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锁止销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的防撞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

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

安装组件1,安装垫板11,防撞槽梁12,第一板121,第二板122,第三板123,限位扳手13,容纳槽131,限位孔14,主孔141,子孔142,

防撞梁本体2,安装孔21,操作标识22,

锁止组件3,锁止销31,第一段311,第二段312,第三段313,防滑纹314,弹性件32,锁止部33,垫片4,

车体侧围101,动力电池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1000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1000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1000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该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安装于动力电池102的外侧,以用于对动力电池102进行安全防护,防止动力电池102受到外部撞击,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的安装结构简单,防撞梁本体2能够实现快速拆卸,可在动力电池102燃烧故障时快速拆下,以便于对动力电池102进一步地拆卸,安全性较高,且防撞梁本体2的拆卸过程不需借助外部工具,拆卸方式简单。

如图1-图1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包括:安装组件1、防撞梁本体2和锁止组件3。

安装组件1用于安装于车体侧围101,如图1所示,安装组件1与车体侧围101骨架相连,其中,安装组件1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车体侧围101骨架相连,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与车体侧围101相连,如安装组件1与车体侧围101骨架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

如图3-图4所示,安装组件1设有限位孔14,限位孔14贯通安装组件1,且限位孔14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大于限位孔14在第二方向的方向,其中,可将第一方向设置为车辆1000的横向,第二方向设置为车辆1000的纵向,或者将第一方向设置为车辆1000的纵向,第二方向设置为车辆1000的横向,且限位孔14沿竖向贯通安装组件1。

防撞梁本体2安装于安装组件1,如图1和图16所示,安装组件1包括两个,两个安装组件1沿车辆1000的前后间隔开布置,防撞梁本体2沿前后方向设置,且防撞梁本体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安装组件1,以使防撞梁本体2安装于车体侧围101,且防撞梁本体2位于动力电池102的外侧,由此,防撞梁本体2可对动力电池102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防止动力电池102受到外部物体的直接撞击。

其中,如图15所示,防撞梁本体2具有安装孔21,安装孔21沿竖向贯通防撞梁本体2,且限位孔14与安装孔21的中心部分正对设置,如图15所示,防撞梁本体2的两端均具有安装孔21,以在防撞梁本体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安装组件1后,两个安装孔21可分别与两个安装组件1的限位孔14正对设置。

锁止组件3贯穿安装孔21、限位孔14,锁止组件3设有锁止部33,锁止组件3绕自身轴向可转动地贯穿安装组件1及防撞梁本体2,锁止组件3沿竖向贯穿安装孔21、限位孔14,以使防撞梁本体2和安装组件1无法沿水平方向拆离。且用户可驱动锁止组件3在安装孔21、限位孔14内转动,进而使锁止组件3在水平面内转动任意角度,锁止组件3在转动的过程中,锁止部33随之转动,如图13和图14所示,锁止部33位于锁止组件3的靠近端部的位置,且在锁止组件3贯穿安装组件1和防撞梁本体2后,锁止部33伸至安装组件1和防撞梁本体2的上方。

其中,锁止部33的最大长度大于限位孔14在第二方向的长度,这样,在锁止部33在限位孔14内转动至沿第二方向延伸时,锁止部33抵压于安装组件1的上表面,锁止组件3不会从限位孔14中脱出,以将防撞梁本体2与安装组件1锁止。

锁止部33的最大长度小于限位孔14及安装孔2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这样,在锁止部33在限位孔14内转动至沿第一方向延伸时,锁止部33完全位于限位孔14内,以使锁止部33适于贯穿限位孔14及安装孔21,即锁止组件3可通限位孔14中抽出,进而使得防撞梁本体2可与安装组件1拆离。

换言之,锁止组件3在限位孔14内处于第一位置(锁止部33沿第二方向延伸)时,锁止组件3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孔21和限位孔14,即锁止组件3将防撞梁本体2和安装组件1锁止;锁止组件3在限位孔14内处于第二位置(锁止部33沿第一方向延伸)时,锁止销31及锁止组件3可从安装孔21、限位孔14中脱出。

这样,在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正常使用时,锁止组件3贯穿防撞梁本体2、安装组件1,且锁止组件3转动至第一位置,此时,防撞梁本体2稳定地安装于车体侧围101,防撞梁本体2能够对动力电池102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当动力电池102发生意外燃烧时,用户可将锁止组件3转动至第二位置,并将锁止组件3从安装孔21、限位孔14中抽出,再将防撞梁本体2从安装组件1上拆下,即可进一步地对动力电池102拆卸,防撞梁本体2的拆卸过程简单,易于操作,用户只需转动锁止组件3即可,拆卸所需的时间极短。

经发明人多次试验得知,不需要工具的情况下可以在6秒内拆出防撞梁本体2(操作简单,需要的作用力只需50n~80n),然后迅速将动力电池102拖拽脱离车体外,保护财产不受损失外,最大程度上保护了乘客的人身安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用户可转动锁止组件3,以使防撞梁本体2和安装组件1分离,利于防撞梁本体2快速拆下,结构简单,操作过程易于实现,不会耽误动力电池102的拆卸时间,安全性较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安装组件1包括:安装垫板11、防撞槽梁12和限位扳手13。

安装垫板11用于安装于车体侧围101,安装垫板11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车体侧围101相连,其中,安装垫板11具有较大的安装平面,且在安装垫板11与车体侧围101焊接时,二者具有较大的贴合面积,进而增强安装垫板11的安装稳定性。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与车体侧围101相连,如安装垫板11与车体侧围101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

防撞槽梁12与安装垫板11相连,防撞槽梁12可与安装垫板11焊接相连,或者二者为一体成型,以使防撞槽梁12和安装垫板11具有较大的连接强度,防撞梁本体2安装于防撞槽梁12,限位孔14贯通防撞槽梁12。这样,如图2所示,锁止组件3贯穿安装孔21和限位孔14后,锁止组件3将防撞槽梁12和防撞梁本体2串联为一体,以使防撞梁本体2与防撞槽梁12安装固定,进而对动力电池102起到防护作用。

如图3、图4所示,限位孔14贯通限位扳手13,限位扳手13与防撞槽梁12相连,如图2所示,限位扳手13安装于防撞槽梁12的上表面,其中,限位扳手13可焊接于防撞梁本体2的上表面,以使二者形成为一体,限位孔14沿竖向依次贯通限位扳手13、防撞槽梁12,这样锁止组件3可沿竖向贯穿限位扳手13、防撞槽梁12和防撞梁本体2,实现防撞梁本体2的装配。

且如图3、图4和图9所示,限位扳手13设有容纳槽131,容纳槽131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如图9所示,容纳槽131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开且正对设置的两个,两个容纳槽131均与限位孔14连通,锁止部33可选择性地伸至容纳槽131内,且在锁止部33伸至容纳槽131内时,锁止组件3处于第一位置,锁止组件3不会从限位孔14、安装孔21中脱出。其中,容纳槽131可为设于限位扳手13上表面的沉槽,容纳槽131也可贯通限位扳手13,这样,锁止组件3可转动到锁止部33能够伸至容纳槽131的位置,锁止组件3也可转动到完全位于限位孔14中的位置。便于用户对锁止组件3进行转动操作,进而选择性地锁止或解锁防撞梁本体2与防撞槽梁12,利于防撞梁的快速拆卸。

如图9所示,容纳槽131与限位孔14交叉设置,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这样,用户可将锁止组件3转动90°,以使锁止组件3从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转动到第一位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锁止组件3的解锁操作。

如图10所示,防撞槽梁12包括第一板121、第二板122和第三板123。

第一板121、第二板122和第三板123依次相连,如图10所示,第二板122的上端与第一板121相连,第二板122的下端与第三板123相连,第一板121和第三板123平行间隔开,如图2所示,第一板121、第二板122和第三板123的同一侧边沿与安装垫板11相连。其中,限位孔14依次贯通第一板121和第三板123,防撞梁本体2的端部设有安装孔21,且防撞梁本体2的端部伸至第一板121和第三板123之间,且限位扳手13安装于第一板121背离第三板123的侧面,如图2所示,限位扳手13安装于第一板121的上表面。

由此,在将防撞梁本体2与防撞槽梁12装配时,可将锁止组件3从下到上依次贯穿第三板123、防撞梁本体2、第一板121和限位扳手13,锁止部33伸至第一板121的上方,且当锁止部33位于容纳槽131内时,锁止组件3将第三板123、防撞梁本体2、第一板121和限位扳手13串联为一个整体,使得防撞梁本体2稳定地安装于车体侧围101,且第三板123可对防撞梁本体2起到支撑的作用,以使防撞梁本体2的结构更加稳定。

如图2和图13所示,锁止组件3包括:锁止销31和弹性件32。

锁止销31贯穿安装孔21和限位孔14,即锁止销31从下到上依次贯穿第三板123、防撞梁本体2、第一板121和限位扳手13,弹性件32套设于锁止销31外,且弹性件32的两端分别抵压于锁止销31的第一端和防撞槽梁12,锁止部33设于锁止销31的第二端。

如图2所示,锁止部33设于锁止销31的上端,锁止销31的上端伸至限位扳手13的上方,锁止销31的下端位于防撞槽梁12的下方,且弹性件32的上端抵压防撞槽梁12的下表面,且在弹性件32的上端与防撞槽梁12的下表面之间设有垫片4,以增加预紧力,弹性件32的下端抵压于锁止销31的下端。

这样,在锁止销31伸至限位孔14内且锁止部33位于第一位置时,锁止销31的下端受弹性件32的作用力,使得锁止部33抵压于容纳槽131的内壁面,且不易从容纳槽131中脱出,由此可实现防止行车期间振动等原因产生误解锁的功能。

且在用户需要将防撞梁本体2拆下时,可将锁止销31向上推动,锁止销31克服弹性件32的弹性力,并使得锁止部33从容纳槽131中脱出,此时,再转动锁止销31至第二位置,锁止部33位于限位孔14中,这样,可将锁止部33及整体锁止销31从限位孔14、安装孔21中抽出,进而使得防撞梁本体2与防撞槽梁12分离,实现防撞梁本体2的快速拆卸。其中,限位扳手13的厚度可设为4mm,这样,用户可将锁止销31向上推动5mm后旋转90°解锁脱落,且如图15所示,防撞梁本体2的上设有用于指示用户的操作标识22,可在操作标识22上印有“锁止销31向上推动5mm后旋转90°”,以便于对新用户进行指示。

其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锁止销31包括第一段311、第二段312和第三段313。

第一段311、第二段312和第三段313依次相连,即第二段3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段311、第三段313相连,且如图13所示,第一段311、第二段312和第三段313的直径依次增大。

如图2所示,在锁止销31与防撞槽梁12装配时,第二段312贯穿安装孔21和限位孔14,弹性件32套设于第二段312,且弹性件32的两端分别抵压防撞槽梁12和第三段313的端面,第一段311伸至限位孔14内,锁止部33设于第一段311,锁止销31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易于实现对防撞梁本体2和安装组件1的锁止,且第一段311、第二段312和第三段313的直径依次增大便于锁止销31从限位孔14、安装孔21中抽出,提高拆卸效率。

锁止部33贯穿第一段311,且锁止部33与第一段311垂直设置,这样,在用户驱动锁止销31转动时,锁止部33的两端绕锁止销31的轴向转动,且锁止部33的两端可对应伸至两个容纳槽131中以将防撞梁本体2和安装组件1锁止,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其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三段313的外周壁设有防滑纹314,防滑纹314可增强第三段313的外周壁的防滑效果,用户在握持第三段313时,能够准确地对第三段313进行旋转操作,利于实现快速解锁。

其中,在本申请中,防撞梁本体2可选择用高强钢qste700tm矩形钢管,防撞槽梁12选择用5mm厚q345,锁止销31用直径14mm不锈钢304材质,起到了保护电池的防撞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限位孔14包括主孔141和两个子孔142,两个子孔142分别与主孔141沿第一方向的两端相连,两个第一子孔142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主孔141沿第二方向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这样,锁止销31在处于第一位置时,锁止部33与两个子孔142错开,锁止销31不会从限位孔14中脱出,在锁止销31处于第二位置时,锁止部33的两端位于两个子孔142内,锁止销31适于从限位孔14中脱出。其中,主孔141为圆形孔,子孔142为长圆孔。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限位孔14包括一个主孔141和一个子孔142,主孔141与主孔141沿第一方向的端部相连,子孔142的内壁与主孔141沿第一方向正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主孔141沿第二方向相对的内壁之间的最大间距。这样,锁止销31在处于第一位置时,锁止部33的两端均与子孔142错开,锁止销31不会从限位孔14中脱出,在锁止销31处于第二位置时,锁止部33的一端与子孔142正对,锁止部33的一端位于子孔142内,锁止部33的另一端位于主孔141内,锁止销31适于从限位孔14中脱出。其中,主孔141和子孔142均为长圆孔,且主孔141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子孔142的长度和宽度。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1000。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1000,如图16所示,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动力电池防撞梁总成100安装于动力电池102的外侧,以对动力电池102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且防撞梁本体2能够实现快速拆卸,可在动力电池102燃烧故障时快速拆下,以便于对动力电池102进一步地拆卸,安全性较高,且防撞梁本体2的拆卸过程不需借助外部工具,拆卸方式简单,利于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其中,车辆1000可为客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