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静触点调整装置的汽车电喇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8822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静触点调整装置的汽车电喇叭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汽车电喇叭,特别是具有改进的静触点双向调整装置的汽车电喇叭。
汽车电喇叭是通过电磁作用使其动、静触点不断接触和分开,由此带动发音膜片振动而发声的,因此,在电喇叭的调试过程中,需要改变动、静触点的相对位置,此外,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触点的机械磨损,需要调整静触点的位置使之朝动触点方向移动以进行补偿。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生产的汽车电喇叭,其机械结构只能保证静触点朝着远离动触点的方向作单向移动,而无法有效地实现静触点的双向调整。因而严重地影响了电喇叭的使用寿命,并且由于调整的技术难度高,往往造成产品的早期报废,影响成品率和质量,也浪费了制作触点的贵重金属银。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进现有汽车电喇叭的静触点调整装置,以使它能方便而有效地控制静触点朝着动触点或者远离动触点移动,从而调整到最佳工作位置。由此,减小电喇叭的装调技术难度,提高成品率、质量和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完成的除了静触点调整装置外,它与现有的汽车电喇叭结构完全相同,工作原理也相同。它包括外壳,发音膜片,动、静铁芯,动、静触臂和分别设置其上的动、静触点,线圈,线圈骨架,引线插件,将静触臂一端、动触臂一端、线圈骨架和引线插件相互绝缘地铆合在一起的并与动触臂绝缘的铆钉,以及助音腔。当电喇叭工作时,电流流经引线插件、铆钉、静触点、动触点、线圈,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力,吸引与动铁芯刚性连接的发音膜片,并且动铁芯向下运动时带动动触臂下移,使动、静触点分开而切断电源,电磁吸力消失,发音膜片由于本身的弹力回复原位,触点又重新闭合。如此反复,发音膜片推动空气而发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改进了静触点调整装置的结构。其中,静触臂的带有孔或槽口的另一端不是与一绝缘垫片的表面接触而是被一绝缘夹具所夹持,该绝缘夹具包括静触臂端上下表面的绝缘片及穿过静触臂端的孔或槽口和上下绝缘片的、与静触臂通过绝缘垫圈绝缘的铆钉,调整螺丝的末端在穿过外壳上带有内螺纹的通孔后与绝缘夹具的铆钉固定连结。如此,正、反向调节调整螺丝时,便使绝缘夹具连同它所夹持的静触臂作上下移动,进而带动静触点作远离或贴近动触点的移动。由于现有的电喇叭其静触臂是借助铆合动、静触臂的铆钉的压力与绝缘垫片上表面接触,这样形成静触臂单端被支承的“单腿”结构,所以它能在支承绝缘垫片下表面的调整螺丝正向旋动时同步地向上移动,但它随调整螺丝反向旋动而下移却是随机的受铆钉工艺中使静触臂下倾的程度、静触臂材料的刚性、使用者的调整手法等诸多因素影响,并且由于使用日久、触点磨损或使用不当等原因极易造成静触臂永久性变形而不能再在调整螺丝作用下下移。改进后的电喇叭由于通过夹持静触臂一端的绝缘件和铆钉使调整螺丝与静触臂连成一体,从而形成一种使静触臂两端均受支承的“门式”结构,使静触臂的上下移动绝对受制于调整螺丝,从而根本上解决了造成电喇叭早期报废的静触点失调问题,预期能提高使用寿命2-3倍。并使装配调试较原结构简单易行,而成本却与原结构相当。
以下结合附图和与现有技术的比较,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加以说明。


图1是现有的汽车电喇叭的结构图。
图2是
图1中圆圈Ⅰ所围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5a和5b是图4中圆圈Ⅱ所围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6是图5b的B向视图。

图1和图4可见,本实用新型汽车电喇叭与常规的汽车电喇叭除了图中圆圈Ⅰ和Ⅱ所围的静触点调整装置外,结构完全相同,所以在下面的描述中,凡附图中相同构件均用同一参考号表示,并主要对本实用新型的静触点双向调整装置加以描述和与现有电喇叭的静触点调整装置作比较。
参见图4并对照
图1,汽车电喇叭包括外壳1、发音膜片2、动铁芯3a、静铁芯3b、具有弹性的动触臂4a和设置其上的动触点5a、具有弹性的静触臂4b和设置于其中部并与动触点5a贴近的静触点5b、线圈6、线圈骨架7、绝缘垫片8a、8b、引线插件9、助音腔20,以及将静触臂4b的第一端、绝缘垫片8a、动触臂4a的一端、绝缘垫片8b和引线插件9依次铆合在一起的并与动触臂4a之间通过绝缘垫圈8c绝缘的铆钉10,还包括静触点调整装置,静触点调整装置包括与静触臂4b的第二端接触的绝缘件和末端穿过外壳1上带有螺纹的通孔11而固定连结到绝缘件上的调整螺丝12,在调整螺丝12上有锁紧螺母13。在静触臂4b的第二端上一般有嵌置部分绝缘件的定位用孔14a或槽口14b(见图3、6)。
在常规的电喇叭静触点调整装置中,如图2,3所示绝缘件是一个带有嵌置到静触臂4b第二端的定位用孔(也可以是槽口)14a内的突起15a的绝缘片15,静触臂4b的第二端是借助铆钉10的压力压在该绝缘片15的上表面。调整螺丝12的末端,支承绝缘片15的下表面。当调整螺丝12正向旋动时,它推动绝缘片15,从而带动静触臂4b第二端同步上移,使得静触点5b与动触点5a的间距增大。然而,当调整螺丝12反向旋动时,静触臂4b的第二端只是依靠铆钉10的压力(它易减弱和消失)和自身的弹性随机地下移。亦即这种静触点调整装置只能控制静触点单向移动,而不能作可靠的双向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喇叭静触点调整装置中,绝缘件包括如图5a所示的分别位于静触臂4b第二端的上、下表面的绝缘片16a和16b,穿过静触臂4b第二端上的槽口14b和上、下绝缘片16a、16b的铆钉17以及在铆钉17和静触臂4b间设置的绝缘垫圈16c,它们一起组成了夹持静触臂4b第二端的绝缘夹具,调整螺丝12的末端与绝缘夹具的铆钉17固定连结,它们可以焊接在一起,也可以工艺上更为方便地将铆钉17与调整螺丝12制成一体,也即,使铆钉17成为调整螺丝12的延伸部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中,还将绝缘片16a和16b及绝缘垫圈16c制成一体,成为纵剖面呈工字形的结构,如图5b所示,并且,绝缘片16a和16b最好取圆片形,参见图6,这样便形成了工字形绝缘轮16。它以其两个平面夹持静触臂4b的第二端,并且其轴心17正好穿过静触臂4b的第二端上的槽口14b,静触臂4b的第二端与绝缘轮16借助穿过绝缘轮轴心18的铆钉17铆合。如此,当调整螺丝12作正反向调节时,便能使绝缘轮16连同它所夹持的静触臂4b作上下移动,进而带动静触点5b作远离或贴近动触点的双向移动。亦即通过调整螺丝12和绝缘轮16,能简易地使静触点作双向调整而处于所需的最佳工作位置。一旦由于动、静触点在工作过程中多次碰撞的机械磨损使静触点不能再触及动触点时,该调整装置可将静触点方便地下移到重新触及动触点的新的工作位置,从而使电喇叭起死回生,有效地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从理论上说,具有这种静触点双向调整装置的电喇叭可使用直至动、静触点极限状态为止,如此也充分地利用了制造触点的贵重金属银。
图6是图5b的B向视图,当然图6中的静触臂4b上用以穿过铆钉17的槽口14b也可用一个孔来代替。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电喇叭,它包括外壳1,发音膜片2,动、静铁芯3a、3b,动、静触臂4a、4b及分别置于其上的动、静触点5a、5b,线圈6,线图骨架7,将静触臂4b的第一端、动触臂4a一端、线圈骨架7和引线插件9依次相互绝缘地铆合的并与动触臂4a绝缘的铆钉10,助音腔20,还包括与静触臂4b的带有孔或槽口14b的第二端接触并部分嵌入该孔或槽口14b的绝缘件、末端穿过外壳1上带有螺纹的通孔11而与上述绝缘件连接的调整螺丝12,以及锁紧螺母13所构成的静触点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件是一个包括分别位于静触臂4b第二端上、下表面的绝缘片16a和16b、穿过静触臂4b第二端上的孔或槽口14b及绝缘片16a和16b的铆钉17、以及设置于铆钉17和静触臂4b之间的绝缘垫圈16c的绝缘夹具,上述调整螺丝12的末端与上述绝缘夹具的铆钉17固定连结。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电喇叭,其特征在于,上述调整螺丝12的末端与上述绝缘夹具的铆钉17固焊在一起,或者上述铆钉17与上述调整螺丝12制成一体,成为调整螺丝12的延伸部分。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电喇叭,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片16a、16b和绝缘垫圈16c制成一体,成为纵剖面呈工字型的结构。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电喇叭,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片16a和16b均为圆片形,绝缘片16a和16b及与之制成一体的绝缘垫圈一起构成工字型绝缘轮1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对静触点作有效的双向调整的汽车电喇叭,现有电喇叭的调整装置只保证静触点作单向移动,调整动、静触点相对位置的技术难度高且喇叭使用寿命短,本结构变搁置设有静触点的静触臂的一端的绝缘垫片为夹持该端并用铆钉铆合的绝缘夹具,铆钉与调整螺丝端部制成一体,通过调节螺丝,可使绝缘夹具带动静触臂端部上下移动,从而使静触点双向移动,该结构延长喇叭使用寿命,减低装调技术难度,提高产品成品率和质量。
文档编号B60Q5/00GK2053596SQ8921561
公开日1990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1989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1989年8月16日
发明者胡金森 申请人:胡金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