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液气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0919阅读:1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液气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液气悬挂装置,属于车辆缓冲振装置。
目前已应用于坦克上的油气悬挂装置,结构复杂,技术工艺性高,维修可靠性差。本发明人于1991年7月23日申报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车辆空气悬挂装置》(91219083。3),是利用压缩空气作为弹性介质,避免车体的刚性撞击,提高车辆越野性能,但其阻尼能力弱,气体压缩后的过热的散热能力差,会影响橡皮内胆的使用寿命,且压缩比小,只适用于轻型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装置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车辆液气悬挂装置。
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橡皮内胆为压缩空气的密封件,橡皮内胆与活塞接触,它俩之间放有橡胶盘,聚四氟乙烯密封圈与橡胶盘粘接固定,活塞环压紧密封圈使其紧贴定套内壁。内胆和活塞放置在定套与活套之间,支承杆与缸体凸台内孔、与活塞内孔为间隙配合,外壁有纵向凹槽、底部有油孔的活套与缸体内壁,定套与活套均为间隙配合。缸体一侧有进、出油孔,缸体与缸盖螺栓连接,气嘴插入定套顶部凸台内孔中,定套凸台伸出缸盖外与螺帽为螺纹连接,靠近缸体凸台端的支承杆上装有密封圈12,装置两端分别与车身、车轮轴固定连接,缸体各空腔内充有润滑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车辆液气悬挂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
图1中A部放大图车辆液气悬挂装置,包括定套1、活套2、支承杆4、缸体5、缸盖6、橡皮内胆9、气嘴13,支承杆4与缸体5凸台内孔,与活塞3内孔为间隙配合,外壁有纵向凹槽、底部有油孔的活套2与缸体5内壁,定套1与活套2均为间隙配合,在橡皮内胆9与活塞之间为橡胶盘11,聚四氟乙烯密封圈10与橡胶盘11粘接固定,活塞环8压紧密封圈10使其紧贴定套1内壁,缸体5一侧有进、出油孔,缸体5与缸盖6螺栓连接,气嘴13插入定套1顶部凸台内孔中,定套凸台伸出缸盖6外与螺帽7螺纹连接,靠近缸体5凸台端的支承杆上装有橡胶密封圈12,防止润滑油受压从凸台端溢出,装置两端分别与车身、车轮轴固定连接,缸体进、出油孔与油路连通后,各空腔内充有润滑油。
当车辆在行驶中受到冲击力时,通过支撑杆4传递给活套2和活塞3。活套2压迫行程空腔中的油,使其顺活套2外壁上纵向凹槽溢到腔外,活塞3与活套2之间空腔中的油也受压从活套底部油孔溢出,由此起到阻尼作用,阻尼的大小由油孔孔径决定。活塞3压缩橡皮内胆9,使之承受冲击载荷。活塞3外空腔的油受压,一部分流到活塞3与定套1之间、橡皮内胆9与定套1之间缝隙,起到润滑作用,并限制内胆9沿缝隙扩张。同时润滑油的反复循环,可将气体压缩产生的过热带走,使气体保持规定压力。当气候寒冷气体压力降低时,可通过充入一定温度的液体,使气体恢复其设计状态。由于橡皮内胆9的弹性作用,定套1与活套2之间、内胆9与活塞3之间产生了往复运动,达到了缓冲振和阻尼目的。如果再增加一套控制油进、出的装置,则可根据路况调节其阻尼系数,行驶的减振效果将更出色。
这种车辆液气悬挂装置,压缩比大,具有缓冲振和阻尼作用,还能带走气体压缩过热,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可人为保持装置的设计状态,经济实用、造价低、不必改变原车体结构,特别适用于路况恶劣和重载车辆。
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液气悬挂装置,包括定套1、活套2、支承杆4、缸体5、缸盖6、橡皮内胆9、气嘴13、其特征在于支承杆4与缸体5凸台内孔、与活塞3内孔为间隙配合,外壁有纵向凹槽、底部有油孔的活套2与缸体5内壁,定套1与活套2均为间隙配合,在橡皮内胆9与活塞3之间为橡胶盘11,聚四氟乙烯密封圈10与橡胶盘11粘接固定,活塞环8压紧密封圈10使其紧贴定套1内壁,缸体5一侧有进、出油孔,缸体5与缸盖6螺栓连接,气嘴13插入定套1顶部凸台内孔中,定套凸台伸出缸盖6外与螺帽7螺纹连接,靠近缸体凸台端的支承杆上装有密封圈12,装置两端分别与车身、车轮轴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液气悬挂装置,采用橡皮内胆9为压缩空气的密封件,在内胆与活塞3之间衬以粘接在橡胶盘11上的密封圈10,放在刚性定套1与外壁有纵向凹槽、底部有油孔的活套2内,支承杆4与缸体5凸台内孔连接处装有密封圈12,缸体各空腔内充有润滑油,装置两端分别与车身、车轮轴固定连接。该装置压缩比大,具有缓冲振和阻尼作用,能带走气体压缩过热,特别适用于路况恶劣和重载车辆。
文档编号B60G13/00GK2121365SQ9122918
公开日1992年11月11日 申请日期1991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1年11月22日
发明者冯敏 申请人:冯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