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无钢丝轮胎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3161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胎的无钢丝轮胎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这种轮胎至少包括一个借助两条侧壁与两条轮胎边连接的胎面和胎体加强件,所述轮胎能在使用或不使用独立内胎时加以应用,并于安装在标准化轮箍上及充气后,用作装备在任何能滚动的车辆上。
轮胎可安装在若干类型的标准化轮箍上。所述轮箍可具有截头锥体底座,它相对于旋转轴倾斜,与所述轴形成在4°与16°之间的角度。后者中有整体轮箍,以后将把它们称作空心轮箍、半空心轮箍或甚至中心凹入轮箍,或由若干区段构成的轮箍,它们被称作过渡或“前置”轮箍。所讨论的轮箍还可具有平行旋转轴的轮箍底座,通常称作平面基底的轮箍。
最通常应用的轮箍是称作空心或凹槽的轮箍,它们包括安装凹槽,其直径远小于轮箍的常规直径。用户们认为这种轮箍凹槽直径太小,使其不能选择其尺寸适于有效地制动车辆的刹车圆筒,而有效制动这一点正变得日益重要。
进一步高度希望的是,不管理由是什么(减少轮胎作用在地面上的压力、增加轮胎的横向刚性、增加轮箍的可利用内部空间,降低一定类型的机器的重心等等,要生产这样的轮胎,它们的形状比H/S缩小,H是轮胎在其轮箍上的高度,而S是其最大轴向宽度。
开发具有缩小形状比的轮胎,特别是意欲装备在重型机动车辆上、如载重汽车、大公共汽车、地铁列车和拖拉机拖车组件,或十分大型的载重车,如在建筑中应用的载货、运输和推土机械,或飞机机械上的具有缩小形状比的轮胎,是十分棘手的;具体说来,轮胎边的耐用性在H/S比减少时变得相当的小,并发现耐用性的不足位于胎体加强件倒翻层的端部,或位于轮胎的轮胎边中加强件线网层的端部,所述轮胎边的结构是常规结构,在每一轮胎边中具有胎体加强件倒翻层和加强件线网层,它们的子午线剖面基本上平行于位于所述轮胎边区间的胎体加强件的子午线剖面。此外,这样的形状比,尽管可能降低充气压力,但显然缺乏舒适性,当轮胎长距离在相对崎岖不平的道路行走时,可能是相当不能忍受的。
为克服这些缺陷、促进轮胎的生产,申请FR 94/14688建议了一种形状比小于0.8的轮胎,这种轮胎用于安装在空心轮箍或中心凹入轮箍上,其底座相对于旋转轴而倾斜,倾斜角可在4°与16°之间。所述轮胎具有胎体加强件,顶部在径向覆盖有顶部加强件,胎体加强件至少由一层细绳或绳索的线网层构成,并在每条轮胎边中围绕锚定轮胎边钢丝从外侧通向内侧上翻转,以形成倒翻层,所述倒翻层用至少一层金属细绳的加强件线网层加以加强,其指向相对于周边方向成0°与20°之间的角度,在所述范围中包含0°值,当轮胎未安装在其轮箍上时,所述加强倒翻层的子午线剖面至少基本上平行于部分底座的子午线剖面,该部分底座位于所述轮箍底座上的轮胎边钢丝外切圆周中心的突物的轴向内侧。
目前,虽然轮胎的生产方法已十分高度发展,但应用轮胎边钢丝要求的对所述轮胎边钢丝进行单独生产和处理(例如涂层),对该轮胎边钢丝进行运输,并将其放置在建造鼓或给定的支承物上以生产轮胎边,所有这些工序都要化费时间以及需要多重保护措施,因此会提高成本。此外,目前的轮胎遭受日益增加的驱动扭矩的作用,为避免不适当的旋转所必需的在轮箍上的紧固以及得以安装在轮箍上的最大紧固之间的折衷,在目前具有轮胎边钢丝的轮胎结构中,胎体加强件围绕轮胎边钢丝而缠绕,该技术的技术人员难于对此进行控制。
申请人出乎意外地注意到,在相应轮箍和轮胎边底座水平上的轮箍与轮胎之间的接触压力分布可以十分简单和可重复的方式尽可能规律地加以控制和进行,而使得在轮胎边加热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提高胎体加强件抗松开的性能。
因此,本发明提出的轮胎打算安装在标准化轮箍上,其轴向宽度通常为L,并具有箍圈为圆形的轮箍凸缘,这种轮胎包括由两条侧壁连接至两条轮胎边的胎面,以及至少一件胎体加强件,胎体加强件至少由一层加强元件的线网层形成,其特征在于,按子午线截面看来,每条轮胎没有轮胎边钢丝,所述胎体加强件在每条轮胎边中具有曲线的子午线剖面,在轴向和径向从外侧向内侧以形成轴向内边缘,该边缘位于在轴向和径向向着内侧开口的锐角α内,锐角α的一条边缘平行于旋转轴,其值最多为25°,所述胎体加强件在每条轮胎中至少在径向外侧和轴向内侧被第一连续辅助层所加强,第一连续辅助层的子午线剖面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胎体加强件在轮胎边中的子午线剖面,并至少包括一段第一区段,该区段至少包括一层线网层,线网层由不可伸展的加强元件形成,并与周向成一2.5°与+2.5之间的角度,辅助线网层的所述第一区段的径向上端在与旋转轴相距的值至少等于所述轴线与离旋转轴最远的、安装轮箍的对应凸缘的点之间距离的0.96倍,而轴向内端与赤道平面的相距量最多为安装轮箍的宽度L的0.43倍。
“在子午线剖面中察看的轮箍凸缘”应理解为指这样的组合件,它由基本上垂直于旋转轴的部分构成,首先由部分圆径向向外延伸,构成有时所谓的轮箍箍圈,然后由圆弧径向向内,将轮箍底座的轴向外端连接至所述组合件。
“胎体加强件在轮胎中的子午线剖面”应理解为指在子午线截面中察看的所述加强件的几何中心线的子午线剖面,认为所述剖面位于一条直径的径向内侧,该直线平行于安装轮箍和轮胎的旋转轴,并通过对应于所讨论的轮胎边的、距旋转轴最远的、轮箍箍圈的点。
“不可伸展的加强元件”应理解为指细绳或单丝,其相对伸长率在20%的断裂负载下最多为1.5%。“重型车辆”或“建筑”型的轮胎中辅助层较受推荐的是用金属细绳或单丝,最好是钢质的金属细绳或单丝构成,但在例如飞机、农用拖拉机或客车的轮胎中,可能采用织物元件,最好是芳属聚酰胺尼龙的织物元件为更好。
本发明涵盖大量轮箍和轮胎;由胎体加强件和其剖面与轮胎边内的胎体加强件的剖面十分紧密相耦合的第一辅助层形成的组合件的子午线剖面适应轮箍侧的子午线剖面是有益的,在此轮箍侧上所述轮胎边将安装于其上。有效的辅助线网层的子午线剖面与胎体加强件的子午线剖面没有不同,除去存在于这两层线网层之间的橡胶隔离层的可能变化引起的差异外,这就解释了为何这两个剖面被称为是基本上平行的。
胎体加强件在轮胎中的所述子午线剖面最好在径向和轴向向着内侧由第一凹形圆弧加以完成,该第一凹形圆弧由第二凸形圆弧切向延伸,所述第二圆弧可能被直径段进行切向延伸。
第一凹形圆弧的径向外端在径向与旋转轴相距的量等于圆的半径,此圆是距所述轴最远的轮箍凸缘点的几何轨迹,子午线剖面的另一轴向距离的量在L+0.1L和L-0.1L之间。所述径向外端也是与胎体加强件的侧壁中的凸形子午线剖面的切点。第一圆弧的曲率中心相对于作为赤道平面迹线和旋转轴线的两条轴线,具有与轮箍箍圈的曲率中心相同的坐标。至于胎体加强件剖面的所述第一圆弧的长度至少为零。胎体加强件在轮胎边中的子午线剖面直接从第二凸形圆弧开始,最多等于圆弧的长度,该圆弧的径向下端是所述弧与垂直于旋转轴的直线的切点。
所述第一圆弧被第二圆弧在径向和轴向切向地向内侧延伸,第二圆弧的曲率中心可在5mm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此最大值等于胎体加强件在侧壁中子午线剖面于所述剖面与第一圆弧之间的切点处测得的曲率半径,所述最大值最好是在第一圆弧的长度为零时应用的半径值。
第二圆弧可能被直线段沿径向和轴向、切向地向内侧延伸,其轴向内端也是胎体加强件子午线剖面的端部。子午线剖面的轴向内边缘或由直线段加于其上的部分第二圆弧构成,或由部分圆弧构成。所述边缘是部分子午线剖面,其所在的角度由形成第二圆弧的切线的和与放置轴形成25°角的半线,以及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的半线确定,其原点是第二圆弧与在25°下指向的半线的精确切点。
第一辅助层具有轴向内端,它可比胎体加强件的轴向内端更靠近或更远离赤道平面。在其轴向的内端与胎体加强件的子午线剖面的边缘所在的角的顶点之间,第一辅助层可由小厚度的橡胶混合物与胎体加强件隔开,这是两层相邻线网层的砑光层的两个相应厚度的总和,从而在所述顶点和径向上端之间,所述厚度在上述厚度的1.0与1.8倍之间。
如上所述,某些轮胎可具有由织物元件构成的胎体加强件。于是,胎体加强件的子午线剖面的端点可不与所述加强件的端点汇合,后者能绕过第一辅助层翻转向上。
当轮胎具有高的建议充气压力时,第一辅助层可由两个区段构成,这两个区段由不可伸展加强元件的若干辅助线网层构成,相互重叠,它们的长度可相同,也可不同。如果不可伸展元件的存在对位于平行于旋转轴的直线的径向内侧的辅助层的整个第一区段是必须的,且与所述轴相距的距离等于所述轴与距所述旋转轴最远的、安装轮箍的对应凸缘的点之间距离的0.96倍,则位于所述直线径向外侧的、因而在轮胎边甚至在轮胎侧壁中的延伸第一区段辅助层的可能的第二区段,可由加强元件构成,这些加强元件或是不可伸展的,或具有一定的可伸展性,或至少使所述区段成为可伸展的;这样,能用于所述部分的连续元件最好是金属元件,它们被称作弹性的,也即,在拉力等于20%的断裂负载时,相对伸长至少为1.5%,或是在构成层的线网层或若干线网层的平面内呈波形或Z字形的元件,或甚至是在周向间断的元件,每一元件的周向长度可在线网层周向长度的0.1与1倍之间,且元件间的间隙在子午线方向相对于轴向相邻列的间隙发生偏移。
在高的充气压力时,第二连续辅助加强层的存在也可证明是十分有益的。所述第二层至少位于胎体加强件的径向最内和轴向最外的线网层的轴向外侧和径向内侧,该第二层的子午线剖面也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胎体加强件在轮胎边中的子午线剖面。所述层至少由一层加强元件的线网层构成。它在其从其径向上端直至其最靠近赤道平面的轴向内端的整个长度上可是连续和均匀的,其中其径向上端可位于直线的径向外侧,但最好为径向内侧,此直线平行于轮箍的旋转轴,并通过对应于所讨论轮胎边的、距旋转轴最远的轮箍凸缘的点。于是,由不可伸展的细绳,最好是金属细绳加以制作,并与周向形成-2.5°与+2.5°之间的角是有益的。第二辅助层也可在其宽度方向是不均匀的,虽然是连续的于是它由二个区段或三个区段构成。
当其径向上端位于平行于旋转轴的直线的径向内侧,并通过距所述旋转轴最远的轮箍凸缘的点时,所述第二层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包含在其径向上端与一个点之间,此点位于胎体加强件在轮胎边中的子午线剖面的第二圆弧的中心与胎体加强件的边缘所在角α的顶点之间,而第二区段将第一区段沿轴向向内侧和沿径向向内侧延伸,并包含在所述点与轴向最靠近赤道平面的其径向下端之间。第一区段至少由一层不可伸展细绳的线网层构成,第二区段最好至少由一层加强元件的线网层构成,所述线网层的性能是在横向只有十分微小的可压缩性,而在周向最好是可伸展的,这首先得以简单和可重复地控制轮胎边底座作用在轮箍底座上的压力,发明人出乎意料地注意到,所述压力是构成第二辅助层的第二区段的线网层(若干线网层)的加强元件的抗拉伸强度的函数,其次,能在所述辅助层的生产期间有利于铺设。
当第二辅助层的径向上端位于平行于旋转轴的直线的径向外侧,并通过距所述旋转轴最远的轮箍凸缘的点时,除了前述的第一和第二区段外,第二层可包括基本上位于直线的径向之上的第三区段,其中直线平行于旋转轴,并通过距所述旋转轴最远的轮箍凸缘的点。
第一区段至少由一层线网层构成,线网层由不可伸展的细绳、最好是钢制的金属细绳形成,且细绳与周向形成一个在-2.5°与+2.5°之间的角。第二区段最好至少由一层加强元件的线网层构成,所述线网层的性能是在横向只有十分微小的可压缩性,而在周向最好是可伸展的,这首先得以简单和可重复地控制轮胎边底座作用在轮箍底座上的压力,发明人出乎意料地注意到,所述压力是构成第二辅助层的第二区段的线网层(若干线网层)的加强元件的抗拉伸强度的函数,其次,能在所述辅助层的生产期间有利于铺设,至于第三区段,最好至少由一层加强元件形成的线网层构成,所述线网层的性能是在周向可伸展。
这样,第二辅助层的第二和第三区段的线网层(若干线网层)可由弹性、连续的沿周边指向的直线加强元件构成,所述加强元件最好是金属或织物的元件,如同上述的,以及用于第一辅助层的第二区段的元件一样。它们可由沿周向平均指向的呈波形或Z字形的加强元件构成,或由间断的加强元件列构成,并具有前述的相同特征,但这时,所述元件或元件列相互平行,且在横向几乎是紧挨的。所述第二区段的线网层(若干线网层)也可由相对于周向至少成80°角度而指向的金属加强元件构成,所述元件沿周向相互间隔的距离至少为0.2mm。在这后一情况,所述线网层(若干线网层)的一个(若干个)宽度设置成足以围绕胎体加强件的端部将其(它们)翻转向上,可能是有益的。此外,如果所述区段由若干周向加强元件的带构成,第二层的第二区段的铺设可进一步加快,这些带在周向间断,带间的间断间隙与周向形成一个角,该角不同于胎体加强件的加强元件与相同方向形成的角,其间的差至少为10°。
当胎体加强件最多由三层线网层构成时,对于第二辅助层,不管线网层的数目多少,不管构成线网层的元件的性质如何,其整体最好位于胎体加强件的轴向外侧和径向内侧。当胎体加强件至少由四层线网层构成时,则构成第二辅助层的线网层是这样的,即最好其中两层紧紧围绕一个组件,这个组件可由一层、两层或三层胎体加强件线网层构成。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相对下述说明,并参考附图,能加以更好的了解,其中

图1表示按本发明提出的农业拖拉机轮胎的轮胎边的子午线截面简图;图2表示按本发明提出的客车轮胎的轮胎边的子午线截面简图;图3表示“重型车辆”轮胎的轮胎边的子午线截面简图;图4表示按本发明提出的建筑机械轮胎的轮胎边的子午线截面简图;图5A至5C涉及飞机轮胎的轮胎边,图5A表示径向轮胎的轮胎边的第一种方案的简图;图5B是图5A中应用的第二附加层的平面视图;而图5C表示交叉线网层轮胎的轮胎边的第二种方案的简图。
尺寸为540/65 R26的农业拖拉机轮胎(图1)的H/S形状比为0.65。所述轮胎的胎面(未表示)借助两条侧壁2连接至轮胎边3。所述轮胎用径向胎体加强件1加强,胎体加强件1的顶面覆盖有顶部加强件(未表示),而所述胎体加强件由140×2的尼龙细绳11和12的两层径向织物线网层构成。在子午线截面中看,所述加强件的几何中心线(以虚线表示)的子午线剖面由第一凹形圆弧AB构成,所述剖面被认为位于平行于安装轮箍和轮胎的旋转轴的直线XX’的径向内侧,并通过对应于讨论的轮胎边、与旋转轴相距最远、轮箍凸缘的点。圆弧AB在A处与侧壁2中胎体加强件的子午线剖面相切,在B处与第二凸形圆弧BC相切,圆弧BC本身又由直线段CD切向延伸至轴向内侧,D是胎体加强件1的末端,它轴向位于赤道平面轮箍宽度L的0.4倍处。由于所述轮胎欲安装在尺寸为DW15、标准宽度为381mm的轮箍上,并且距旋转轴最远的轮箍凸缘点位于半径为356mm的圆上,点A位于与旋转轴相距为345mm的距离上,与赤道平面(未表示)轴向相距183mm。点B是与第二圆弧BC的切点,也是与垂直于旋转轴的直线的切点,因而,圆弧AB具有最大的长度,因此,所述子午线剖面弯曲地在轴向和径向从外侧通向内侧,以形成轴向内边缘SD,该边缘SD位于一个在轴向和径向向内侧开口的角度α内,其一侧、即与旋转轴形成25°角的那侧,在S处与第二圆弧BC相切,而其另一侧从S出发,平行于所述旋转轴。
轮胎边3中的胎体加强件1由辅助线网层6在轴向内侧和在径向外侧加强,辅助线网层6由直径为2.8mm的不可伸展的钢质68×23细绳构成,其断裂负载至少为700daN,它们相对于周圆方向成0°而指定。所述线网层6具有一个在直线XX’之上的径向上端,和一个靠近胎体加强件端部的径向下端。它被橡胶隔离层8与胎体加强件1隔开,该橡胶隔离层8的具体特点是,在胎体加强件/辅助线网层组合件的伪垂直截面中的厚度较厚,虽然它仅等于胎体线网层和辅助线网层的细绳分别在伪水平截面中的两个砑光厚度的总和。所述橡胶层受拉伸的弹性模量(正割模量)在10%的相对伸长时至少为30。
在径向内侧和轴向外侧存在第二辅助线网层7,其第一区段70由连续的钢质68×23细绳构成,所述细绳是不可伸展的,且相对于周边方向最多成25°角而定向。所述第二线网层7的第一区段70平行于所讨论的轮胎边3中胎体加强件1的子午线剖面。虽然所述第二辅助线网层7的径向上端略位于平行于旋转轴的直线XX’的内侧,并通过距旋转轴最远的轮箍箍圈的点,所述线网层7的第一区段70则以位于与旋转轴垂直的同一直线上的其径向下端作为胎体加强件1的子午线剖面的点S。辅助线网层7的所述第一区段70在轴向由第二区段71加以延伸,该第二区段71平行于胎体加强件1的子午线剖面,并由9×28细绳构成,相对于周边方向成90°角而定向。第二区段70越过胎体加强件1和第一辅助线网层6的端部翻转向上,形成倒翻层72。所有线网层在径向外侧覆盖着常规的保护橡胶层5,用于建立与安装轮箍的接触。整个轮胎边由一(或多)层填充物4加以完成,填充物4位于辅助层6的轴向内侧和径向外侧。
图2所示尺寸为175/75R13的轮胎是客车用的轮胎。采用图1所示的相同标号以表明相同元件,所述轮胎包括胎体加强件1,它由聚酯细绳的单层织物线网层1构成。与前述相同,胎体线网层1在轮胎边3中的子午线剖面由圆弧AB构成,圆弧AB与弧BC相切,而弧BC本身是一条切线,并由直线段CD加以延伸。胎体加强件在轮胎边中,首先由第一辅助线网层6在径向外侧和轴向内侧进行加强,第一辅助线网层6由钢质的9×28金属细绳构成,细绳沿周边指向,其次,在径向内侧和轴向外侧由第二辅助线网层7进行加强,其两个区段由相同的9×28细绳构成,也沿周边指向。如果两层线网层6、7的径向上端各自符合先前列举的条件,则径向下端具有较胎体线网层的端部更靠近赤道平面的具体特点,辅助线网层的两个边缘变成紧邻着。
尺寸为385/65R22.5的“重型车辆”轮胎(图3)用于安装在轮箍底座倾斜15°的中心凹入轮箍上,采用与前述相同的标号,这种轮胎包括被两条侧壁2连接到两条轮胎边3的胎面。胎体加强件由钢制的金属细绳的单层线网层1构成,用于加强所述轮胎。胎体线网层1的子午线剖面仍由两段圆弧AB和BC构成,弧BC由直线段CD加以延伸,直线段CD与旋转轴构成20°的角。点A与赤道平面相距149mm,即轮胎边安装于其上的轮箍11.75的宽度的0.5倍处,而点D与同一平面相距同一轮箍宽度的0.3倍。如由图3可见,圆弧AB不具有最大可能长度,由于15°-底座轮箍的凸缘的子午线剖面的特殊形状,点B不是与垂直于旋转轴的直线相切的切点。位于径向外侧和轴向内侧的辅助层6由两层线网层61和62构成,它们由钢制的68×23金属细绳形成,细绳沿周边定向,其断裂负载至少为700daN。两层线网层的径向下端较胎体线网层的端部更远离赤道平面,而径向上端位于直线XX’的径向外侧。至于第二辅助层,它由三部分构成第三区段73,该第三区段73从其径向上端延伸至平行于旋转轴、通过点A的直线,并由钢制的金属细绳线网层构成,金属细绳在所述线网层的平面内呈波形,平均沿周边定向,波动振幅与波长λ的比a/λ可在0.03与0.1之间;第一区段70从点A伸展至一条直线,该直线垂直于胎体加强件的子午线剖面的点C的降低的旋转轴,并由钢制的不可伸展的68×23金属细绳的线网层构成,细绳沿周边定向,并具有2.8mm的直径,和第二区段71,它从所述点C出发沿轴向向内,由钢制的金属细绳的线网层形成,细绳在层的平面内呈波形,线网层的结构与形成第三区段的线网层相同,亦即,具有相同的比例a/λ和相同的细绳,直径小于第一区段70的细绳的直径,因为它等于1.4mm。
图4表示了尺寸为26.5R25的轮胎,首先它打算安装在一种轮箍上,这种轮箍具有495mm的标准化宽度,其底座相对于旋转轴倾斜5°的角度,其次打算装备在建筑工地的机械上。与前述实例一样,所述轮胎的胎体加强件由钢制的金属细绳的单层线网层1构成。胎体线网层1的子午线剖面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它仅由单段圆弧AD构成,在这里圆弧AB的长度为零,而直线段CD不存在。圆弧AD在A处与侧壁2中胎体加强件1的子午线剖面相切;其曲率半径等于胎体加强件所述剖面在A外的半径,且在整个长度AD上均为常数。点A与赤道平面相距237mm,或为所讨论的轮胎将安装于其上的轮箍宽度的0.48倍,而点D与同一平面相距的量等于所述轮箍宽度的0.36倍。胎体加强件1在轮胎边中在轴向内侧和径向外侧用三层辅助线网层(61、62、63)的组合件6进行加强,这三层辅助线网层(61、62、63)由不可伸展的钢制金属68×23FR细绳构成,细绳沿周边定向,其直径等于2.8mm,断裂负载大于700daN。所述三层线网的宽度沿径向向外减少,它们的径向上端位于直线XX’的外侧,而径向下端与赤道平面的相距距离稍远于胎体加强体1的端部。所述三层线网层在径向位于点S(角度的顶点,它首先确定于与圆弧BC相切、与旋转轴形成25°角的切线,其次确定于与所述轴平行的直线)之上,该胎体加强件由橡胶层8加以分隔,其厚度为2mm,受拉伸的弹性模量在相对伸长为10%时是40MPa。第二辅助层由两个区段70和71构成,以此完成所讨论轮胎边中的结构。位于轴向外侧的第一区段70至少由一层线网层构成,线网层由钢制的金属27×23NF细绳形成,而第二区段71至少由一层线网层构成,线网层由钢制的不可伸展的金属细绳列形成,细绳沿周边是间断的,细绳长度间的间隙在子午线方向偏移,从而形成的线网层具有一定的周边可伸展性,而在横向只有十分微小的可压缩性。第二区段71的轴向内端位于胎体加强件1的径向下端的轴向外侧,所述第二区段的宽度是最好在轮胎边3的截头锥体底座的宽度的0.7和0.9倍之间,而第一区段70的径向上端延伸所述第二区段,并位于直线XX’的径向外侧,它具有以下特点位于直线XX’径向内侧的部分紧靠胎体加强件1,两层线网层的相应细绳仅由线网层的常规砑光厚度加以相互隔开,而位于直线XX’径向外侧的部分大部分由橡胶混合物层9和胎体加强件1加以隔开,层9的厚度至少为2.5mm,并具有与形成层8的混合物相同的受拉伸时的正割弹性模量。胎体加强件和所述加强件及辅助层构成的组合件的子午线剖面是这样的,即橡胶保持层5提供与安装轮箍的接合,它在轮胎边连接底座和所述轮胎边的垂直区段的变圆的范围处大大加厚。如图4所示,其优点在于,将层5分成两个区段第一外区段51,它具有基本上不变的厚度,提供与轮箍的连接;和第二内区段52,其形状如一个三角形,特点是形成此区段52的橡胶混合物受拉伸时的弹性模量高于形成区段51的混合物的弹性模量例如,区段52的相对伸长为10%时,受拉伸的正割模量至少为30MPa,而对区段51,所述同一模量等于6MPa。
图5A和5B中说明和展示的实例涉及一种尺寸为40×14.19的飞机轮胎,计划安装在9.5×19轮箍上,其轴向宽度为241mm,底座倾斜5°。所讨论的轮胎是一种具有径向胎体加强件1的轮胎,胎体加强件1包括若干层胎体线网层,其数目为6。胎体加强件1的几何中心线的剖面(用虚线表示)仍由圆弧AB和BC构成,后者由直线段CD轴向向内延伸,而D是所述胎体加强件1的端部,所位的距离等于赤道平面轮胎宽度的0.15倍。第一辅助层6由三层线网层(61、62、63)构成,它们由钢制的不可伸展的金属68×23FR细绳形成,直径为2.8mm,断裂负载至少为700daN。第二辅助层7首先由两层线网层(7A、7B)构成,每层辅助线网层(7A、7B)插入在两组由两层胎体加强件线网层构成的组件之间,其次是第三辅助线网层(7C)它位于两层胎体线网层构成的径向最内侧和轴向最外侧的组件的径向内侧和轴向外侧。三层线网层(7A、7B、7C)中的每一层线网层均由第一区段(70A、70B、70C)和第二区段(71A、71B、71C)构成,第一区段(70A、70B、70C)由不可伸展的钢制、周边向的金属68×23FR细绳形成,而第二区段(71A、71B、71C)由钢制的十股金属27×23NF细绳的带形成,所述带在周边向是间断的,间断线与周边方向形成角τ,在此处,角τ从不等于径向胎体加强件的细绳形成的角度,最好与其至少相差10°。带沿轴向按要求数目加以布置以获得第二区段的每层线网层的要求的轴向宽度,并可头对头地布置(图5B),或可具有一定的重叠。
图5C说明和展示的第二实例也涉及与上述相同尺寸的飞机轮胎。此次讨论的轮胎是一种交叉线网层轮胎1,包括若干层胎体线网层,其数目为偶数12,由尼龙细绳构成,该尼龙细绳由一层线网层向下一层交叉。与前述情况相反,大量胎体线网层导致没有圆弧AB的胎体加强件1的几何中心线的剖面(虚线表示),点B与点A合并,圆弧BC由直线段CD沿轴向向内侧延伸,D是胎体加强件1的所述中心线的端部。位于径向外侧和轴向内侧的第一辅助层6由单层线网层(61)构成,它由钢制的周边向的、不可伸展的金属68×23FR细绳形成,而第二辅助层7位于由两层胎体线网层构成的、径向最外和轴向最内的组件的径向内侧和轴向外侧,该第二辅助层7首先由5层线网层(7A至7E)构成,每层线网层(7A、7B…7E)紧紧地夹持在由两层胎体线网层组成的两组组件之间,其次由第六线网层(7E)构成,它位于由两层胎体线网层构成的、径向最内和轴向最外的组件的轴向外侧和径向内侧。所述线网层7均由钢制的,不可伸展的周边向的金属68×23细绳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轮胎,它将安装在轮箍上,该轮箍的轴向宽度为L,轮箍底座与旋转轴形成角γ,且0°≤γ≤16°,并具有带有圆形箍圈的轮箍凸缘,这种轮胎包括由两条侧壁(2)连接至两条轮胎边(3)的胎面,以及至少一件胎体加强件(1),胎体加强件(1)至少由一层加强元件的线网层形成,其特征在于,每条轮胎边(3)没有轮胎边钢丝,所述胎体加强件(1)在每条轮胎边(3)中具有曲线的子午线剖面,在轴向和径向从外侧向内侧以形成轴向内边缘,该边缘位于在轴向和径内向着内侧开口的锐角α内,锐角α的一条边缘平行于旋转轴,其值最多为25°,所述胎体加强件(1)在每条轮胎边(3)中至少在径向外侧和轴向内侧被至少一层第一连续辅助层(6)所加强,第一连续辅助层(6)的子午线剖面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胎体加强件(1)在轮胎边(3)中的子午线剖面,并至少包括一段第一区段,该区段至少包括一层线网层(61、62、63),线网层(61、62、63)由不可伸展的加强元件形成,并与周边方向成-2.5°与+2.5°之间的角度,所述辅助线网层的径向上端与旋转轴相距的距离至少等于所述轴线与离旋转轴最远的、安装轮箍的对应凸缘的点之间距离的0.96倍,而轴向内端与赤道平面的相距量最多为安装轮箍的宽度L的0.43倍。
2.如权利要求1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轮胎边(3)中的胎体加强件(1)的子午线剖面还包括在径向和轴向向着内侧的第一凹形圆弧AB,所述圆弧AB在B处与第二凸形圆弧BC相切并由第二凸形圆弧BC加以延伸,第二凸形圆弧BC本身又由直线段CD切向延伸,D是轮胎边(3)中的胎体加强件(1)的末端。
3.如权利要求2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一凹形圆弧AB的径向外端A是所述弧AB与胎体加强件(1)在侧壁(2)中的凸形子午线剖面的切点,而在径向与旋转轴相距的值等于圆的半径,该圆是距所述轴最远的轮箍凸缘点的几何轨迹,子午线剖面的另一轴向距离的量在L+0.1L和L-0.1L之间,所述弧AB的曲率中心相对于作为赤道平面的迹线和旋转轴的两条轴线,具有与轮箍箍圈的曲率中心相同的坐标。
4.如权利要求3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胎体加强件剖面的所述第一圆弧AB的长度至少为零,胎体加强件(1)在轮胎边(3)中的子午线剖面直接从第二凸形圆弧BC开始,最多等于圆弧的长度,该圆弧的径向下端B是所述弧与垂直于旋转轴的直线的切点。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的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二圆弧BC是在B处与第一圆弧AB相切的切线,所具的曲率半径在5mm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此最大值等于胎体加强件(1)在侧壁(2)中的子午线剖面、于所述剖面与第一圆弧AB之间的切点A处测得的曲率半径,所述最大值是在第一圆弧AB的长度为零时使用的半径值。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胎体加强件子午线剖面的轴向内边缘由第二圆弧BC的区段构成,直线段CD、即圆弧BC的区段加于其上,该内边缘是子午线剖面的区段,它位于角度α内,该角度α由在S处形成的第二圆弧BC的切线的和与旋转轴形成25°角的半线,以及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的半线确定,其原点S是第二圆弧BC与在25°下指向的半线的精确切点。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一辅助层(6)由两个区段构成,所述辅助层(6)的第二区段位于与旋转轴平行的直线的径向外侧,与所述轴相隔的距离等于所述轴与安装轮箍的相应凸缘的距所述旋转轴最远的点之间的距离的0.96倍。
8.如权利要求7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辅助层(6)的线网层的两个区段相互重叠,它们的长度可相同或不同,这两个区段由不可伸展的、沿周边向的金属加强元件构成。
9.如权利要求7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层(6)的第二区段由周边向元件构成,从而所述区段在周边方向可伸展,所述元件它们本身是可伸展,或是不可伸展的但布置在所述区段中,以使后者是可伸展的。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一辅助层在其轴向内端与胎体加强件(1)的边缘所在的角α的顶点S之间的被最小厚度的橡胶混合物与所述加强件隔开,该厚度是分别面向相邻线网层(1)和(61)的砑光层厚度的总和,从而所述顶点S和径向上端之间的间隔厚度在上述最小厚度的1.00与1.80倍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胎体加强件(1)在轴向外侧和径向内侧、至少是胎体加强件(1)的径向最内和轴向最外的线网层,由第二辅助连续层(7)进行加强,第二辅助连续层(7)由至少一个区段(70)构成,该区段(70)由加强元件的至少一层线网层形成,第二辅助连续层(7)的子午线剖面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胎体加强体(1)在轮胎边(3)中的子午线剖面,并由不可伸展的、周边向的加强元件构成。
12.如权利要求11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辅助层(7)的径向上端位于直线XX’的径向内侧,直线XX’平行于轮箍的旋转轴,并通过对应于所讨论的轮胎边的轮箍凸缘的距所述旋转轴最远的点。
13.如权利要求12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二辅助层(7)的整体由均匀成分的不可伸展的细绳,最好是金属细绳构成,细绳与周边方向形成的角度在-2.5°与+2.5°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2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二辅助层(7)由两个区段构成,第一区段(70)在其径向上端与一个点之间,此点近似位于圆弧BC的中心与胎体加强件(1)的边缘所在的角α的顶点S之间,而第二区段(71)在所述点与其轴向内端之间,第一区段(70)至少由一层周边向的、不可伸展的加强元件的线网层构成,而第二区段(71)至少由一层加强元件的线网层构成,以使所述线网层具有这样的性能,即在横向只有十分微小的可压缩性,而在周边方向则有可伸展性。
15.如权利要求11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辅助层(7)的径向上端位于直线XX’的径向外侧,直线XX’平行于轮箍的旋转轴,并通过对应于所讨论的轮胎边的、距所述旋转轴最远的轮箍箍圈的点。
16.如权利要求15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二辅助层(7)由三个区段构成,第一区段(70)包括在其径向上端与一个点之间,此点近似位于圆弧BC的中心和胎体加强件(1)的边缘所在的角α的顶点S之间;第二区段(71)包括在所述点与其轴向内端之间;而第三区段(73)基本上位于平行于旋转轴的直线的径向之上,并将第一区段(70)径向向外延伸,通过相应轮箍凸缘的距所述旋转轴最远的点,第二区段(71)和第三区段中的每一区段均至少由一层加强元件线网层构成,以使线网层具有这样的性能,即在横向只有十分微小的可压缩性,而在周边向则有可伸展性。
17.如权利要求8、14或16中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第一辅助层(6)的第二区段和第二辅助层(7)的第二区段(71)的加强元件是弹性、连续、沿周边定向的直线加强元件,所述元件相互平行,并在横向几乎是紧邻的。
18.如权利要求8、14或16中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第一辅助层(6)的第二区段和第二辅助层(7)的第二区段(71)的加强元件是在线网层(若干线网层)的平面中的呈波形或Z字形的加强元件,其平均定向是沿周边的,所具的波动振幅与波长之比可在0.03与0.1之间,所述元件相互平行,而在横向实际上是紧挨的。
19.如权利要求8、14或16中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第一辅助层(6)的第二区段和第二辅助层(7)的第二区段(70)的线网层(若干线网层)由间断的加强元件列构成,每一元件所具的周边长度在它们构成的线网层的周边长度的0.1与1倍之间,元件间的间隙相对于轴向紧邻列的间隙在子午线方向偏移,所述元件列相互平行,而在横向实际上是紧挨的。
20.如权利要求14或16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第二辅助层(7)的第二区段(71)的加强元件是金属加强元件,它们相对于周边方向至少成80°的角度而定向,所述元件在周边方向相互间隔的距离至少为0.2mm。
21.如权利要求14或16的轮胎,其特征在于,第二辅助层(7)的第二区段(71)的线网层(若干线网层)由用若干周向加强元件形成的带构成,所述带在周向间断,带间的间断间隙与周向形成一个角,该角不同于胎体加强件的加强元件与相同方向形成的角,其间的差至少为10°。
22.如权利要求11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胎体加强件(1)最多由三层线网层构成,第二辅助层(7)在其整体位于胎体加强件(1)的径向最内和轴向最外的胎体线网层的轴向外侧和径向内侧。
23.如权利要求11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胎体加强件(1)至少由四层线网层构成,构成第二辅助层(7)的线网层是这样的,以使它们中的二层紧紧地围绕一组胎体线网层组件,该组组件可由一层或多层胎体加强件线网层构成。
24.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一个权利要求的轮胎,其特征在于,胎体加强件(1)由加强元件的线网层构成,这些加强元件与周向形成的角度至少为85°。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这种轮胎用于安装在轮箍上,轮箍的轴向宽度为L,轮箍底座与旋转轴形成角γ,且0°≤γ≤16°,轮缘具有圆形槽,该轮胎包括借助两个侧面(2)连接至两条轮胎边(3)的胎面和至少一件主体线网层加强件(1),它至少由一层用加强元件构成的线网层形成。本发明的特点在于,每条轮胎边(3)不设置轮胎边钢丝,所述主体线网层加强件(1)在每条轮胎边(3)中具有这样的子午线剖面,它在轴向和径向弯曲地由外向内,以形成一条轴向内边缘,该内边缘位于一个在轴向和径向向内开口的角α,角的侧边之一平行于旋转轴,并且其值不小于25°,所述主体线网层加强件(1)在每条轮胎边(3)中至少在径向外侧和轴向内侧,被至少第一辅助连续层(6)所加强,该层(6)的子午线剖面基本上平行于所述主体线网层加强件(1)在轮胎边(3)中的子午线剖面,并至少包括一个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由与周向成-2.5°和+2.5°之间的角度的不可伸展的加强元件形成的线网层(文档编号B60C15/02GK1285790SQ98813126
公开日2001年2月28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1997年11月14日
发明者让·比埃, 皮埃尔·迪里夫 申请人:米什兰集团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