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能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75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贮能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助动的弹簧制动器以及间接式双室气压制动系统。
汽车制动器制动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一旦制动失灵就容易酿成车祸,已有的交通事故中由于制动器失灵占有一定的比例。
目前,大多数汽车采用单作用的气室制动器,如皮膜式制动器和皮碗式制动器,此类制动器利用压缩气体进入气室,推动皮膜或皮碗定向运动的同时,推动制动杆动作,实现制动。制动后经排气,制动杆复位。此类制动器的主要缺点是当气体管路破裂或者漏气造成气压不足时,气室制动器便失去制动作用。
为了克服气室制动器的严重缺陷,人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蓄能弹簧制动器。常用的蓄能弹簧制动器采用的筒体是由多个形状比较复杂的零件组成,筒体内设置一个常用的气室制动装置和一个蓄能弹簧制动装置,两者之间借助○圈密封。其中常用气室制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单作用的气室制动器相同,它包含一个皮膜式气室Ⅰ,一个压缩弹簧和一个带连接叉的制动杆,气室Ⅰ的进气口布置在筒体的中部。蓄能弹簧制动装置包含一个蓄能气室Ⅱ,一个活塞,一个蓄能弹簧和一个挺杆,蓄能气室的进气口布置在筒体的中部。
汽车正常行驶时,气体管路同蓄能气室Ⅱ常通,蓄能弹簧受活塞推力处于蓄能状态;气体管路不接通皮膜气室Ⅰ。此时制动杆位于原始位置,不产生制动作用。
汽车需要制动时,经驾驶员操作,压缩气体进入皮膜气室Ⅰ,皮膜使压缩弹簧变形的同时,推动制动杆动作,实现制动。完成制动后,气室进行排气,压缩弹簧受力解除,制动杆复位。
当气体管路产生破裂或因漏气而气压不足时,皮膜气室Ⅰ失去制动作用。此时蓄能弹簧即时释放弹簧能,推动活塞和挺杆,使制动杆动作,实现制动。
用专用工具松动限位螺钉解除制动。
上述结构的蓄能弹簧制动器的优点是当皮膜式气室制动装置制动失灵时,蓄能弹簧制动装置及时实施制动。存在的缺陷是1、筒体由多个形状复杂的零件组合而成,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2、两个气室之间仅用一个○圈密封,由于两室内的气压比值约为1∶2,易漏气,影响制动器工作的可靠性。
3、现有的各种蓄能弹簧制动器,均为某些特定的车型而设计的,互换性差,不能互相通用。
4、必需采用专用工具,花费足够大人为力量拉住蓄能弹簧,才能使制动解除。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设计一种采用单一筒体,皮膜式气室和蓄能气室之间密封可靠而互不渗气,可用常规工具方便地解除制动,适合多种车型使用的
能制动器。
图面说明图1为本设计的
能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筒体,2-端盖,3-皮膜,4-压缩弹簧,5-制动杆,6-弹性挡圈,7-弹簧座圈,8-
能弹簧,9-夹箍,10-活塞,11-衬套,12-弹性挡圈,13-密封圈,14-垫片,15-防尘环,16-密封圈,17-弹性挡圈,18-导套,19-防尘环,20-调整螺母,21-调节螺母,22-连接叉,23-密封环,24-夹紧螺栓,A-
能气室,B-皮膜气室,M-
能气室的进气口,N-皮膜气室的进气口,T-通大气孔。
图2~图5为
能制动器工作原理图。
图2为汽车正常行驶,制动器不产生制动时的状态。
图3为气体管路供气正常情况下,皮膜式气室制动装置产生制动状态。
图4为
能制动装置产生制动作用的状态。
图5为松动调整螺母〔20〕,解除
能制动装置制动作用的状态。
以下结合本设计的
能制动器的详细内容。
如图1所示,本设计的
能制动器由一个皮膜式气室制动装置和一个
能式制动装置组合而成,它们有一个共用的制动杆〔5〕。其结构是,制动器采用一个压铸件作为筒体〔1〕,其左端部的支承体上开有两个便于将制动器固定在支架上的通孔,构成气室〔B〕的皮膜〔3〕和端盖〔2〕用夹箍〔9〕及夹紧螺栓〔24〕固定在筒体〔1〕的右端,端盖〔2〕上开有一个进气口〔N〕,筒体〔1〕内壁布置一个用于固定弹簧座圈〔7〕的弹性挡圈〔6〕和一个用于限制活塞〔10〕位移上限的弹性挡圈〔12〕,制动杆〔5〕置于筒体〔1〕的中心轴位置上,左端带有一个用调节螺母〔21〕调节位置的连接叉〔22〕,右端焊接一个杆座。
制动杆〔5〕中段的外部套装一个衬套〔11〕、一个导套〔18〕,导套〔18〕用若干个螺钉固定在筒体〔1〕的端面上,导套〔18〕与端面之间布置一个密封圈〔23〕,位于衬套〔11〕左端部处布置一个防尘环〔19〕,该处的制动杆〔5〕上布置一个调整螺母〔20〕。
筒体〔1〕内装有一个活塞〔10〕,一个
能弹簧〔8〕的一端搁置设有垫片〔14〕的活塞〔10〕的中部端面上,另一端搁置在弹簧座圈〔7〕上,活塞〔10〕与筒体〔1〕左端面之间的空间构成
能气室〔A〕,其进气口〔M〕布置在筒体〔1〕的左端面上,活塞〔10〕由活塞体、密封圈〔13〕、防尘环〔15〕、密封圈〔16〕、弹性挡圈〔17〕等构成。活塞体与导套〔18〕之间分别布置一个防尘环〔15〕、一个用于防止
能气室〔A〕中的压缩气体沿导套〔18〕泄漏的密封圈〔16〕和一个用于防止密封圈〔16〕产生移动弹性挡圈〔17〕,活塞体与筒体〔1〕相接触处布置一个防止
能气室〔A〕中的气体沿筒壁泄漏的密封圈〔13〕。弹性挡圈〔12〕用于限定活塞〔10〕的行程。
压缩弹簧〔4〕与
能弹簧〔8〕构成套装结构,它的一端搁置在活塞体的中部台阶上,另一端搁置在制动杆〔5〕右端部的杆座上。
进气口〔M〕的气压与进气口〔N〕的气压比值约为1∶2。
图2~图5为本
能制动器的制动工作原理图。图2为汽车正常行驶时,制动器不产生动作的状态图,此时进气口〔M〕接通进气管路,
能气室〔A〕内充满压缩气体,活塞〔10〕与弹性挡圈〔12〕接触,
能弹簧〔8〕受压缩,处于
能状态。同进气口〔N〕相连接的气体管路处于关闭状态,制动杆〔5〕不动作。
图3为皮膜气室产生的制动作用,压缩气体进入皮膜气室〔B〕,皮膜〔3〕推动制动杆〔5〕动作,实现制动。
图4为
能弹簧〔8〕产生制动作用。气体管路因破裂或漏气而气压不足等情况发生时,皮膜式气室制动装置失去作用,
能弹簧〔8〕因
能气室〔A〕内气压急速下降而释放弹簧能,推动活塞〔10〕和制动杆〔5〕运动,实现紧急制动。
图5为松动调整螺母〔20〕,压缩弹簧〔4〕带动制动杆〔5〕向右移动,解除
能弹簧〔8〕产生的制动作用。
本设计的
能制动器主要的特征是筒体〔1〕为一个单一的压铸件,进气口〔M〕、〔N〕及
能气室〔A〕、皮膜气室〔B〕都分别布置在筒体〔1〕的两端,
能弹簧〔8〕和压缩弹簧〔4〕构成套装结构,两个气室之间密封严密不会漏气。
同已有的蓄能弹簧制动器比较,本制动器有以下优点1、采用一个压铸件作为筒体〔1〕,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2、两个气室分别布置在筒体〔1〕的两端,密封严密,互不漏气,互不干扰,工作可靠。
3、解除制动时只用常用工具松动调整螺母〔20〕,且较省力。无需专用工具。
4、同支架相连接的通孔可采用长孔或调整孔距,使本制动器可安装在各种汽车不同的支架上,有良好的通用性,扩大了应用范围。
实施例一种如图1所示的
能制动器,外形尺寸其长宽高为356×224×186mm,筒体〔1〕内径为φ150mm,皮膜气室〔B〕工作压力的6kgf/cm2,
能气室〔A〕起动压力为3.5kgf/cm2,
能弹簧〔8〕工作推力为720kgf/cm2,制动杆〔5〕有效行程为48mm,进气口〔M〕、〔N〕采用锥形螺孔,则在工作温度范围为-20~80℃时,制动器工作完全可靠。解除制动时,只需使用普通板手。
权利要求
1.一种含有筒体、气室、贮能弹簧、活塞和制动杆的贮能制动器,其特征在于该制动器有一个一次压铸成型的筒体[1],一个布置在筒体[1]左端部的贮能气室[A],一个布置在筒体[1]左端面上的贮能气室[A]的进气口[M],一个布置在筒体[1]右端部的皮膜气室[B],一个位于筒体[1]中轴位置的制动杆[5],其中段外部套装一个动配合的衬套[11],衬套[11]外部套装一个固定在筒体[1]左端面上的导套[18],一个构成贮能气室[A]的活塞[10],一个贮能弹簧[8]和压缩弹簧[4]构成套装结构,当连接制动器的气体管路发生故障而皮膜式制动装置工作失灵时,贮能弹簧[8]即时释放弹簧能,促使制动杆[5]动作,实现紧急制动。
2.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的左端部设置一个支承体,上面开有2个可用螺钉同支架相连接的通孔。
3.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的内筒壁上布置一个用于固定弹簧座圈〔7〕的弹性挡圈〔6〕和一个限制活塞〔10〕行程的弹性挡圈〔12〕。
4.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构成皮膜气室〔B〕的皮膜〔3〕和端盖〔2〕用夹箍〔9〕及夹紧螺栓〔24〕固定在筒体〔1〕的右端部上。
5.按照权利要求
4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盖〔2〕上开有一个进气孔〔N〕。
6.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10〕套装在固定导套〔18〕上,它由活塞体、防尘环〔15〕、密封圈〔16〕、阻挡密封圈〔16〕松脱的弹性挡圈〔17〕和密封圈〔13〕等组成。
7.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贮能弹簧〔8〕的两端分别搁置在加垫片〔14〕的活塞〔10〕的中部台阶上及弹簧座圈〔7〕上。
8.按照权利要求
1所述的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动杆〔5〕为一个皮膜式制动装置和贮能制动装置共用的金属杆,其有效行程为45~55mm。
专利摘要
一种适合于汽车用的贮能制动器,其主要的特征是采用一个单一的压铸件作为筒体[1],贮能弹簧[8]和压缩弹簧[4]构成套装结构。贮能气室[A]和皮膜气室[B]分别布置在筒体[1]的左、右端部,两个气室共用一个制动杆[5],制动杆[5]的外部套装一个衬套[11]和一个固定的导套[18]。
文档编号B60T13/38GK87103580SQ87103580
公开日1987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1987年5月14日
发明者谢宝山 申请人:谢宝山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