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10173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天窗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搭载于车辆的天窗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天窗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装置。该天窗装置构成为具备:对可动板进行支承的支承托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于车辆的车顶的导轨、以沿着该导轨朝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驱动的驱动滑靴、前侧连杆、前侧引导部件、限位部件、后侧连杆、以及后侧引导部件。前侧连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承托架的前部,并且卡合于驱动滑靴。前侧引导部件固定于导轨,当以可动板的全闭状态为起点的驱动滑靴朝后方的移动量为第一规定量以下时,抑制支承托架以及前侧连杆朝车辆的后方的移动,并且当驱动滑靴的移动量超过该第一规定量时,以支承托架的前部以及前侧连杆的前部一同上升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引导。此外,前侧连杆在驱动滑靴朝后方的移动量为比上述第一规定量大的第二规定量以上时,以与支承托架一同和驱动滑靴一体地朝后方移动的方式与该驱动滑靴卡合。
[0003]限位部件在驱动滑靴朝后方的移动量比上述第二规定量小时,以和驱动滑靴一体地朝后方移动的方式与该驱动滑靴卡合,在驱动滑靴朝后方的移动量成为该第二规定量以上时,解除与该驱动滑靴的卡合。后侧连杆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连结于限位部件,并且将比支承托架的与前侧连杆连结的连结部位更靠后方的部位支承为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自由滑动。后侧引导部件固定于导轨,在驱动滑靴朝后方的移动量为上述第一规定量以下时,以使支承托架的后部上升的方式对后侧连杆的倾斜移动进行引导。
[0004]通过上述的结构,若在可动板的全闭状态下使驱动滑靴以上述第一规定量以下的移动量朝后方移动,则限位部件以及后侧连杆与该驱动滑靴一同朝后方移动,从而通过后侧引导部件以使支承托架的后部上升的方式对后侧连杆的倾斜移动进行引导。而且,支承托架的后部以被前侧引导部件限制移动的前部为中心上升,从而可动板成为向上倾斜状
??τ O
[0005]另外,若在可动板的向上倾斜状态下使驱动滑靴进一步朝后方移动而使其移动量成为上述第二规定量以上,则驱动滑靴以及限位部件的卡合被解除,从而驱动滑靴以保持留置限位部件以及后侧连杆的状态与前侧连杆以及支承托架一同朝后方移动,使可动板以成为全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打开动作。此外,在驱动滑靴的移动量为第一规定量?第二规定量的范围内,为了解除支承托架以及前侧连杆朝后方的移动限制,而通过前侧引导部件对支承托架的前部以及前侧连杆的前部的上升进行引导。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3335号公报(第9 (c)图)
[0007]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以使支承托架的后部上升的方式对后侧连杆的倾斜移动进行引导的后侧引导部件在与车辆的宽度方向一致的导轨的宽度方向仅设置于一侧。因此,尤其是在可动板从全闭状态开始的向上倾斜动作中,基于后侧引导部件的后侧连杆的保持成为悬臂构造,从而存在经由支承托架支承于该后侧连杆的可动板摇动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基于后侧引导部件的后侧连杆的保持刚性,抑制经由支承托架支承于该后侧连杆的可动板的摇动的天窗装置。
[0009]解决上述课题的天窗装置构成为具备:可动板,其用于对形成于车辆的车顶的开口进行开闭;导轨,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于上述车顶;驱动滑靴,其以沿着上述导轨移动的方式被驱动;一对后侧引导部件,它们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固定于上述导轨;一对后侧连杆,它们以夹装于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之间的方式保持于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支承托架,其夹于上述两后侧连杆之间,以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保持于上述两后侧连杆中的至少一方,对上述可动板进行支承;以及限位部件,该限位部件夹于上述两后侧连杆之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上述两后侧连杆连结,当以上述可动板的全闭状态为起点的上述驱动滑靴朝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量比规定量小时,该限位部件以与上述驱动滑靴一体地朝后方移动的方式与该驱动滑靴卡合,当上述驱动滑靴的移动量为该规定量以上时,解除该限位部件与上述驱动滑靴的卡合,当上述驱动滑靴的移动量比上述规定量小时,与上述限位部件一同朝后方移动的上述两后侧连杆被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引导,以使上述支承托架的后部上升。
[0010]根据该结构,在上述可动板的全闭状态下,在上述驱动滑靴朝后方移动时,在其移动量比上述规定量小时,与上述限位部件一同朝后方移动的上述两后侧连杆被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引导,以使上述支承托架的后部上升。由此,支承于上述支承托架的上述可动板的后部上升而成为向上倾斜状态。另外,在上述驱动滑靴朝后方的移动量为上述规定量以上时,上述驱动滑靴以及上述限位部件的卡合被解除,从而上述驱动滑靴保持留置上述限位部件以及上述两后侧连杆的状态使上述支承托架相对于上述两后侧连杆滑动并且与该支承托架一同朝后方移动。由此,以支承于上述支承托架的上述可动板成为全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打开动作。因此,在上述可动板的打开状态(向上倾斜状态等)下,上述两后侧连杆的基于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的保持均成为双支承构造,从而能够抑制经由上述支承托架支承于该后侧连杆的上述可动板的摇动。
[0011]对于上述天窗装置而言,优选具有:托架侧卡合突部,其沿上述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于上述支承托架;以及一对连杆侧卡合突部,它们沿相互相反的上述宽度方向分别突出设置于上述两后侧连杆,在上述驱动滑靴形成有驱动滑靴侧卡合凹部,当上述驱动滑靴的移动量比上述规定量小时,该驱动滑靴侧卡合凹部对上述支承托架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当上述移动量为该规定量以上时,该驱动滑靴侧卡合凹部能够以与上述支承托架一体地朝后方移动的方式与上述托架侧卡合突部卡合分离,在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分别形成有一对引导侧卡合凹部,当上述驱动滑靴的移动量比上述规定量小时,上述一对引导侧卡合凹部与上述两连杆侧卡合突部卡合,由此以使上述支承托架的后部上升的方式对上述后侧连杆进行引导,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中的一侧的后侧引导部件即第一后侧引导部件的上述引导侧卡合凹部以及上述驱动滑靴侧卡合凹部配置为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0012]根据该结构,上述第一后侧引导部件的上述引导侧卡合凹部以及上述驱动滑靴侧卡合凹部以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重叠的方式,即在共有该宽度方向的空间的状态下被配置。因此,能够抑制上述导轨朝上述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0013]对于上述天窗装置而言,优选具有:支承突部,该支承突部沿上述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于上述支承托架的前部,当上述驱动滑靴的移动量比上述规定量小时该支承突部成为上述支承托架的转动中心,当上述驱动滑靴的移动量为该规定量以上时该支承突部对上述支承托架的移动进行支承;以及限位侧卡合突部,其沿上述宽度方向突出设置于上述限位部件,在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中的与上述第一后侧引导部件不同的第二后侧引导部件形成有第二引导侧卡合凹部,该第二引导侧卡合凹部供上述限位侧卡合突部插入,当上述驱动滑靴的移动量比上述规定量小时,该第二引导侧卡合凹部以与上述驱动滑靴卡合的方式对上述限位部件的姿势进行引导,当上述驱动滑靴的移动量为该规定量以上时,该第二引导侧卡合凹部以解除与上述驱动滑靴的卡合的方式对上述限位部件的姿势进行引导,上述支承突部以及上述第二引导侧卡合凹部配置为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重叠。
[0014]根据该结构,上述支承突部以及上述第二引导侧卡合凹部以上述宽度方向的位置重叠的方式,即在共有该宽度方向的空间的状态下被配置。因此,能够抑制上述导轨朝上述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0015]对于上述天窗装置而言,优选在上述导轨形成有一对限制片,上述一对限制片以沿上述宽度方向相互对置的方式伸出并对上述两后侧引导部件朝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方的移动分别进行限制,上述两限制片中的一侧的限制片即第一限制片处于在上述宽度方向未伸出至上述第一后侧引导部件的上述引导侧卡合凹部的上方的状态,上述两限制片中的与上述第一限制片不同的第二限制片处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伸出至上述第二后侧引导部件的上述引导侧卡合凹部的上方的状态。
[0016]根据该结构,上述第一限制片处于在上述宽度方向未伸出至上述第一后侧引导部件的上述引导侧卡合凹部的上方的状态,从而能够相应地抑制朝上述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另一方面,上述第二限制片处于在上述宽度方向伸出至上述第二后侧引导部件的上述引导侧卡合凹部的上方的状态,从而能够相应地提高上述第二后侧引导部件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保持刚性。
[0017]对于上述天窗装置而言,优选上述第二限制片构成为在上述支承托架的移动状态下对上述支承突部朝车辆的高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0018]根据该结构,通过与上述第一限制片相比相对于上述后侧引导部件(第二后侧引导部件)的卡合量更长的上述第二限制片,能够更加坚固地限制上述支承突部朝车辆的高度方向的移动。
[0019]本发明具有能够提高基于后侧引导部件的后侧连杆的保持刚性,抑制经由支承托架支承于该后侧连杆的可动板的摇动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表示可动板的全闭状态下的车辆的车顶的立体图。
[0021]图2是表示可动板的打开状态下的车辆的车顶的立体图。
[0022]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0023]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24]图5是在可动板的全闭状态下,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观察该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25]图6 (a)、(b)、(c)、(d)是沿着图 5 的 6A-6A 线、6B-6B 线、6C-6C 线、6D-6D 线的剖视图。
[0026]图7 (a)、(b)、(c)、(d)是沿着图 5 的 7A-7A 线、7B-7B 线、7C-7C 线、7D-7D 线的剖视图。
[0027]图8(a)、(b)是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以及内侧的后侧引导部件的侧视图。
[0028]图9(a)、(b)是表示后侧连杆部件和与其连结的限位部件的俯视图以及侧视图。
[0029]图10是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观察支承托架的侧视图。
[0030]图11是表示前侧驱动滑靴的立体图。
[0031]图12是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观察前侧驱动滑靴的侧视图。
[0032]图13是表示后侧驱动滑靴的立体图。
[0033]图14是在可动板的向上倾斜状态下,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观察该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34]图15(a)、(b)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动作的侧视图。
[0035]图16是在可动板的全开状态下,从车辆的宽度方向内侧观察该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36]图17(a)、(b)、(c)、(d)是沿着图 16 的 17A-17A 线、17B-17B 线、17C-17C 线、17D-17D线的剖视图。
[0037]符号说明
[0038]10...车顶;11...开口 ;12...可动板;14...导轨;14d...支承壁部(限制片、第二限制片);14e...凸缘部(限制片、第二限制片);14g、14j、14k...支承壁部(限制片、第一限制片);40…后侧引导部件(第二后侧引导部件);41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