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的壳体、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52263阅读:来源:国知局
方向上划分。而且,在该支撑部65上,在外件部21熔接前(内件部22成形时),呈格子状地形成有振动熔接用的熔接凸肋73。并且,该支撑部65在使盖部32于弯曲铰链部68的位置朝收纳部31(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状态下,直接重叠于凸缘53、54。并且,该支撑部65重叠于凸缘53、54并与凸缘51、52 —同构成外廓部内件74,并且,通过将该外廓部内件74固接于外廓部外件25的背面侧,从而形成包围撕裂线24的外侧且不会因气囊16的膨胀压力而展开的外廓部75。
[0169]钩部71在前端部具有爪部71a。该钩部71例如通过配置在内件部22的成形模具(金属模具)中的挡块76贯穿支撑部65而碰抵,从而形成爪部71a (图4A及图4B)。此外,支撑部65的该挡块76所贯穿的位置成为与爪部71a的下方相对的开口 77。并且,由该钩部71与卡定孔58,构成在使盖部32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状态下将盖部32临时固定于收纳部31的(第一)临时固定部78。
[0170]熔接凸肋73形成在内件部22成形时的支撑部65的背面侧、即反外件部21 (反外廓部外件25)侧,在使盖部32于弯曲铰链部68的位置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状态下,与凸缘51、52的熔接凸肋57及凸部59的熔接凸肋60大致齐平,并固接于外件部21的外廓部外件25的背面侧。
[0171]预设内门部66在使盖部32于弯曲铰链部68的位置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状态下,覆盖开口部40及收纳在收纳部31中的气囊16。各预设内门部66成为沿着相对于气囊16的展开方向而正交的方向呈平面状地延伸的板状,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形成为覆盖开口部40的前后方向的各一半的的面积。并且,该预设内门部66通过固接于预设外门部26的背面侧而形成预设门部81。另外,在该预设内门部66的反铰链部67侧(反收纳部31侧)的左右两侧部,分别朝厚度方向突出设置有插入卡定于凸缘51、52的卡定孔56、56的卡定突部82。这些卡定突部82分别设置于从预设内门部66的两侧分别朝侧方突出的突出片部66a,且朝向外侧方突出有爪部82a。并且,由这些卡定突部82与卡定孔56,构成在使盖部32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状态下将盖部32临时固定于收纳部31的临时固定部83。而且,在该预设内门部66上,在外件部21熔接前(内件部22成形时),呈格子状地形成有振动熔接用的熔接凸肋84。该熔接凸肋84形成在内件部22成形时的预设内门部66的背面侧、即反外件部21 (反预设外门部26)侧,在使盖部32于弯曲铰链部68的位置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状态下,与凸缘51、52的熔接凸肋57、凸部59的熔接凸肋60及支撑部65的熔接凸肋73大致齐平,并固接于外件部21的预设外门部26的背面侧。
[0172]铰链部67弯曲成U字状而可挠地连结支撑部65与预设内门部66,在内件部22成形时朝上方鼓出,在使盖部32于弯曲铰链部68的位置朝收纳部31 (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状态下,插入至开口部40且在收纳部31 (收纳部主体33)内位于侧面部37、38的上端部附近,沿着位于前后的第二撕裂线24b的一部分(长边),以朝下方即收纳的气囊16侧鼓出的方式弯曲而前后跨越撕裂线24。另外,在该铰链部67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切口 86。该切口 86被设定成与夹具插入孔43对应的(与夹具插入孔43大致相等的)长度尺寸,在使盖部32于弯曲铰链部68的位置朝收纳部31 (开口部40)侧翻折的状态下,与夹具插入孔43相对地与该夹具插入孔43连通,以供夹具J2插通。
[0173]弯曲铰链部68用于使成形的盖部32在与外件部21熔接之前朝向收纳部31侧翻折,可挠地连结各盖部32 (支撑部65)与凸缘53、54,例如通过使成形时的下表面侧呈槽状地凹陷形成,从而形成得比盖部32的其他部分薄。因此,该弯曲铰链部68在成形时,上表面相对于盖部32 (支撑部65)及凸缘53、54大致齐平。另外,该弯曲铰链部68沿着各支撑部65与凸缘53、5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支撑部65的插入开口 72的位置沿着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地形成。
[0174]并且,在装配壳体14时,首先,相对于预先成形的内件部22,从开口部40将气体发生器15压入保持部45并予以保持,并且在插入了保持部件的状态下,将保持部件的保持螺栓分别插入通孔46并通过螺母等紧固,从而将折叠成规定形状的气囊16固定于底面部39,并将这些气体发生器15及气囊16收纳到收纳部31 (收纳部主体33)中。
[0175]接下来,从收纳部31 (收纳部主体33)的外部将夹具J2插通至该内件部22的夹具插入孔43、43,而且,从收纳部31 (收纳部主体33)的外部分别将夹具Jl插入至各夹具插入孔42,将这些夹具Jl前端的突起部Jla分别插入卡定于夹具J2的卡定开口 J2a,以将夹具J1、J2组装成格子状。
[0176]而且,借助各弯曲铰链部68,将该内件部22的各盖部32以分别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方式翻折,将各钩部71的爪部71a插入卡定于各卡定孔58,并且将各卡定突部82的爪部82a插入卡定于凸缘51、52的各卡定孔56,从而通过临时固定部78、83将各盖部32临时固定于收纳部31侧。在此状态下,将支撑部65嵌合于各凹部61并重叠于凸缘53、54上,并且将各凸部59嵌合于各插入开口 72,从而整体上构成凸缘51、52及各凸部59的上表面(熔接凸肋57、60的上表面)与反转弯曲的各支撑部65及各预设内门部66的上表面(熔接凸肋73、84的上表面)大致齐平地与外件部21熔接的熔接面,并且铰链部67、67在收纳部31 (收纳部主体33)内位于开口部40前后的缘部,且预设内门部66、66覆盖开口部40的上方。
[0177]随后,当在将预先另行成形的外件部21重合于该内件部22的状态下,借助使用振动熔接机使内件部22相对于外件部21相对振动的振动熔接,使熔接凸肋57、60、73、84以沿着突出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尺寸熔融时,外廓部内件74熔接接合于外廓部外件25而形成外廓部75,并且预设内门部66、66熔接于预设外门部26、26而形成预设门部81。这样,将气体发生器15与气囊16收纳保持于收纳部31中,完成由预设门部81所覆盖的气囊装置10。
[0178]将电线17连接于气体发生器15的连接器部,将壳体14通过未图示的托架等固定于车身侧,并且将安装于外件部21的安装部27上的夹片28插入固定于安装开口部29,从而将该气囊装置10 —体地安装于仪表盘部13的内部。
[0179]并且,当气囊装置10工作,气体流入气囊16而鼓出即膨胀展开时,气囊16通过在壳体14内膨胀的膨胀力,经由内件部22前后的预设内门部66、66来上推预设门部81、81。并且,在该力的作用下,外件部21的第一撕裂线24a及第二撕裂线24b断裂,即,外件部21的脆弱部即撕裂线24遍及全长断裂,预设外门部26、26从外件部21的其他部分断离而形成门部,铰链部67 —边拉长,预设门部81、81—边转动即展开为门部,从而形成气囊16的鼓出口。
[0180]此外,在气囊16展开时,第一撕裂线24a遍及全长而断裂,但第二撕裂线24b除了遍及全长而断裂的情况以外,也可采用如下规格:仅两侧的短边侧断裂,而沿着铰链部67的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不断裂而作为容易弯曲的铰链发挥机能。
[0181]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构成内件部22,该内件部22从将被折叠后的气囊16及气体发生器15保持在内部的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的前后的缘部朝外侧延伸设置有盖部32、32,使盖部32、32朝向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从而在其至少一部分覆盖被收纳于收纳部31中的气囊16的位置将盖部32、32固定于收纳部31,并且,至少覆盖盖部32、32的位置来固接外件部21,从而无须独立地设置收纳部与盖部并使用另外工序来一体化,或者使用另外的部件等来固定气囊及气体发生器,从而能够轻量且廉价地制造将气体发生器15及被折叠后的气囊16收纳在收纳部31中且由盖部32予以覆盖的壳体14。
[0182]具体而言,相对于与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前后的缘部连续的凸缘53、54,经由弯曲铰链部68、68来可变形地连结支撑部65、65,相对于该支撑部65、65,经由铰链部67、67来可变形地连结预设内门部66、66,通过弯曲铰链部68、68处的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的盖部32、32的反转弯曲,支撑部65、65重叠于凸缘53、54,铰链部67、67位于收纳部31内,并且预设内门部66、66覆盖开口部40,从而能够容易地构成且更廉价地制造将气体发生器15及被折叠后的气囊16收纳在收纳部31中并由盖部32、32予以覆盖的壳体14。
[0183]因此,能够更廉价且容易地实现作为外壳包装气囊模块的气囊装置10。
[0184]另外,铰链部67在内件部22成形时形成在相对于收纳部31而朝侧方延伸的位置,因此其形状不受用于形成内件部22的成形模具结构上的限制,能够容易地设定所需的铰链性能。
[0185]而且,凸缘53、54上所设的各凸部59通过弯曲铰链部68处的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的盖部32的反转弯曲,插入至支撑部65的各插入开口 72而与该支撑部65大致齐平,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反转弯曲的凸缘53、54与支撑部65对位,并且能够容易地形成固接外件部21的面(外件部21的熔接面)。
[0186]另外,通过将夹具Jl、J2插入内件部22上所设的夹具插入孔42、43,从而在振动熔接外件部21时,通过夹具J1、J2来支撑预设内门部66、66,从而能够使外件部21与内件部22更可靠地密接,并且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固接。
[0187]并且,通过将夹具Jl、J2组装成交叉状(格子状),从而在振动熔接时,能够有效分散从外件部21侧(上方)施加的压力,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夹具J1、J2的弯曲(挠曲),并且能够更可靠地支撑盖部32。
[0188]而且,通过在因距离相对较小而弯矩相对较小的前后方向上使用相对较细的夹具J2,在因距离相对较大而弯矩相对较大的左右方向上使用相对较粗而强度相对较大的夹具Jl,从而能够确保相对于夹具Jl、J2的弯曲的强度,并且,由于插通至铰链部67的切口 86的夹具J2相对于较细,因此能够抑制该切口 86的开口面积,从而能够确保铰链部67的强度。
[0189]并且,通过在使盖部32朝向收纳部31的开口部40侧反转弯曲的状态下,通过临时固定部78、83将盖部32临时固定于收纳部31,从而在将外件部21固接(振动熔接)于内件部22时无须按压盖部32,因而作业性良好,能够进一步提高制造性。
[0190](第二实施方式)
[0191]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7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此外,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及作用,附上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0192]本实施方式中,内件部22的收纳部31的前侧面部37相对于盖部32 (预设门部81)、外件部21及底面部39呈锐角状地倾斜,内件部22在收纳部31的侧面部35、36及底面部39各自的前侧位置,分割成包含前侧面部37的一侧(一部分)即前侧部87与不包含前侧面部37的一侧(另一部分)即后侧部88,且这些前侧部87与后侧部88通过转动铰链部89可转动地一体连结。
[0193]前侧面部37相对于盖部32 (预设门部81)及外件部21,朝向通过转动铰链部89而转动的一方向即前方向下侧呈锐角状地倾斜,相对于底面部39的前端部,朝向通过转动铰链部89而转动的另一方向即后方向上侧呈锐角状地倾斜。
[0194]另外,前侧部87与后侧部88在保持部45的前方即靠近前侧面部37的位置,由沿着相对于盖部32为直角以下的角度Θ的虚拟平面P予以分割。因此,前侧部87包含前侧面部37、侧面部35、36的平面P的一侧即前侧部分、底面部39的前侧部分、前侧的盖部32及凸缘51、52的前侧部分,后侧部88包含后侧面部38、侧面部35、36的平面P的另一侧即后侧部分、包含底面部39的保持部45的后侧部分、后侧的盖部32及凸缘51、52的后侧部分。
[0195]而且,在前侧部87及后侧部88,分别设置有彼此连结的连结固定部91、92。设置于前侧部87的连结固定部91例如形成在该前侧部87中的侧面部35、36的前端部、即侧面部35、36的与后侧部88相对的位置(由平面P所分割的位置),设置于后侧部88的连结固定部92例如形成在该后侧部87中的侧面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