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0137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在移位体开始移位时目视确认单元顺滑地转动。在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中,在轴颈支座(34)的内支承部(36)的内支承面(36A)支承后视镜支架(30)的内壁(32),驱动杆(28)移位,使得后视镜支架以及后视镜(44)转动。此处,内支承部的限制凹部(36B)相对于中心轴线(L)配置于与内支承面相反一侧,并且绕中心轴线的尺寸比内支承面大,驱动杆(28)向车辆后方的移位力的从内壁(32)向内支承部(36)的输入在限制凹部(36B)中被限制。因此,当驱动杆(28)开始向车辆后方移位时,内壁(32)能够相对于内支承部(36)转动,后视镜(44)能够顺滑地转动。
【专利说明】
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后视镜支架的转动中心侧的球面状的内周面被可转动地支承于壳体内侧的球面状的外周面,通过使驱动杆移位,使后视镜支架以及后视镜转动,变更后视镜的镜面角度。
[0003]此处,在这样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优选在驱动杆开始移位时后视镜能够顺滑地转动。
[0004]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3-1634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提供一种在移位体开始移位时目视确认单元能够顺滑地转动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
[0006]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具备:支承体,该支承体支承于车身侧,并设置有支承面;目视确认单元,该目视确认单元的由上述支承面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动面设置于转动中心侧,该目视确认单元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移位体,该移位体与上述目视确认单元相连,通过该移位体移位,使上述目视确认单元转动,从而变更上述目视确认单元所辅助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方向;以及限制孔,该限制孔设置于上述支承体以及上述目视确认单元中的至少一方,并且,相对于穿过上述目视确认单元的转动中心且与上述移位体的移位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配置于与上述支承面或者上述转动面相反一侧,并且,上述限制孔的绕上述中心轴线的尺寸在上述支承面或者上述转动面以上,上述限制孔限制上述移位体的移位力从上述目视确认单元向上述支承体输入。
[0007]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中,在上述中心轴线的上述移位体侧或者与上述移位体相反一侧配置上述限制孔。
[0008]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在技术方案I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中,将上述限制孔形成为凹部。
[0009]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在技术方案I?技术方案3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中,将上述支承体形成为能够移动。
[0010]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中,在支承于车身侧的支承体设置支承面,并且目视确认单元的由支承面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动面设置在转动中心侧,目视确认单元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进而,移位体与目视确认单元相连,通过移位体移位,使目视确认单元转动,从而变更目视确认单元所辅助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方向。
[0011 ]此处,设置于支承体以及目视确认单元中的至少一方的限制孔相对于穿过目视确认单元的转动中心且与移位体的移位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配置于与支承面或者转动面相反一侧,并且限制孔的绕中心轴线的尺寸在支承面或者转动面以上,移位体的移位力从目视确认单元向支承体的输入在限制孔中被限制。因此,当移位体开始移位时,目视确认单元能够相对于支承体转动,目视确认单元能够顺滑地转动。
[0012]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中,在中心轴线的移位体侧或者与移位体相反一侧配置限制孔。因此,当移位体开始移位时,目视确认单元能够有效地相对于支承体转动,目视确认单元能够进一步顺滑地转动。
[0013]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中,限制孔形成为凹部。因此,能够提高支承体以及目视确认单元中的至少一方的刚性,能够提高支承体对于目视确认单元的支承刚性。
[0014]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中,支承体形成为能够移动。因此,在移位体移位时,目视确认单元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支承体转动,能够使目视确认单元的转动动作稳定。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的镜面调整装置的从下方观察的剖视图(图2的1-1线剖视图)。
[0016]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的镜面调整装置的从车辆后方观察的主视图。
[0017]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的镜面调整装置的壳体等的从车辆后方观察的主视图。
[0018]图4中,(A)以及(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的镜面调整装置的轴颈支座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0019]图5中,(A)以及(B)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的镜面调整装置的轴颈支座的第I变形例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0020]图6中,(A)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的镜面调整装置的轴颈支座的第2变形例的仰视图,(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的镜面调整装置的轴颈支座的第3变形例的仰视图,(C)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中的镜面调整装置的轴颈支座的第4变形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1中通过从下方观察的剖视图(图1的3-3线剖视图)示出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主要部分,图2中通过从车辆后方观察的主视图示出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主要部分。进而,图3中通过从车辆后方观察的主视图示出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此外,在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用箭头UP表示上方。
[0022]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设置于车辆的车门(侧门)的外侧,在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内部设置有作为变更单元的镜面调整装置12。
[0023]如图1?图3所示,镜面调整装置12具备作为外周支承体的由树脂制得且呈大致半球形容器状的壳体14,壳体14被固定于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的内部。壳体14的车辆后侧面呈圆状开口,并且壳体14的底壁(车辆前侧壁)形成为圆形平板状,壳体14的周壁14A(外周支承部)呈球壁状弯曲。壳体14的车辆后侧面(开口)、底壁以及周壁14A同作为壳体14的中心轴线的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L (参照图1)同轴配置,壳体14的周壁14A以中心轴线L上的转动中心O (参照图1)为中心弯曲。
[0024]在壳体14内,在底壁固定作为外支承体的由树脂制得的容器状的内壳16,内壳16的车辆前侧面开口。在内壳16的底壁(车辆后侧壁)一体地设置有圆筒状的固定筒18,固定筒18向车辆后侧突出,并且与中心轴线L同轴配置。
[0025]在内壳16的底壁,在固定筒18的外周侧,一体地设置有作为外支承部的大致圆筒状的支承壁20,支承壁20向车辆后侧突出,并且与中心轴线L同轴配置。支承壁20的车辆后侧部分的内周面形成为球面状的外支承面20A,外支承面20A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呈凹状弯曲。
[0026]在壳体14内设置有一对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22,马达22固定于壳体14的底壁与内壳16的底壁之间。另外,在马达22的输出轴固定有蜗杆24。
?0027] 在壳体14内设置有一对作为卡合部件的大致圆筒状的驱动轮(wheel driver)26,驱动轮26在壳体14的底壁与内壳16的底壁之间被支承为能够绕轴旋转。另外,驱动轮26内经由内壳16的底壁向内壳16的车辆后侧敞开。
[0028]在驱动轮26形成蜗轮26A,使蜗轮26A与马达22的蜗杆24啮合(卡合)。因此,驱动马达22而使蜗杆24旋转,由此使蜗轮26A旋转,进而驱动轮26旋转。
[0029]在驱动轮26—体地设置有规定数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作为卡合部的啮合爪26B,规定数量的啮合爪26B在驱动轮26的周向上被等间隔配置。啮合爪26B从驱动轮26向车辆后侧伸出,且具有弹性,啮合爪26B的前端(车辆后侧端)向驱动轮26的径向内侧突出。
[0030]在驱动轮26内同轴地插入作为移位体的大致圆柱状的驱动杆28,驱动杆28从内壳16向车辆后侧突出,并且被限制绕轴的旋转。一方的驱动杆28在中心轴线L的上方(也可以为下方)被配置为轴向与中心轴线L平行,另一方的驱动杆28在中心轴线L的车宽方向外侧(也可以为车宽方向内侧)被配置为轴向与中心轴线L平行。
[0031]驱动杆28的前端部(车辆后侧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螺纹28A,在螺纹28A啮合(卡合)驱动轮26的啮合爪26B前端。因此,如上所述,通过驱动轮26(含啮合爪26B)旋转,使得啮合爪26B前端的对于螺纹28A的啮合位置变更,从而驱动杆28朝车辆前后方向(轴向)移位。
[0032]在壳体14的车辆后侧设置有作为构成目视确认单元的转动部件的由树脂制得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的后视镜支架30,后视镜支架30与中心轴线L同轴配置。后视镜支架30的车辆前侧面呈圆状开口,并且后视镜支架30的底壁(车辆后侧端壁)形成为大致圆形平板状,后视镜支架30的周壁30A(外周转动部)呈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的球壁状弯曲。后视镜支架30的周壁30A配置在壳体14的周壁14A的内周侧,后视镜支架30的周壁30A被支承于壳体14的周壁14A。
[0033]在后视镜支架30的底壁的中心部分一体地设置作为转动部(内周转动部)的大致圆筒状的内壁32,内壁32内向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后侧敞开。内壁32呈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的球壁状弯曲,内壁32配置于内壳16的支承壁20的内周侧。内壁32的外周面形成为球面状的外转动面32A,并且内壁32的内周面形成为作为转动面的球面状的内转动面32B,外转动面32A被支承于支承壁20的外支承面20A(进行面接触)。
[0034]在内壁32内设置有作为支承体(内支承体)的由树脂制得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的轴颈支座(support pivot)34,轴颈支座34内向车辆后侧敞开。在轴颈支座34内同轴地贯通内壳16的固定筒18,轴颈支座34与中心轴线L同轴配置。
[0035]如图4的(A)以及(B)所示,轴颈支座34的车辆前侧端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作为支承部的内支承部36,内支承部36与中心轴线L同轴配置,并且外径随着趋近车辆后方而逐渐变大。
[0036]在内支承部36的外周面形成3个作为支承面的内支承面36A,3个内支承面36A分别以内支承部36的转动中心O为中心沿穿过中心轴线L的纵周方向的整体延伸,并且绕中心轴线L被等间隔配置。内支承面36A呈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的球面状弯曲,内支承面36A与后视镜支架30的内壁32的内转动面32B面接触,并支承内转动面32B。
[0037]在内支承部36的外周面,在内支承面36A的绕中心轴线L的彼此间,形成有作为限制孔的限制凹部36B,限制凹部36B从内支承部36的车辆后侧端敞开,并且在内支承部36的车辆后侧端(最大径部分),绕中心轴线L的尺寸比内支承面36A大。限制凹部36B相对于中心轴线L配置在与内支承面36A相反一侧,相对于中心轴线L在另一方(车宽方向外侧)的驱动杆28侧配置内支承面36A,并且相对于中心轴线L在与另一方的驱动杆28相反一侧配置限制凹部36B。
[0038]如图1所示,在内壳16的固定筒18内同轴地螺合构成安装单元的螺钉38的螺纹部38A,并且螺钉38的螺纹部38A同轴地贯通于构成安装单元的圆环平板状的垫圈40内,垫圈40被夹持在固定筒18与螺钉38的头部38B之间。在垫圈40与轴颈支座34的底壁(车辆前侧壁)之间架设作为施力单元(移动单元)的螺旋弹簧42,螺旋弹簧42被压缩,将轴颈支座34向车辆前侧施力。因此,利用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在内壳16的支承壁20的外支承面20A与轴颈支座34的内支承部36的内支承面36A之间夹持后视镜支架30的内壁32,并且将壳体14的周壁14A压接于后视镜支架30的周壁30A,从而在壳体14以及内壳16安装后视镜支架30。另夕卜,轴颈支座34能够克服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向车辆后侧移动。
[0039]后视镜支架30的底壁(车辆后侧壁)将驱动杆28的前端部(车辆后侧端部)保持为能够转动,如上所述,驱动马达22而使驱动杆28朝车辆前后方向移位,由此后视镜支架30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进行转动。
[0040]在后视镜支架30的底壁,在车辆后侧,可装卸地装配作为构成目视确认单元的主体部的后视镜44,后视镜44能够与后视镜支架30—体转动。后视镜44的镜面44A(里侧的反射层的表面)朝向车辆后侧,后视镜44能够辅助车辆的乘坐者对于车辆后侧的目视确认。[0041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0042]在以上的结构的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中,在镜面调整装置12中,驱动马达22而使蜗杆24旋转,由此使驱动轮26(包括蜗轮26A以及规定量的啮合爪26B)旋转,驱动杆28朝车辆前后方向移位。因此,利用驱动杆28使后视镜支架30以及后视镜44在上下方向以及车宽方向的至少一方转动,由此将后视镜44的镜面44A角度在上下方向以及车宽方向的至少一方调整(变更后视镜44所辅助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方向)。
[0043]另外,在轴颈支座34的内支承部36的内支承面36A,利用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支承后视镜支架30的内壁32的内转动面32B。
[0044]此处,轴颈支座34的内支承部36的限制凹部36B相对于中心轴线L配置在与内支承面36A相反一侧,并且在内支承部36的车辆后侧端,绕中心轴线L的尺寸比内支承面36A大,驱动杆28朝车辆后方的移位力的从后视镜支架30(内壁32)向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的输入在限制凹部36B (绕中心轴线L的一部分)被限制。
[0045]因此,当驱动杆28开始向车辆后方移位时,能够抑制驱动杆28的移位力从后视镜支架30(内壁32)绕中心轴线L整周地输入至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而致使后视镜支架30与轴颈支座34以后视镜支架30(内壁32)相对于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无转动的状态一体地克服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向车辆后侧移动。由此,在驱动杆28开始向车辆后方移位时,后视镜支架30(内壁32)能够相对于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转动,后视镜支架30以及后视镜44能够顺滑地转动。
[0046]进而,相对于中心轴线L在与另一方(车宽方向外侧)的驱动杆28相反一侧配置限制凹部36B。因此,能够将另一方的驱动杆28的朝车辆后方的移位力的从后视镜支架30(内壁32)向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的输入在该限制凹部36B有效地抑制。由此,在另一方的驱动杆28开始向车辆后方移位时,后视镜支架30 (内壁32)能够有效地相对于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转动,后视镜支架30以及后视镜44能够进一步顺滑地转动。
[0047]另外,轴颈支座34能够克服螺旋弹簧42的作用力向车辆后侧移动。因此,当驱动杆28朝车辆前后方向移位时,后视镜支架30(内壁32)能够容易地相对于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转动,能使后视镜支架30以及后视镜44的转动动作稳定。
[0048]进而,限制凹部36B形成为不贯通轴颈支座34的内支承部36的周壁的凹状。因此,能够提高内支承部36的刚性,能够提高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对于后视镜支架30 (内壁32)以及后视镜44的支承刚性,能够抑制车辆行驶时等的后视镜44的镜面44A的颤动。
[004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中心轴线L在与另一方(车宽方向外侧)的驱动杆28相反一侧配置限制凹部36B。然而,也可以相对于中心轴线L在另一方的驱动杆28侧配置限制凹部36B。进而,还可以相对于中心轴线L在一方(上侧)的驱动杆28侧或者与一方的驱动杆28相反一侧配置限制凹部36B。
[00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凹部36B形成为绕中心轴线L的最大尺寸比内支承面36A大。然而,限制凹部36B只要形成为绕中心轴线L的最大尺寸在内支承面36A以上即可。[0051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轴颈支座34 (内支承部36)的内支承面36A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沿穿过中心轴线L的纵周方向延伸。然而,例如也可以如图5的(A)以及(B)所示,使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的内支承面36A以转动中心O为中心,随着趋向穿过中心轴线L的纵周方向而朝绕中心轴线L偏转的方向倾斜。
[00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分别设置3个内支承面36A以及限制凹部36B。然而,例如如图6(A)所示,也可以在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分别设置I个或2个内支承面36A以及限制凹部36B,也可以例如如图6(B)所示,在轴颈支座34(内支承部36)分别设置4个以上的内支承面36A以及限制凹部36B。
[0053]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轴颈支座34的内支承部36的转动中心O为中心穿过中心轴线L的纵周方向的整体设置内支承面36A。然而,例如可以如图6 (C)所示,在以轴颈支座34的内支承部36的转动中心O为中心穿过中心轴线L的纵周方向的一部分(例如只有中间部)设置内支承面36A,在内支承面36A的该纵周方向侧设置限制凹部36B。
[005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限制孔形成为限制凹部36B。然而,也可以将本发明的限制孔形成为贯通孔。
[0055]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颈支座34的内支承部36设置限制凹部36B。然而,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或取而代之地在后视镜支架30的内壁32的内转动面32B侧设置限制凹部36B。
[00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形成为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10。然而,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形成为其他的车外或车内的车辆用后视镜装置,进而可以形成为通过拍摄来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的车辆用摄像机
目-O
[0057]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58]10:车辆用车门后视镜装置(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28:驱动杆(移位体);30:后视镜支架(目视确认单元);32B:内转动面(转动面);34:轴颈支座(支承体);36A:内支承面(支承面);36B:限制凹部(限制孔);44:后视镜(目视确认单元);L:中心轴线;O:转动中心。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具备: 支承体,该支承体支承于车身侧,并设置有支承面; 目视确认单元,该目视确认单元的由所述支承面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动面设置于转动中心侧,该目视确认单元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 移位体,该移位体与所述目视确认单元相连,通过该移位体移位,使所述目视确认单元转动,从而变更所述目视确认单元所辅助的乘坐者的目视确认方向;以及 限制孔,该限制孔设置于所述支承体以及所述目视确认单元中的至少一方,并且,相对于穿过所述目视确认单元的转动中心且与所述移位体的移位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配置于与所述支承面或者所述转动面相反一侧,并且,所述限制孔的绕所述中心轴线的尺寸在所述支承面或者所述转动面以上,所述限制孔限制所述移位体的移位力从所述目视确认单元向所述支承体输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心轴线的所述移位体侧或者与所述移位体相反一侧配置所述限制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限制孔形成为凹部。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支承体形成为能够移动。
【文档编号】B60R1/07GK105857186SQ201610069006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1日
【发明人】浅井宏仁, 市川贵茂, 岩月正和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