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6911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轨道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连接结构。
技术背景现有的轨道连接结构的连接端,都为平面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轨道有热胀冷缩特性,在夏季或高温使用状态下,两连接端101紧密结合,使轨道上运行的机车行进平稳,但在冬季或低温使用状态下,如图2所示,轨道因低温收缩使两相临轨道连接端101之间形成垂直于轨道长度方向的缝隙102,这样,由于车轮行驶时对轨道产生压力,且车轮与轨道之间为线接触,并且此接触线103也与轨道长度方向垂直,当车轮行驶到轨道的缝隙102处时,由于失去了轨道的承载,使车轮以及机车发生沉降性振动,使机车运行产生较大的噪音和阻力,并且在这种振动的长期作用下,会对整个车身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并且,由于长期频繁的振动,往往会造成机车上部分连接件的松动,或零部件机械性能的下降,对机车的整体安全性造成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了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承载平稳的轨道连接端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相接轨道之间为凸凹配合结构,所述两相接轨道的连接端结构完全相同或完全相反。
所述两相接轨道的连接端可直接通过相互配合的凸凹结构相互对接或嵌接。
还可包括设置在两轨道之间,与所述连接端凸凹配合的连接件,两相临轨道通过连接件两端的凸凹结构相互对接或嵌接配合连接。
所述一个轨道连接端可为凸出的三角形结构,相配合的另一轨道连接端为凹陷的三角形结构。
所述连接件两端可为凸出的三角形结构。
所述三角形结构可为等腰三角形结构。
所述两相接轨道连接端两侧可通过一对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厚度为20~50mm。
所述轨道接近连接端处可设置有自轨道长度方向中心线至轨道外侧边缘之间的延长段,所述两相接轨道的半侧延长段相互并行对接配合。
所述半侧轨道的延长段的端部可为凸出的三角形结构,相接轨道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凹陷的三角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凸凹配合结构在相接轨道之间构成连接,当一个连接端为凸出结构时,与其配合安装的另一个连接端为与所述凸出结构相同的凹陷结构。当车轮行驶到连接端位置时,不会发生突然失去承载而产生振动,极大地提高了机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降低了因针对机车零件和连接件的机械性能的影响,提高了机车整体的安全性,也延长了维护周期和使用寿命。而且,由于采用此种结构,大大降低了机车行驶过程的振动,也同时降低了行驶阻力,有利于车辆的提速运行,提高了轨道的运输能力与经济效益,对于列车途径的路基和大小桥梁的振动也大大降低,保证了桥梁长期使用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了桥梁的维护次数和成本,同时,在列车经过桥梁时不必减速行驶,也能够达到提高轨道运输的效率的目的。


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承载面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的承载面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2的承载面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3的承载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图3所示,轨道连接端201为等腰三角形配合结构,且轨道A和轨道B结构完全相反,即轨道A的连接端为凹陷的等腰三角形结构,轨道B的连接端为凸出的等腰三角形结构,轨道A与轨道B的连接端相互嵌接配合构成连接,在轨道连接端201的两侧通过加强板204将轨道A和B连接固定。在轨道遇冷收缩时,如图4所示,所述两相临轨道连接端之间形成缝隙202,但此缝隙对车轮的行驶过程的竖直方向并不构成影响,当机车行驶至连接端时,所述车轮与轨道的接触线203在经过连接端的任何位置,始终保持有轨道的承载面进行支撑,不会悬空,即车轮在离开上一节轨道的承载面末端之前,便已经运行至下一节轨道承载面上,因此避免了车轮在运行到连接端位置时产生的沉降性振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机车行进过程中的噪音和阻力,提高了机车的使用寿命和维护周期。而且,由于轨道连接端的三角形结构,使凸出的三角形嵌接在凹陷的三角形结构中,在轨道遇热膨胀时,使两相接轨道之间接触更加紧密,并且不会发生侧向位移。与此同时,所述轨道连接端的支撑体和支撑座保持与所述接触面相同的结构特征,以保证在车轮通过时,连接端位置受力均匀。另外,在所述连接端的支撑体两侧通过两个厚度为25mm的加强板固定连接,来更好地保证轨道连接端的稳定性。
实施例2,如图5所示,两相接轨道连接端301之间设置有连接件305,所述连接件305与连接端301之间为三角形配合结构,轨道A和轨道B的连接端结构完全相同,且都为凹陷的三角形结构,所述连接件305两端为凸出的三角形结构,轨道A与轨道B的连接端通过与所述连接件305相互嵌接配合,构成连接,在两轨道连接端301与所述连接件305的两侧通过加强板304将轨道A和B连接固定(图中未标示)。在轨道遇冷收缩时,所述两相临轨道连接端之间形成缝隙302,但此缝隙对车轮的行驶过程的竖直方向并不构成影响,当机车行驶至连接端时,所述车轮与轨道的接触线203在经过连接端的任何位置,始终保持有轨道的承载面进行支撑,不会发生悬空,即车轮在离开上一节轨道的承载面末端之前,便已经运行至下一节轨道承载面上,因此避免了车轮在运行到连接端位置时产生的沉降性振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机车行进过程中的噪音和阻力,提高了机车的使用寿命和维护周期。而且,由于连接件305两端的凸出的三角形结构分别嵌接在相接两轨道连接端301的凹陷的三角形结构中,在轨道遇热膨胀时,使两相接轨道之间接触更加紧密,并且不会发生侧向位移。与此同时,所述轨道连接端的支撑体和支撑座保持与所述接触面相同的结构特征,以保证在车轮通过时,连接端位置受力均匀。另外,在所述连接端的支撑体两侧通过两或四个厚度为30mm的加强板固定连接,来更好地保证轨道连接端的稳定性。同时,由于两相接轨道连接端结构完全相同,即每根轨道的两端的连接端结构完全相同,因此在轨道铺设过程中不必区分放置轨道的方向,给铺设带来极大的方便。
实施例3,如图6所示,轨道连接端为带有并行段的三角形配合结构,即,在轨道接近连接端处设置有半侧轨道的延长段401,所述半侧轨道延长段的端部设置有凸出的三角形结构402,在没有延长段的半侧轨道端部设置有凹陷的三角形结构403,且轨道A和轨道B结构完全相同,轨道A与轨道B的半侧轨道延长段相互并行连接,且端部的三角形结构相互嵌接,在轨道连接端的两侧通过加强板将轨道A和B连接固定(图中未标示)。在轨道遇冷收缩时,如图4所示,所述两相临轨道连接端之间形成缝隙404,但此缝隙对车轮的行驶过程的竖直方向并不构成影响,当机车行驶至连接端时,所述车轮与轨道的接触线405在经过连接端的任何位置,始终保持有轨道的承载面进行支撑,不会发生悬空,即车轮在离开上一节轨道的承载面末端之前,便已经运行至下一节轨道承载面上,因此避免了车轮在运行到连接端位置时产生的沉降性振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机车行进过程中的噪音和阻力,提高了机车的使用寿命和维护周期。而且,由于轨道连接端也包含有三角形结构,使凸出的三角形嵌接在凹陷的三角形结构中,在轨道遇热膨胀时,使两相接轨道之间能够接触更加紧密,并且不会发生侧向位移。与此同时,所述轨道连接端的支撑体和支撑座保持与所述接触面相同的结构特征,以保证在车轮通过时,连接端位置受力均匀。另外,在所述连接端的支撑体两侧通过两个厚度为25mm的加强板固定连接,来更好地保证轨道连接端的稳定性。同时,由于两相接轨道连接端结构也是完全相同,在轨道铺设过程中不必区分轨道方向,给铺设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本实施例中的并行段能够使轨道连接端的过渡更加平稳,而且也可以在安装固定时在轨道并行处加装紧固件进行固定,省去了安装上述加强板带材料上的消耗,也能够给轨道的铺设安装带来便利。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连接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接轨道之间为凸凹配合结构,所述两相接轨道的连接端结构完全相同或完全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相接轨道的连接端直接通过相互配合的凸凹结构相互对接或嵌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两轨道之间,与所述连接端凸凹配合的连接件,两相临轨道通过连接件两端的凸凹结构相互对接或嵌接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轨道连接端为凸出的三角形结构,相配合的另一轨道连接端为凹陷的三角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两端为凸出的三角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结构为等腰三角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相接轨道连接端两侧通过一对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厚度为20~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接近连接端处设置有自轨道长度方向中心线至轨道外侧边缘之间的延长段,所述两相接轨道的半侧延长段相互并行对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轨道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侧轨道的延长段的端部为凸出的三角形结构,相接轨道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凹陷的三角形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凸凹配合结构在相接轨道之间构成连接,当一个连接端为凸出结构时,与其配合安装的另一个连接端为与所述凸出结构相同的凹陷结构。当车轮行驶到连接端位置时,不会发生突然失去承载而产生振动,极大地提高了机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也降低了因针对机车零件和连接件的机械性能的影响,提高了机车整体的安全性,也延长了维护周期和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了机车行驶阻力,有利于车辆的提速运行,对于机车途径的路基和大小桥梁的振动也大大降低,保证了桥梁长期使用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列车经过桥梁时也不必减速行驶,也能够达到提高轨道运输的效率的目的。
文档编号E01B11/32GK2799646SQ200520112520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30日
发明者王乃福 申请人:王乃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