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4798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机车车钩连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渡车钩用连挂引导件。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轨道交通领域,过渡车钩是用于调车作业、列车回送及列车救援工作的重要装置,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过渡车钩与15/13号车钩相适配的情况。但是15/13号车钩与过渡车钩连挂过程中,安装有过渡车钩的车钩因自重会出现“低头”现象,从而使15/13号车钩与过渡车钩产生高度差,进而减小了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不仅容易因车钩局部疲劳而缩短使用寿命,而且由于15/13号车钩本身连挂间隙较大,不利于机车行车安全。

中国专利cn103569150a公开了公开了一种过渡车钩用平衡装置,设置于过渡车钩的上端面上,装置包括设置在过渡车钩上的转轴、转杆和顶座;转杆包括上端板和下端板,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设置有一斜台凸起,斜台凸起位于下端板的侧面上,斜台凸起为一片装凸起结构,以转杆的上端板和下端板为参照,斜台凸起的纵向为向转杆外倾斜结构,转杆的一端安装在转轴上,转杆的另一端安装有销轴,销轴上还安装有活节螺栓,转杆可绕转轴转动,并通过销轴与活节螺栓铰接;顶座上开有通孔,活结螺栓穿过顶座的通孔,活节螺栓的末端固定安装有螺母,螺母和顶座的通孔之间设置有弹簧,弹簧的直径大于顶座通孔的直径。该装置可有效避免车钩连挂时过渡车钩出现的“低头”现象,使过渡车钩安装后处于水平。本发明的过渡车钩用平衡装置结构复杂,所需零部件较多,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累积,弹簧不可避免地因疲劳而影响本发明平衡装置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果。

因此,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的车钩连挂引导件,具有稳定的性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过渡车钩用平衡装置结构复杂且性能不稳定的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且性能稳定的车钩连挂引导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钩连挂引导件,用于引导过渡车钩与15/13号车钩连挂,所述过渡车钩呈弯曲状以形成一收容空间于其内,所述车钩连挂引导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第三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固定于所述过渡车钩上,所述第三本体包括高于所述过渡车钩的顶端,以便所述顶端能够伸入至所述15/13号车钩内并引导所述15/13号车钩沿所述第三本体滑动至所述第二本体处,所述第二本体可将所述过渡车钩抬高并使所述15/13号车钩部分收容于所述过渡车钩的收容空间,进而使所述过渡车钩与所述15/13号车钩连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过渡车钩钩体垂直;所述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的中心线为直线段,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倾斜向上设置以便在所述过渡车钩和15/13号车钩相对运动时抬高所述过渡车钩;所述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中心线相交处设置有倒圆角以利于稳定抬高所述过渡车钩进而准确收容所述15/13号车钩于所述过渡车钩的收容空间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本体的中心线为曲线,所述第三本体的中心线与第二本体的中心线相切;所述第三本体中心线的曲率由下至上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三本体中心线顶端处的切线与所述过渡车钩钩体上表面垂直以使所述第三本体的顶面平行于所述过渡车钩上表面,进而便于伸入至所述15/13号车钩内并引导所述15/13号车钩沿所述第三本体滑动至所述第二本体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和/或第三本体的横截面为设置有倒圆角的四边形以利于所述第二本体与15/13号车钩相对滑动;所述第三本体顶端的上表面为弧面以便于所述第三本体顶端伸入至所述15/13号车钩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四边形的长边朝向所述15/13号车钩设置以增加所述车钩连挂引导件与15/13号车钩的接触面积,进而使所述车钩连挂引导件与15/13号车钩稳定地相对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第三本体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以保证所述15/13号车钩准确收容于所述过渡车钩的收容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车钩钩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钩体、第二钩体及第三钩体,所述第一钩体、第二钩体及第三钩体由前至后依次设置以形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15/13号车钩的钩舌相贴合。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本体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钩体上,所述第三本体的顶端突出于所述第一钩体以便于所述第三本体的顶端能够伸入至所述15/13号车钩的前端内部;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第三本体的中心线位于所述过渡车钩的纵向中心平面内以稳定带动所述过渡车钩抬高。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本体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三钩体上,所述第三本体的顶端突出于所述第三钩体以便于所述第三本体的顶端能够伸入至所述15/13号车钩的钩舌内部;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第三本体的中心线位于所述过渡车钩的纵向中心平面内以稳定带动所述过渡车钩抬高。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本体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钩体上,所述第三本体的顶端突出于所述第二钩体以便于所述第三本体的顶端能够伸入至所述15/13号车钩的钩舌内部;所述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第三本体的中心线位于所述过渡车钩的横向中心平面内以稳定带动所述过渡车钩抬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其顶端高于过渡车钩的顶部,其底端能够接触15/13号车钩的底部,通过顶端至底端顺次连接过渡车钩与15/13号车钩,进而引导15/13号车钩与车钩连挂引导件相对滑动,迫使过渡车钩抬升并将15/13号车钩收容于过渡车钩的收容空间内,继而顺利完成过渡车钩与15/13号车钩的连挂工作,解决了因过渡车钩“低头”产生的高度差问题。

2、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设置于过渡车钩顶部,当过渡车钩与15/13号车钩连挂动作完成后,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在车钩正常拉伸和压缩状态下,均处于非受力状态,进而有利于提高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三。

以上各图中:1、第一本体;11、底端;2、第二本体;3、第三本体;31、顶端;4、过渡车钩钩体;41、第一钩体;42、第二钩体;43、第三钩体;5、15/13号车钩;51、钩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过渡车钩与15/13号车钩连挂时,过渡车钩的内表面与15/13号车钩的钩舌部分相贴合,过渡车钩朝向15/13号车钩的一侧为前,背离15/13号车钩的一侧为后,相应的另外两侧为左右;前后方向为纵向,左右方向为横向;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见图1-3,一种车钩连挂引导件,用于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5的连挂,所述过渡车钩4呈弯曲状并形成有收容空间,当所述过渡车钩4与所述15/13号车钩连挂时,所述15/13号车钩的钩舌51位于所述过渡车钩4的收容空间内并与收容空间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车钩连挂引导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及第三本体3,所述第一本体1包括底端11,所述第三本体3包括顶端31。

所述第一本体1的底端11固定于所述过渡车钩4的顶面,所述第二本体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本体3连接。所述第三本体3的顶端31高于所述过渡车钩4的顶面,以便在连挂时,所述顶端31能够最先接触所述15/13号车钩并可伸入至所述15/13号车钩5内部,所述第三本体3进一步引导所述15/13号车钩5沿所述第三本体3滑动至所述第二本体2处;随着所述过渡车钩4与所述15/13号车钩5的相对运动,所述第二本体2与所述15/13号车钩5的内部表面相对滑动从而可将所述过渡车钩4抬高,随着述过渡车钩4与所述15/13号车钩5的进一步相对运动,所述第一本体1可引导所述15/13号车钩5部分收容于所述过渡车钩4的收容空间进而使所述过渡车钩4与所述15/13号车钩5连挂。

继续参见图1-3,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中心线为直线段,以增加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的顺滑性,有利于将第三本体3引导过来的15/13号车钩5与所述第二本体2和第一本体1顺利地相对滑动至过渡车钩4的收容空间;其中,所述第一本体1与所述过渡车钩钩体4上表面垂直,第二本体2倾斜向上设置,即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的中心线夹角介于90°-180°,以保证所述第三本体顶端31高于过渡车钩4的上表面,并且在所述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相对运动的过程中,随着所述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之间间距的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本体2能够迫使过渡车钩4沿着所述第二本体2延伸的方向抬升,进而使15/13号车钩收容于所述过渡车钩4的收容空间内,顺利完整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的连挂工作,解决了过渡车钩4因自身重量而产生的“低头”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中心线相交处设置有倒圆角,倒圆角增加了所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连接的圆滑性能,保证了在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的交界处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5相对滑动的顺畅性,当所述15/13号车钩5滑动至所述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中心线相交处,能够稳定抬高所述过渡车钩4进而准确收容所述15/13号车钩5于所述过渡车钩4的收容空间内。

继续参见图1-3,如图1-3所示,所示第三本体3的中心线为曲线,以增加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圆滑性能,有利于顺利引导机车车钩5与车钩连挂引导件之间的相对滑动并移动至第二本体2,所述第三本体3的中心线与第二本体2的中心线相切,以增加第三本体3与第二本体2连接处的顺滑性能,保证在第三本体3与第二本体2的交界处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5相对滑动的顺畅性;第三本体3中心线的曲率由下至上逐渐减小,且第三本体3中心线顶端处的切线与过渡车钩钩体4上表面垂直,即,第三本体3的顶端31朝上且平行与所述过渡车钩4的上表面,使第三本体3的顶端31能够方便地深入至15/13号车钩5的内表面,并引导15/13号车钩沿着第三本体3的曲线形状滑动至第二本体2处。

参见图1、4、5,如图1、4、5所示,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和/或第三本体3的横截面为四边形,且四边形的直角处均设置有倒圆角,以增加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外表面的圆滑性能,有利于15/13号车钩5的快速滑动;同时,为了进一步有利于第三本体3顶端31顺利深入至15/13号车钩5的内表面,第三本体3的上表面为弧面。

进一步地,第一本体1和/或第二本体2和/或第三本体3的横截面为设置有倒圆角的长方形,该长方形的长边朝向所述15/13号车钩设置,当所述15/13号车钩5与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相对滑动时,所述15/13号车钩5与该长边对应的表面相接触,增加了15/13号车钩5与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了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5相对滑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15/13号车钩5在车钩连挂引导件上顺畅滑动,并同时增强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强度,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及第三本体3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并且能够保证所述15/13号车钩准确收容于所述过渡车钩4的收容空间。

进一步参见图1、4、5,如图1、4、5所示,过渡车钩钩体4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钩体41、第二钩体42及第三钩体43,第一钩体41位于前方并朝向15/13号车钩5,第三钩体43位于后方并背离15/13号车钩5,第二钩体4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钩体41和第三钩体43相连,第一钩体41、第二钩体42及第三钩体43内表面呈s形,并且形成所述收容腔,当过度车钩4与15/13号车钩5连挂时,15/13号车钩5的钩舌位于该收容腔中并与该收容腔的内表面相贴合。

进一步参见图1,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设置于第一钩体41的上表面,即所述第一本体1的底端11设置于所述第一钩体4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本体2朝向15/13号车钩5设置,即,沿着过渡车钩4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本体3的顶端31突出于所述第一钩体41的前表面,当过渡车钩和15/13号车钩5所在的机车相对运动过程中,第三本体3的顶端31能够最先接触到15/13号车钩5的钩体,并随着两机车的持续相对运动而伸入至15/13号车钩5的内部,进而引导15/13号车钩5沿着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相对滑动,直至15/13号车钩5落入过渡车钩4收容腔的内表面进而完成连挂工作。所述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及第三本体3的中心线位于过渡车钩钩体4的纵向(即前后方向)中心平面内,不仅保证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刚度,更加保证了在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相对运动过程中稳定地将过渡车钩4抬高。

参见图4,图4为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二。如图4所示,车钩连挂引导件设置于第三钩体43的上表面,即所述第一本体1的底端11设置于所述第三钩体43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本体2朝向15/13号车钩5设置,即,沿着过渡车钩4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本体3高于第一钩体41的上表面,第三本体3的顶端31突出于所述第三钩体43的前表面,进而能够最先与15/13号车钩5的钩舌51相接触,并引导所述15/13号车钩5与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相对滑动,直至15/13号车钩5落入过渡车钩4收容腔的内表面,进而完成连挂工作。所述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及第三本体3的中心线位于过渡车钩钩体4的纵向(即前后方向)中心平面内,不仅保证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刚度,更加保证了在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相对运动过程中稳定地将过渡车钩4抬高。

参见图5,图5为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之三。如图5所示,车钩连挂引导件设置于第二钩体42的上表面,即所述第一本体1的底端11设置于所述第二钩体4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本体2朝向15/13号车钩5的钩舌设置,即,沿着过渡车钩4左右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三本体3高于第一钩体41的上表面,第三本体3的顶端31突出于所述第二钩体42的内表面,进而能够最先与15/13号车钩5的钩舌51相接触,并引导所述15/13号车钩5与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相对滑动,直至15/13号车钩5落入过渡车钩4收容腔的内表面,进而完成连挂工作。所述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及第三本体3的中心线位于过渡车钩钩体4的横向(即左右方向)中心平面内,不仅保证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刚度,更加保证了在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相对运动过程中稳定地将过渡车钩4抬高。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设置于过渡车钩4上表面,当过渡车钩4与15/13号车钩5连挂动作完成后,本发明的车钩连挂引导件处于非受力状态,进而有利于提高本发明车钩连挂引导件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