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及其外风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5730发布日期:2020-11-10 11:42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列车及其外风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列车及其外风挡。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列车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空气阻力,相邻两节车之间通过所设置的风挡避免风阻所产生的影响。然而,现有列车上的外风挡受其自身安装结构的限制,在安装外风挡框架时,需要松开风挡胶囊与框架之间的螺栓,再进行相应的拆装操作。因此存在操作不便且用时较多的问题。

有鉴于此,亟待另辟蹊径针对列车的外风挡进行结构优化,以为有效提升操作便利性提供技术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列车及其外风挡,通过列车外风挡的结构优化,能够为外风挡组装操作的便利性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列车外风挡,包括固定连接的风挡框架和胶囊本体,所述风挡框架的与车体固定的端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且外侧安装板和内侧安装板上分别设置有螺纹紧固件安装孔,并配置为:在所述风挡框架的横截面内,所述外侧安装板和所述内侧安装板均自所述风挡框架的本体向内侧折弯形成。

优选地,沿列车外风挡的长度方向,所述外侧安装板上的安装孔与所述内侧安装板上的安装孔交错设置。

优选地,所述风挡框架的两侧壁面具有相向延伸形成的凸部,两个所述凸部之间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两侧所述壁面形成所述风挡框架的内部容腔,且所述支撑板上沿列车外风挡的宽度方向设置有连接块,以便车体外伸连接附座置于所述内部容腔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

优选地,沿所述宽度方向,所述连接块的至少内侧端延伸至所述风挡框架的壁面。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所述连接块及连接附座上相应设置有螺纹紧固件穿装孔,其中,所述支撑板和所述连接块上的所述穿装孔均为长形孔,并配置为:一者上的长形孔沿所述长度方向开设,另一者上的长形孔沿所述宽度方向开设。

优选地,所述连接块具体为可选择的不同高度尺寸系列,或者,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高度调整垫片。

优选地,所述连接块设置为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优选地,所述胶囊本体的两侧边沿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所述风挡框架的连接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列车,其车体端部的两侧设置有外风挡,所述外风挡采用如前所述的列车外风挡。

优选地,所述车体上的连接附座采用金属板焊接形成。

本实用新型另辟蹊径地针对外风挡结构提出了改进方案,其风挡框架的与车体固定的端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且在风挡框架的横截面内,外侧安装板和内侧安装板均自风挡框架的本体向内侧折弯形成;相比于两侧安装板相向设置的方案来说,本方案的内侧安装板自本体向内侧折弯,使得风挡框架的与车体安装区域的操作空间得以增加。如此设置,应用本方案提供的外风挡,可在安装前完成胶囊本体与风挡框架的组装;也就是说,无需在安装时将胶囊本体拆卸下来,操作空间的扩充能够满足外风挡与相应车体安装的需要。具有操作更简便,节省工时等特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风挡框架的两侧壁面之间固定设置有支撑板,该支撑板与两侧壁面形成风挡框架的内部容腔,且支撑板上沿列车外风挡的宽度方向设置有连接块,以便车体外伸连接附座置于内部容腔进行安装固定;如此设置,除在风挡框架端面安装板建立与车体之间安装部位外,同时在风挡框架内形成另一与车体固定的安装部位,不同安装面的设定可适应不同车体安装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方案中,该连接块的至少内侧端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至风挡框架的壁面,整体上形成构件之间的相抵定位,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为获得外风挡的可靠固定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选方案中,支撑板和连接块上的螺纹紧固件穿装孔均为长形孔,并配置为:一者上的长形孔沿长度方向开设,另一者上的长形孔沿宽度方向开设;由此,组装时可适应合理公差范围内的调整,具有较好的可适应性及装配工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列车外风挡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2的c向视图。

图中:

列车外风挡10、车体20、连接附座201;

风挡框架1、外侧安装板11、安装孔111、内侧安装板12、安装孔121、凸部13、胶囊本体2、支撑板3、长形孔31、连接块4、长形孔41、螺丝座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方式以图中所示车体端部外风挡作为描述主体,详细说明针对外风挡作出的改进方案。应当理解,该车体端部外部轮廓及相应外风挡的尺寸比例关系,对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未构成实质性的限制。

请参见图1,该图为本实施方式所述列车外风挡的安装状态示意图。

如图所示,列车端部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组列车外风挡10,且每侧外风挡的外部轮廓适配于车体20端部轮廓。具体请一并参见图2和图3,其中,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方案提供的列车外风挡包括固定连接的风挡框架1和胶囊本体2。胶囊本体2的两侧边沿通过螺纹紧固件与风挡框架1的连接部固定连接。

其中,风挡框架1用于与车体20固定连接。该风挡框架1的与车体20固定的端面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板:外侧安装板11和内侧安装板12,并配置为:在风挡框架1的横截面内,外侧安装板11和内侧安装板12均自风挡框架1的本体向内侧折弯形成。这里,方位词“内”、“外”是以车体中心位置处为基准定义的,相比较而言,近车体中心位置处为“内”,远离车体中心位置处为“外”;应当理解,上述方位词中的使用仅用于清楚示明本方案构成及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

相比于两侧安装板相向设置的方式来说,本方案的内侧安装板12自本体向内侧折弯,也即,朝向远离风挡框架1中部位置方向折弯,使得风挡框架1的与车体20安装区域的操作空间得以增加。如此设置,可在安装前完成胶囊本体2与风挡框架1的组装,无需在安装时将胶囊本体2拆卸下来,操作空间的扩充能够满足外风挡与相应车体安装的需要。

两侧安装板上分别设置有螺纹紧固件安装孔,以通过螺纹紧固件与车体端部实现预固定。结合图1所示,外侧安装板11上的安装孔111与内侧安装板12上的安装孔121交错设置,由此,在满足连接可靠性的基础上,降低螺钉孔的开设数量,从而提高风挡框架1的自体强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风挡框架1的整体承载强度,可以在风挡框架1的两侧壁面设置相向延伸形成的凸部13,两个凸部13之间固定设置有支撑板3,该固定关系可以采用焊接或者铆接工艺实现。结合图2和图3所示,支撑板3与风挡框架1两侧壁面形成有风挡框架1的内部容腔,可获得较佳的整体承载强度。

另外,支撑板3上沿列车外风挡的宽度方向设置有连接块4,以便车体20外伸连接附座201置于该内部容腔中,并与连接块3固定连接。这样,除在风挡框架1端面安装板(外侧安装板11和内侧安装板12)建立与车体20之间安装部位外,同时在风挡框架1内形成另一个与车体20之间固定的安装部位,从而利用不同安装面的设定可适应不同车体安装结构,可进一步提高本实施方式的可适应性。其中,连接块4设置为沿所述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可有效控制外风挡总重。

具体来说,沿所述宽度方向,连接块4的内侧端和外侧端分别延伸至风挡框架1的壁面(图中未示出),整体上形成构件之间的相抵定位,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作为优选,也可以采用图中所示优选示例,连接块4的内侧端延伸至风挡框架1的壁面,显然,面对向内折弯的外侧安装板11对操作空间的影响,如此设置,相对另外一侧可最大限度地获得良好的施焊操作空间。

此外,本方案中的支撑板3、连接块4及连接附座201上相应设置有螺纹紧固件穿装孔,其中,支撑板3和连接块4上的穿装孔均为长形孔,并配置为:一者上的长形孔31沿所述长度方向开设,另一者上的长形孔41沿所述宽度方向开设。请一并参见图4,该图为图2的c向视图。

结合图4所示,支撑板3和连接块4上的穿装孔的长孔方向交错设置,组装时可适应合理公差范围内的调整,因此,具有较好的可适应性及装配工艺性。

实际上,连接块4具体为可选择的不同高度尺寸系列,由此可适应不同车型端部安装尺寸,具体组装时可选择适应高度尺寸的连接块4即可。或者还可以采用这样的设计,在连接块4与支撑板3之间设置有高度调整垫片,同样可满足适应不同车型端部安装尺寸。

除前述列车外风挡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列车,其车体端部的两侧设置有外风挡,该外风挡采用如前所述的列车外风挡。其中,车体20及与其适配的其他功能构成非本申请的核心发明点所在,故本文不再赘述。

作为优选,车体20上的连接附座201采用金属板焊接形成,其大小、高度、厚度等均可适应调节。此外,连接附座201上可焊接安装座或螺丝座5,大小、厚度、高度均可适应性调节,对不同车体端墙结构适应性更强,且精度要求降低。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