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599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载在可倾斜平头型卡车(tiltablecabovertypetruck)上的变速器用的变速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轿车具有发动机室和乘员室。发动机室收纳发动机及手动变速器,乘员室的内部具有司机座位及手动变速器用的变速杆。变速杆配置在司机座位边上,借助连杆机构与变速器机械式地连接。因此,所述变速操作装置,司机坐在司机座位上手动操作变速杆,就可进行对手动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而日本专利第3191626号揭示的变速操作装置,包括配置在乘员室内的操作盘内的变速杆,该变速杆的操作是借助选择电缆及变速电缆传递至手动变速器。如此变速操作装置,在乘员室内的操作盘的下侧,即,司机的脚下确保很大的空间,司机或乘客可容易地从司机座位移动至边上的副手座位,或容易地从副手座位移动至司机座位。从所述公报可知,所述变速操作装置仅用于轿车,没有考虑对可倾斜平头型卡车的适应性。即,该种卡车具有限制乘员室的驾驶室,在该驾驶室的地板下侧配置有发动机及变速器。驾驶室通过铰链枢轴与车体连接,并能以该铰链枢轴为中心,朝车体的前方转动即倾倒。因此,驾驶室倾倒时,发动机及变速器向外部露出,其结果,可对发动机及变速器进行检修和维护等。一旦上述那样驾驶室倾倒,则驾驶室与变速器之间的距离增大,无法将所述公报的变速操作装置应用于可倾斜平头型卡车。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确保驾驶室内宽敞的空间,同时允许驾驶室倾倒的变速操作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变速器的变速操作装置,是配置在操作盘内的操作杆单元,该操作杆单元具有从操作盘突出的操作杆,将操作杆单元与变速器之间机械式连接,对操作杆进行操作时,根据操作杆的操作而可对变速器进行动作控制的控制电缆,控制电缆允许驾驶室倾倒。采用所述变速操作装置,由于操作杆配置于操作盘内,故驾驶室内,可在司机座位及与其邻近的助手座位的前方确保宽敞的空间。另外,由于操作杆可配置在方向盘附近,故司机能容易地对操作杆进行操作。由于控制电缆允许驾驶室倾倒,故驾驶室的倾倒不会与控制电缆干涉,不会影响发动机及变速器的检修和维护。变速操作装置,还包括支承操作杆单元的支承组件,该支承组件,可具有从操作杆单元朝着铰链枢轴的中心延伸到驾驶室地板的支柱。另一方面,控制电缆配置在驾驶室内,具有从操作杆延伸至地板的内侧部分、和从地板延伸至变速器的外侧部分,外侧部分通过铰链枢轴的附近。具体地讲,从驾驶室的前后方向看,控制电缆的外侧部分,弯曲而从铰链枢轴的正后方通过。在驾驶室倾倒时,控制电缆的弯曲部被拉伸,由此,允许驾驶室的倾倒。由于控制电缆的外侧部分通过铰链枢轴的附近,故可确保控制电缆的弯曲部的较大曲率半径。因此,可减轻作用于控制电缆的负载及操作杆的操作阻力。其结果,可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感觉。最好是,控制电缆的外侧部分的弯曲部朝下方凸状弯曲,在此场合,变速操作装置还具有将铰链枢轴和控制电缆的弯曲部予以连接的连接托架,该连接托架可旋转地支承于铰链枢轴上。采用如此布置,在驾驶室倾倒时,连接托架绕铰链枢轴移动,随着该移动,控制电缆的弯曲部可顺畅且稳定地拉伸。相反,驾驶室从倾倒姿势返回通常的姿势时,控制电缆的弯曲部能稳定地再现。控制电缆的内侧部分可沿着支柱边上延伸。而且,支承组件还具有连接操作杆单元和支柱的板状变速杆托架,变速杆托架具有通过控制电缆的开口。在此场合,控制电缆的内侧部分可从操作杆单元朝驾驶室的地板直线延伸,能减轻作用于控制电缆的负载及操作杆的操作阻力。所述变速杆托架做成梯形,从驾驶室的前后方向看,变速杆托架的前端宽度比其后端大。在此场合,变速杆托架尽管存在开口,但仍具有足够的刚性,实现变速杆托架的小型化。其结果,在确定操作盘的外观时,可增加外观设计的自由度。驾驶室还具有支承档风玻璃的档风玻璃槽;配置在操作盘内、对操作盘进行支承的内盘框架。在此场合,支承组件还具有将变速杆托架的前端和档风玻璃槽进行连接的第1连接构件、将变速杆托架的前端和内盘框架进行连接的第2连接构件。由此,操作杆单元不仅通过支柱,还通过第1及第2连接构件支承在驾驶室侧,可增加操作杆单元的安装刚性,确保操作杆的顺畅操作。支柱可具有朝驾驶室前方弯曲的下端部,而且,第1连接构件在向驾驶室施加前后方向的冲击力时,可具有压弯第1连接构件的脆弱部。采用如此布置,当对驾驶室施加冲击力时,支柱从其弯曲部进一步朝驾驶室的前方弯曲,同时,第1连接构件也压弯。其结果,变速杆托架向驾驶室前方位移,司机身体的一部分,比如司机的膝盖不会受到变速杆托架和支柱的强烈打击。而且,第2连接构件,可弹性地将变速杆托架支承于内盘框架上。在此场合,对操作杆进行操作时,可降低从操作杆单元传向内盘框架、即由操作盘传递的振动和振动声音。本发明的进一步应用范围,将从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更清楚,但应理解的是这些详细的描述及特殊例子表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仅通过示例的方式给出的,在本发明范围和宗旨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人员可从这些详细描述中变得更清楚。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表示可倾斜平头型卡车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1实施例的变速操作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变速杆捏手的图。图4是表示图2的装置的俯视图。图5是放大表示图2的一部分的图。图6是表示驾驶室倾倒时电缆状态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图1是可倾斜平头型卡车。该卡车具有车体2、配置在该车体2前部的驾驶室4、配置在车体2后部的货斗6。驾驶室4的内部设有乘员室8,借助铰链枢轴10被支承于车体2上。因此,如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驾驶室4可朝卡车的前方绕铰链枢轴10转动,也就是说,可倾倒。更详细的如图2所示,车体2具有作为框架的一对侧轨12。这些侧轨12配置在车体2的左右,沿车体2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平行延伸。在各侧轨12的前端分别安装有铰链托架14,这些铰链托架14支承铰链枢轴10的两端。而驾驶室4具有双点划线所示的一对主底框(sills)16。这些主底框16配置在侧轨12的上方,沿侧轨12延伸。各主底框16的前端借助托架18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铰链枢轴10上。驾驶室4具有被主底框16支承的地板20,该地板20与驾驶室4的前板22连接。前板22上设有档风玻璃槽24。档风玻璃槽24支承档风玻璃(windshield)26的下缘。档风玻璃槽24在乘员室8内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操作盘28覆盖,操作盘28朝驾驶室4的宽度方向延伸。操作盘28用于配置各种仪表和开关等。乘员室8的内部具有司机座位及助手座位(未图示),这些司机座位及助手座位在与操作盘28面对的状态下排列配置在地板20上。而且,驾驶室4的地板20的下侧串连地配置有发动机30及手动变速器32,这些发动机30及手动变速器32由车体2的侧轨12支承。发动机30的动力借助手动变速器32及动力传递机构传递至左右的后轮。因此,手动变速器32用的变速操作装置34,包括操作杆单元36。该操作杆单元36配置在操作盘28内,具有变速杆38。变速杆38从操作盘28的正面突出,其上端具有捏手38a。捏手38a安装于坐在司机座位上的驾驶员容易操作的位置。更详细地说,手动变速器32具有前进5级或6级及后退1级的变速(换档)级,变速杆38如图3所示,可分别朝左右方向的选择方向及前后方向的换档方向移动。因此,操作杆单元36内藏有可操作所示变速杆38的连杆机构,而且借助支承组件46支承于驾驶室4侧。支承组件46具有装有操作杆单元36的变速杆托架48,该变速杆托架48由铁制的板构成。变速杆托架48由支柱50支承。更详细地讲,从驾驶室4的前后方向看,该支柱50的上端与变速杆托架48的后端48R连接。支柱50由铁制的管子构件构成,在操作盘28内从变速杆托架48向前下方笔直延伸,而且从操作盘28的下面突出。在操作盘28的外侧,支柱50的下端部朝前方弯曲,而且,支柱50的下端借助托架52及螺栓及螺母固定于地板20的前部20a。地板20的前部20a朝上方立起,而且,与操作盘28的下面相连。而且,支柱50的上部即直管部具有轴线X,该轴线X与所述铰链枢轴10的轴线相交,或通过铰链枢轴10的轴线附近。而图4所示的变速杆托架48具有前端48F,该前端48F的宽度比后端48R宽。即,从上方俯视,变速杆托架48呈梯形。而且,变速杆托架48的前端部形成开口54,该开口54也是与变速杆托架相同的梯形。即使在变速杆托架48上形成如此的开口54,由于变速杆托架48为梯形,故可确保变速杆托架48具有足够的刚性,而且能实现变速杆托架48的小型化。从图4可知,在操作盘28的正面形成有朝司机座位侧突出的鼓出部28a,操作杆单元36与变速杆托架48的后端部一起配置在该鼓出部28a内。由于变速杆托架48呈所述梯形,故变速杆托架48的后端部小。因此,变速杆托架48的后端部可容易地配置于鼓出部28a内。此事意味着可自由设定鼓出部2ga的大小,对于操作盘28的正面设计,可增加其设计的自由度。变速杆托架48与所述档风玻璃槽24之间通过第1连接构件相互连接。第1连接构件具有焊接在变速杆托架48前端48F下面的托架56,从上面看,该托架56呈U字形,且从变速杆托架48朝前方突出。如图2及图4所示,撑杆58的一端58a借助螺栓及螺母而与托架56连接,该撑杆58的另一端58b借助螺栓及螺母而与托架60连接。而且,托架60借助螺栓及螺母而固定于档风玻璃槽24上。撑杆58由带状的钢板构成,在托架56、69之间沿驾驶室4的前后方向水平延伸。更详细地讲,从图4可知,撑杆58具有铅垂的两面,从驾驶室4的宽度方向看,其一端58a及另一端58b朝同一个方向弯曲,并分别与对应的托架56、60连接。而且,撑杆58的一端58a与另一端58b在驾驶室4的宽度方向相互错开,撑杆58的中间部58c相对于驾驶室4的前后方向而斜向延伸。所述撑杆58的形状是,撑杆58的中间部58c与两端部58a、58b之间相连的部位形成脆弱部。因此,一旦从前方向驾驶室4作用冲击力,则撑杆58从其脆弱部开始弯曲,容易弯曲。如上所述,支柱50的下端部也向前方弯曲,故对驾驶室4作用冲击力时,支柱50也容易变形。因此,一旦对驾驶室4作用冲击力,随着撑杆58及支柱50的变形,变速杆托架48朝图2中箭头A所示的前方位移。其结果,在作用冲击力时,司机身体的一部分,比如膝盖从司机座位向前方移动,膝盖不会与变速杆托架48和支柱50强烈冲撞。如上所述,变速杆托架48借助支柱50支承于地板20上,同时,借助第l连接构件即撑杆58而支承于档风玻璃朝24上,故可充分确保操作杆单元36的安装刚性,保证变速杆38顺畅的操作性。即,所述支承组件46能够同时确保变速杆38的顺畅的操作性和作用冲击力时减小对司机膝盖的作用力。而且,如图2所示,变速杆托架48借助第2连接构件也与内盘框架64连接,内盘框架64向操作盘28内延伸,由操作盘28支承。图5表示第2连接构件的详细情况,第2连接构件具有呈L字形的托架62,该托架62将变速杆托架48的前端48F及内盘框架64之间连接。更详细地讲,托架62的下端由作为弹性构件的一对垫圈橡胶66夹持,这些托架62的下端及垫圈橡胶66,通过2组螺栓68及螺母70而与变速杆托架48的前端48F连接。即,变速杆托架48的前端48F的左右分别形成贯通孔72(参照图4),螺栓68穿过对应的贯通孔72。而托架62的上端也通过螺栓74及螺母76而与内盘框架64连接。如上所述,变速杆托架48通过垫圈橡胶66由内盘框架64弹性支承,故在操作变速杆38时,从操作杆单元36传递给操作盘28的振动和振动声音由垫圈橡胶66切断,可提高操作盘28的防振性及隔音性。再参照图2,选择电缆80及换档电缆82分别从操作杆单元36延伸。这些选择电缆80及换档电缆82由推挽(push-pull)电缆构成,操作杆单元36与手动变速器32之间为机械式连接。更详细地讲,选择电缆80及换档电缆82具有在驾驶室4内延伸的内侧部分、和沿驾驶室4的外侧延伸的外侧部分,电缆80、82的内侧部分与操作杆单元36连接。即,操作杆单元36的连杆机构具有选择连杆84及换档连杆86。选择连杆84根据所述变速杆38在选择方向的移动而转动,而变速连杆86是根据变速杆38的换档方向的移动而转动。因此,选择电缆80的一端与选择连杆84连接,并且,换档电缆82的一端与换档连杆86连接。从图4可知,电缆80、82的内侧部分通过所述变速杆托架48的开口54,而且,将支柱50的两侧沿支柱50向下方延伸。即,电缆80、82的内侧部分直线延伸。此外,电缆80、82贯穿地板20的前部20a,从驾驶室4的外侧即其下方引出,电缆80、82在地板20上的贯通位置位于支柱50的轴线X附近。然后,从图2可知,在地板20的下侧,电缆80、82的外侧部分缓慢弯曲,并在铰链枢轴10的后侧,靠近铰链枢轴10处通过。而且,从图4可知,电缆80、82的外侧部分朝向一方的侧轨12,然后,沿着该侧轨12延伸至手动变速器32,它们的另一端分别与手动变速器32的换档组件32U连接。换档组件32U通过变速杆38的操作,借助选择电缆80或换档电缆82而动作,执行手动变速器32的换档操作。电缆80、82的弯曲部80c、82c借助连接托架88而被支承在铰链枢轴10上。具体是,连接托架88具有将电缆80、82互相紧固的紧固带90;旋转自如地安装在铰链枢轴10上的环92;将该环92及紧固带90连接的连接构件94。此外,电缆80、82的弯曲部80c、82c的下游侧通过固定件96而固定于侧轨12上。由图2可知,变速杆38配置在操作盘28内,而且,选择电缆80及换档电缆82从操作盘28的下面引出,通过地板20的前部20a。因此,乘员室8内,司机座位的前方可确保宽敞的空间,司机或乘客能容易地从司机座位移动至助手座位,或从助手座位移动至司机座位。另外,变速杆38配置在操作盘28内,故司机对变速杆39的操作变得容易,可提高对选择及换档的操作感觉。而且,选择电缆80及换档电缆82的弯曲部80c、82c通过铰链枢轴10的附近,故可确保弯曲部80c、82c的较大曲率半径。因此,在操作变速杆38时,弯曲部80c、82c对变速杆38的操作不产生大的阻力,可顺畅地对变速杆38进行操作。此外,电缆80、82的内侧部分也如上所述那样直接延伸,故电缆80、82的内侧部分也不会对变速杆38的操作造成大的阻力。在对发动机30和手动变速器32等检修维护时,驾驶室4如上所述,以铰链枢轴10为中心朝前方倾倒(参照图1)。此时,随着驾驶室4倾倒,选择电缆80及换档电缆82都朝驾驶室4拉伸。但是,电缆80、82的连接托架88相对于铰链枢轴10可旋转。因此,电缆80、82被拉伸时,连接托架88随弯曲部80c、82c一起沿铰链枢轴10的外周移动,如图6所示,电缆80、82的弯曲部80c、82c被拉伸成直线。即,驾驶室4的倾倒,增加了驾驶室4的地板20的前部20a与固定件96之间的距离,但该距离的增加,允许电缆80、82的弯曲部80c、82c拉伸成直线。另一方面,当驾驶室4从倾倒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姿势时,电缆80、82的连接托架88就沿着铰链枢轴10的外周反方向移动,由此,电缆80、82上稳定地再现弯曲部80c、82c。其结果,即使驾驶室4倾倒,电缆80、82的弯曲部80c、82c仅以铰链枢轴10为中心进行移动,故移动量少,不会对弯曲部80c、82c施加过大的负载。而且,在驾驶室4内侧,电缆80、82通过变速杆托架48的开口54,并将支柱50的两侧延伸,故在驾驶室4倾倒时,电缆80、82不会互相缠绕,另外,也不会与其他设备和构件干涉。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示实施例,可进行各种变形。本发明的变速操作装置并不局限于手动变速器32,同样可适用于自动变速器。权利要求1.一种可倾斜平头型卡车用的变速操作装置,所述卡车包括装载有发动机(30)及变速器(2)的车体(2);配置在所述发动机(30)及变速器(32)的上侧且通过铰链枢轴(10)支承于所述车体(2)上、可朝所述车体(2)的前方倾倒的驾驶室(4);配置在所述驾驶室(4)内的操作盘(28),所述变速操作装置包括配置在驾驶室(4)内的操作杆单元(36);将所述操作杆单元(36)和所述变速器(32)之间连接起来的连接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单元(36)配置在所述操作盘(28)内,具有从所述操作盘突出的操作杆(38),所述连接通道,将所述操作杆单元(36)和所述变速器(32)之间连接,含有根据所述操作杆(38)的操作可对所述变速器(32)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电缆(80、82),所述控制电缆(80、82)允许所述驾驶室(4)倾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具有对所述操作杆单元(36)进行支承的支承组件(46),所述支承组件(46)具有从所述操作杆单元(36)朝所述铰链枢轴(10)的中心延伸至所述驾驶室(4)的地板(20a)的支柱(50),所述控制电缆(80、82)被配置在所述驾驶室(4)内,具有从所述操作杆单元(36)延伸至地板(20a)的内侧部分、和从所述地板(20a)延伸至所述变速器(32)的外侧部分,所述外侧部分通过所述铰链枢轴(10)的附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驾驶室(4)的前后方向看,所述控制电缆(80、82)的所述外侧部分,弯曲地通过所述铰链枢轴(10)的正后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缆(80、82)的所述外侧部分的弯曲部(80c、82c)朝下方凸状弯曲,所述装置还具有将所述铰链枢轴(10)和所述控制电缆(80、82)的弯曲部(80c、82c)之间予以连接的连接托架(88),所述连接托架(88)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铰链枢轴(10)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缆(80、82)的所述内侧部分将所述支柱50的边上沿着所述支柱(50)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组件(46)还具有将所述操作杆单元(36)和所述支柱(50)之间予以连接的板状变速杆托架(48),所述变速杆托架(48)具有通过所述控制电缆(80、82)的开口(54)。7.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杆托架(48)呈梯形,从所述驾驶室(4)的前后方向看,所述变速杆托架(48)的前端(48F)宽度比其后端(48R)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4)还具有支承档风玻璃(26)的档风玻璃槽(24);配置在所述操作盘(28)内、对所述操作盘(28)进行支承的内盘框架(64),所述支承组件(46)还具有将所述变速杆托架(48)的前端(48F)和所述档风玻璃槽(24)之间予以连接的第1连接构件(56、58、60)、和将所述变速杆托架(48)的前端(48F)和所述内盘框架(64)之间予以连接的第2连接构件(62、66)。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50)具有朝所述驾驶室(4)的前方弯曲的下端部。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构件(58),具有当向所述驾驶室(4)施加前后方向的冲击力时压弯所述第1连接构件(58)的脆弱部。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连接构件(66),可弹性地将所述变速杆托架(48)支承于所述内盘框架(64)上。全文摘要一种可倾斜平头型卡车用的变速操作装置,其包括配置在所述驾驶室(4)中操作盘(28)内的变速杆(38);将该变速杆(38)的操作杆单元(36)和手动变速器(32)之间连接起来的选择电缆(80)及换档电缆(82),这些电缆(80、82)从驾驶室(4)内引出后,弯曲地通过铰链枢轴(10)的附近,然后向手动变速器(32)延伸。本发明的变速操作装置能确保驾驶室内宽敞的空间,同时允许驾驶室倾倒。文档编号B62D33/073GK1467105SQ0313856公开日2004年1月14日申请日期2003年5月29日优先权日2002年5月29日发明者三田昌义,须贺忠治,土肥浩幸,幸,治申请人:三菱扶桑卡客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