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两轮式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8446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前置两轮式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置两轮式摩托车,其系涉及于交通工具的技术领域,尤指摩托车在不需改装之下,直接将前轮设为两轮式型态。
背景技术
按由前、后各一轮的摩托车,其骑乘性,对肢体不便的人士均有其困难性与安全顾虑,故而一公告编为二九八九三三号「普通摩托车改装为前置两轮式残障车的改装结构」新型专利案〔下称参考案〕,即提供一种两轮型态的前轮,改变以往后轮为两轮形式造成转弯的平衡性不佳的问题。
固然参考案的设计立意十分良好,参考案的前置两轮式系以「改装原有摩托车」为创作的出发点,其系将摩托车原有的前轮叉架自上方切除,复于前轮叉顶端加装三角支架,依此再连结前轮转向、后轮传动的残障车。
然而,参考案将原有摩托车切除组件、拼装,整个安装过程极为复杂,施工耗时而不易抓住精准度,而且在切除摩托车的骨架,恐对本身的结构连接强度有所折损,安全顾虑难以预估。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者有鉴于前述习知的设计仍然存在的问题,因此开发出一种前置两轮式摩托车,藉由车体直接连接两具有缓冲、转向功能的前轮,而以两侧对称式的简单构造,直接安装在车体,径制出前置两轮式的摩托车,免于对摩托车原有机构进行切除,不但免除施工麻烦,更提供安全性更佳的功能,为其主要创作目的。
为了可达到前述的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系在于提供一种前置两轮式摩托车,摩托车设置有车体,车体前端包括两前轮,各前轮配置有一转向机构,摩托车后端设置有一后轮,其主要特征在于车体前端延伸有数支梁架,于梁架连结一底架、两具有油压缓冲器的消震机构、一控转龙头组,其中;该与梁架末端固定的底架,其包括二肩架,该底架为水平型态,朝前端方向分于两侧立设该肩架,该肩架朝上延伸;该控转龙头组,其包括一供把手控制可转动的把手转轴、两拉杆、一转盘,其中;该把手转轴呈纵伸状,顶端枢穿一位于其上的枢座,把手转轴末端连结固定该呈三角形的转盘一端,转盘其余两端系对准于同一水平线上而分别枢接该拉杆一端,拉杆另一端系枢接至前轮设置的转向机构,该枢座相应把手转轴的两侧系连接肩架的上端;该消震机构,其包括两油压缓冲器、两A臂,其中;各油压缓冲器一端枢接于该枢座相应肩架的外侧,另一端枢接于该A臂邻近前轮转向机构上,该A臂系为横向型态,A臂一端与拉杆相邻枢接于转向机构,A臂展伸的两端系枢接于底架上,用以A臂以该枢设处形成上、下倾摆而连动油压缓冲器。
本实用新型可以获得的功效系如下所列1、摩托车径于车体设置梁架,由梁架连接底架,藉其连结控转龙头组、消震机构即可,无须对原有摩托车改装,免除改装繁复流程及其耗时成本,机构强度能保有最初的安全性。
2、一般人或是初学者或是残障人士均可骑用。
3、消震机构的A臂、油压缓冲器,以及肩架等均是两侧对称式地设置在底架,元件形式简单而使整体构造十分精简。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轮的端视平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视平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消震机构部份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消震机构动作的端视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前置两轮式摩托车,请参看图1,本实用新型系在摩托车10车体11相应前端延伸有数支梁架15,由梁架15连结一底架20、两具有油压缓冲器5 1的消震机构50、一控转龙头组30、二各具转向机构42的前轮40,车体11后方系设置一可传动的后轮12,以下即针对各部元件及其关系说明如后。
该车体11系在底侧靠前端连伸梁架15,该梁架15延伸出的末端系连结固定该底架20,以及该底架20如图1、图3所示,包括二肩架21、一保险杆24、二横臂22,该底架20为水平向架体型态,中央系连结该控转龙头组30,朝前端方向则分于两侧立设一肩架21,肩架21顶端系连结于控转龙头组30,底架20前端则往前斜伸ㄇ形的保险杆24,保险杆24与肩架21之间系连结一横向的横臂22,以及可进一步在两横臂22上固定反光板23,以增加安全警示功能;该控转龙头组30,如图1、图3所示,其系包括一供把手控制可转动的把手转轴31、两拉杆32、一转盘34、两分别连结于一前轮40的转向机构42;该把手转轴31呈纵伸状,顶端系枢穿一位于摩托车10前挡板13下侧的枢座33,把手转轴31末端系连结固定该呈三角形的转盘34一端,转盘34其余两端系对准于同一水平线上而分别枢接该拉杆32的一端,拉杆32另一端系枢接至前轮40设置的转向机构42〔该转向机构为习知,非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所在,故于此不再赘述〕,以能连动转盘34左右旋转,以带动两前轮40朝同一方向转弯;该消震机构50,如图2、图4,其系包括两油压缓冲器51、两A臂52,其中,该油压缓冲器51一端系枢接于该枢座33相应肩架21的外侧,另一端系枢接于A臂52邻近前轮40转向机构42上,该A臂52系为横向配置,一端系与拉杆32相邻枢接于转向机构42,A臂52展伸的两端系设置套筒521而枢接于底架20上,使A臂52以该枢设的支点形成上、下倾摆动作,在往上倾摆时则对油压缓冲器51产生弹性压缩;据此组成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使用实施时,在控制把手〔图中未标号〕时,便可驱转把手转轴31,以令其带动转盘34左右旋摆,带动拉杆32随其左右横移,而拉杆32在左右位移之中,便拉动转向机构42、前轮40跟随朝左右方向转弯;本实用新型另有一实施的特点,其系如图2、图5所示,如遇到路面颠簸之时,前轮40遇之而形成往上抬高态势,为恐对骑乘者以及车体11造成不平稳,故前轮40上抬位移量带动A臂52,令其以套筒之处为枢转支点,形成该前轮40所属A臂52往上倾升,进而压缩油压缓冲器51,使该油压缓冲器51吸收该振动量,大幅降低震动作用力对车体11的影响,保障骑乘的平衡、平稳效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直接由车体11连接出梁架15、肩架21、底架20,透过肩架21、消震机构50俱以控转龙头组30为中心,形成两侧对称式的架构连结控转龙头组30,而可以此简单机构设计,平稳有效地提供骑乘稳定、结构单纯等优异功能。
权利要求1.一种前置两轮式摩托车,摩托车设置有车体,车体前端包括两前轮,各前轮配置一转向机构,摩托车后端设置有一后轮,其主要特征在于车体朝前端延伸有数支梁架,于梁架连结一底架、两具有油压缓冲器的消震机构、一控转龙头组,其中;该与梁架末端固定的底架,其包括二肩架,该底架为水平型态,朝前端方向分于两侧立设该肩架,该肩架朝上延伸;该控转龙头组,其包括一供把手控制可转动的把手转轴、两拉杆、一转盘,其中;该把手转轴呈纵伸状,顶端枢穿一位于其上的枢座,把手转轴末端连结固定该呈三角形的转盘一端,转盘其余两端对准于同一水平线上而分别枢接该拉杆一端,拉杆另一端枢接至前轮设置的转向机构,该枢座相应把手转轴的两侧系连接肩架的上端;该消震机构,其包括两油压缓冲器、两A臂,其中;各油压缓冲器一端枢接于该枢座相应肩架的外侧,另一端枢接于该A臂邻近前轮转向机构上,该A臂为横向型态,A臂一端与拉杆相邻枢接于转向机构,A臂展伸的两端系枢接于底架上,用以A臂以该枢设处形成上、下倾摆而连动油压缓冲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两轮式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架设置于车体底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两轮式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另包括有一保险杆、二横臂,底架前端往前斜伸ㄇ形的保险杆,保险杆与肩架之间连结有横向的横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置两轮式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臂上各固定至少一反光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置两轮式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震机构的A臂,其两端设置有套筒,该套筒枢接于底架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置两轮式摩托车,摩托车的车体朝前端延伸梁架,梁架连结一底架、两具有油压缓冲器的消震机构、一控转龙头组,该底架与车体之间枢接该控转龙头组,该控转龙头系包括把手转轴及其连动的两拉杆,使拉杆连结至前轮的转向机构,而消震机构系包括两分别枢接于底架与转向机构间的A臂、以及枢接A臂与车体上部的两支油压缓冲器,透过该梁架与底架的基础,便于连结对称分布的控转龙头组、消震机构,让摩托车以简单机构形式而可如一体般地设置两前轮。
文档编号B62K11/00GK2690274SQ200420048330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12日
发明者朱来旺, 叶丰彰, 陈振昌, 江峻陞 申请人:联统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