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8445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特别涉及由一紧夹束套、挤转环的置于夹座的直穿孔并在往下位移作用下,以致紧夹束套遂紧贴包束着前叉立管,达到前叉立管与夹座在组合时可以完全定位的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对于自行车整体架构都想办法将其减轻重量,甚至连搭配组合的附件也是如此;前叉立管也不例外,但在追求质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安全强度性,因此在此要求下,业界通常会先以金属材质制成型,然后再于外表加附一层碳纤维材质层,如此一来即有质轻又兼具有足够的安全强度,安装在夹座A的孔径A1中(如图1-A、图1-B),再由孔径A1外围的螺栓A’起到栓锁成束紧作用(如图1-C),自行车体B的前叉立管C便与夹座A完成组合,之后再由夹座与车把手相结合;这样方式经多年实际经验发现目前由夹座A中的螺栓A’在单一位置栓紧前叉立管C方式,当前叉立管是完全为金属材质制成时不成问题,而当前叉立管C的外表是以碳纤维材质时,则螺栓A’一旦栓旋过紧的话,则受束的前叉立管C外表碳纤维层便会产生微细的裂缝,此再经日晒、风吹、雨淋情形下,则加速了裂缝的扩大,最后便使受束缚的前叉立管C产生破坏、断裂虽对骑乘并不会立即感受到这潜在的问题,但对制造业而言,却有隐患存在,需加以解决,以降低其可能的伤害危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改善现有因采用螺栓的紧锁而造成该以碳纤维制作的前叉立管遭到挤裂破坏的问题,进而达到前叉立管与夹座在组合时的具完全定位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该夹座与前叉立管由金属材质所成型、并在外表包覆着碳纤维层制成,且在前、后端分别有一横穿孔及直穿孔,以供车把手与前叉立管相结合;在该夹座直穿孔是为渐缩的锥状,且在上方有螺纹段;一紧夹束套,呈中空状,并在下半部呈渐缩的锥状,且在周环有一个以上剖槽,并在最上缘有一斜导环面,以在前叉立管置于夹座的直穿孔后,再套置在直穿孔中;而位于紧夹束套上的挤转环,也呈中空环状,其在周面为螺纹段,其底下周缘则有一斜导环面,并在两相对处各有一凹缺口;当前叉立管置于夹座的直穿孔后,再套置该紧夹束套于直穿孔中,并使挤转环以其斜导环面与紧夹束套的斜导环面相贴触,而挤转环周面的螺纹段与直穿孔上方的螺纹段往下相螺入时,挤推紧夹束套朝直穿孔下方位移,以致紧夹束套在愈往下移则愈紧贴包束着前叉立管至完全定位。
前述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其中,该转动工具为中空环状,并在周缘两相对位置设有向下突设的凸部,使其与挤转环的两相对处凹缺口相嵌套住,以带动挤转环转动旋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
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该夹座由金属材质所成型、并在外表包覆着碳纤维层所制成,且在前、后端分别有一横穿孔及直穿孔,以同样是以金属材质外表再包覆着碳纤维层制成的前叉立管置于夹座的直穿孔时,配合在直穿孔中再套入一呈中空状的紧夹束套、挤转环在直穿孔上方的螺纹段往下螺合,在紧夹束套往下位移下、遂紧贴包束着前叉立管完全定位,因此改善现有因采用螺栓的紧锁而造成该以碳纤维制作的前叉立管遭到挤裂破坏的问题,进而达到前叉立管与夹座在组合时的具完全定位效果。


图1-A为现有构造的组装位置示意图;图1-B为现有构造的准备结合时的图标;图1-C为现有构造于组合的状态图;图2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3本实用新型安装位置的示意图;图4-A本实用新型于组装过程的示意图(一);图4-B本实用新型于组装过程的示意图(二);图4-C本实用新型于组装过程的示意图(三);图5-A本实用新型在尚未束紧时各段落的剖视图(一);图5-B本实用新型在尚未束紧时各段落的剖视图(二);图5-C本实用新型在尚未束紧时各段落的剖视图(三);图6-A本实用新型在束紧后各段落的剖视图(一);图6-B本实用新型在束紧后各段落的剖视图(二);图6-C本实用新型在束紧后各段落的剖视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请配合参阅图2、图3的详细说明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使前叉立管C先安装在自行车体B前面竖管座B1后,再与夹座1相结合组装,之后再与车把手D相结合起来;其中,该夹座1由金属材质所成型、并在外表包覆着碳纤维层制成,且在前、后端分别有一横穿孔11及直穿孔12,以供车把手D与前叉立管C相结合,该直穿孔12的上方有螺纹段13,并为渐缩的锥状;而前叉立管C也由金属材质所成型、并在外表包覆着碳纤维层制成;而一紧夹束套2,呈中空状,并在下半部呈渐缩的锥状,且在周环有一个以上剖槽21、以具弹性,并在最上缘则有一斜导环面22;而位于紧夹束套2上的挤转环3,也呈中空环状,其在周面为螺纹段31,其底下周缘则有一斜导环面32,并在两相对处各有一凹缺口33,以提供呈中空状的转动工具4向下突设的两凸部41相嵌套住,以带动挤转环3转动用。
请参阅图3、图4-A-图4-C所示将前叉立管C先置于夹座1的直穿孔12中,其呈中空状的紧夹束套2也套入直穿孔12中,再将挤转环3以其斜导环面32与紧夹束套2的斜导环面22相贴触,之后再由挤转环3以其周面的螺纹段31与夹座1中直穿孔12上方的螺纹段13相螺入(如图5A-图5C所示),再由转动工具4的两凸部41嵌入挤转环3的两凹缺口33,以带动挤转环3转动,此时当转动工具4带动其下的挤转环3往夹座1直穿孔12上方的螺纹段13往下螺合同时,也挤推紧夹束套2朝直穿孔12下方位移,由于直穿孔12与紧夹束套2的下半部皆为渐缩锥状缘故,以致紧夹束套2愈往下移则愈紧的紧贴包束着前叉立管C(如图6A-图6C所示),最后至完全定位为止,再将转动工具4取出,以完成组装结合的定位。使前叉立管C受到紧夹束套2以整个环面平均的力量来逐渐束紧,外由碳纤维层制成的前叉立管C便可以改善现有因采用螺栓单一位置的紧锁而造成前叉立管C遭到挤裂破坏,达到前叉立管C与夹座1在组合时具完全定位可靠安全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实用新型;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实用新型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该夹座与前叉立管由金属材质所成型、并在外表包覆着碳纤维层制成,且在前、后端分别有一以供车把手与前叉立管相结合的横穿孔及直穿孔;其特征在于在该夹座直穿孔是为渐缩的锥状,且在上方有螺纹段;一紧夹束套,呈中空状,并在下半部呈渐缩的锥状,且在周环有一个以上剖槽,并在最上缘有一斜导环面,以在前叉立管置于夹座的直穿孔后,再套置在直穿孔中;而位于紧夹束套上的挤转环,也呈中空环状,其在周面为螺纹段,其底下周缘则有一斜导环面,并在两相对处各有一凹缺口;当前叉立管置于夹座的直穿孔后,再套置该紧夹束套于直穿孔中,并使挤转环以其斜导环面与紧夹束套的斜导环面相贴触,而挤转环周面的螺纹段与直穿孔上方的螺纹段以挤推紧夹束套朝直穿孔下方位移往下相螺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转动工具为中空环状,并在周缘两相对位置设有向下突设的凸部,使其与挤转环的两相对处凹缺口相嵌套住,以带动挤转环转动旋锁。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前叉立管与车把手结合用的夹座结构,该夹座由金属材质所成型、并在外表包覆着碳纤维层所制成,且在前、后端分别有一横穿孔及直穿孔,以供车把手与前叉立管相结合,其中在直穿孔的上方有螺纹段,并为渐缩的锥状;以同样是以金属材质外表再包覆着碳纤维层制成的前叉立管置于夹座的直穿孔时,配合在直穿孔中再套入一呈中空状的紧夹束套、挤转环在直穿孔上方的螺纹段往下螺合同时,由于直穿孔与紧夹束套的下半部皆为渐缩锥状缘故,在紧夹束套往下位移下、遂紧贴包束着前叉立管完全定位,因此改善现有因采用螺栓的紧锁而造成该以碳纤维制作的前叉立管遭到挤裂破坏的问题。
文档编号B62K21/12GK2698696SQ200420048300
公开日2005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0日
发明者黄源兴 申请人:维豪车料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