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动式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9305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踏动式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行及踩踏驱动方式操控的滑板车,使用上具有运动器材、平衡训练及代步等用途,为一种既方便又具有健身效果的运动、代步器材。
背景技术
习式的滑板车系自滑板演变而成,结构上大多为一滑板本体配合前、后轮及方向舵所构成的简单交通、运动工具,为了避免占用空间,现今滑板车都具备有折叠功能与特性,而且滑板车驱进时除了利用地形及自然坡度外,主要驱动来源皆来自于使用者以单足蹬地产生的推进力,使得滑板车在动力推动下而自然前进,因此,滑板车已俨然成为一种具轻巧、便于携带、无污染公害的代步工具,更是一种具休闲娱乐效果的运动器材。
习式的滑板车,其动力提供的方式是以足部蹬踏地板而产生,惟此一蹬踏方式会使得滑板车的行径速度忽快忽慢,并且蹬踏时会使得滑板车的重心有所偏移;当滑板车具有一定速度前进时,使用者以足部蹬踏地面的动作对于脚掌、膝盖、宽关节及其它必然受力的关节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尤其是滑板车的动作乃为经常站立于滑板本体上,当需要加速时,使用者才会将一足落地蹬踏,此时足部关节由非常动状态瞬间改变为快速施力与运作状态,会很容易产生急性运动伤害;更者,长期使用之下甚至会产生慢性伤害,例如肌腱、轫带、关节的运动伤害。
其次,当滑板车经过较潮湿或沙尘较多的路面时,单足蹬踏会产生重心偏移的打滑危险,又蹬踏之后的足部易把水份或沙尘带回滑板本体的表面,使得滑板表面受水份或沙尘影响而造成磨擦力不足等打滑问题出现。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习式滑板车于操作时足部蹬踏地面所造成的不便以及易造成足部潜在伤害与危险的意外而进一步改进。
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时足部不需经常性接触、冲击地面并可利用前后交替往复踩踏的方式令滑板车持续前进动作的踏动式滑板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一种踏动式滑板车,其由滑板本体、一设于本体前端的前轮、一设于本体后方的后轮、一设于前轮上可控制前轮摆向的方向舵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滑板车本体上设有一可前后摆动的活动踏板,活动踏板底端穿过滑板本体后连接于一单向驱动箱的输入轴,单向驱动箱另端设有输出轴,输出轴上设置有一驱动链轮,驱动链轮通过一链条带动一固设于后轮的链轮;其中,单向驱动箱内具有一扇形摆齿固设于输入轴上,而扇型摆齿与反向齿轮啮合,反向齿轮又与输出轴上所设的第一单向齿轮啮合;扇型摆齿还直接与输出轴上的第二单向齿轮啮合;藉此,当活动踏板带动扇型摆齿正反摆动时,输出轴可自扇型齿轮及反向齿轮获取单向枢转的动力,进而使驱动链轮带动后轮而向前方转进。
所述链轮能以皮带轮取代,链条能以皮带取代实施。
所述活动踏板的前、后二端为倾斜上扬的板体。
通过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实施,具有下列优点1、除了起步与停车时,使用者的足部不会与地面产生接触,更有效降低蹬踏时所造成的冲力。
2、由于足部并不会接触路面,所以足部就不会沾染污秽骯脏的路面。
3、当经过湿滑或有沙尘的路面时,可避免使用者因蹬踏地面所造成的重心偏移及滑足等问题出现。
4、由于减少了蹬踏地面的动作,因此足底不会将失滑的水渍与沙尘沾染至滑板本体表面,故不致造成板面磨擦力降低等情形。
5、使用者不论往前还是往后踩踏活动踏板,其对于后轮所产生的驱动力均为往前,因此可快速有效地对滑板车进行加速动作。
为了让审查员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功效,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立体外观图。
图2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驱动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驱动箱立体分解图。
图4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驱动箱立体组合图。
图5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驱动箱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第一踏动示意图。
图7图6的剖视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第二踏动示意图。
图9图8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系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立体外观图,图中揭示出滑板车10由一滑板本体1、一设于本体1前端的前轮2、一设于本体1后方的后轮3、一设于前轮2上可控制前轮摆向的方向舵4所组成;为了便于刹车,在后轮3上能邻设一脚踏式刹车单元41,除此之外,也能以手动刹车方式来实施(未揭示),唯不论是手动或脚踏刹车方式,其都属于习式公知技艺,非本实用新型的述求特征,于此即不再予以探究。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所示,其中,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驱动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滑板车10的特征在于,滑板本体1上设有一可前后摆动的活动踏板5,此活动踏板5的前后二端为倾斜上扬的板体以利于使用者施力,且底端穿过滑板本体1后连接于一单向驱动箱6的输入轴61,而单向驱动箱6另端设有输出轴62,输出轴62上设置有一驱动链轮7,驱动链轮7通过一链条8带动一固设于后轮3的链轮9。
图3所示系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驱动箱立体分解图,图中揭示出单向驱动箱6(包含一盖体60)内具有输入轴61、输出轴62、扇形摆齿63、反向齿轮64、第一单向齿轮65、第二单向齿轮66等主要单元,而驱动箱6(包含一盖体60)上设有多个轴承601、602、603供前揭各单元枢入设置,其组合后的立体外观图有如图4所示;其中,第一单向齿轮65内设有单向轴承651、第二单向齿轮66内设有单向轴承661;又,输出轴62系与驱动链轮7连接,通过输出轴62与链轮7的同步转动而带动链条8旋转。
请同参图3及图5所示,其中,图5所示系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驱动箱剖视图,图中揭示出扇型摆齿63固设于输入轴上61,第一单向齿轮65与第二单向齿轮66均承设于输出轴62上,且第一单向齿轮65的半径大于第二单向齿轮66的半径。其次,扇型摆齿63的一侧(图式中的右上侧)与反向齿轮64相啮合,而反向齿轮64又与输出轴62上所设的第一单向齿轮65啮合(注第一单向齿轮65与扇型摆齿63是错位排列但不啮合,可参阅图4),扇型摆齿63的另侧(图式中之右侧)直接与输出轴62上的第二单向齿轮66啮合。由图式的方向来看,前揭二个单向轴承651、661均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且会与输出轴62卡合而产生驱动作用;反之,当单向轴承651、661顺时针方向旋动时则会空转于输出轴62上,不产生驱动力。
图6所示,系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第一踏动示意图,当活动踏板5的前板受力向前摆动时(逆时针方向),输入轴61与扇型摆齿63将会同步逆时针方向摆动(如图7所示),此时,反向齿轮64会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与反向齿轮64连接的第一单向齿轮65即以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而第一单向齿轮65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即因单向轴承651的卡固作用而带动输出轴62进行转动,如此便驱动链轮7与链条8而带动链轮9,并使后轮3一同转动;又,同一时间与扇型摆齿63直接接处的第二单向齿轮66会产生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由于第二单向齿轮66内的单向轴承661于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只会空转于输出轴62上,遂不影响输出轴62的逆时针方向的枢转。
图8所示,系本实用新型滑板车的第二踏动示意图,当活动踏板5的后板受力向后摆动时(顺时针方向),输入轴61与扇型摆齿63将会同步顺时针方向摆动(如图9所示),此时,反向齿轮64会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与反向齿轮64连接的第一单向齿轮65即以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而第一单向齿轮65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即因单向轴承651处于空转状态,而不使输出轴62转动;但,同一时间与扇型摆齿63直接接处的第二单向齿轮66会产生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由于第二单向齿轮66内的单向轴承661于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即可与输出轴62产生卡固作用遂代动输出轴62进行转动,使得驱动链轮7与链条8带动链轮9,并使后轮3得以转动。
故由前揭动作的说明可知,不论活动踏板5及扇型摆齿63的摆动方向为何,输出轴62均可产生单一方向的枢转(即图式中所揭示的逆时针方向),而透过驱动链轮7、链条8、链轮9的传动而使后轮3往前旋动;因此,当操作者往复又前后连续踩踏活动踏板5时,后轮3即可提供连续而稳定的向前驱动,使滑板车10得以不断地向前移动。
前述驱动链轮7、链条8、链轮9的实施仅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传动技术运用,在产业上的实施时,可依成本、材质、重量等因素而进行传动结构的变更,例如以皮带轮带替各链轮、以皮带代替链条等来作为实施。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唯业者可在不超越本实用新型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因此,举凡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实施型态,只要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均等要旨范围内的变更,皆应涵属于本实用新型范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踏动式滑板车,其由滑板本体、一设于本体前端的前轮、一设于本体后方的后轮、一设于前轮上可控制前轮摆向的方向舵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滑板车本体上设有一可前后摆动的活动踏板,活动踏板底端穿过滑板本体后连接于一单向驱动箱的输入轴,单向驱动箱另端设有输出轴,输出轴上设置有一驱动链轮,驱动链轮通过一链条带动一固设于后轮的链轮;其中,单向驱动箱内具有一扇形摆齿固设于输入轴上,而扇型摆齿与反向齿轮啮合,反向齿轮又与输出轴上所设的第一单向齿轮啮合;扇型摆齿还直接与输出轴上的第二单向齿轮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动式滑板车,其特征在于链轮能以皮带轮取代,链条能以皮带取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动式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活动踏板的前、后二端为倾斜上扬的板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踏动式滑板车,可提供使用者踩踏代步之用,并可利用前后交替往复踩踏的方式令滑板车持续前进动作。在技术手段方面,本实用新型踏动式滑板车由一滑板本体、一设于本体前端的前轮、一设于本体后方的后轮、一设于前轮上可控制前轮摆向的方向舵组成,其中,滑板车本体上设有一可前后摆动的活动踏板、单向驱动箱、驱动链轮、链条及一固设于后轮的链轮,通过活动踏板的前后往复踩踏并经单向驱动箱的输出,而使驱动链轮得以带动后轮向前转进。
文档编号B62M1/00GK2723328SQ200420093098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8日
发明者许睿纮, 林子文, 李鸿源 申请人:许睿纮, 林子文, 李鸿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