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091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尤其涉及限制乘员向车体前方移动的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自动二轮车中,作为限制乘员向车体前方移动的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二轮车的仪表板附近配置气囊,并在检测到冲击时启动气囊的技术。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27834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必须通过胸部衬垫来全部吸收用于限制乘员移动的载荷,因而导致胸部衬垫的大型化。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必须在仪表板附近确保用于装载气囊单元及其控制单元的空间,并且必须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因而难以应用于小型二轮车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该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能够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难题,易于应用于小型车辆,并且能够抑制施加到乘员上的载荷而不会导致衬垫的大型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限制二轮车的乘员向车体前方移动的乘员移动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设备。
(1)包括与乘员相对地安装在把手上的限制衬垫、由头管可自由转向地支承的管状的转向部件、将把手连接在上述转向部件上的管状的把手连接部件以及吸收施加在限制衬垫上的向前的载荷并使得把手连接部件在规定位置上前倾地发生塑性变形的蛇腹状压坏体。
(2)包括用于限制把手连接部件的前倾量的加强部件。
发明效果(1)根据方案1所述的发明,由于消耗、吸收施加给限制衬垫的一部分载荷,作为使上述蛇腹状压坏体发生变形而使把手连接部件前倾的能量,因而能够减少施加给乘员的载荷。
(2)根据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可以限制把手连接部件的前倾量,所以能够将限制衬垫的位置维持在规定高度以上。


图1是应用本发明乘员限制装置的小型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安装有限制衬垫的把手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通过限制衬垫阻止乘员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具备蛇腹状压坏体的把手管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把手管通过蛇腹状压坏体的伸缩而产生塑性变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用于限制把手管的倾斜角度的加强部件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限制衬垫的移动量与施加给乘员的载荷之间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安装有限制衬垫的把手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应用本发明的乘员限制装置的小型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车体架10主要由下述部件构成前端部固定有头管11的主车架管12、在该主车架管12的后端部成直角且水平地进行固定的十字管13以及前端分别连接设置在上述十字管13两端部的左右一对后车架管14(14L、14R)。
上述主车架管12一体连接设置下行车架部12a和下车架部12b而构成,其中,所述下行车架部12a从上述头管11向后下方倾斜,所述下车架部12b从该下行车架部12a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上述十字管13向车体架10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该十字管13的中央部上直角固定上述主车架管12的后端部。上述左右一对后车架管14一体连接设置上升车架部14a和上车架部14b而构成,其中,所述上升车架部14a从上述十字管13两端部向后方上侧延伸所述上车架部14b从该上升车架部14a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并在水平面内弯曲而使后端部开口彼此相对。
在上述头管11上,可自由转向地支承有作为支撑前轮Wf的转向部件的前叉15;并在该前叉15的上端,通过作为把手连接部件的把手管20连接有转向把手16。将动力单元P可向上下方向摆动地支承在上述后车架管14的前部,所述动力单元P由配置在后轮Wr前侧的发动机E和配置在后轮Wr左侧的无级变速机构成;并且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轴支撑承后轮Wr。在后轮Wr的上部左侧设置有空气过滤器29。
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和左侧后车架管14L之间设置后减震单元17。排气管18从发动机E向后轮Wr的右侧延伸出来,该排气管18用于引导从发动机E排出的废气,并且将该排气管18连接在设在后轮Wr右侧的排气消音器19上。储物箱25设置在上述发动机E的上方,并被支撑在左右后车架管14的前部之间。
车体架10上覆盖有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21,该车体罩21具有覆盖乘员的腿前侧的腿部护罩22、与放置乘员腿的腿部护罩22下部相连的踏板23和与上述踏板23相连并从两侧覆盖车体后部的侧罩24。
上述储物箱25和燃料箱(未图示)被上述侧罩24覆盖,并在该侧罩24的上部可开闭地安装有从上方覆盖上述储物箱25的座椅26。即,上述踏板23以设置在转向把手16和座椅26之间的方式形成在车体罩21上,并且在踏板23后端的下方设置有车架侧托架27,所述车架侧托架27将上述动力单元P可摆动地支承在车架10上。
参照图2,在上述转向把手16上固定有左右一对板部件31L、31R,该板部件31L、31R上安装有与就坐于座椅26上的乘员相对的限制衬垫30。如图3所示,通过上述限制衬垫30,即使乘员在制动时等因惯性而向前移动时,限制衬垫30也能顶住乘员的胸部附近从而限制继续移动,所以可以将乘员向前的移动限制在规定范围内。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把手管20上设置有载荷吸收部,当向上述减震衬垫30施加超过规定标准值的向前的载荷时,吸收载荷而缓冲施加给乘员的载荷。
图4是上述载荷吸收部的剖视图,与前述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部分或同等部分。
在头管11上,其内侧插通有厚壁的前叉15并由该轴承部件34可自由转向地支承。在上述前叉15的上端,其外侧插通固定把手管20的下端,并且在把手管20所插通的前叉15的上端部附近形成蛇腹状压坏体32。
在这种构成中,当向上述自动衬垫30施加超出规定标准值的向前的载荷时,壁厚薄于上述前叉15的把手管20开始产生挠曲。如图5所示,当应力超过蛇腹状压坏体32的应力极限时,蛇腹状压坏体32的前部侧被压坏并且其后部侧开始产生伸长的塑性变形,把手管20开始向前弯曲。
图8是表示上述限制衬垫30向前的移动量与施加给乘员胸部的载荷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如果上述蛇腹状压坏体32未插通把手管20,则如图中虚线所示,在应力超出屈服点的时刻,把手管20断裂而不能维持弹性,所以避开施加到限制衬垫30上的载荷。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把手管20上设置了蛇腹状压坏体32,所以该蛇腹状压坏体32开始塑性变形后,把手管20仍能够维持弹性而不会断裂。因此,如图8中实线所示,上述限制衬垫30的向前的移动量与施加给乘员胸部的载荷之间的关系为把手管20在超出屈服点后也大致保持恒定状态,所以当超出把手管20应力极限的载荷施加在上述限制衬垫30上时,也能够吸收该载荷的一部分而减少施加给驾驶员的载荷。
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把手管20以前叉15上部附近为支点进行弯曲,因此随着限制衬垫30的移动量变大,其位置也变低。因此,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手管20的上述弯曲部的下侧或头管11上设置了限制把手管20的倾斜角度即限制衬垫30的移动量的加强部件28。这样,即使向限制衬垫30施加大的向前的载荷,限制衬垫30的位置也能够保持在规定高度以上。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在连接转向把手16与前叉15的把手管20上设置蛇腹状压坏体32的情况为例来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7中的一例一样,在把手16由左右一对把手16L、16R构成并兼作上述把手管20的二轮车中,在用虚线圈包围的左右把手部件16L、16R的根部A上分别设置上述蛇腹状压坏体32。
权利要求
1.一种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限制二轮车的乘员向车体前方移动,其特征在于,包括限制衬垫,与乘员相对地安装在把手上;管状的转向部件,由头管可自由转向地支承;管状的把手连接部件,将所述把手连接到所述转向部件上;和蛇腹状压坏体,吸收施加到所述限制衬垫上的向前的载荷,并使所述把手连接部件在规定位置上前倾地发生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把手连接部件的前倾量的加强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小型车辆并且能够抑制施加到乘员上的载荷而不会导致衬垫的大型化的二轮车的乘员限制装置。包括与驾驶员相对地安装在把手(16)上的限制衬垫(30)、由头管(11)可自由转向地支承的前叉(15)、将把手(16)连接到前叉(15)上的把手管(20)以及吸收施加到限制衬垫(30)上的向前的载荷并使把手管(20)在规定位置前倾地发生塑性变形的蛇腹状压坏体(32)。
文档编号B62J27/00GK1712302SQ20051007637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21日
发明者角田和彦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