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52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手推车的刹车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一踩双刹的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手推车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工具,一般手推车包含一支架、至少三个车轮,及一座椅,借由推动所述支架可轻易的移动手推车上的重物或儿童。若手推车不具有刹车装置,则手推车在无人看顾的情况下易于任意移动。尤其是承载儿童的婴儿车或大商场的购物车,在没有刹车装置的状况下非常容易产生安全事故,造成家长或消费者的损失。
因此,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的现有刹车装置,其中主要的刹车手段都是借由一制动机构的一刹车毂及一刹车销相互配合以实现完全制动手推车的车轮,此外实际上操作所述制动机构的手法同样具有多种不同型式。然而,现有刹车装置的设计未尽完善,使现有刹车装置操作不便,或是缺乏弹性。
以加拿大第24575859号专利所揭露的刹车装置为例说明,所述刹车装置虽可借操作一踏板以同时使二制动机构作用,但是,所述刹车装置的刹车以及解除刹车动作是分别借由二不同的踏板,极易让使用者混淆。此外,另以美国第4479566号及第5368133号专利所揭露的刹车装置为例说明,虽然所述刹车装置的刹车以及解除刹车动作是借同一踏板操作,但是所述刹车装置只能单边制动车轮,必须连续分别操作二边的踏板才能完成刹车以及解除刹车动作,使用上极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定点锁定措施、同向施力操作,及可扩充至同时制动多个车轮的刹车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踩双刹的刹车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刹车装置,用于制动一手推车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装置包含一中空的主刹车座;一主驱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主刹车座内并受弹性偏压恒使部分突出所述主刹车座以便对所述主驱动杆沿轴向施力,且所述主驱动杆包括一沿所述主驱动杆移动方向的推拔动作部;一制动机构,包括一设于所述车轮的刹车毂,及一插设于所述主刹车座内并连动所述推拔动作部的刹车销,所述刹车毂具有数个平行于轮轴的卡槽,使所述刹车销可被所述推拔动作部驱动而突入及退出所述卡槽以达成刹车及解除刹车的作用;以及一使所述主驱动杆相对所述主刹车座的位置暂时被锁定的杆体制动机构,所述杆体制动机构包括一形成于所述主刹车座与所述主驱动杆其中之一的位移导引单元,及一基端固接至所述主刹车座与所述主驱动杆其中另一,且自由端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位移导引单元的弹簧钩,所述弹簧钩可受所述位移导引单元导引而限制所述主驱动杆及所述主刹车座的轴向相对位置,并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带动所述刹车销移至一突入所述卡槽的刹车位置及一退出所述卡槽的解除刹车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位移导引单元具有一朝所述弹簧钩突伸的止挡部,及数个环绕所述止挡部周围排列并相互配合界定出一单向导引槽道的导引阶面,当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时,所述弹簧钩自所述单向导引槽道的第一位置被导引至具一阶差的导引阶面,并由所述单向导引槽道引导滑动至抵接于所述止挡部的第二位置,当再次踩踏所述主驱动杆时,所述弹簧钩则由所述止挡部的一侧释离并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当所述弹簧钩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的位移使所述刹车销抵达所述解除刹车位置,而当所述弹簧钩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也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的位移使所述刹车销抵达所述刹车位置,以使每一次对所述主驱动杆施力时可交替地改变所述刹车销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数个导引阶面包括一用于导引所述弹簧钩由所述第一位置往一第三位置移动的第一导引阶面、一用于导引所述弹簧钩由所述第三位置往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第二导引阶面,及一用于导引所述弹簧钩释离所述止挡部,使其回复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三导引阶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数个导引阶面还包括一界于所述第一、第二导引阶面之间用以防止所述弹簧钩由所述第三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的第四导引阶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相邻两导引阶面之间分别形成一用于辅助单向导引的台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相邻两导引阶面之间分别形成一用于辅助单向导引的台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止挡部成V字型,并于转折处形成一供所述弹簧钩抵接的抵接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主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主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及一设于所述刹车销,且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的嵌合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主制动机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刹车销,并使所述刹车销弹性偏向位于所述解除刹车位置的弹性元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主制动机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刹车销,并使所述刹车销弹性偏向位于所述刹车位置的弹性元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刹车装置还包含至少一副刹车组,及一连动所述主驱动杆与所述副刹车组的连动机构,所述副刹车组包括一中空的副刹车座;一副驱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副刹车座内,并包括一推拔动作部,当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时,可同时借由所述连动机构施力于所述副驱动杆;以及一制动机构,包括一设于另一车轮的刹车毂,及一插设于所述副刹车座内并始终抵接于所述副驱动杆的副刹车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连动机构包括一二端分别连结所述主驱动杆及所述副驱动杆的钢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连动机构还包括二分别用于辅助固定所述钢线的二端于所述主驱动杆及所述副驱动杆的固定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及一设于所述刹车销,且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的嵌合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主制动机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刹车销,并使所述刹车销弹性偏向位于所述解除刹车位置的弹性元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主制动机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刹车销,并使所述刹车销弹性偏向位于所述刹车位置的弹性元件。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刹车装置,用于制动一手推车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装置包含一中空的主刹车座;一中空的副刹车座;一主驱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主刹车座内并受弹性偏压恒使部分突出所述主刹车座以便对所述主驱动杆沿轴向施力,且所述主驱动杆包括一沿所述主驱动杆移动方向的推拔动作部;一副驱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副刹车座内,并包括一沿所述副驱动杆移动方向的推拔动作部;二制动机构,包括二分别设于所述车轮的刹车毂,及二分别插设于所述主、副刹车座内并分别连动所述主、副驱动杆的推拔动作部的刹车销,每一所述刹车毂具有数个平行于轮轴的卡槽,分别使所述刹车销可被与其连动的所述推拔动作部驱动而突入及退出所述卡槽以达成刹车及解除刹车的作用;一连动所述主驱动杆与所述副刹车组的连动机构,当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时,可同时借由所述连动机构施力于所述副驱动杆动作;以及一锁定机构,用以使所述主驱动杆相对所述主刹车座的位置暂时被锁定,并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带动所述刹车销移至一突入所述卡槽的刹车位置及一退出所述卡槽的解除刹车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锁定机构为一设于所述主驱动杆与所述主刹车座间的杆体制动机构,所述杆体制动机构包括一形成于所述主驱动杆的位移导引单元,及一基端固接至所述主刹车座,且自由端可滑移地分别抵接于所述位移导引单元的弹簧钩,所述弹簧钩可受所述位移导引单元导引而限制所述主驱动杆及所述主刹车座的轴向相对位置,并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分别带动所述刹车销移至一突入所述卡槽的刹车位置及一退出所述卡槽的解除刹车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装置,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及一设于所述刹车销,且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的嵌合件。
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利用所述推拔动作部配合所述制动机构以达成定点制动的目的,通过所述杆体制动机构进一步使定点制动的目的锁定,且同向施力即可交替地改变刹车及解除刹车,最后借由所述连动机构使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可达成一踩多刹的功效,因此确实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未完整分解图。
图3是类似图2的未完整分解图。
图4是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未完整立体图。
图5是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未完整主视图。
图6是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未完整组合图。
图7是类似图6的未完整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9是沿图8中I-I剖切的未完整剖视图。
图10是类似图9的未完整剖视图。
图11是所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未完整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二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第一较佳实施例用于制动一手推车,所述手推车包含一支架1及数个设于所述支架1的车轮2。
如图2与图3所示,所述刹车装置包含一设于所述支架1上的中空主刹车座3、一设于所述支架1上的中空副刹车座4、一主驱动杆5、一副驱动杆6、二制动机构7、二分别使所述主驱动杆5相对所述主刹车座3的位置及所述副驱动杆6相对所述副刹车座4的位置暂时被锁定的杆体制动机构8,及一连接所述主驱动杆5及所述副驱动杆6的连动机构9。
所述主驱动杆5可移动地设于所述主刹车座3内并包括一以铆钉32连接至所述主刹车座3的座体31的杆体51、一推拔动作部52,及一复位元件53,所述推拔动作部52并具有一沿所述主驱动杆5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521。所述杆体51受所述复位元件53弹性偏压恒使部分突出所述主刹车座5,用以对所述主驱动杆3沿轴向施力。所述副驱动杆6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副刹车座4内并借由一盖板43封闭于所述副刹车座4的座体41内,所述副驱动杆6包括一以铆钉42连接至所述座体41的杆体61、一推拔动作部62,及一复位元件63,所述推拔动作部62并具有一沿所述副驱动杆6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图未示)。
所述制动机构7包括分别设于二车轮2上的二刹车毂71、各插设于所述主、副刹车座3、4内的二刹车销72,及环绕所述刹车销72的弹性元件73。每一所述刹车毂71具有多个平行于轮轴的肋条711,且所述肋条711相互配合界定出多个平行于轮轴的卡槽712。而所述刹车销72可被所述推拔动作部52、62驱动而突入及退出所述卡槽712以达成定点刹车及解除刹车的作用。每一所述弹性元件73则分别使所述刹车销72偏向退出所述卡槽712。
所述连动机构9包括一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主、副驱动杆5、6的钢线91、一设于所述主刹车座3并供所述钢线91穿设的定位件92,及一用于固定所述钢线91于所述副驱动杆6的固定件93。当踩下所述主驱动杆5时,所述主驱动杆5相对所述主刹车座3朝下移动,同时带动所述钢线91朝所述主刹车座3内移动,并使所述钢线91突伸出所述主刹车座3的长度缩短,借此带动所述副驱动杆6相对所述副刹车座4朝下移动,同时借所述推拔动作部52、62驱动所述刹车销72以达到使位于两侧的制动机构7同步动作的”一踩双刹”作用。
每一杆体制动机构8包括一位移导引单元81及一弹簧钩82。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位移导引单元81是分别形成于所述主、副驱动杆5、6的杆体51、61,而所述弹簧钩82的基端分别固接至所述主、副刹车座3、4,且自由端可滑移地分别始终抵接于所述位移导引单元81。所述弹簧钩82可分别受与其抵接的位移导引单元81的导引而改变所述主驱动杆5与所述主刹车座3的轴向相对位置,及所述副驱动杆6与所述副刹车座4的轴向相对位置。为方便理解,以下的细部构造及动作原理以位于所述主刹车座3及主驱动杆5的杆体制动机构8进行说明。
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位移导引单元81具有一朝所述弹簧钩82突伸的V字型止挡部811,及环绕所述止挡部811周围排列并相互配合界定出一单向导引槽道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导引阶面812、813、814、815。所述止挡部811并于转折处形成一供所述弹簧钩82抵接的抵接段816,且相邻两导引阶面之间及所述第一导引阶面812中分别形成一用于辅助单向导引的台阶817。
配合参阅图6,当所述刹车销72位于一退出所述卡槽712且收置于所述主刹车座3内的解除刹车位置时,手推车可自由移动,此时所述弹簧钩82在所述第一导引阶面812上,为单向导引槽道的第一位置。当使用者欲制动手推车时,沿图中箭头方向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5并压缩所述复位元件53,此时所述弹簧钩82自所述第一位置被所述第一导引阶面812导引至相距一台阶817高度的所述第四导引阶面815,且所述弹簧钩82因受外力施压而停滞于所述第四导引阶面815上的第三位置。当施力除去时,所述复位元件53作用,并施予所述杆体51一向上回复力,此时所述弹簧钩82即可自所述第三位置被所述第四导引阶面815导引至与所述第三位置相距一台阶817高度的第二导引阶面813,最后达至抵接于所述抵接段816的第二位置,同时将所述主驱动杆5相对于所述主刹车座3的位置锁定于略低于施力前的位置。随着上述弹簧钩82的导向位移,所述推拔动作部52随所述主驱动杆5向下移动,同时借所述斜面521将所述刹车销72自所述解除刹车位置推至一突伸入所述刹车毂71的一卡槽712内,并始终使所述刹车销72位于如图7所示的刹车位置。
配合参阅图7,当使用者欲再度移动手推车时,同样沿图上箭头方向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5并压缩所述复位元件53,此时所述弹簧钩82自所述第二位置被所述第二导引阶面813导引而由所述止挡部811的一侧释离,并达至与所述第二位置相距一台阶817高度的第三导引阶面814。当再度移除所述施力时,所述复位元件53作用并施予所述杆体51一向上回复力,此时所述弹簧钩82被所述第三导引阶面814导引并回复至与所述第三导引阶面814相距一台阶817高度的第一导引阶面812,此时借由所述弹性元件73的作用使所述刹车销72复至如图6所示的解除刹车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5时可借由所述连动机构9同时施力于所述副驱动杆6,并使依附于所述副刹车座4及所述副驱动杆6的制动机构7及杆体制动机构8依上述的方式动作。
如图8与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第二较佳实施例与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类似,不同处在于,在本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只包含一设于所述主驱动杆5及所述主刹车座3之间的杆体制动机构8(见图2),所述副刹车座4并排除所述盖板43(见图3),且所述复位元件63的位置与所述复位元件53(见图2)的位置上下相反。当踩下所述主驱动杆5时,可借由所述钢线91带动所述副驱动杆6相对所述副刹车座4朝上移动,也就是所述主、副驱动杆5、6刹车时的移动方向上下相反。
如图9所示,此外所述推拔动作部52包括一形成于所述主驱动杆5,并沿所述主驱动杆5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521,及一设于所述刹车销72,且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521的嵌合件522。所述弹性元件73始终使所述刹车销72偏向突入所述卡槽712,且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制动机构7还包括一固设于所述刹车销72,以使所述弹性元件73随所述刹车销72的滑移而压缩或伸展的限位件74。
在手推车可自由移动的状态下,所述嵌合件522受所述斜面521推挤,而使所述刹车销72位于所述解除刹车位置。当使用者欲制动手推车时,沿图中箭头方向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5,此时所述杆体制动机构8(见图5)的动作及作用与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随此,所述斜面521随所述主驱动杆5向下移动,同时使所述嵌合件522沿所述斜面521相对所述主驱动杆5横向滑移,并借由所述弹性元件73的作用,将所述刹车销72自所述解除刹车位置推至所述刹车毂71的一卡槽712内,使所述刹车销72位于如图10所示的刹车位置。
配合参阅图10,当使用者欲再度移动手推车时,同样沿图上箭头方向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5,此时所述杆体制动机构8(见图5)的动作及作用依然与所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并借由所述斜面521推挤所述嵌合件522,以使所述刹车销72回复至如图9所示的解除刹车位置。
所述副驱动杆6(见图8)的刹车动作与所述主驱动杆5的刹车动作类似,不同处仅在于所述副驱动杆6(见图8)的动作方向与所述主驱动杆5的动作方向上下相反,且不具有上述杆体制动机构8(见图5)的动作。
此外,在上述二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副刹车座4、副驱动杆6,及依附于其上的制动机构7及杆体制动机构8四者可相互配合构成一辅助刹车总成,且在实际应上可在其它每一车轮上增设一辅助刹车总成并透过所述连动机构9连动,以增进刹车效果。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利用所述推拔动作部52、62配合所述制动机构7以达成定点制动的目的,通过所述杆体制动机构8进一步使定点制动的目的锁定,且同向施力即可交替地改变刹车及解除刹车,最后借由所述连动机构9使本实用新型刹车装置可达成一踩多刹的功效,因此确实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刹车装置,用于制动一手推车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装置包含一中空的主刹车座;一主驱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主刹车座内并受弹性偏压恒使部分突出所述主刹车座以便对所述主驱动杆沿轴向施力,且所述主驱动杆包括一沿所述主驱动杆移动方向的推拔动作部;一制动机构,包括一设于所述车轮的刹车毂,及一插设于所述主刹车座内并连动所述推拔动作部的刹车销,所述刹车毂具有数个平行于轮轴的卡槽,使所述刹车销可被所述推拔动作部驱动而突入及退出所述卡槽以达成刹车及解除刹车的作用;以及一使所述主驱动杆相对所述主刹车座的位置暂时被锁定的杆体制动机构,所述杆体制动机构包括一形成于所述主刹车座与所述主驱动杆其中之一的位移导引单元,及一基端固接至所述主刹车座与所述主驱动杆其中另一,且自由端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位移导引单元的弹簧钩,所述弹簧钩可受所述位移导引单元导引而限制所述主驱动杆及所述主刹车座的轴向相对位置,并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带动所述刹车销移至一突入所述卡槽的刹车位置及一退出所述卡槽的解除刹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导引单元具有一朝所述弹簧钩突伸的止挡部,及数个环绕所述止挡部周围排列并相互配合界定出一单向导引槽道的导引阶面,当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时,所述弹簧钩自所述单向导引槽道的第一位置被导引至具一阶差的导引阶面,并由所述单向导引槽道引导滑动至抵接于所述止挡部的第二位置,当再次踩踏所述主驱动杆时,所述弹簧钩则由所述止挡部的一侧释离并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弹簧钩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的位移使所述刹车销抵达所述解除刹车位置,而当所述弹簧钩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也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的位移使所述刹车销抵达所述刹车位置,以使每一次对所述主驱动杆施力时可交替地改变所述刹车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导引阶面包括一用于导引所述弹簧钩由所述第一位置往一第三位置移动的第一导引阶面、一用于导引所述弹簧钩由所述第三位置往所述第二位置移动的第二导引阶面,及一用于导引所述弹簧钩释离所述止挡部,使其回复所述第一位置的第三导引阶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导引阶面还包括一界于所述第一、第二导引阶面之间用以防止所述弹簧钩由所述第三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的第四导引阶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导引阶面之间分别形成一用于辅助单向导引的台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导引阶面之间分别形成一用于辅助单向导引的台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成V字型,并于转折处形成一供所述弹簧钩抵接的抵接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主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主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及一设于所述刹车销,且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的嵌合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制动机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刹车销,并使所述刹车销弹性偏向位于所述解除刹车位置的弹性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制动机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刹车销,并使所述刹车销弹性偏向位于所述刹车位置的弹性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刹车装置还包含至少一副刹车组,及一连动所述主驱动杆与所述副刹车组的连动机构,所述副刹车组包括一中空的副刹车座;一副驱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副刹车座内,并包括一推拔动作部,当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时,可同时借由所述连动机构施力于所述副驱动杆;以及一制动机构,包括一设于另一车轮的刹车毂,及一插设于所述副刹车座内并始终抵接于所述副驱动杆的副刹车销。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机构包括一二端分别连结所述主驱动杆及所述副驱动杆的钢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动机构还包括二分别用于辅助固定所述钢线的二端于所述主驱动杆及所述副驱动杆的固定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及一设于所述刹车销,且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的嵌合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制动机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刹车销,并使所述刹车销弹性偏向位于所述解除刹车位置的弹性元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制动机构还包括一围绕所述刹车销,并使所述刹车销弹性偏向位于所述刹车位置的弹性元件。
20.一种刹车装置,用于制动一手推车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装置包含一中空的主刹车座;一中空的副刹车座;一主驱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主刹车座内并受弹性偏压恒使部分突出所述主刹车座以便对所述主驱动杆沿轴向施力,且所述主驱动杆包括一沿所述主驱动杆移动方向的推拔动作部;一副驱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副刹车座内,并包括一沿所述副驱动杆移动方向的推拔动作部;二制动机构,包括二分别设于所述车轮的刹车毂,及二分别插设于所述主、副刹车座内并分别连动所述主、副驱动杆的推拔动作部的刹车销,每一所述刹车毂具有数个平行于轮轴的卡槽,分别使所述刹车销可被与其连动的所述推拔动作部驱动而突入及退出所述卡槽以达成刹车及解除刹车的作用;一连动所述主驱动杆与所述副刹车组的连动机构,当施力于所述主驱动杆时,可同时借由所述连动机构施力于所述副驱动杆动作;以及一锁定机构,用以使所述主驱动杆相对所述主刹车座的位置暂时被锁定,并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带动所述刹车销移至一突入所述卡槽的刹车位置及一退出所述卡槽的解除刹车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为一设于所述主驱动杆与所述主刹车座间的杆体制动机构,所述杆体制动机构包括一形成于所述主驱动杆的位移导引单元,及一基端固接至所述主刹车座,且自由端可滑移地分别抵接于所述位移导引单元的弹簧钩,所述弹簧钩可受所述位移导引单元导引而限制所述主驱动杆及所述主刹车座的轴向相对位置,并借由所述推拔动作部分别带动所述刹车销移至一突入所述卡槽的刹车位置及一退出所述卡槽的解除刹车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拔动作部具有一沿所述驱动杆移动方向倾斜的斜面,及一设于所述刹车销,且可滑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的嵌合件。
专利摘要一种刹车装置,包含一刹车座、一驱动杆、一制动机构,及一使所述驱动杆相对所述刹车座的位置暂时被锁定的杆体制动机构。所述驱动杆具有一连接至所述制动机构的推拔作动部。所述杆体制动机构包括一位移导引单元及一弹簧钩,二者并相互配合以改变所述驱动杆及所述刹车座的轴向相对位置,同时借由所述推拔作动部带动所述制动机构以达成刹车与解除刹车的作用。使用这种刹车装置,可同向施力操作,一踩双刹,并可扩充至同时制动多个车轮。
文档编号B62B5/04GK2782505SQ20052000155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8日
发明者陈舜民 申请人: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