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3634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由坐在后座上的搭乘者所把持的扶手杆的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有一种在车座的下方侧把コ字状的扶手杆的根部结合在车架上的构造。该车体构造形成为使扶手杆从车座的下方侧向车座的后方侧突出,从而使搭乘者能够把持扶手杆的コ字形状的中间位置。
而且,在能够开闭车座的自动二轮车中,设有车座锁机构和操作该锁机构的锁芯,通过从车体外侧操作锁芯,来进行车座的锁定和锁定解除。另外,锁芯与车座锁机构通过被配置在车座下方侧的缆索连结,从而使锁芯的操作传递至车座下方的车座锁机构。
在这样的自动二轮车中,不仅需要避免与周围部件形成干扰地进行缆索的配置,而且需要把缆索上的若干部位固定在车体侧上,以便在操作缆索时,能够抑制缆索的动作,使其进行平顺的动作。因此,以往构成为如下的构造,即设置把持缆索的专用夹部件,利用固定螺钉等把该夹部件固定在车体上的适当位置,或者利用中空构造的车架,在其内部插通缆索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特开平7-112680号公报现在,对于具备了所述扶手杆的自动二轮车中的缆索的配置,正在进行研究。
但是,在作为缆索的固定机构而使用专用的夹部件的情况下,导致了部件数量的增加和组装操作性的下降,而在把缆索插通车架内的情况下,则使得组装操作复杂,而且难于维护。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其可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有利于组装操作和维护的缆索配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设有从车座(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座10)的下方,向后方侧突出的大致呈コ字状的扶手杆(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扶手杆31),该扶手杆的根部(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根部32)在所述车座的下方与车架(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后部框架7)结合,其中,在所述扶手杆上一体地形成有固定缆索(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缆索62)的定位突起(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第1~第3突起70~72)。
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利用与扶手杆一体的定位突起,可切实地固定缆索。
另外,优选把所述定位突起设置在所述扶手杆与车架的结合部附近。在这种情况下,缆索被固定在扶手杆上的定位精度高的部位上,而且不容易受扶手杆的弯曲的影响。
另外,在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中,在可开闭的车座的下方侧,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排列设有收纳箱(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收纳箱8)和燃料箱(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燃料箱9),并且扶手杆的根部配置在所述车座下方的燃料箱的两侧侧部;在这样的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中,优选所述缆索迂回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侧部与扶手杆之间,并且该缆索固定在扶手杆的定位突起上。
在这种情况下,可有效地利用空间,把缆索配置在燃料箱的侧部与扶手杆之间的死角空间内。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收纳箱的后部一体地形成覆盖所述燃料箱的上方的燃料箱盖(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燃料箱盖17),把所述缆索配置在由所述燃料箱的侧部、扶手杆、车架、和燃料箱盖所包围的空间部内。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在打开了车座的状态下,由于缆索的上方侧被燃料箱盖所覆盖,所以在车座被打开时也呈现良好地外观。另外,在闭合了车座的状态下,由于在车座下方侧,缆索被配置在由燃料箱的侧部和扶手杆、车架、燃料箱盖所包围的空间部内,所以可更切实地防止缆索的配置受到外部的破坏。
另外,把缆索迂回配置在燃料箱的侧部与扶手杆之间的所述缆索配置,可适用于例如连结燃料箱后方侧的锁芯(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锁芯64)与燃料箱前方侧的车座锁机构(例如,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车座锁机构60)的锁定操作用缆索的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高效率地配置锁定操作用缆索,并且可更切实地防止车座锁机构被非法打开。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利用与扶手杆一体的定位突起固定缆索,所以能够切实地把缆索固定在车体上的规定的位置上,而不会导致部件数量的增加,组装操作性和维护性的下降等。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收纳箱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与图4的A-A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与图4的B-B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拆下了车座的状态的车体后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车座下方的缆索的概略配置图。
图9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拆下了收纳箱的车体后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图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与图9的C-C剖面对应的剖面图。
图中7-后部框架(车架);8-收纳箱;9-燃料箱;10-车座;17-燃料箱盖;31-扶手杆;32-根部;60-车座锁机构;62-缆索;64-锁芯;70-第1突起(定位突起);71-第2突起(定位突起);72-第3突起(定位突起)。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侧是指车辆的前进方向,并且,右侧和左侧是指在车辆朝向前进方向的状态下的右侧和左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概略构造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是所谓小型低车架式车辆,与车把1连结的转向柱2的中间部被可转动地支持在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头管3上,在转向柱2的下端侧通过前叉4支持前轮W1。另外,头管3与向车体的后部下方延伸的下立管6结合,该下立管6的后端与朝向车体的后部上方延伸的后部框架7(车架)结合。后部框架7被配置在车体的左右两侧,并且在车体后端部相互连结。
在后部框架7上,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排列安装用于收纳头盔和物品等的收纳箱8和燃料箱9。在这些的上方,安装有驾驶者乘坐的双座位式车座10。该车座10能够以前端部侧为铰链中心,向上下方向开闭。另外,在该车座10的前方位置,并下降一定的高度,设有用于驾驶者放置双脚的脚踏平台11。
并且,在后部框架7上,包括发动机和变速机的动力单元12通过未图示的枢轴和悬挂连杆13被支持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状态,后轮W2被保持在该动力单元12上,并与其构成驱动连结。另外,在动力单元12与后部框架7之间安装有未图示的悬架部件。
另外,在后部框架7的前端部支持有主支架14的枢轴15,通过立起该主支架14,能够在车座10的大致正下方位置把车体支持为直立的姿势。
如图2、图3所示,收纳箱8具有上面侧为开口的箱主体部16、和从该箱主体部16的上部后缘向后方延伸的燃料箱盖17,并且,这些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箱主体部16的上面整体形成为倾斜状,从而使箱主体部16在前部侧浅,越向后部侧越深,开口18的外周缘部与车座10侧的未图示的密封部件紧密接触。另外,燃料箱盖17如图4所示,形成为与后部框架7后端侧的外形大致相匹配的外形,连续地覆盖后述的车座锁机构60(参照图8)和燃料箱9的上方。
如图4~图7所示,燃料箱盖17通过弯曲从后部到两侧部的端缘而形成隆起壁20,在由该隆起壁20所包围的大致中央位置,形成正对燃料箱9的供油口21的开口22。而且,车体左侧的隆起壁20的前端侧,使车体宽度方向的剖面形状朝向前方侧缓慢弯曲变化,该弯曲部分和与该弯曲部分连续的车体外侧的壁,被作为在支起车辆时驾驶者用手指抠住的侧部把手23。在该侧部把手23的后缘部上形成有用于将侧部把手23的周边部结合在后部框架7侧上的螺孔24。
另外,在图4中,25是使车座锁机构60的锁杆61(参照图8)突出的窗口,26是用于确认车体编号的确认窗口,27是封闭该确认窗口26的盖部件。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车体两侧的后部框架7上,在后端部前方的前方侧焊接有连结两者的加强框架28,并且在该加强框架28上安装有打刻了车体编号的支架29,并且该支架29支持燃料箱9的前缘部。从收纳箱8的箱主体16侧,通过所述的确认窗口26可以观察到该支架29的打刻编号。另外,在车体两侧的后部框架7中的位于加强框架28的结合位置后方的后方侧,分别安装有支架30,这些支架30与大致呈コ字状的扶手杆31两侧的根部32相结合。
扶手杆31是由坐在车座10后部的搭乘者所把持的扶手杆,其两侧的根部32被燃料箱盖17的两侧缘部覆盖,从根部32延伸出来的一端部向燃料箱盖17和车座10的上部后方侧突出。另外,扶手杆31两侧的根部32,其下表面侧形成为扁平形状,并与支架30的上表面重合,并且,形成有一对在车体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的螺孔33。利用螺钉34通过这些螺孔33把根部32结合在支架30的上表面。
扶手杆31的车体左侧的根部32,其前方侧的螺孔33的上缘与金属制支持部件35重合,利用所述螺钉34将该支持部件35和扶手杆31一同固定在支架30上。
如图4、图5所示,支持部件35利用一对倾斜壁38连结相互平行的下部壁36和上部壁37。而且,该支持部件35的上部壁37,相对下部壁36被配置成向车体宽度方向的内侧偏置,在利用所述螺钉34把下部壁36和扶手杆31一同固定在后部框架7(支架30)上的状态下,利用螺钉39把上部壁37固定在收纳箱8的侧部把手23的后缘上。另外,使螺钉39插通侧部把手23的螺孔24内,把该螺孔24的周缘部作为侧部把手23上的基于支持部件35的支持位置。相对于利用螺钉34连结扶手杆31与后部框架7(支架30)的连结部位,该侧部把手23的支持位置被配置在至少高于支持部件35的高度(下部壁36与上部壁37之间的距离)和扶手杆31的根部32的厚度的上方侧。
另一方面,扶手杆31的车体右侧的根部32中的与燃料箱9的侧部相对的内缘部上,如图4、和图9~图11所示,在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有三个定位突起70、71、72(以下,从位于车体前部侧的突起开始顺序称为“第1突起70”、“第2突起71”、“第3突起72”)。这些突起70、71、72分别与扶手杆31形成一体,前方侧的第1突起70和第2突起71被配置在扶手杆31前侧的螺孔33附近,后部侧的第3突起72被配置在扶手杆31后侧的螺孔33附近。
这些第1~第3突起70~72用于定位固定车座锁机构60的锁定操作用缆索62,第1突起70和第3突起72通过向上方弯曲,而形成能够从下方和两侧包住缆索62的大致U字状,第2突起71通过弯曲而形成能够从上方侧按压缆索62的大致く字状。
这里,对图8所示的车座锁机构60进行说明。该车座锁机构60具有锁杆61和突出设置在车座10下面侧大致中央的锁臂63,该锁杆61,在燃料箱9的前方侧,通过未图示的支架被可转动地安装在加强框架28上,锁杆61的转动操作部与缆索62内的操作拉线(未图示)的前端部连接。而且,缆索62的操作拉线的基端侧与配置在车座10的后端部下方(燃料箱9的后方侧)的锁芯64连接,由此构成为通过锁钥匙(未图示)对该锁芯64进行操作,可以进行对锁杆61的操作。
如图9所示,连接锁芯64与锁杆61之间的缆索62,从燃料箱9的后方侧通过侧部而迂回到前方侧。而且,迂回到燃料箱9侧部的缆索62被所述扶手杆31的根部32侧的第1~第3突起70~72定位固定,在该状态下,被配置在由燃料箱9的侧部、扶手杆31和后部框架7所包围的槽状部分中。另外,被配置在扶手杆31后部侧的第3突起72,从下方与侧方包住缆索62,并且以其保持部为支点,把缆索62以一定的曲率半径弯曲向锁芯64的方向。另外,如图11所示那样,覆盖燃料箱9的上部的燃料箱盖17延伸到这样配置的缆索62的上方侧。因此,缆索62被配置在由燃料箱9的侧部、扶手杆31、后部框架7和燃料箱盖17包围在其周围的空间部内。
另外,被配置在收纳箱8上方的车座10,如图5、图6所示,在由硬质树脂构成的底板40上铺装缓冲材料41,并在该缓冲材料41的外侧包覆表皮材料42。车座10的外周缘部51形成为向下方弯曲的状态,从而包住箱主体部16的上端部和燃料箱盖17的外周区域。另外,在底板40上形成与侧部把手23的向上方鼓出的形状匹配的凹部43。
另外,车架(下立管6、后部框架7等)的外侧,如图1所示,由树脂制外罩44所覆盖,该外罩44从车座10的下方侧延伸到燃料箱盖17的外周缘部附近。而且外罩44在侧部把手23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向车体内侧方向弯曲的凹部45(参照图6),从而能够容易地把手指插入侧部把手23的弯曲部内,该凹部45一直延伸到侧部把手23的弯曲形状的根部的正下方。
如上所述,该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由于利用与扶手杆31的根部32一体形成的第1~第3突起70~72来定位固定车座锁机构60的缆索62,所以与另外设置缆索固定用的专用夹部件的情况相比,可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由于只需把扶手杆31连结固定在后部框架7上即可,所以也提高了组装操作性。另外,由于能够在安装收纳箱8之前的状态下,只需把缆索62从内侧侧方压入第1~第3突起70~72内,即可容易地固定缆索62,所以缆索62的组装性也变好。并且,在维护时,由于只要掀起燃料箱盖17,即可容易地进行缆索62的安装和拆卸,所以在便于维护的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把第1~第3突起70~72设置在扶手杆31的与后部框架7的连结部附近,所以能够把缆索62可靠地支持在相对后部框架7的组装精度高的位置上,并且把缆索62固定在不容易受扶手杆31的弯曲的影响的部位,所以可预先防止缆索的固定产生偏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构造的情况下,由于使缆索62在燃料箱9与扶手杆31之间迂回,并把该缆索62配置在由燃料箱9的侧部、扶手杆31、后部框架7和燃料箱盖17所包围的空间部内,所以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车体后部侧的死角空间进行缆索62的配置,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和防止缆索62的配置受到破坏。即,在向上方打开了车座10的状态下,由于缆索62的上方侧被燃料箱盖17完全覆盖,所以从外部看不到缆索62的迂回部分,在闭合车座10的状态下,由于不容易把手指或工具等插入缆索62的固定部分内,所以不能简单地从外部抻出缆索62。
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对于车座锁机构60的锁定操作用缆索62的固定部采用了上述的构造的情况下,可有效地防止打开车座10的盗窃。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导思想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采用该车体构造的自动二轮车不限于小型低车架式车辆,也可以是其它式的车辆。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扶手杆31上形成了三个固定缆索62的定位突起(第1~第3突起70~72),但定位突起的数量不限于三个,可设定为任意数。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其中设有从车座的下方,向后方侧突出的大致呈コ字状的扶手杆,该扶手杆的根部在所述车座的下方与车架结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扶手杆上一体地形成有固定缆索的定位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突起,被设置在所述扶手杆与车架的结合部附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可开闭的车座的下方侧,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排列设置有收纳箱和燃料箱,并且所述扶手杆的根部配置在所述车座下方的所述燃料箱的两侧侧部,所述缆索迂回配置在所述燃料箱的侧部与扶手杆之间,并且该缆索固定在扶手杆的定位突起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箱的后部一体地形成覆盖所述燃料箱的上方的燃料箱盖,把所述缆索配置在由所述燃料箱的侧部、扶手杆、车架、和燃料箱盖所包围的空间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缆索是车座锁机构的锁定操作用缆索,其连结燃料箱后方侧的锁芯与燃料箱前方侧的车座锁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构造,该构造可在不增加部件数量的情况下实现便于组装操作和维护的缆索配置。其中设有从车座的下方,向后方侧突出的大致呈コ字状的扶手杆(31),该扶手杆(31)的根部(32)在车座的下方与车体的后部框架(7)结合。在扶手杆(31)的根部(32)上一体地形成有第1~第3突起(70~72),并在这些突起(70~72)上固定车座锁机构的锁定操作用缆索(62)。
文档编号B62J35/00GK1840409SQ20061007155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1日
发明者矢野谦吾, 川又雅博, 吉村和则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